高中生物_遗传的分子基础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遗传的分⼦基础》教学设计⼀、教学⽬标1.知识⽬标
(1)证实DNA为主要遗传物质的过程;(2)理解DNA分⼦双螺旋结构的特点。
(3)掌握运⽤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分析问题的⽅法。(4)能概述DNA分⼦半保留复制的过程及意义。(5)掌握DNA指导蛋⽩质合成的过程及其中的数量关系2.能⼒⽬标
通过对科学家研究、实验过程的回忆,使学⽣进⼀步领会科学研究思路、遵循实验的设计原则和采⽤⼀些科学⽅法;通过对知识点的归类、分析,培养学⽣勤于思考、⾃觉对所学知识进⾏总结、归纳的习惯和能⼒。3.情感⽬标
培养学⽣积极科学的思维⽅法,严谨的学习态度,勤于思考,善于对所学知识进⾏及时、准确的归纳、应⽤的能⼒。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
(1)验证DNA是主要遗传物质的⼏个主要实验;(2)DNA指导蛋⽩质的合成过程2.教学难点
(1)⼏种与遗传有关的物质之间的相互关系;(2)在DNA 指导蛋⽩质合成过程中RNA 所处的位置;(3)在DNA 指导蛋⽩质合成过程中出现的计算问题。四、教学流程教学流程(见图1)
图1
教学过程
(⼀)导⼊ 通过学⽣课前的准备,给出本内容的考点和相应知识点,学⽣思考讨论回答相应
的问题 逐⼀分析讨论各考点对应的知识点和由学⽣分析回答相应的练习巩固
提出问题:在本章所学的内容中提及的与遗传有关的物质是哪些?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学⽣活动:结合所学的知识,进⾏讨论,并回答所学遗传相关物质的种类,作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图。
(⼆)复习
对基因的本质和基因的表达内容进⾏简要的重温
⽬的:让学⽣在填表、看图的过程中,对⼤纲要求的识记、理解的内容作进⼀步的回忆。复习内容:
(1)证明DNA是主要遗传物质的两个经典实验过程;(2)DNA、RNA的分⼦结构;(3)DNA的复制、转录和翻译过程。学⽣活动:根据投影内容,填写图表并回答。(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实验过程和结果结论(根据实验现象填写) (a) R型肺炎双球菌感染,⼩⿏不死
亡
R型菌⽆毒性
(b) S型肺炎双球菌感染,⼩⿏死亡S型菌有毒性(c) 灭活S型肺炎双球菌感染⼩⿏,⼩⿏不死亡灭活的S型菌⽆毒性
(d) R型活细菌+灭活S型细菌感染⼩⿏,⼩⿏死亡灭活的S型菌含有“转化因⼦”,使R型活细菌转化成S型菌(e) R型活细菌+S型细菌DNA→有S 型细菌DNA是使R型菌产⽣稳定性遗传变化的物质,所以DNA是遗传物质(f) R型活细菌+S型细菌蛋⽩质→只有R型细菌
(g) R型活细菌+S型细菌荚膜多糖→只有R型细菌
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看图填空)
(3)DNA的复制过程和转录、翻译过程之间的⽐较(填写表格)
(三)练习巩固
对本章节出现的常见题型分类、整理。
⽬的:学⽣能否熟练掌握知识点,通常要通过学⽣的解题过程了解。对题⽬分类有利于学⽣从不同⾓度重温知识点,找出薄弱之处。
学⽣活动:在课前应⾃⾏熟悉学案练习的题⽬;在课中按照⽼师给出的不同题型的例题进⾏重温并积极思考;课后应继续进⾏归类⼯作,并把归类的⽅法应⽤到其他章节的学习当中。《遗传的分⼦基础》学情分析
《基因的本质》在初中⽣物课和⾼中必修1《分⼦与细胞》的基础上,从分⼦⽔平上进⼀步详尽的阐述了遗传的物质基础和作⽤原理。通过讲述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证据,DNA分⼦的结构和复制功
能,以及基因的基本概念等内容,使学⽣对DNA和基因的有关结构、它们之间的关系,以及在遗传上的作⽤等⽅⾯的知识,有更深⼊的理解和认识。
《基因的表达》⼀章包括三节:第1节《基因指导蛋⽩质的合成》;第2节《基因对性状的控制》;第3节:《遗传密码的破译(选学)》。学⽣在上⼀章已经接触了基因的概念,并了解了基因和遗传物质的关系,通过本章学习进⼀步使学⽣明确基因和性状是怎么回事,基因是如何知道蛋⽩质的合成的,进⼀步阐明基因在⽣物体内是如何其作⽤的,也是对前三章的进⼀步深⼊,同时也为后三章的复习打基础。《遗传的分⼦基础》效果分析
试卷讲评课要求教师在课前精⼼准备,既要对试题本⾝进⾏分析;⼜要对学⽣答题情况、错误情况进⾏统计分析,教师要做到⼼中有数,⽬的明确,这样做能够加强试卷讲评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教师要将试卷中相同或相关内容的题⽬和解题⽅法或解题思路相同的题⽬,进⾏归类讲解,使学⽣对试卷上同⼀类问题有⼀个整体的认识,使他们对这些知识点的理解更深刻,同时还可以节省时间,提⾼课堂效率,⼜能使学⽣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使学⽣在头脑中形成⼀个经纬交织、融会贯通的知识⽹络。这样有助于所学知识的深刻理解和巩固。因此,试卷讲评应将分散于各题中的知识点和数学思想⽅法适当归类评价,从⽽形成认知和⽅法的系统结构,更好地对这⼀类题进⾏解答。试卷的编排⼤都有⼀定的规律,多是重点突出的、锻炼学⽣综合
能⼒的试题。试卷有绝⼤部分都是基本知识点,不同的知识点难易程度不同,在教材中的轻重地位也不同;不同的题型考查的能⼒层次不同,能⼒要求的侧重点也不同;不同题型的试题所描述的数学过程简繁程度不同,分析难度也不同。因此,在评讲试卷时,教师不能⼀概⽽论,模糊地带过,要有重点地进⾏仔细解剖,让学⽣真正的弄明⽩。对那些涉及重、难点知识及能⼒要求较⾼的试题要特别“照顾”;对于学⽣错误率较⾼的试题,则要“对症下药”,及时分析,然后安排针对性的训练。
为了在评讲时实现上述⽬标,教师必须认真批阅试卷,细致地分析每道试题的错误原因,精⼼地设计每道试题的评讲思路。只有做到评讲前⼼中有数,才能做到评讲时有的放⽮。
教师在对学⽣试卷评改时,总会发现有些学⽣错题具有⼀定的普遍性和个别性。因此教师要结合课内课外对学⽣进⾏指导,使之真正的弄懂题意,以及解题⽅法。课堂上师⽣主要是对学⽣解题中存在的共性问题进⾏研究,个别学⽣在解题中的特殊问题,往往⽆法得到关注,这就需要课后教师与学⽣个别交换意见,进⾏个别辅导。要有效进⾏个别辅导,⾸先,取决于教师在批改试卷和对试卷统计分析时是否注意对学⽣解题中存在的特殊问题进⾏了记录。其次,要求教师能够与学⽣真诚平等地对话,理解学⽣出现错误的原因,从⽽为学⽣提供必要的帮助。再次,在个别辅导时,教师不仅要帮助学⽣分析存在的问题,还应注意对学⽣的欣赏,要帮助学⽣充分认识⾃⼰在解题中的成功之处,增强学⽣对学习的信⼼,使他们真正的学会解题。
在试卷讲评完后,可要求学⽣对试卷进⾏反思、归纳、总结,抓住试卷中的难题、关键题、易混淆题,把试卷中涉及到的知识点进⾏梳理、提炼,⽤⽹络化的图表表⽰出它们之间的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体系。教师应要求学⽣将答错的题全部⽤红笔改正在试卷上,并把⾃⼰在考试中出现的典型错误的试题收集在“错题集”中,作好答错原因的分析说明,给出相应的正确解答。订正后的试卷不能⼀扔了之,也不能由学⽣保管,教师应把订正后的试卷收齐,仔细检查,并妥善管理,这样不但可以检查督促学⽣及时订正试卷,了解学⽣订正情况,⽽且每次的试卷还不会遗失,待到复习时,教师再把试卷发给学⽣,让学⽣重做红笔订正的题⽬,从⽽使学⽣的复习更具有针对性、实效性。
试卷讲评既是检测与诊断教学效果的⼀个反馈过程,更是促进学⽣思维发展、培养学习兴趣、提⾼学⽣解题能⼒的重要环节。在试卷讲评课中教师要对⾃⼰的教学⽅法、教学内容、教学思想等实践活动进⾏有效的反思,找出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剖析其中存在的问题,从⽽采取更加有效的⽅法推动教学,⼒争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遗传的分⼦基础》教材分析
针对⼈教版必修⼆遗传与进化的第三、四章,进⾏我的教材分析。我将从教材特点分析、⽬标体系分析、教材内容分析和教学建议四个部分展开论述。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