桡骨远端骨折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 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 断疗效标准》( ZY/T001.9-94 )
(1) 有外伤史,多为间接暴力所致。
(2) 伤后腕关节周围肿胀,疼痛,前臂下端畸形,压痛明显,腕臂活 动功能障碍。
(3) X线摄片检查可明确诊断。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 (中华医学会编 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 年)
( 1 )有跌倒用手掌撑地的病史;或有腕关节掌屈着地而受伤病史。 ( 2)伤后有腕部肿胀,并出现“餐叉”畸形;也可由于骨折远端向掌 侧及尺侧移位,腕关节畸形不显著。
(3)伸直型X线片上具有三大特征:①骨折远端向背侧及桡侧移位; ②桡骨远端关节面改向背侧倾斜,向尺侧倾斜的角度也消失;③桡骨长度 短缩,桡骨茎突与尺骨茎突处于同一平面。屈曲型桡骨骨折远端向掌侧移 位。
(二) 骨折分型与分期 1、分型
( 1)无移位型: 骨折无移位, 或可为轻度嵌入骨折, 腕关节轻度肿胀, 无明显畸形,折端有环行压痛,纵轴挤压痛,前臂旋转功能障碍
2)伸直型:远端向背侧移位,前臂下端呈“餐叉样”畸形,腕背侧
可扪及骨折远端骨突。
(3)屈曲型:远折端向掌侧移位,可伴下尺桡关节脱位,腕关节掌侧 可扪及骨折远端骨突,畸形与伸直型相反。
(4)半脱位型:桡骨远端背侧或掌侧缘骨折,可合并腕关节半脱位, 腕关节肿胀,畸形呈半脱位,腕横径增宽。
2、分期
根据病程,可分为早期、中期、后期三期。
早期:伤后 2 周内,可进行手法整复治疗,但初期常肿胀严重,可伴 有张力性水泡。
中期:伤后2〜4周,肿胀逐步消退,有明显骨痂生长,骨折断端相对 稳定,此时手法复位困难,如需要再次复位,应在麻醉下行折骨复位。
后期:伤后 4 周以上。骨折断端成熟骨痂形成,逐步塑形改造,已相 当稳定。此时无法手法复位、调整,如有影响功能的严重畸形,需手术治 疗。
(三)鉴别诊断
1、腕部软组织扭伤:患者仅有局部疼痛肿胀,没有环形压痛和纵向叩 击痛,腕关节活动轻度受限,可通过 X 线片相鉴别。
2、伸直型与屈曲型相鉴别,主要依靠病史(损伤机制)、症状、体征、 X 线进行鉴别诊断。
二、治疗方案
(一)手法整复、夹板外固定治疗
一般首先拔伸牵引,解除短缩畸形,恢复骨端长度。再行端提按压手 法整复成角或侧方移位。折顶时应根据骨折端移位及成角的大小,适度灵 活运用。根据外
固定材料、整复手法差异,参考治疗方法简述如下:
1 、杉树皮夹板外固定法
采用非麻醉下或血肿内麻醉下徒手整复。
(1)伸直型桡骨远端骨折 整复方法(以右侧为例) :患者取坐位,助手立于患者背后,固定患者 躯干及患肢肘部,患肢前伸,前臂置中立位,术者左手反握患部近端,拇 指按压骨折近端掌侧,右手虎口区按压骨折远端桡侧,拇指压住骨折远端 背侧。双手对抗牵引拔伸后,右手虎口区向尺侧施压以纠正骨折端桡侧移 位,再右拇指按压骨折远端,左拇指推顶骨折近端,右手同时屈曲患腕, 纠正背侧移位,最后在牵引下,徐徐旋后患肢前臂,进行包扎固定。
固定方法:骨折复位后,腕部外敷金黄散,前臂衬桃花纸,然后在患 肢背、掌、桡、尺侧放置杉树皮夹板,夹板近端在肘横纹下二指,远端桡、 背侧块达掌指关节,尺、掌侧块平腕横纹。夹板间均留有约 1cm 间隙,用 橡皮膏胶带螺旋粘贴固定,再外用中号绷带包扎固定。使腕关节处掌屈尺 偏位,患肢屈肘 90°,前臂旋后掌心朝上,用三角巾悬挂于胸前。 3 周内 每周摄片、换绷调整外固定,注意观察骨位,防止骨折再次移位,固定
6周。杉树皮夹板制作与放置示意见图 1〜6所示。
4〜
图1夹板正面 图2夹板反面 图3背侧夹板放置
图4掌侧夹板放置 图5尺侧夹板放置 图6桡侧夹板放置
(2) 屈曲型桡骨远端骨折
整复方法(以右侧为例):患者取坐位,患肘伸直,前臂旋后,掌心向 上。术者一手握住患肢的拇指,另一手握住其余四指,助手握住患者肘部, 行对抗拔伸充分牵引。然后术者左手握住患肢前臂,右手食指顶住骨折近 端,拇指将骨折远端桡侧向尺侧按压,纠正桡侧移位。最后术者双手食指 顶住骨折近端,双拇指将桡骨远端大力向背侧按压,以纠正掌侧移位。
固定方法:基本同伸直型骨折固定法,不同点在背、掌侧夹板位置互 换,远端掌侧、桡侧块达掌指关节,尺侧、背侧块平腕横纹,手掌部放置 棉垫后包扎固定,使腕背伸15°〜30°。前臂固定体位、时间,摄片、换 绷等均同伸直型骨折固定法。
(3) 半脱位型桡骨远端骨折 ①整复方法
背侧半脱位:助手握住肘部,术者握住腕部拔伸充分牵引后,术者一
手维持牵引,一手用掌部环握患者腕部近端,用拇指将远端骨折块及脱位
部向掌侧推挤复位,牵引下徐徐将腕关节掌屈,使伸肌腱紧张,防止复位 的骨折片移位。
掌侧半脱位:手法与背侧脱位型相反。 ②固定方法
背侧半脱位同伸直型桡骨远端骨折,掌侧半脱位同屈曲型桡骨远端骨 折。固定时间均为4〜6周。
(4)无移位型桡骨远端骨折
无需手法复位,只需将前臂进行杉树皮夹板固定,患肢屈肘 旋后位固定。夹板制作与固定同伸直型骨折,固定时间
2、小夹板外固定法:
采用“郭氏正骨手法”整复,整复后小夹板旋后尺偏位固定 整复前了解移位方向及决定采用手法,采用局麻或臂丛麻醉。
4〜6周。 90°前臂
3〜4周。
图7
(1)伸直型桡骨远端骨折
图8
图9 ①整复方法
图10
牵抖复位法:适用于骨折远端向背侧移位或骨折断端向掌成角,但骨 折非累及关节,不是粉碎者。患者坐位或卧位,屈肘
90°前臂中立位,一
助手握住上臂,术者两手紧握手腕,双拇指放在骨折远端背侧,触摸准确 继续牵引,待重迭基本矫正后,稍旋后猛力牵抖,同时掌屈尺偏,骨折得 到复位。
提按复位法:适用于老年患者,骨折累及关节,粉碎骨折病人。患者 平卧屈肘90°,前臂中立位,一助手握住拇指及其他四指,一助手握上臂对 抗牵引,待嵌插骨折矫正后,术者先矫正旋转移位及侧方移位,然后双拇 指挤按骨折远端背侧,其他手指置近端掌侧向上端提,骨折即可复位。见 图7〜9。
②固定方法:用四块夹板超腕关节固定。伸直型骨折先在骨折远端背 侧和近端掌侧各放一平垫,然后用四块夹板固定,上端达前臂中、上 处,背侧板下达掌指关节处,宽度侧根据患肢形状塑形:在前臂处为
1/3 1/3
周径宽,在腕部则为自桡骨茎突至尺骨茎突, 约为腕周径的1/2,在手掌背 处为第一掌骨至第五掌骨,掌侧板下达远侧腕横纹,为前臂及腕部周径的 1/3。见图10
(2)屈曲型桡骨远端骨折 屈曲型骨折牵引方法相似,复位方向相反。固定时则在远端掌侧和近 端背侧各放一平垫,桡、掌侧夹板下端应超过腕关节,限制桡偏和掌屈。
3、塑性弹力夹板外固定法 仅适用于伸直型桡骨远端骨折和背侧缘劈裂的半脱
位型桡骨远端骨 折,采用血肿内局部麻醉或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① 整复方法:牵抖复位法,此法适用于伸直型骨折线未进入关节,骨 折端完整的青壮年患者。患者坐位或平卧位, 患肢外展, 肘关节屈曲 90°, 前臂中立位。一助手握住患肢前臂上段,术者两手紧握手掌,两拇指并列 置于骨折远端背侧。两手其余手指置于腕掌侧,扣紧大、小鱼际,先顺桡
骨纵轴拔伸牵引2〜3分钟,待重叠移位完全矫正后,将前臂远段旋前,在 维持牵引力情况下,顺桡骨纵轴方向骤然猛抖,同时迅速尺偏掌屈,骨折 即可复位。
对背侧缘劈裂的半脱位骨折,整复时术者两手紧握患腕,将患腕前后 扣紧,与助手对抗拔伸牵引,并将腕部轻度掌屈,然后两手向中轴线相对 挤压,在腕背之手用拇指推按背侧缘骨折块,使之复位。
② 固定方法:骨折复位后采用塑性弹力夹板固定,掌侧选用聚脂塑胶 夹板一块,背侧板选用尼龙板一块,周围为弹力固定带,对桡骨远端进行 环形包扎。腕关节固定于 0°位,前臂为旋转中立位,固定 4 〜 6周。操作过 程中注意以下技术要点:塑性弹力中立位夹板的桡背侧环包板远端应放置 在桡骨茎突下。环包弹力固定带以骨折线为中心进行固定。固定后不影响 掌指关节活动。
4、另外也可采用其他有效的手法整复,使用石膏等其他外固定材料进 行治疗
(二)手术治疗
1、 适应证: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关节面塌陷大于
2mm或伴有关节 面压
缩塌陷无法通过手法复位者;手法整复失败或复位后稳定性极差,桡 骨长度、桡倾角、掌倾角等持续丢失者;陈旧性骨折伴有严重畸形,影响 功能者;桡骨下端开放性骨折、伴有血管、神经损伤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2、 操作方法:臂丛麻醉,手术切口视骨折的类型,可采取掌侧或背侧
入路及联合入路。采用闭合手法复位结合克氏针撬拨复位固定,取 1〜2根
直径为2〜2.5mm克氏针从桡骨远端拇长伸肌腱与拇短伸肌腱之间或拇长伸 肌腱与第 2 指伸肌腱之间经皮进针,进针时与桡骨长轴成约 40°角,通过 骨折线,进入近折端骨髓腔或骨皮质。经 C型臂X线机正侧位透视复位固 定满意,折弯针尾,埋入皮下,敷料加压包扎。采用有限切开、有限内固 定方法治疗,术后采用夹板或石膏外固定。严重的粉碎骨折也可采用手法 整复结合外固定支架、克氏针有限内固定治疗。有适应症者,亦可采用切 开复位钢板螺丝钉内固定术,如骨缺损严重时可植骨(自体骨、可吸收人 工骨等)治疗。
(三)药物治疗
1、外治:外敷膏剂、散剂、水剂等,也可采用熏、洗、灸等方法。早 期可用活血化瘀、消肿止痛制剂,如金黄散、栀黄止痛散、三七散、活血 接骨膏等;中、后期宜用温经通络、化瘀止痛、续筋接骨之剂,如百草伤 膏等。也可采用中药汤剂熏洗局部,以舒筋通络,如用川芎行气洗剂、海 桐皮汤、舒筋活络洗剂、四肢损伤洗方等。有严重张力性水泡和使用伤膏 后过敏者应避免使用
2、内服:根据骨折三期辨证施治。
(1)骨折初期: 治法:活血化瘀,消肿止痛 推荐方药:姜枝活血汤加减:片姜黄、桑枝、桃仁、红花、归尾、赤 芍、泽兰、川芎、元胡、骨碎补、川续断、地必虫。
桃红四物汤加减:桃仁、红花、当归、川芎、白芍、车前草、大黄(后 下)、甘草。
红桃消肿合剂加减:当归、川芎、生地、香附、牛膝、甘草、元胡、 桃仁、木瓜、枳壳、连翘、二花、桂枝、乳香、没药、川断、红花。
(2)骨折中期 治法:和营生新,接骨续筋 推荐方药:归芎养骨合剂加减:当归、川芎、生地、香附、川断、花 粉、牛膝、甘草、毛姜、枳壳、木瓜、透骨草、桂
枝、土元、地龙。
(3)骨折后期: 治法:补益肝肾、强壮筋骨 推荐方药:熟地壮骨合剂加减:当归、川芎、白芍、生地、党参、白 术、川断、牛膝、甘草、木瓜、龙骨、牡蛎、茯苓。
熟地强筋合剂加减:熟地、山药、牛膝、川断、泽泻、黄芪、甘草、 芋肉、丹皮、五加皮、木瓜、地龙、茯苓。
(四)康复治疗 1、功能锻炼
(1)早期治疗 方法:在复位固定后当天或手术处理后次日,开始做肱二头肌、肱三
头肌等张收缩练习,防止肌腱粘连和肌萎缩。进行患肢未固定关节的活动, 包括肩部悬挂位摆动练习和肘关节主动屈伸练习。 2~3天后做手部关节主 动运动,手指屈伸,并逐渐增加运动幅度及用力程度。做肘关节屈伸活动, 角度由小到大,逐步加大活动范围。
(2) 中期治疗
方法:①手指抓握锻炼及手指的灵活性锻炼。②适度进行前臂旋转功 能练习,旋前 40度,旋后 30 度左右,逐渐加大,同时行肘关节伸屈活动。
(3) 后期治疗
拆除外固定后,以关节松动术为主,每日 1~ 2 次。 ① 桡腕关节松动
(a) 牵拉与挤压,患者坐位,肢体放松,屈肘前臂旋前置于桌面,术 者面对患者,一手固定其前臂远端,另一手握住腕关节的近排腕骨处,作 纵向牵拉、挤压桡腕关节。
(b) 前后位滑动,患者前臂中立位,术者一手固定前臂远端,另手握 住近排
腕骨部位,轻牵引下,分别向掌背侧滑动近排腕骨。
(c )桡尺侧方向滑动,患者前臂旋前位,术者一手固定桡骨远端另一 手握住近排腕骨处,轻牵引下,分别向桡尺侧滑动桡腕关节。
(d)旋前,旋后位滑动,术者一手固定前臂远端,另一手握近排腕骨 处,分别将腕关节做旋前、旋后运动。
② 桡尺关节松动
(a) 患者前臂旋后位,术者双手握住患者尺骨远端,拇指在掌侧,其 余 4 指在背侧,术者尺侧手固定,桡侧拇指将桡骨折端向背侧推动。 (b) 患者前臂旋前位,术者拇指在背侧,其余 4指在掌侧,桡侧用手 固定,拇指将尺骨向掌侧推动
③ 腕间关节松动
前后位滑动,患者前臂中立位,一手握近端,一手握远端,往返推动。 做上述运动后,嘱患者向各方向活动腕关节,每日2次,每次30〜60分钟'
注意在康复训练中,宜循序渐进,忌用暴力强扳,以免引起新的损伤。 2、作业疗法 有目的地进行职业训练,目的是增强肌力、耐力、整体协调能力,比 如握拳运动、持笔写字、钉钉操作、计算机键盘操作、搭积木、编织等。
3、其他疗法
可辅以局部红外线、中波离子导入、通烙宝(外伤散) 、消瘀通络熏条 以及电脑骨伤愈合仪等理疗,促进深部淤血吸收,使局部肿胀早日消退, 为日后关节功能恢复创造条件,并大大减少日后关节的残留隐痛。
(五)并发症及防治
1、 压迫性溃疡:多由于夹板位置移动未及时调整、使用扎带过紧、或 者加压垫放置位置不正确造成。骨折端手法复位后,折端出血进一步增加, 加剧了局部软
组织的肿胀,且在此过程中,由于受夹板内容量限制,未给 予及时松解,而引起局部皮肤及骨突处出现压疮。一般经过及时更换敷料, 预防性抗生素使用,不会出现严重后遗症。
2、 腕管综合征:主要是由于骨折复位不良、掌侧压垫放置不正确、固 定过紧致正中神经受压引起。
3、 腕关节僵硬:患者惧怕疼痛,骨折固定后很少锻炼手指,腕关节及 肩、肘等关节。为防止关节僵硬,早期可使用消肿止痛、活血化瘀的中西 药物加以预防。中后期配合理疗并不断练习患腕活动可逐渐恢复。
4、骨质疏松: 老年患者骨折后不仅局部需要锻炼, 更应加强全身锻炼, 使气血运行,消散瘀血,消肿定痛,配合中药补肝益肾、强筋壮骨辨证治 疗,促进骨折愈合和骨骼坚硬。
5、创伤性关节炎:各种原因造成复位不良或复位后再移位未能及时纠 正,可导致桡骨长度短缩 3.0m m以上,桡骨远端关节面不平整有 1.0m m以 上台阶,后期可出现腕关节创伤性关节炎。
6、Sudeck骨萎缩:为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障碍、急性创伤后骨萎缩, 其特点是肿痛、皮肤萎缩、骨的普遍疏松、脱钙,手部活动受限,可达数 月之久,常常是骨折后患者未能积极主动活动所致。应加强早期功能锻炼。
(六)护理 1 、早期护理
( 1 )心理护理: 老年患者顾虑多, 对预后缺乏信心, 对治疗反应消极, 护理应重点从心理上解除顾虑,与患者建立融洽友好的关系,取得患者的 信任,使其积极配合治疗。
(2)生活护理:给予安静舒适的环境,保证其充足的睡眠,给予易消 化食物。
(3) 外固定后护理:置患肢于治疗体位,保持有效的外固定。冬天应 注意患肢末节的保暖,并观察患肢手指的血液循环、疼痛、肿胀等情况。
(4) 手术护理:手术治疗者要充分做好术前准备与术后护理,老年患 者反应迟钝对病伤不敏感易掩盖临床症状,检查时应详细全面了解其是否 存在合并症或内科疾病,针对其合并症,术前及早给予对应处理。术后注 意观察切口的渗出、感染情况,及时更换敷料,注意预防肺炎、心脑血管 意外等并发症。指导患者适时进行功能锻炼。
2、中期护理
(1)吃饭、穿衣、下床等活动时,务必有家人保护,注意安全,以防 跌倒再次损伤。
( 2)将前臂取相应治疗体位, 三角巾悬挂于胸前, 保持有效的外固定。 夹板固定者应及时调整固定带的松紧度,以夹板上下移动范围
1cm内为宜
(3) 观察伤肢疼痛及肿胀情况,发现局部出现异常疼痛及肿胀及时来 院检查。定期门诊复查, 根据 X 线片显示骨折愈合情况,选择时机去除外 固定。
(4) 指导进行功能锻炼。 ( 5)加强营养,防治内科并发症。 3、后期护理
(1 )注意安全,防止跌倒再次损伤。
(2)定期门诊复查, 根据 X 线片显示骨折愈合情况,选择时机去除 内固定。
( 3)加强功能锻炼与康复治疗,预防各种并发症。 (4)注意营养,多晒太阳,逐渐日常生活自理。 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5 年)进行评定:
治愈:骨折对位满意,有连续性骨痂形成,局部无明显畸形,无疼痛 肿胀,功能完全或基本恢复,或腕掌屈、背伸及前臂旋转受限在
15°以内
好转:骨折对位欠佳,局部轻度疼痛,轻度畸形,腕背伸、掌屈及前 臂旋转受限在 45°以内
未愈:骨折不愈合或畸形愈合,压痛、叩击痛存在,功能障碍。 (二)评价方法
一般根据治疗前后 X 线表现,及骨折愈合后与健侧腕关节进行疼痛、 畸形、活动(腕关节各方向、前臂旋转) 、并发症等方面进行对照评价。 四、中医治疗难点及应对措施
由于适应证选择不当、手法不够熟练、小夹板外固定松动、严重粉碎 的骨折、骨质疏松等原因导致部分患者手法治疗失败,患肢功能恢复不理 想。
1、手法治疗的适应证选择不当。对于 C2、C3 型的骨折,由于骨折程 度严重,且涉及关节面,不适宜进行手法复位,即使进行了充分的复位, 也难以维持。对于这样的骨折,我们建议直接采用手术治疗的方法。
2、通常是手法不够熟练。主要是牵引力不够,持续的时间不够,骨折 断端仍然嵌插,即使进行了上述操作,掌倾角、尺偏角仍然难以恢复,暴 力复位可能进一步加重骨折。
3、对于粉碎性、不稳定性骨折,小夹板外固定的松动容易导致骨折移 位,应维持有效稳定的固定、加强小夹板固定的管理,及时调整松紧,可 适当增加扎带、改用有弹力的扎带。
4、功能锻炼时间选择。对于稳定性较差的骨折,早期适当进行指关节 活动,
逐步加强到掌指关节,循序渐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