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9 影视表演艺术家
电影表演与其他表演艺术门类相同的一点在于运用自身为创作材料进行成品创作,也就是说,集创作者、创作材料与创作成果于一体,通常称之为“三位一体”。演员创作的宗旨是扮演角色,塑造具有鲜明性格特征的人物。从这基本点来看,电影表演艺术与其他艺术,尤其是戏剧表演艺术具有同样的特点与任务;不同之处在于演员表演与观众不是在同一时空中进行和完成的。电影演员是在摄影机前表演,不面对观众;而其他表演艺术则是面对观众进行的。电影表演的特点是由电影这一特殊的创作形态所决定的。当我们深入对其特征进行研究时,首先要了解和认识它的创作流程、创作规律。
一、
影视表演中演员的双重自我
演员表演角色时所具有的一种独特心理状态。演员要化身为角色,进入角色的规定情境,过着角色的精神生活;同时演员作为角色的创造者,又时刻监督着自己的表演,驾驭表演角色的整个进程,使之沿着正确的目标行进。这就形成了演员表演角色时的双重生活。意大利演员托玛索·萨尔维尼说:“在我表演的时候,我过着双重生活,我哭着,笑着,但同时我又在分析着自己的眼泪和自己的笑声,使它们能够更强烈的影响着那些我要打动的人的心。”在表演术语中,演员作为创作者的“我”称作“第一自我”,所演角色的“我”称作“第二自我”。演员表演中的双重生活就是:演员要使自己化身为角色,按照角色的性格、意愿、情感去行动,体验和体现“第二自我”的精神生活;又时刻保持着“第一自我”进行艺术创作的心理状态。两个“自我”是不可分割的,并存于演员一身。 第一自我
演员表演角色时,作为角色创作者和监督者的演员本人。 第二自我
1
演员表演角色时所化身的角色。体验角色
演员创造角色的工作内容之一。指演员设身处地生活在角色的规定情境中,和角色一样正确地、合乎逻辑地、有顺序地、象活生生的人那样去思想、希望、企求和动作的创作过程。
体验角色是表演成为艺术的前提,也是体现的内心依据。无论体验派艺术或表现派艺术,在创造角色时都有此过程,表现派艺术体验角色是在角色准备阶段,一旦找到角色的完美外部体现,体验即告停止:体验派艺术则把体验角色视为基本原则,根本目的是帮助演员创造出角色的“人的精神生活”,所以强调每次当众表演都应体验角色,并认为体验角色可使演员避免匠艺式的刻板表演、矫揉造作的表演、过火的表演和空洞无物的形式主义的表演。 体现角色
演员用自身的心理形体动作和言语动作把体验角色的结果表达出来的创作过程。演员创造角色的工作中体现与体验是互为依存的。“体验”是“体现”的内心根据;“体现”是“体验”的外部形式,两者缺一不可,不能分割。“体验”有助于创造富有表现力的外部形式。“体现”则能把角色内心最细微的活动鲜明生动地传达给观众。
演员表演的魅力,不仅取决于对角色内容理解的深度,也取决于表现这种内容的外部技术;外部体现技术不完善会使演员最美妙、最深刻的创作意图大为减色。
演员往往经过严格的、长期的、坚持不懈的训练,才能熟练掌握和运用各种外部技术元素,具备外部表现力,鲜明地、准确地体现角色。 二、
影视表演的类型与风格 1.体验派艺术
表演艺术的派别之一。具有广泛影响。代表人物是苏联戏剧家康斯坦丁·塞尔格耶维奇·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2
体验派艺术的基础创作原则是“通过演员的有意识的心理技术达到天性的下意识的创作”(通过意识达到下意识)。即要求演员在创造角色时有意识地体验角色,正确地生活于角色由此产生“我就是”的真实感相信念,间接地用意识去影响下意识,唤起并诱导有机天性和下意识的创作活动。当演员了解并感觉到他的内部和外部生活是循着人的天性的全部规律在规定情境中自然而然地正常进行着的时候,就能显露出下意识的隐秘角落,流露出所需要的情感。 体验派认为表演艺术的目的是通过艺术的形式表达“人的精神生活”。外部表达则依赖于内心体验。而演员要把极其微妙的、常常是下意识的生活反映出来。就要求有训练有素的发音器官相形体器官。因此这一派不但要求演员注意产生体验过程的内部体验技术,也要求注意对情感作外部体外部体现技术。 体验派艺术坚决反对匠艺式的刻板表演,也不赞成只在角色准备阶段进行体验的表现派创作方法,体验派艺术要求演员每次当众演出都体验角色,不断刷新表演,并主张在经过充分准备的前提下,在现场表演时进行即兴创作,以使表演新颖生动。 2.表现派艺术
表演艺术派别之一。戏剧史上,尤其在法国戏剧史上起过重大作用的戏剧派别。代表人物是法国演员别努阿-康斯坦·哥格兰。
表现派演员在准备角色时和体验派演员一样,要研究角色的内在实质,有体验过程,首先要找到自我,并按照活生生的人的方式力求在自己身上激起角色的内心生活。但体验过程不是这派艺术创作的主要步骤,而只是创作工作的准备阶段,目的只是为了找到情感表露时的最完美的外部形式。一旦找到之后,就借助演员训练有素的肌体和表演技巧,精确而机械地重复这些已被确定下来的手法来表演角色。于表现派当众表演时已停止了体验,所以演出虽华丽,却是冷漠的。
表现派认为剧场及其演出都是假定性的,舞台在创造真实生活的印象方面,手段过于贫乏,所以剧场不但不应避免程式,而且应当热爱程式。表现派
3
很注重艺术的完美性,讲究形式,其形式往往比内容更令人感兴趣。 表现派艺术有真实的体验过程,因而也被认为是一种创作,一种艺术。 3.匠艺
没有体验过程的、机械刻板时表演。匠艺演员一成不变地拟定了各种各样的表现手法来对付表演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各样的情感,如表达爱情时五指扪心,表达嫉妒时咬牙翻白眼等。在发声、吐词和说话方面,活动和动作方面,造型方面,表现各社会阶层和各时代人物方面,也都有刻板的表演手法。匠艺式的表演大部沿袭前人的匠艺传统或袭用当代名演员的现成手法,一成不变地反复照做。也有一些手法则是属于演员本人的装腔作势、矫揉造作的表演。这种表演没有活生生的。真实的内心的体验和创作;因此没有真实的情感,没有精神内容,只有对角色外形的程式化模拟,称不上艺术。 三、
表演艺术中的形与神
表演艺术是创造角色性格的艺术,作为性格的角色,有其形态与心灵。抓住了角色心灵的体验,也便抓住了角色创造的实质。心灵本色多定向畸变,是指电影表演不仅是以多定向畸变为高层次创造力的表现,而且是一种偏依心灵创造的技巧。
形似未必神似。表面是神的载体.神是形的被载体,二者不可分,无形之神和有神之形是不存在的。从《猫》的演出魅力来看,这是形神兼备的体现,故要求发挥艺术家的表演创作,在表演创作中首先是:
1、表演创造的认识过程; 2、表演艺术创作的形象构思过程; 3、表演创造的体现过程。
《猫》剧中有戏剧猫、神秘猫、猖妓猫、小偷猫、寄生猫等等,他们“形”、“神”的结合,让你在猫的世界中审视自己人类社会,他们的创造离不开艺术创作的流程。
4
电影的形神境界由于电影是门综合艺术,所以形神的境界不仅仅要求一人或一体,它要求整体的配合相得益彰的达到最高境界。黑格尔说:“外在的现象已不再能表达内心生活,如果要它来表达,它所接受的任务也只能是显示外在的东西不能令人满意,还是要回到内心世界,回到心灵和情感,这才是本质性的因素”。如果电影单单追求形式上的花费.只能是单纯的外在材料,是无足轻重的。必须要求每一位创作者全身心地投入。
电影角色的“神似”可以弥补“形似”的不彻底性。 电影艺术的群体创造力不仅可以帮助电影表演实现清晰的定向形变,而且可以帮助电影表演高度精微的突显出心灵定向的神似。艺术理论不仅需要探索各种艺术求真的规律,而且也必须研究造“假”的艺术。电影表演艺术创造“假”的界度,就是以心灵的深层次畸变,牵动着观众,使其忘记电影角色形变得不彻底性。
四、
中外著名表演艺术家的表演特色和创作个性(选讲,以影视剪辑片段进行
讲授) 五、
附录
中国电影百年百位优秀演员名单: 1905年———1949年(35人):
上官云珠、于洋、于蓝、王人美、王丹凤、冯喆、田方、白杨、石挥、刘琼、孙道临、阮玲玉、吴茵、吴楚帆、张平、张瑞芳、李纬、陈强、周璇、金山、金焰、胡蝶、赵丹、项堃、秦怡、袁牧之、陶金、黄宗英、舒适、舒绣文、谢添、蓝马、鲍方、黎莉莉、魏鹤龄
1949年———1976年(34人):
于是之、王心刚、王玉梅、王晓棠、王馥荔、卢燕、归亚蕾、田华、仲星火、刘晓庆、成龙、张良、张瑜、张艾嘉、李小龙、李仁堂、李默然、杨在葆、
5
周润发、庞学勤、林青霞、郎雄、柯俊雄、祝希娟、赵子岳、赵丽蓉、唐国强、夏梦、秦汉、郭振清、陶玉玲、崔嵬、谢芳、潘虹
1976年———2004年(31人):
王志文、王铁成、宁静、刘佩琦、刘德华、吕丽萍、巩俐、朱旭、宋春丽、张丰毅、张国荣、张曼玉、李连杰、李保田、李雪健、陈冲、陈佩斯、陈宝国、陈道明、周星驰、郑振瑶、姜文、奚美娟、梁家辉、梁朝伟、梅艳芳、章子怡、斯琴高娃、葛优、蒋雯丽、濮存昕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