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赛场次”教学设计
时代小学 倪国平
一、教材分析
“比赛场次”是《新数学读本》第八册综合应用单元的第一节课。教材以学生喜爱的乒乓球比赛为情境展开的,先进行组队方案,然后进行单循环赛,最后进行淘汰赛。
组队方案中,教材通过A、B、C、D四个点代表四位候选人,用图示法来解决问题,让学生理解点与点的连线表示一组方案,连线的条数就是组队方案的种数,从而得出算式,要让学生结合图来理解算式的意义。
组队之后进行比赛,比赛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进行小组赛,采用单循环赛。先解释单循环赛的规则:小组内每2支球队之间都要进行一场比赛。然后让学生通过表格、画图,从少到多来归纳单循环赛比赛场次与小组球队数之间的关系。并让学生运用发现的规律来计算6支球单循环赛的比赛场次。
2支球队比赛一场,胜者进步下一轮,第二阶段进行淘汰赛。教材先解答淘汰赛的规则:
负者淘汰,直到决出冠亚军。教材也是通过画示意图来解决问题,并让学生进行研究7支球队、12支球队、15支球队进行淘汰赛的比赛场次,发现淘汰赛比赛场次与球队数之间的关系。
二、设计意图
本课属于综合应用的内容。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力图体现综合性与应用性。
综合性是指学生学习过程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与能力。本节课的综合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在计算过程中,运用数对知识计算自然数列和;在探究过程中,运用图示法解决实际问题,发现图与式之间联系;在画图的过程中,需要学生进行有序思考;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需要学生从简到繁、从少到多进行思考,进行归纳推理。
应用性是指学生在现实情境中解决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本节课的应用性主要体现在: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打乒乓球)引入,并进行展开,讨论怎么组织比赛及比赛的场次。当学生解决了如何组织本班学生进行乒乓球比赛的过程中,探究出淘汰赛、 并运用此规律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最后让学单循环赛的参赛人数与比赛场次之间的规律,
生运用今天的知识来帮助校工会设计教工乒乓球赛比赛方案。从引入,到展开,直至最后的应用,都是围绕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进行的,力图使学生体会比赛场次的计算方法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验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除了综合性与应用性,本节课还力图体现学生学习方法的获得与练习的弹性。
本节课在学习方法上主要体现两个方面:一是运用图示研究。不管是单循环赛还是淘汰赛,都让学生画图来展示比赛进行的过程,在画图的过程中帮助理解单循环赛与淘汰赛的比赛规则,找到计算比赛场次的方法,并发现图与算式之间的联系,促进学生对方法的理解;二是归纳推理能力的培养。在研究单循环比赛过程中,当学生认为12人研究起来太复杂时,
进行降格处理,从人数少一点开始研究,从而在具体的例子中发现规律,并运用规律解决12
人比赛的场次。在淘汰赛研究过程中,也是让学生通过一些具体的例子来发现规律的。
练习的弹性主要体现在:练习分为基本练习、综合练习与自主选择练习,并在综合练
习中,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力图体现练习的层次性,照顾学生的差异性。
三、教学目标
1、理解单循环赛、淘汰赛的意义,发现单循环赛、淘汰赛的比赛场次与球队数的关系,
能正确计算比赛场次。
2、经历探究比赛场次的过程,进一步掌握用图示法来解决问题的方法,增强学生思维
的有序性与归纳推理的能力。
3、在解决实际问题情境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
四、教学重点
发现单循环赛、淘汰赛的比赛场次与球队数的关系,能正确进行计算比赛场次。
五、教学难点
运用图示法解决问题,并发现图与式之间的联系,理解算式的意义。
六、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引出淘汰赛与单循环赛。
师:前几天我拍了一些同学们课外活动的照片,请大家一起来欣赏。(课件出示乒乓球
照片)喜欢打乒乓球吗?
生齐:喜欢。
师:如果我们班上进行乒乓球比赛,选拔出我们班的乒乓球冠军,有多少同学想报名参
加?
生举手,教师数报名人数。
师:有12个同学想参加(板书:12),人数可真多呀。如果12个同学来参加选拔,想
一想,可以怎么样进行?
生1:可以进行淘汰赛。
师:哦!你说可以进行淘汰赛。(板书:淘汰赛)这是一种方法。还可以怎么进行?
生2:也可以用单循环赛。
师:哦!还可以进行单循环赛。(板书:单循环赛)
【结合熟悉的生活情境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
2、解释淘汰赛与单循环赛。
师:谁来解释一下,淘汰赛什么意思?喜欢体育的同学可能知道,但也有同学可能不知
道,谁来介绍一下。
生1:两个人先比,其中一个人输了之后,再开始另两个人比。
师:输的人怎么样?
生1:输的人退场。
师:哦,输的人退场淘汰。也就是说(并板书):两人打一场负者淘汰。谁来介绍一下单循环赛?
生2:每个人都要和另外一个人进行一场比赛。
师:也就是说,每两个人之间——
)生接着说:都要打一场。(板书:每两人一场比赛。
师:那么最后看什么呢?
生:看赢的次数。
【部分学生对比赛规则是有一定经验的,我们的教学要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进行,让学生自己来解释比赛规则更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适时的板书,能更简洁的表述两种比赛规则的意义,让全体学生都理解,为进一步探究比赛场次打下基础。】
3、揭示课题。
师:我们今天就来研究单循环赛与淘汰赛各要进行几场,也就是研究比赛场次。(板书:比赛场次)
(二)主动探究。
1、单循环赛
(1)举例说明4人比赛场次。
师:我们先来研究单循环赛的比赛场次。12个人,单循环赛需要几场?(教师环视) 师:举手的人数不多。12个人是不是太多了,我们少一点好不好?如果是4个人,单循环赛需要几场?
生1:4+3+2+1
师:你自己能解释一下吗?就拿你们小组,四个人一共要打几场?
生1:比如说王炳杭先跟王思捷打一场,再跟越蕊佳打一场,再和我打一场,然后……师:这样打了几场?
生1:4场。
生齐:3场。
师:哦!3场。再呢?
生1:然后王思捷因为跟王炳杭打过了,再和我与赵蕊佳各打一场。
师:这样打了几场?
生1:这样打了2场。
师:还有呢?
再和我打一场,这样就只有一场了。生1:然后赵蕊佳因为跟王炳杭与王思捷都打过了,
师:这样一共几场?
生1:6场。
师:你们都听清楚了吗?听清楚的同学举手。
全班绝大多数学生举手。
【12个人比赛几场,对大多数学生是有困难的。教师引导学生可以从人数较少的开始
研究,先研究4个,这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训练,即当学生遇到较复杂的问题时,可以从简
单的开始研究,来寻找规律(即:归纳推理)。4个人比赛几场?教师先让学生自己来举例
说明,从具体思维着手,可以更进一步加强对单循环赛的理解,同时也为进一步运用图示(形
象思维)打下基础。】
(2)引出用图示表示比赛场次。
师:他刚才说了那么多,我们能不能用比较简洁的方法表达比赛的过程?
生2:可以用图表示。
师:哦用图表示,那么四个人可以怎么表示?
生2:ABCD。
师:哦,A、B、C、D(板书),我们用点来表示。那么我们A先跟谁打呢?
生自由说:A跟B。
师:A跟B打,我们就把A与B连起来(板书A与B连)。接下去你会表示吗?
生齐:会。
【把具体的打法用示意图表示,这是一个逐步抽象的过程,是需要教师的适当指导的。】
师:下面我们就来研究一下。接下去我们自己来研究。先看学习要求(课件展示):
①思考、完成表格;
②想一想:比赛场次与人数有什么关系?
③算一算:12人共打几场比赛?
【用图示来帮助学生理解具体的打法,在画图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有序思考,这样图与
式结合,有利于学生发现规律。而用图示来解决问题本身也是一种能力的培养,是教学目标
之一。】
(3)学生思考,教师巡视。
(4)组交流。
(5)全班汇报。
师:好,来,我先请一个同学汇报一下,参赛人数4个,5个,他们是怎么打的,算式
是怎么列的。教师拿一人作业投影展示:
师:结果跟他一样的举手。你能不能来解释一下,这个算式(4+3+2+1=10)什么意思?
生1:开始的4表示A与其他的选手B、C、D、E要打的场次,3就是B号选手与C、
D、E打的场次,2是C跟D、E打的比赛场次,1代表D和E打的比赛场次。
师:对他的发言你有疑问的举手(环视,没有),对吗?
生齐:对的。
师:你最后得出的规律是什么,我们看一下。
投影展示:(参赛人数-1)+…+1=比赛场数。
师:什么意思?我不懂。
生1:我这个意思是说,比如总共有参赛人数5个,减1就代表了起码有两个人,1个人打不来,所以把自己排除掉了。这样可以算出比赛场次。
师:谁能看懂他的规律,或你的规律与他差不多的?
投影展示:1+2+3=6,1+2+3+4=10,1+2+…+(参赛人数-1)=比赛场次。
生2:这人规律就是从1加到参赛人数减1就是比赛场次。
师:他说的对不对?
生齐:对的。
师:想法与这两位同学差不多的举手。
学生大部分举手。
师:很多同学的想法与他差不多,就是很难说出来。如果用字母可以怎么表示?
生3:(n-1)+(n-2)+……+1。
师:你是从大加到小,如果从小加到大呢?
生4:1+2+……+(n-1)。(教师板书)
师:那n表示什么意思大家知道吗?
生自由说:参赛人数。
【大多数学生的方法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参赛人数-1)+(参赛人数-1)+…+2+1,另一种是1+2+…+(参赛人数-1)。前一种方法与图的联系更紧密,它是与画图的过程紧密结合起来的,容易发现规律;而后一种在表述上更简洁。教师在让学生进行比较沟通的过程中,理解这两种规律的实质是相同的,不同在于第一种是从大到小的顺序相加,第二种是从小到大的顺序相加。】
师: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生5:n×(n-1)÷2
板书:n×(n-1)÷2。
师:我们先来验证一下他的规律对不对?
学生说,教师板书:4×(4-1)÷2=6,5×(5-1)÷2=10。
学生兴奋地说:对的!
好像是对的,这个方法也很简单噢!什么意思?我不知道。你们都知道吗?你们都师:
不知道是吧!我们还是来问原创者吧。
生5:本来是1+2+3,这是等差数列,那么1+3就是首项加末项,然后项数是3就是
n-1。根据(首项+末项)×项数÷2得来的。
师:你已经会用等差数列来求,真了不起!但能不能根据图直接来解释呢?就拿这个来说,这个4表示什么?
生齐:人数。
师:“4-1”呢?
生1:我猜是参赛人数,第一个人打的场数。
师:第一个人A打几场?
生自由:3场。
师:A打3场的,B是打几场?
生齐:2场。
师:B只打了2场吗?
生2:打3场,B与A、C、D都要打一场。
师:B也要打3场,对不对?(板书连线表示)C要打几场?
生齐:3场。
师:那你现在能解释这个算式了吗?
生3:每个人都要打3场,3×4就是12场,但每一场都重复算了两次,所以要除以2。师:现在你理解了吗?
生齐:理解了。
师:同桌相互说一说,5×(5-1)÷2表示什么意思?同桌交流。
师:谁来解释?
生4:5表示参赛人数,5-1表示每人打的场次,除以2,因为每人每一场都重复算了。师:现在大家都知道了,5-1每人打了4场,为什么要减1呀?
生5:减掉自己。
师:哦,原来是自己不能与自己打,所以用字母表示:n×(n-1)÷2。12个人,全班需要几次比赛,算好了吗?
生自由说:66。
师:你是怎么算的?
生1:1+2+…+11=66。(板书)
师:用简洁的方法还可以怎么算?
生2:12×(12-1)÷2=66场。(板书)
【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学生的水平是会有差异的。可能有个别学生学会了等差数列求和的方法。这种方法虽然不是本节课研究的重点,但如果学生有这种方法,还是要给学生表现 同时,对这种方法的理解不能停留在等差数列求和的公式运用上,而用与图相结合,的机会。
根据图示来理解每一步算式的意义。当学生真正运用图理解这种方法的意义时,就能体会这种方法的优越性。所以,教学的关键是要建立在学生意义理解的基础之上,同时也为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发展平台。当然,如果没有学生运用这种方法,教师也没有必要进行展开。】
(6)归纳方法。
师: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刚才我们研究了什么比赛?
生齐:单循环赛。
师:单循环赛我们是怎么来研究的?
生1:通过图来研究的。
生2:要研究12个,我们先研究4个或5个。
我们刚才通过画图,复杂的问题可以先从简单的开始研究。我们用这样的方法一起师:
来研究淘汰赛。
【适当的小结与归纳,可以提高学生的原认识水平。同时,通过学习方法的提炼,为学生进一步自主研究淘汰赛做好铺垫。】
2、淘汰赛。
(1)方法引导。
师:淘汰赛也是12个人,你打算从几个人开始研究?
生1:12个人。
师:大家认为呢?
学生自由说:12个人。
师:从12个人开始研究。都有信心吗?
生齐:有。
师:那谁能图来表示12个人怎么比赛?
学生纷纷举手。
师:每个同学都画一画。12个人我们把他们编号编好,1~12(板书),他们是怎么打的,你用图来表示。谁愿意到黑板上来,你来,其他同学下面自己画。
但多数学生选择直接研究12,出乎意料。【教师想学生可能会从人数少一点开始研究,
既然这样,就尊重学生直接研究12人。可能是因为参加的人数相对较少,如果有20人甚至更多,直接画图研究就比较麻烦了,需要从人数较少的开始研究,这样对从人数少的开始研究的必要性体会可能更深刻。】
学生思考。
师(指着学生的板书):很多同学都想,留下三个人怎么办?生自由说:一个轮空。
师:哦!一个轮空。如果把它轮空,接下去怎么画?
学生接着画。
【当参赛人数出现奇数个时,需要轮空,教师要及时给予帮助。】
师;她已经画好了,下面同学都画好了吗?有没有同学跟她画的一样吗?
师:第一轮打了几场?
生自由说:6场。
师;好,第一轮打了6场。板书:6。第二轮呢?
生自由说:3场。
师:注意,谁进级呀?
生自由说:胜者。
师:我们用点来表示一场比赛的胜者。(教师补充板书,学生补充自己的图。)那第二轮他打了几场呢?
生自由说:3场。
师指着图说:1,2,3场。板书:3。第三轮呢?
生自由说:1场。
师:哦,1场。这个干嘛?
生:直接进级。
师:哦,直接进级。第四轮打1场,最后一共是几场?
生:11场。
师板书:11场。结果跟他一样的举手。
【教师引导学生一起来看图,在理解图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淘汰赛的涵义,增强学生运用图示的能力。】
生自由说:有规律。
师:哦,你已经发现规律了。有什么规律?
生1:只要把比赛人数减1就等于比赛场次。
师;哦!你们能确信吗?
生自由说:确信。
师:有几个人确信,但有些同学不能确信。淘汰赛的参赛人数与比赛场次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我们再来选择2~3个画图研究,验证你的发现。
【如果学生没有发现规律,引导学生再来进一步研究,发现规律;如果有学生发现了规律,但只有一个例子,对大多数学生来说体验还不够深刻,也需要再进一步研究,验证规律。】
(2)研究。
学习记录单2:
参赛人数 | 示意图 | 比赛场次 |
4 | | |
7 | | |
8 | | |
| | |
我发现规律是: | 。 |
| |
(3)全班交流。
教师展示学习记录单,校对图与答案。
|
|
|
3 场 | 6 场 | 7 场 |
师:刚才我们发现的是什么规律呀?
生自由说:比赛场次等于人数减1。
师边板书:比赛场次数=人数-1。
师:现在你能确信吗?
生齐:确信。
师:谁来解释一下,为什么淘汰赛是比赛人数减1?
生1;因为淘汰赛有12个人,要淘汰11个人,每一场要淘汰1个人,所以要进行11场比赛。
师:听清楚的举手。这么多同学听清楚了,看来大家都发现了这个规律。谁再来解释一下,参赛人数减1,减掉的是谁呢?
生齐:冠军。
师:为什么?
生2:因为冠军没有淘汰,其他都要淘汰。
因为每淘汰1个人要进行一场比赛,除冠军以外都要淘汰,所以要进行参赛人数生3:
减1场比赛。
【在找规律时,引导学生不仅要去发现参赛人数与比赛场数之间的关系,还要去体验在画图过程中图与比赛场次数之间的联系,更要让学生理解参赛人数减1的实际意义,使学生的学习是有意义的学习。】
3、比较。
师:刚才我们研究了单循环赛与淘汰赛,单循环赛要进行66场,淘汰赛要进行11场。大家思考:你会向班主任建议选择哪一种比赛较好?
生1:淘汰赛。
师:为什么?
生1:因为淘汰赛进行的速度比赛快。
师:哦,因为场数少,所以比较快,这是它的优点。都选择淘汰赛吗?有没有其他选择?生2:我选择单循环赛。
师:为什么?
生2:因为单循环赛很公平。
师:为什么说单循环赛比较公平?其他同学能解释吗?
生3:比如说,有4个人,ABCD,每个人都打3场,所以比较公平。
师:你是从小组赛每人打的比赛场数相同来解释的。还有吗?
生4:如果在淘汰赛万一情况不好失手了,这样的话就没法比赛了。单循环赛如果输一场的话,另外的人也可能输了,如果接下去赢的话,他还有出现的机会。
师:所以,单循环赛比较公平。正因为他们各有利弊,实际比赛中往往两者结合在一起。 【通过两种比赛规则的比赛,进一步明确各自的优点,知道在实际比赛中往往两者结合 】进行,增强学生的实际应用的意识。
(三)巩固应用。
1、基本应用。
(1)出示问题:
师:今天我们学了比赛场次,我们要来看一些例子,你能不能解决一些问题。
师(出示图片):他们是谁?
生齐:校足球队。
师:校足球队正好在参加区小学生足球比赛。足球比赛怎么进行的呢?看屏幕: 一年一度的上城区小学生足球比赛已经开始了,共有6支球队参赛,比赛采用单循环赛。时代小学足球队要进行多少场比赛?这届足球赛一共要进行多少场比赛?
师:这个问题你能解决吗?
学生:能。
(2)学生解答。
(3)反馈:
师:做好的举手。来,先看第1个问题。
生1:6减1等于5场。
师:(电脑打字:6-1=5)跟他一样的举手,大家都跟他一样。第二个问题,一共是几场呢?
生2:15场。
师:你说15场怎么算的?
生2:6×(6-1)÷2
。结果跟他一样的举手,有没有不同的算式?师:6×(6-1)÷2(电脑输入)
生3:5+4+3+2+1=15
师:5+4+3+2+1,也是等于15场。(电脑输入)
【本题是进行单循环赛的具体应用。在反馈时,要把“5+4+3+2+1”作为基本方法。】
2、综合应用。
(1)出示问题。
师:再给大家介绍一张图片。(课件出示)她们是——?
生齐:女足。
师:大家知道2007年女足世界杯在哪里进行吗?我们来看有关信息:
女足世界杯将于2007年9月10日到30日,在上海、杭州、天津、武汉和成都五大城市举办,共16支球队参赛。比赛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分四个小组进行单循环赛,每组前2名进入八强;第二阶段进行淘汰赛,直到决出冠亚军。这是分组抽签的情况: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想解决什么问题?
生1:这届世界杯共进行几场比赛?
师:同学位想解决吗?
生齐:想。
师:如果能解决的同学,直接思考,把解答过程写下来。如果有的同学有困难,可以看屏幕上的提示。
课件出示:
a、中国队所在的D组,共要进行几场比赛?第一阶段共进行几场比赛?
b、第二阶段淘汰赛共进行多少场比赛?
c、本次世界杯共进行多少场比赛?
(2)学生思考。
教师巡视指导,发现部分学生已经完成,可以让快的同学解决自主练习。
(3)反馈与交流。
师:好,大部分同学都已经有答案了,谁先来汇报?
生1:中国队所在的D组,共进行:3+2+1=6场比赛,第一阶段共进行:6×4=24场比赛。第二阶段共进行8-1=7场比赛,本次世界杯进行24+7=31场比赛。
师:与他答案一样的请举手。有不同的意见吗?
生齐:没有。
师:到底是不是31场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世界杯赛程表。(课件展示)生自由说:不对!有32场。
师:为什么实际比赛有32场?
生2;因为有3、4名决赛,多了一场。
师:大家看,是这样吗?(课件字体放大)
生齐;是的。
师;哦,还来在实际淘汰赛中,如果要进行3、4名决赛,还要增加一场。
【本题是综合运用题,先有进行单循环赛,再进行淘汰赛,要分别进行计算,有一定挑
战性。教学时可以兼顾学生的差异,分层进行练习。层次高的学生可以直接解决最后的问题,
而层次中等及以下的学生可以根据揭示,分步进行思考,降低思维的难度。在实际的淘汰赛
中往往进行3、4名决赛,这样比赛就要比原来多一场。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这个问题,
并自己去解释,从而更好体现所学知识的运用价值。】
3、自主选择。
我们学校工会计划组织教师乒乓球比赛,其中男教师共12位。请你帮助设计男教师比
赛方案,并算出一共要进行几场比赛?
汇报方案:
师;刚才已经有同学在设计教师乒乓球比赛方案,请你来汇报你的方案。
生1:全部单循环赛,共1+2+…+11=66场。
生2:采用淘汰赛,共12-1=11场。
生3:先分两组,第组6人进行单循环赛,前两名进入第二轮,再用淘汰赛,共:15×
2+3=33场。
生4:先分三组,每组4进行单循环赛,前两名进行第二轮,再用淘汰赛,共:6×2+5=17
场。
师:这么多方案到底哪一种比较合理呢?
生争论;第3种、第4种。
师:我们把这些方案交给工会,让他们来做选择,好吗?
【在设计方案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要设计出方案,并运用所学知识计算出方案的比赛场
次,而且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方案的比较与选择,有一定挑战性。因此,本题并不要求每个
学生完成,而是给部分速度快、思维层次高的学生有机会进行挑战练习,让他们能综合运用
今天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本题也可让学生在课外进行小课题研究。】
4、课堂总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我们是怎么来研究的?
生1:今天我们学了单循环赛区与淘汰赛,我们是通过画图来研究的。
师:还有补充吗?
生2:我们通过找规律来研究的。
生3:如果个数比较多,我们可以先从少的开始研究。
师:看来今天同学们的收获很大,其实,在生活中还有很多有关比赛场次的问题,有兴
趣的同学可以做进一步的研究。下课。
【通过学生的课堂总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与学习方法,进一步明确本节课的学
习重点,促进学生把新知识纳入原有的知识结构。】
七、专家点评
专家一:杜小芳(省特级教师,天长教育集团)
听了倪老师的课,感觉上教学水平越来越高,把握能力越来越强,培养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发现、创新都是很不错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利用现实的情境,自然引入课,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利用生活经验引出比赛规则,没有让老师来解释,利用学生的经验来解释,学生在原来基础上进行教学,非常自然;本节课的重点从单循环赛,从12人比较复杂,从4人开始研究,注重研究方法的引领;注重图与式的内在联系,如在解释4×(4-1)÷2表示的意思时,从具体的情节中来理解算式表示的意义,使学生从不同的层 根本目的是学生有差异的次上进行不同的认识。
我们说我们的教学打好基础不是根本目的,发展,这一理念在本节课中体现比较好;淘汰赛在老师引领下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索,从扶到放,比较成功。本节课如果在淘汰赛验证过程中,直接进行小组汇报或上黑板汇报,可能反馈的效率会更高,教学时间也会更宽余一些。
专家二:姜荣富(上城区教育学院数学研究员)
本节课在情境的设计上比较到位,学生比较感兴趣。在研究单循环赛时,要研究12人打几场比赛,教师引导学生先从4人打几场开始研究,进行降格处理比较好,我们说一流的老师教思想,本节课教师注重研究问题方法的培养,很难得。在反馈单循环赛的计算方法过程中,当学生发现了简便计算的方法时,教师没有到此为止,而是引导学生到图中去解释方法的具体意义,从具体到抽象又回到具体,这样的过程可能对学生会有更大的促进,使他们的认识有一个飞跃。
八、深度反思
本节课上下来,总体上实现了教师课件的设计意图,但也存在一些困惑与遗憾。主要体现以以下几方面:
1、当学生在课堂中超出教师的预设时,教师是尊重学生还是尊重教学预设?
在研究淘汰赛时,笔者想引导学生12人较难,从人数少一点开始研究,但学生异口同声从12人开始研究。当时,笔者想既然大部分学生都想从12开始研究,就尊重学生的意愿,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但这样一来,引导学生从简单开始研究,培养归纳推理的能力这一教学是以学生为主还是以教学目标为主?这是两难问题。但现在想来,目标的落实就不够到位了。
还是应该紧扣教学目标,否则教学目标就无法达成,流于形式。因此,在教学中还是要引导学生12人画图比较繁,我们先从人数少一点开始研究。当然,若参赛比赛人数再多一点,如果20人,那么学生自然会觉得人数太多太繁,从人数少一点开始研究比较好。这样,既尊重学生,又达成教学目标与意图。
2、在自主探究时,教师的引导度如何把握?
在学生探究过程中,教师是否需要先引导,还是完全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或者是发现
探究过程中出现了问题再引导?笔者想,这可能需要根据探究内容的难易程度而定的。本课在探究淘汰赛过程中,教师先指名一位学生板演画图,表示淘汰赛的比赛流程,再让学生举例探究参赛人数与比赛场次之间的关系。当时,教师是担心学生可能不会画示意图,所以先举例进行指导,再放手。但上下来感觉扶的太多,模仿的成份多了,探究味少了。因此,是 当发现学生在画图的过程中有问题时再进行适时指导,否可以先放手让学生研究,
教师巡视,这样的指导才会显得有必要,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自主探索。
3、如何让学生在汇报时能完整地说出自己的想法?
在上完课,笔者去看录像时,发现本节课中教师与学生一问一答的现象比较多,学生的回答经常断断续续,教师不断地打断或追问,这样,给学生思考的空间与时间相对小了。那么如何让学生在汇报时能完整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呢?
首先,教师要在耐心听完学生的发言,不要急切地打断学生的发言。
如引入时这一样一个片段:
师:如果是4个人,单循环赛需要几场?
生1:4+3+2+1
师:你自己能解释一下吗?就拿你们小组,四个人一共要打几场?
生1:比如说王炳杭先跟王思捷打一场,再跟越蕊佳打一场,再和我打一场,然后……师:这样打了几场?
生1:4场。
生齐:3场。
师:哦!3场。再呢?
生1:然后王思捷因为跟王炳杭打过了,再和我与赵蕊佳各打一场。
师:这样打了几场?
生1:这样打了2场。
师:还有呢?
这样就只有一场了。生1:然后越蕊佳因为跟王炳杭与王思捷都打过了,再和我打一场,
师:这样一共几场? 生1:6场。
在这个学生发言过程中,教师总共打断了6次,学生在教师的“紧逼”之下,终于把意思说完整了。但这样的过程显然效率较低。如果教师能耐心的听学生解释完,即使学生在发言的过程中有些有错误,也不要轻易地打断,而是在他发言之后,让其他学生来补充,这样既尊重发言的学生,给他信心,更重要的是让其他同学养成倾听与思考的习惯,防止思维的惰性。
其次,教师问题的设计要给学生更大的思维空间。
如在研究淘汰赛时有这样一个片段:
师:她已经画好了,下面同学都画好了吗?有没有同学跟她画的一样吗?
师:第一轮打了几场?
生自由说:6场。
师;好,第一轮打了6场。板书:6。第二轮呢?
生自由说:3场。
师:注意,谁进级呀?
生自由说:胜者。
师:我们用点来表示一场比赛的胜者。(教师补充板书,学生补充自己的图。)那第二轮他打了几场呢?
生自由说:3场。
师指着图说:1,2,3场。板书:3。第三轮呢?
生自由说:1场。
师:哦,1场。这个干嘛?
生:直接进级。
师:哦,直接进级。第四轮打1场,最后一共是几场?
生:11场。
师板书:11场。结果跟他一样的举手。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连续提了7个问题,但每个问题的思维含量都很小,以至于学生都可以齐答。如果教师的问题改成:对这位同学画的图有疑问的同学举手。如果用算式来计
算,可以怎么列式?这样学生的思维会相对开放些,如果学生有疑问可以直接提出来,让画
图的学生来解释,而列式的过程就是理解每一轮打几场的过程,综合性较强。
当然,当学生的发言有含糊不清时,或没有讲到关键点时,也需要教师及时介入,进行追
问该同学或其他同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