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现状及改革初探
来源:华佗小知识
第24卷第2期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Vo1.24.NO.2 2011年2月 Journal ofHUBEI Correspondence University Feb,2Ol】 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现状及改革初探 王烨 (河南科技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河南洛阳471000) I摘要J((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普通高等院校对在校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制教育所开设的 必修课程.该课程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现行的传统式教 学方法束缚了该课程作用的发挥,新一轮的教学改革呼之欲出。 【关键词l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现状;改革 l中图分类号J G642 l文献标识码J A I文章编号J 1671—5918(201 1)02.0061.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1.02.030 【本刊网址l http://www.hbxb.net 一、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现实意义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 (一)促进社会发展 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05方案”以全面发展的观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 点,特别是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全面育人的观点,展开了新 素质教育的意见》指出:“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积 一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改革和建设。随着马克思主义 极、健康、向上。他们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坚决拥 一级学科的设立,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经过整合成为一 护党的方针政策,高度认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 个有机整体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在新的思想政治 想,充分信赖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坚持走中国特色 理论课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也作为其五个二级学科之一的 的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充满信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可依托思想政治教育 心。”然而现代社会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发展受到各种因素的影 学科,也可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的发展。 响,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 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 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失、艰苦奋斗精神 (一)教师知识结构欠缺 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因此,对大 由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整体系统的改革,原来的“思想 学生进行系统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法制教育,提高学生的 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合并为“基础”课,这个合并不是两门 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法制观念,使之成为现代 旧课程内容的简单相加,而是在体系和内容上都发生了根本性 社会合格的社会公民,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的内容。 的变化,这就使这门新课程在实际操作中遇到很多问题。而教 (二)提高学生个人素质 师知识结构的欠缺是首先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最现实的问题。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是帮助大学生树立坚定 在合并之前,基础课的教师都有自己所专,合并之后就会造成 的理想信念、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是大学 以往教思修的老师法律方面不专,教法律的老师思修方面不 生深入理解、全面掌握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 专,这种不均衡现象就会导致教师在教材内容选取上会依据自 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的重要 己的专业,从而忽略教材的系统性。 途径;同时,道德和法律又是两种最基本的社会行为规范,两 (二)教学模式单一枯燥 者在调节人们的行为、调整社会关系上,分别起着不可替代的 绝大多数学生对基础课的印象都是一支粉笔,一本书,再 作用,课程对于帮助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增强法制 加上一个满堂灌的老师,而对于基础课的评价也往往是“无 观念,推进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制国家,促进社会主义法 聊”,“浪费时间”,“多余”等等这样的负面评价。为什么在专家 制建设起到重要作用。通过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增 眼中如此重要的基础课却丝毫调动不起学生的热情和兴趣 强大学生的法制观念,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解决大学 呢?笔者认为主要原因还要归咎于单一枯燥、缺乏生趣的课 生成长成才当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与此同时,提高人才素质结 堂。在传统的基础课课堂里,教师是课堂的主体,学生是旁观 构中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制观念也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需 者、聆听者,甚至连参与者都算不上。而学生的主体性、参与性 要和必然要求。 被完全忽略,再加上教材内容本身的空洞,很多学生慢慢对基 (三)促进学科发展 础课丧失了兴趣。 2005年初,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制定并印发了《关于 (三)理论性太强、概念过于抽象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和实施方 教材抽象的基本原则、原理阐述太多,文字叙述过于平直, 案,对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 缺乏感染力,缺少事例,显得枯燥。理论性、政治性、导向性注 学做出全面部署,提出了新的课程设置方案,简称“05方案”。 重过多,可操作性、实践性和实际性重视较少。如内容涉及的 其具体课程内容如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 层面不仅过多过细,如何运用原理去说明和分析现实问题的叙 作者简介:王烨(198O一),男,河南洛阳人,河南科技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分团委副书记,助教。 61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1)第24卷第2期 述太少,理论与现实的结合还不紧密,缺乏生动、有说服力的例 概念、理论等瞬间变成鲜活的人物、声音、色彩,这样不仅能调 加深印象;不仅丰富了 子,这也就使得教材的吸引力不强,可读性不够,感染力欠缺。 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帮助学生理解、这样就造成了知识“学无所用”,学生在学习完书本知识以后, 课堂内容,还能让同学们用身边最现实的例子印证书本的理 无法利用已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易使大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对 论,增加了书本理论知识的可信度 当然,大胆使用多媒体不 思想道德产生厌烦、抵触心理。 (四)考试形式单一 是鼓励教师满堂课都是播放视频,或者播放ppt课件,教师不 是视频放映员,而是课堂的主导者,多媒体不是课堂的全部,而 考试是教育评价的一种重要形式。然而现行的考试评价 是课堂教学的辅助,如果主次颠倒,效果必定事与愿违。(三)理论联系实际 体系却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学生考试目的功利化严重,部 分学生是在高喊“不挂科”的背景下,突击背诵,忽略曰常基本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特点就决定了课堂教学 知识的积累,对参加各类考试没有正确的认识;考试本身缺乏 要坚持“三贴近”(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原则,课本中 学生创造性思维训练与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的内容,存在着较为 所提到的理论知识要和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问题紧密联系。教 严重的重记忆、轻创新、重理论、轻实践现象;考试试卷评定标 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有针对性地设计课堂活动,比如组织热点 准过于死板,限制了学生的答题思维:没有建立良好的考试评 问题的讨论、有争议问题的辩论,让同学们在热烈的气氛中发 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就充当主持人的角色,并适时给予点评,这 价反馈机制,往往考试就是“一锤子买卖”,过后就忘了。 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改革的新思路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首先,各高校要不遗余力做好基础课教师的培训、再深造 样学生完全参与了课堂,成了真正意义的主人翁,并在讨论和 辩论中找到成就感与满足感。 (四)改革评价体系 工作,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只有从根本上提高任课教师的基本 考试是为素质教育、培养人才服务的。因此,考试应当强 素质才有可能彻底改变基础课教学的现状;其次,作为一名高 化对学生的能力、特长和潜质等方面的测评。素质教育不是不 校教师,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注意知识的更新、积累,也要及时给 要考试,而是要求考试具有综合性、全面性和经常性。从高校 自己充电,只有自己对知识系统掌握了才能有条不紊的传授给 的角度来说,主要是加大内容和形式的改革力度,增加评价内 学生:最后,不同专业的教师可以在院系的组织下利用教研活 涵,使考试贴近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考试内容不应仅仅来自 动的时间,相互结合形成帮扶小组,大家取长补短,介绍经验, 教材,而应更多地来自现实生活:不应仅仅局限于知识,而应更 也可以互换教案,相互学习。 (二)大胆利用多媒体 注重学生的能力;不应仅仅涉及智力方面,而应包括认知、态 度、情感价值观等方面以及学校和教师教育教学的情况。所 有很多教师认为多媒体是把双刃剑,用不好就会带来很多 以,高校目前基础课单一期末考试的形式亟待改变,也应该采 麻烦,于是就不敢轻易尝试,其实,多媒体如果运用恰当,会极 取像大学英语一样的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 大丰富基础课的课堂气氛。任课教师可以把多媒体视频、音 注重学生的日常表现和课堂参与程度,最终把学生的基本素质 频、图片等资料穿插在课堂枯燥的理论讲解之中,让冷冰冰的 和评价体系紧密结合在一起。 参考文献: [1]徐秉国.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思考[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8):39. [2]武春芳.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改革初探[J].读与写,2008,(1):55. [3]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4]马金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改革的路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9,(9):127. ‘‘…‘’’’-.・- ‘’●-_一h ‘‘一‘ - ’’ ’‘●-一、 ‘‘ ^' ‘、 ’ ‘ ’‘ - ’‘_. 一’~ 、 ‘‘一’’ ● ’’1...‘ 。 ・ ' 。 _ ’’ ’‘ ‘ h.・‘”。’●・- 。~・ ’ ‘‘一 ● ’’‘ ‘● ‘ . ._ _’ ‘ ‘‘ ~ 一 。~ _一 ‘ (I-接第56页) 参考文献: [1]陈东健.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苏州大学出版社,2004. [2]丁娟.将性别平等视角纳入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进程[J].妇女研究论丛,2006,(3). [33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46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4]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 [5]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6]裴劲松,刘丽娟.加大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缓减“民工荒”[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6,(7). [7]曹明贵.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人力资本流动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8]蒋永萍.世纪之交的中国妇女社会地位[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3. [9]谭琳.1995~2005年: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1O]西奥多.舒尔茨.教育的经济价值[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2. 6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