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保教知识与能力单项选择题专项强化真题试卷7 (题后含答案
及解析)
题型有:1.
1.下雨天走在被车轮碾过的泥泞路上,晓雪问:“爸爸,地上一道一道的是什么呀?”爸爸说:“是车轮压过的泥地,叫车道沟。”晓雪说:“爸爸脑门儿上也有车道沟(指皱纹)。”晓雪的说法体现的幼儿思维特点是( )。
A.转导推理 B.演绎推理 C.类比推理 D.归纳推理
正确答案:C 解析:转导推理是从一个具体的观察中形成一个具体的结论为基础的。如孩子的推理过程:鱼会游泳,爸爸会游泳,所以爸爸是鱼。演绎推理是从一般性的前提出发,通过推导即“演绎”,得出具体陈述或个别结论的过程。归纳推理就是从个别性知识推出一般性结论的推理。类比推理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有部分属性相同,从而推出它们的其他属性也相同的推理。它是从特殊推向特殊的推理。题干所述内容体现了幼儿最初的类比推理。知识模块:学前儿童发展
2.《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幼儿园应制订合理的幼儿一日生活作息制度,两餐间隔时间不少于( )。
A.2.5小时 B.3小时 C.2小时 D.3.5小时
正确答案:D 解析:《幼儿园工作规程》第十指出,“幼儿园应制订合理的幼儿一日生活作息制度,正餐间隔时间为3.5~4小时”。知识模块:学前教育原理
3.桌面上一边摆了三块积木,另一边摆了四块积木,教师问:“一共有几块积木?”从幼儿的下列表现来看,数学能力发展水平最高的是()
A.把前三块积木和后四块积木放在一起,然后一个一个点数 B.看了一眼三块积木,说出“3”,暂停一下,接着数“4,5,6,7” C.左手伸出三根手指,右手伸出四根手指,暂停一下,说出7块 D.幼儿先看了3块积木,后看了4块积木,暂停一下,说出7块
正确答案:D
解析:幼儿“数”概念的形成过程从感知动作开始,幼儿计数,不但要用眼
睛看,而且还要动手去数,A、B、C选项中都体现了幼儿动手数数的过程。只有D选项进入到了数的概念,摆脱感知直接进行口头计算了,故D选项正确。
4.“3岁看大,7岁看老”这句话反映了幼儿心理活动()。 A.整体性的形成 B.稳定性的增长 C.独特性的发展
D.积极能动性的发展
正确答案:B
解析:从3岁的孩子的心理特点、个性倾向,就能看到这个孩子青少年时期的心理与个性形象的雏形;而从7岁的孩子身上,你能看到他中年以后的成就和功业。这说明幼儿的心理活动的发展是循序渐进地进行的.幼儿心理活动的稳定性逐渐增长。
5.婴幼儿的“认生”现象通常出现在() A.3~6个月 B.6~12个月 C.1~2岁 D.2~3岁
正确答案:A
解析:5~6个月的孩子开始认生,也就是说,他对交往的人有所选择。这是儿童认知发展和社会性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变化,明显表现为感知辨别能力和记忆能力的发展;儿童情绪和人际发展上的重大变化,是出现对人的依恋态度。需要注意的是认生不一定“怯生”。所以由题干可知选A。
6.儿童原始的情绪反应具有的特点是()。 A.与生理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有直接关系 B.是出生后适应新环境需要的产物
C.情绪天生具有系统化、社会性的特点 D.新生儿的情绪和间接动机相联系
正确答案:A
解析:原始的情绪与生理需要有密切关系。
7.3岁儿童常常表现出各种反抗行为或执拗现象,这是儿童心理发展中的()现象。
A.最近发展区 B.敏感期 C.转折期 D.关键期
正确答案:C
解析:儿童在心理发展的转折期会表现出各种反抗或执拗现象。
8.教师在幼儿书写准备的指导中,不恰当的做法是() A.用图画和符号表达自己的愿望和想法 B.书写自己的名字 C.养成正确的写画姿势 D.学习书写常见汉字
正确答案:D 解析:《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指出,“语言领域”中“具有书面表达的愿望和初步技能”目标指出“愿意用图画和符号表现事物或故事;会正确书写自己的名字,写画时姿势正确。”
9.幼儿期对颜色的辨别往往和掌握颜色的()结合起来。 A.名称 B.明度 C.色调 D.饱和度
正确答案:A
10.儿童思维方式的变化发展,与思维所用工具的变化相联系,直观行动思维所用的工具主要是()。
A.感知动作 B.表象 C.判断 D.概念
正确答案:A
11.一位新入园的孩子问老师:“妈妈什么时候来接我?”下列回答中最合适的是()。
A.妈妈放学后来接你
B.你想妈妈的时候妈妈就来接你
C.你现在想妈妈了吗?妈妈一下班就来接你的 D.妈妈下午5点来接你
正确答案:C 解析:教师在幼儿交流时要把握幼儿心理状态,而且幼儿的时间知觉与具体生活经验相关,还不能理解5点究竟是什么时间。
12.儿童思维发展中,从发展过程看,形成最晚的是()。 A.直观概括 B.功能概括
C.语词概括 D.动作概括
正确答案:C
解析:从发展过程看,语词概括发展得较晚。
13.儿童最早玩的游戏类型是() A.练习性游戏 B.规则游戏 C.象征性游戏 D.建构游戏
正确答案:A 解析:练习性游戏是游戏发展的最初形式,儿童主要是通过感知和动作来认识环境并与人交往。
14.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幼儿形象记忆的效果优于语词记忆 B.幼儿无意记忆的效果优于有意记忆 C.幼儿有意再现的发展先于有意识记 D.幼儿机械记忆的效果优于意义记忆
正确答案:D
解析:3~6岁儿童记忆发展的特点:无意记忆占优势,有意记忆逐渐发展;记忆的理解和组织程度逐渐提高:机械记忆用得多,意义记忆效果好;形象记忆占优势,语词记忆逐渐发展;记忆的意识性和记忆方法逐渐发展.故选D。
15.表现出“精力旺盛,表里如一,刚强,易感情用事”特征的气质类型是()。
A.胆汁质 B.多血质 C.黏液质 D.抑郁质
正确答案:A
解析:胆汁质的典型特征是精力旺盛,表里如一,刚强,易感情用事,故选A。
16.人类短时记忆的广度约为()。 A.5±2个信息单位 B.6±2个信息单位 C.7±2个信息单位 D.8±2个信息单位
正确答案:C
解析:人类短时记忆的广度为7±2个信息单位。
17.幼儿教育是对()年龄阶段的幼儿所实施的教育。 A.4~5岁 B.1~6岁 C.2~1岁 D.3~6岁
正确答案:D 解析:本题的目的是考查考生对我国幼儿教育概念的认识,幼儿教育主要指的是对3~6岁年龄阶段的幼儿所实施的教育,故本题的正确答案是
18.下面哪个选项不属于在我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今天,学前教育机构从小培养儿童的主要的教育任务?()
A.主动性 B.性 C.实践性 D.创造性
正确答案:C 解析:在我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今天,学前教育机构开始将从小培养儿童的主动性、性和创造性作为主要的教育任务。
19.发展适宜性原则是当今幼教界提倡的一种教育理念,提出这一教育原则的是()
A.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B.日本幼儿教育协会 C.美国幼儿教育协会 D.英国幼儿教育协会
正确答案:C
解析:美国幼儿教育协会根据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倾向提出发展适宜性原则。
20.下列哪种情形是运用讨论法教学应该避免的?() A.让孩子想到什么就说什么 B.提供孩子们充分自由的氛围 C.设法让孩子们感觉到轻松愉快 D.发现孩子说得不正确时立刻制止
正确答案:D
解析:讨论法具有自由性强的特点。儿童在讨论时,学习的氛围是自由、轻松、和谐的,儿童没有心理压力且情绪愉快,不必紧张地参与活动。因此,他们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随意谈谈自己的看法、意见,表达自己真实的思想,
你一言我一语,想到什么就说什么,畅所欲言地共同议论、讨论着各种问题。选项D的做法了儿童自由的思想表达,给儿童造成心理压力和紧张情绪,因此答案选D。
21.()是学前教育工作的特殊要求。 A.生活教育 B.安全教育 C.保教结合 D.鼓励教育
正确答案:C 解析:“保教结合”是学前教育工作的特殊要求,它是根据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而提出的。
22.在影响幼儿科学探索的外部因素中,居主导地位的是()。 A.材料
B.时间和空间 C.同伴 D.教师
正确答案:D
解析:虽然环境和材料、时间和空间、同伴对幼儿科学探索活动都有一定的影响,但是居主导地位的还是教师。因而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
23.按顺序呈现“护士、兔子、月亮、救护车、胡萝卜、太阳”的图片让幼儿记忆,有些幼儿回忆时说:“刚才看到了救护车和护士、兔子和胡萝卜,还有太阳和月亮。”这些幼儿运用的记忆策略是()。
A.复述 B.精细加工 C.组织 D.习惯性
正确答案:C
解析:组织策略即根据知识经验之间的关系,对学习材料进行系统、有序的分类、整理与概括,使之结构合理化。组织策略在幼儿阶段表现不明显,他们只是采用最初级的形式。如把两种有着某种共同点的东西联系在一起记忆。
24.为保护幼儿脊柱,成人应该() A.推荐幼儿用双肩背包 B.鼓励幼儿睡硬床
C.组织幼儿从高处往水泥地上跳 D.要求幼儿长时间抬头挺胸站立
正确答案:B
解析:幼儿骨骼发育还没有定形,睡硬床利于幼儿骨骼定形。
25.幼儿园教师应该是()
A.幼儿学习的引导者、决策者和管理者 B.幼儿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 C.幼儿学习的引导者、传授者和控制者 D.幼儿学习的管理者、决策者和传授者
正确答案:B 解析:《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