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一般护理常规
儿科一般护理常规
一、 室内安静、清洁、阳光充足、湿度55~65%,温度 22~25OC为宜。定时开窗通00每日08:00、16:00各一次。按感染与非感染性疾病分别收治患儿,防止院叉感染。
二、 新入院儿小于5岁者,首次测体温、呼吸、心率,应在护病单上记录,在体温单上只需记录体温,以后每4小时测体温,连续3日。体温不升及发热患儿每4小时测体温到体温正常后3天,一般患儿每日测体温2次。新入院患儿5岁以上者,首次测体温、呼吸、心率、血压应在护病单、体温单上同时记录,体温不升及发热患儿每4小时测体温、脉搏、呼吸至体温正常后3天,一般患儿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2次。
三、 新入院患儿应测体重,以后每周测1次。每周剪指甲1次,每周更换被褥1次。
四、 入院时护士应向患儿及家长介绍病室环境及规章制度,了解患儿心理状况,安慰患儿,解除恐惧心理,鼓励患儿进食,使其安心治疗。
五、 饮食遵医嘱执行,注意饮食卫生和饮食情况,做好婴幼儿喂养指导,如有恶心、呕吐及畏食等应分析原因并通知医生。
六、 注意患儿安全。执行适合各年龄患儿的生活制度,在患儿睡眠时间内尽可能避免检查、治疗。
七、 定时巡视病房,遇有病情变化,积极配合抢救,有下列情况勿须医嘱可先行处理:
(一) 高热(体温在39OC以上者)可给予冷敷、冰敷或酒精擦浴。
(二) 体温在36OC以下给予热水袋保温,但注意避免烫伤。早产儿可放入保温箱内并按保暖箱护理常规。
(三) 发绀、呼吸困难,给予氧气吸入;呼吸道分泌物多,即用吸引器吸出。
惊厥护理常规
(一) 按儿科重症护理常规。
(二)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光线暗淡、环境安静,避免强光、噪声的刺激,一切护理操作要轻柔,常规护理要集中进行或适当减免,注意安全,防止附床。
(三) 惊厥发作时解开衣扣、腰带,头侧向一边,将裹以纱布的压舌板置于齿间,防咬伤舌头或口唇。牙关紧闭时切勿强行撬开。
(四) 保持呼吸道通畅,注意口腔清洁,有分泌物及清理除或吸出,防止分泌物吸入引起窒息。有发绀、呼吸困难时应及时给氧气吸入。
(五) 保持皮肤清洁,有大小便失禁者,应及时更换衣裤、被褥。
(六) 随时观察病情,发现惊厥时详细记录抽搐部位、时间、次数及呼吸、神志情况,并及时报告医生,协助抢救。
(七) 高热、昏迷者按高热、昏迷护理常规。
高热护理常规
(一) 按儿科一般护理常规。
(二) 每4小时测1次体温,体温在39OC以上者,每2小时测1次体温。
(三) 多饮开水,给高营养、易消化的饮食或软质饮食。
(四) 注意口腔清洁,生理盐水清洗口腔每日2~3次。如口唇有干裂或溃疡等,应及时处理。
(五) 高热可用头部冷敷、冰枕、酒精擦浴、温水擦浴或冷盐水灌肠等物理降温,发热伴寒战、四肢发冷者,应给予四肢保暖以改善周围血循环。药物或物理降温后半小时应测体温1次,以后每2~4小时测1次。
(六) 高热退热时可大量出汗,注意有无虚脱现象,应擦干汗液,更换衣服时应注意保温勿使患者受凉。
(七) 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出现惊厥或昏迷时,及时通知医生。
(八) 新生儿禁用药物降温,慎用物理降温,首选松包法。
昏迷护理常规
(一) 按儿科重症护理常规。
(二)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防止坠床。患儿烦躁时,遵医嘱给予镇静剂。
(三) 遵医嘱给予鼻饲。
(四) 绝对静卧,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有痰及分泌物及时吸出,遇有窒息立即行人工呼吸,并通知医生。
(五) 勤翻身,并保持被褥干燥、平整,防止压疮及肺部感染。可采用“支架被”减轻盖被对足部的压力,也可使用柔软通气的垫圈置于骨隆突部位,减少骨隆突处皮肤与床垫的摩擦。
(六) 保持口腔清洁,口腔护理每日3次。必要时用开口器、拉舌钳,但牙关紧闭者不能强行撬开上下齿。
(七) 保护眼睛,防止感染。眼不能闭合,应涂上眼药膏或生理盐水,保持纱布湿润。
(八) 定时按摩四肢并保持功能性体位。
休克护理常规
(一) 按儿科重症护理常规。
(二) 患儿取平卧位或中凹位,注意保暖,暂禁食。高热行物理降温。
(三) 每30分钟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1次,或遵医嘱。
(四) 静脉输液要遵医嘱严格执行,原则上先快后慢,先盐后糖,见尿补钾,输液中注意各种药物配伍禁忌。
(五) 应用升压药时,严格掌握输液速度,每30分钟测血压、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使用去甲肾上腺素升压时,防止漏出血管外引起组织坏死。
(六) 严密观察病情,测尿量,有异常情况及时通知医生。
上呼吸道感染护理常规
(一) 按儿科一般护理常规。
(二) 发热患儿应减少活动,卧床休息,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温湿度要适宜,阳光充足,注意呼吸道隔离。
(三) 给予易消化,富营养、多维生素的食物。
(四) 保持鼻咽部通畅,鼻腔有分泌物时应及时清除,鼻孔四周应保持清洁,鼻塞者必要时哺乳前用0.5%~1%麻黄素液滴鼻。
(五) 经常更换体位,保持呼吸通畅。
(六) 高热者可置冰枕头部冷敷、冷生理盐水灌肠或遵医嘱给予解热镇静剂,以防体温过高发生惊厥。
肺炎护理常规
(一) 按儿科一般护理常规。
(二) 作好呼吸道隔离,保持室温22OC~25OC,湿度55~65%空气新鲜,忌对流风。室内要安静,内衣要宽松,以免影响呼吸。
(三) 给予富有营养、高热量、多维生素、易消化食物。对呼吸困难及腹胀患儿,喂食及喂奶不可过量,以免加重呼吸困难。
(四) 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痰多时及时吸痰,每次吸痰不应超过15秒。遵医嘱行超声雾化吸入。呼吸困难,口周青紫,及时给氧气吸入。
(五) 腹胀时可置热水袋或轻按摩腹部,必要时可作肛管排气。体温过高时(39OC以上)可进行物理降温,及时报告医生。
(六) 呼吸困难者可采用半卧位,并常更换体位,以减轻肺部淤血,利于炎症消散吸收。
(七) 严密观察病情,如患儿出现烦躁不安、发绀加重,脉搏每分钟超过160次以上,颈静脉怒张等,立即给予氧气吸入,并通知医生。出现心力衰竭按心力衰竭护理常规。
(八) 注意补液速度,最好使用输液泵或推注泵,控制滴速以防肺水肿及心力衰竭发生。
危重病症护理常规
(一) 按儿科一般护理常规。
(二) 置婴幼儿重症监护室(PICU),保持病室安静。
(三) 保持静脉通畅,遵医嘱调节输液速度。
(四) 根据医嘱按时按量喂养,不能进食者给鼻饲。
(五) 每日晨晚各进行皮肤清洁护理1次。每日进行1次口腔及眼睛护理,保持口腔清洁。插鼻导管者应注意鼻腔清洁,保持导管和呼吸道通畅。每2小时翻身、拍背1次,保持被褥床单清洁、干燥,预防压疮等并发症发生。
(六) 观察大小便性状、次数。尿潴留者可轻按压膀胱,协助排尿。便秘者遵医嘱给缓泻剂或灌肠法。腹胀给予肛门排气。
(七)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每2小时监测并记录体温、脉搏、呼吸1次,必要时测量血压。根据病情及血气分析决定氧疗方式,定期监测氧饱和度或行血气分析观察氧疗效果。注意神志、面色、瞳孔的变化。观察心跳、呼吸的节律及周围循环、尿量等情况。发出异常变化及时报告医生并行相应的急救处理。
(八) 用呼吸机者按呼吸机护理常规,每2小时翻身拍背、吸痰1次。
(九) 做好床头交接班,交接内容包括:病情、输液、各种引流管、给氧、各项护理记录及皮肤受压情况。
(十) 备好各种抢救器械及急救药品。
心力衰竭护理常规
(一) 按儿科重症护理常规。
(二) 绝对卧床休息,取半卧位。
(三) 给氧气吸入。如咳粉红色泡沫痰,可在氧气湿化瓶内加入20%~30%的酒精,1次吸入不宜超过15~20分钟。
(四) 用洋地黄药物治疗时,应严格按时间及剂量给药。用药前测心率1分钟,婴幼儿心率低于120次/分、年长儿心率低于80次/分时,应与医生联系。注意观察洋地黄疗效及毒性反应,如恶心呕吐、视力模糊等。出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五)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应用强心利尿剂时注意尿量及有无电解质紊乱,如低血钾现象等。
(六) 严密控制液体输入量。遵医嘱调节速度,给予易消化、高营养的低盐食物,宜少量多餐。
呼吸衰竭护理常规
(一) 按儿科重症护理常规。
(二) 注意观察呼吸频率及节律、血压、血气分析情况等,并以此作为用氧、辅助呼吸、机械通气方式选择的依据。
(三) 改善呼吸功能。
1、 保持气道通畅,置头肩高15O~30O卧位,给加温湿化的氧气吸入,必要时用超声雾化吸入。
2、 协助排痰,定时翻身,轻叩拍胸背部以利排痰,有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的患儿,每2小时吸痰或遵医嘱,吸痰时注意操作动作轻柔、敏捷,以免损伤呼吸道粘膜,吸痰前后加压给氧,每次吸痰不超过15秒,以免造成突然缺氧。
3、 氧疗法:根据血气分析结果合理调整用氧浓度。氧分压(Pao2)保持在65 mmHg~85mmHg。密切观察氧疗效果,若呼吸衰竭无纠正及时找原因并报告医生。
(四) 并发心力衰竭按心力衰竭护理常规。
(五) 并发脑水肿按脑水肿护理常规。
(六) 人工辅助呼吸。根据病情掌握适应症及时给予人工辅助呼吸,如气管内插管、气管切开、人工呼吸机应用,并行相应的护理。
腹泻护理常规
(一) 按儿科一般护理常规。
(二) 患儿在禁食期间,应耐心喂水,少量多次,并记录给水量。可用温开水、葡萄酒盐水、维持液来代替。在患儿开始进食时,要逐渐增加饮食量,由流质饮食,如米汤、乳类等,到半流质饮食,如代乳粉、米糊等低脂肪易消化食物。
(三) 加强臀部护理,勤换尿布,每次大便后要用温水洗净,涂抹氧化锌软膏,臀部发红、糜烂或溃疡者,采用暴露法,亦可涂益肤清软膏,并保持干燥。
(四) 详细记录出入量,并观察大便及呕吐的次数、量与性质,观察尿量,必要时留标本送检。
(五) 密切观察病情,注意有无脱水、酸中毒、低血钾等症状的发生,腹胀旨在肛门排气,出现休克或惊厥,及时通知医生,并按惊厥或休克护理常规。
(六) 加强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防止鹅口疮发生。出现鹅口疮时,按鹅口疮护理常规。
(七) 遵医嘱严格执行补液速度。根据补液原则安排全日输液量。
(八) 做好床边隔离。
细菌性痢疾护理常规
(一) 按儿科一般护理常规。
(二) 按胃肠道隔离(体温计专用)。
(三) 患儿给予高热量、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病情好转遵医嘱恢复正常饮食。
(四) 详细观察并记录大小便次数、性质及量,入院后服药前送大便培养1次,大便标本必须采取新鲜脓血便,应在2小时内送检。
(五) 密切观察病情,尤其是急性期应特别注意脉搏、呼吸、体温、有无酸中毒现象,注意药物毒性反应,发现上述情况,应及时报告医生。
(六) 中毒性痢疾的护理:按高热、昏迷、惊厥护理常规。加强巡视,密切观察血压,每10~15分钟测量1次并做好记录,注意呼吸深浅、频率和节律的变化,注意瞳孔的大小及对光反射,发现上述情况有异常,应及时报告医生进行抢救。
鹅口疮护理常规
(一) 按儿科一般护理常规。
(二) 多饮开水,保持口腔清洁,每次喂养后应喂少许开水,以濑洗口腔。避免擦洗口腔粘膜。
(三) 做好隔离,护理人员在护理鹅口疮患儿后要洗净双手,避免交叉感染。食具、物品一人一用一消毒。
(四) 用碱性溶液如3%碳酸氢钠溶液清洗口腔,并涂以10万单位~20万单位制霉菌素甘油。
(五) 婴幼儿若由于疼痛拒绝吸吮时,可将乳汁挤出,用勺喂之,较大婴儿给予温流质,夏天可用冷流质。
口腔炎护理常规
(一) 按儿科一般护理常规。
(二) 保持口腔清洁,口腔粘膜红肿、流涎、有难闻气味者,可用棉签蘸生理盐水、4%硼酸水、3%过氧化氢或冷开水洗口腔,1天4次,动作要轻柔,最好于饭后1小时左右进行,以免引起呕吐,较大患儿可用生理盐水、温开水漱口。
(三) 局部涂溃疡糊剂或贴膜溃疡膜。
(四) 小儿因疼痛常致拒食,一般给冷或温流质、半流质饮食较易耐受,并注意饮食的色、香、味,促进患儿食欲。必要时每次进食前口腔粘膜上涂1%奴佛卡因,哺乳儿可将乳汁挤出后,用滴管或勺喂。饭后漱口。
(五) 多饮开水以冲淡口腔毒素。
(六) 在口腔护理前后,护理人员要洗手,避免交叉感染。
红臀的预防和护理常规
(一) 腹泻次数多的患儿,应勤洗臀部,保持皮肤干燥,避免粪便尿液长时间刺激皮肤,要勤换尿布,尿布使用吸水性能好的面料,避免用塑料尿布,以防潮湿刺激皮肤,加重皮损。
(二) 轻度红臀按上述护理,忌用肥皂擦洗,取侧卧或俯卧位,尽量暴露臀部,每日2~3次,每次10~20分钟,注意勿受凉。
(三) 重度红臀伴有皮疹、糜烂及表皮脱落者,除上述二项护理外,每次洗衣臀部后涂以氧化锌软膏。有条件可先用红外线照射后涂上软膏,效果更佳,但要防止灼伤。
营养不良护理常规
(一) 按儿科一般护理常规。
(二) 给予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饮食,注意患儿饮食习惯,耐心喂养,设法使患儿吃完所给的饮食,指导喂养技术和方法。
(三) 记录饮食量,有浮肿者记录每日液体出入量,注意大便次数和性质。
(四) 保持皮肤和口腔的清洁卫生,防止发生压疮和口腔炎。
(五) 注意保暖,预防受凉感冒;注意保护性隔离,防止交叉感染;应与呼吸道疾病、肠炎患儿分室居住。
(六) 每周测体重2次,若有水肿者应隔日测体重1次。
(七) 对Ⅲ度营养不良、全身衰竭及反应低下的患儿,给予持续心电监护,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有异常立即报告医生。
(八) 输液总量不宜过多,一般不超过50~80ml(kg.日),控制输液速度,以防发生心力衰竭.
贫血护理常规
(一) 按儿科一般护理常规.
(二) 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注意卫生。
(三) 设法提高患儿食欲,耐心进行喂养,给予富有营养易消化的食物,逐渐增加辅食,并注意纠正偏食。
(四) 重症患儿应卧床休息,注意观察面色、脉搏、呼吸和血压,注意有无出血情况,出血量和性质。发现有晕厥或心力衰竭时,立即通知医生。心力衰竭按心力衰竭护理常规。
(五) 重症患儿输血时,宜小量多次,每次5~10ml/kg,输血速度要慢,注意输血反应。
(六) 缺铁性贫血服铁剂时应注意:
1、 铁剂应饭后服,以减少胃肠道刺激。
2、 铁剂不能与钙剂、牛奶同服,以免影响吸收。
3、 铁剂治疗时加服维生素C、胃蛋白酶等。
急性中毒护理常规
(一) 按儿科一般护理常规。
(二) 迅速排除毒物,如及时更衣,口服毒物者可采用催吐、洗胃、灌肠、导泻等措施,以排除胃肠内残留的毒物。
1、 催吐:毒物吞入4~6小时内均可采用此法,用匙柄、压舌板或手指触小儿咽喉,促使呕吐,但神志不清及腐蚀剂、油剂中毒者禁用。较大儿童神志清醒者,可嘱其饮大量温盐水催吐。
2、 洗胃:在毒物不明时先用温盐水洗胃,一般洗胃应在服入毒物后4~6小时内进行。服腐蚀性毒物禁止洗胃。昏迷患者应插鼻导管洗胃。对不能催吐及洗胃的强酸或强碱中毒可采用中和方法解决。
3、 导泻:中毒6小时以上者,应服泻剂,使毒物尽快排出。如患者中毒本身已引起严重腹泻则不必用泻剂。
4、 灌肠:中毒较久,需作高位盐水灌肠,并记出入量。
(三)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对伴昏迷、休克、呼吸衰竭者应及时抢救。用解毒药应严密观察药物疗效及毒副作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