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中心论”、“反人类中心论”与“生态中心论”——试析当代生态观研究范式的历史嬗变及其内在关联
来源:华佗小知识
第27卷第2期 2011年2月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SHANGQIU TEACHERS COLLEGE Vo1.27 No.2 February.2011 “人类中心论’’、“反人类中心论"与“生态中心论’’ ——试析当代生态观研究范式的历史嬗变及其内在关联 朱 荣 英 (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封475001) 摘要:“人类中心论”单纯从人的生命意义、价值与尊严出发,否认或者忽视自然界的生态位次 与系统平衡,把人与自然界绝对对立起来。随着主体能力和主体性的不断自我膨胀,人类对自然界 的肆意征服和无穷算计势必把人类逼入“自我中心困境”。基于反思这一困境而建立的“反人类中 心论”,在现实生活中同样存在着诸多无法解决的理论困局,不可避免地将人类整体利益虚置并与 反人道主义不谋而合,不仅削弱了对生命个体内在价值的尊重,而且最终成为一种生态法西斯主 义。而唯有将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与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二者高度融合的“生态中心论”,才 真正在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研究中获得了某种层次上的重大跃迁,使当代人真正占有了自己的全面 本质并与自然达到了和谐共生的“天人合一”之境。 关键词:“人类中心论”;“反人类中心论”;“生态中心论” 中图分类号:C922;X1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600(201 1)02—0001一O7 一、人类中心主义生态观的基本内涵与发展 系,自然推广到了人与自然之间,人是绝对的主体, 自然是处在被支配地位的客体,客体围绕主体转,物 为人而在、因人而显,物为人而生、因人而存。 1.人类中心主义生态观的基本内涵 概览学界近年来的讨论,“人类中心主义生态 观”这一概念,一般在以下几种意义上被使用: 一三是从生物学意义上即从人与动物的关系上, 认为人是有灵性的生物,是两足元翼的高等动物,他 是从本体论意义上,即从人与自然关系的角 度看,认为人类在本体或者实体这个层次上处于宇 宙的中心,宇宙的万事万物都是围绕着人类这个中 心而展开的,人类与宇宙万事万物的关系是中心与 从属、主宰与被主宰的关系,人是自然界的主人,人 是万物之灵。 必然要借助环境来维护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在生物 逻辑的限制内,老鼠是以老鼠为中心,猫以猫为中 心,因此人也必然以自己为中心,这是人作为动物的 一种固有的类特性和类本能。以人为中心是人类本 能所决定的,人也遵循自己生物本性的需求,完全符 合自然存在的丛林法则。 四是从价值论意义上即从满足与被满足的价值 关系上看,认为人的利益是道德原则的唯一相关因 素。人在设计和选择一项道德原则时,只看它能否 使人的需要和利益得到最大化的满足和实现,是根 本无暇顾及自然万物是如何体验的。因为人的本性 二是从认识论意义上即从主客体关系的角度 看,主张人类的认识总是以人类固有的内在尺度 (超过物种尺度以上的人的价值尺度)进行的,总是 以人类特有的视角、方式和需要来认识自然客体的, 人是严格地受人与自然特有的主客体相互关系制约 的,主客体关系中的那种从属被从属、利用被利用关 收稿日期:2010~11—15 基金项目:河南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中心资助课题:人类中心论与反人类中心论在生态观上的差别问题研究(编号:RX10一 l2)。 作者简介:朱荣英(1963一),男,河南尉氏人,教授,科学技术哲学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哲学与人学问题研究。 2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11正 是自私的,只有他的利益才能推动他的行为;而且人 度,也是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这表明,物能否为 人所用,是它能否存在的根据。随后,柏拉图、亚里 是唯一的道德代理人,也是唯一的道德主体,只有人 才有资格获得道德关怀;人是唯一具有内在价值的、 合目的性的存在物,其他存在物都只具有工具价值, 自然价值只是人的感情投射的产物,一切都服从人 的根本价值所需¨ 。 总之,人类中心论单纯从人的生命意义、价值与 士多德等人虽然不断丰富发展这一生态思想,但是 这种朴素的自然生态观及其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一 直是处于混沌状态,主客体混一,人与自然混同,人 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没有得以凸显,人在自 然中的唯我独尊的主体地位并没有真正确立起来。 近代人类中心主义生态观是以反对中世纪神学生态 尊严出发,否认或者忽视自然界的生存与价值,把人 与自然界绝对对立起来,强调人永远都是自然界的 观并要把人从神那里解放出来的生态学说 。譬 主人,知识就是力量、人的理性能够征服一切,人的 主体地位无法撼动。随着主体能力和主体性的不断 增强,人类对自然界的征服将永无止境,而自然界则 成了人类任意摆布的私有财产或者忠顺的奴仆,这 样的设计不能不把人类逼入“自我中心困境”,这显 然也是当今引起各种生态危机、自然灾害频繁、生存 环境恶化、全球问题加剧的主要原因 。人类中心 主义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一般来说其价值取 向具有貌似合理的成分,这一点不可否认。但是,同 样不可否认的是,在对实际问题的认识和处理上,人 类中心主义不仅于事无补,而且适得其反。关键的 问题在于它并没有真正以人类为中心,也没有能够 真正代表人类整体的利益,在现实生活中人类的利 益恰恰成了一种虚置、旁置或者悬置,而各个民族或 国家的特殊利益却得到了优先考虑的绝对中心。这 样的特殊性的而非普遍性的人类中心主义,极易陷 入认识和实践上的双重误区。 2.人类中心主义生态观的发展过程 从人学会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文明发展历史上 看,人类中心主义生态观并不是一种独立完整的理 论体系,也不存在人类中心论上的生态学派,它只是 一种伴随着人类对自身在宇宙中的地位的思考而产 生,并随着人改造自然的活动中不断变化着的生态 观念或者生态运动而改变着自己的理论形态。随着 人类生存与社会发展状况的巨大跃迁,它也经历了 由古代人类中心论及其生态观到近、现代人类中心 论及其生态观的历史演变。古代人类中心论及其生 态观,是人类最初摆脱因生产力和科技水平低下而 受到大自然困扰后逐渐产生的以自我为中心的自然 观,又称为自然目的论的人类中心主义生态观。其 核心要点是,人天生就是其他存在物的目的,人是目 的,其他都是人存在的手段。在西方思想史上,关于 人类中心论及其生态观的最早表述可追溯到普罗泰 戈拉,他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存在的尺 如,笛卡尔提出人要借助实践使自己成为自然的统 治者,因为动物是只具有躯体、没有心灵、不会说话 的低级存在物,只具有物的属性,如广延、体积、重 量、形状等,与无生命的客体并无区别,它受人支配 与驱使,理所当然。而人这种高级存在物则拥有不 朽的灵魂或心灵,上帝将之创造以后,就将灵性赋予 给了人类,使之自由地征服和掠夺自然以维持人的 生存与发展。此后,康德尤其是黑格尔把人类中心 论从朴素的生态观念提升为完整的理论形态。他们 主张人是目的、是自然界的最高立法者。认为对于 理性存在物来说,理性本身就具有内在价值,是一个 自在地值得人们追求的目标;对人这种理性存在物 来说,利用自然并使之为我而在的目的都是相同的, 因而所有时代、所有民族的理性存在物追求的都是 一个共同的目标——处于理智世界的人的自我完善 与发展。只有人才是理智世界的唯一成员,因而只 有人才有资格获得道德关怀和伦理牵挂。动物不是 理性存在物,人们对待非理性存在物的任何一种行 为都不会直接影响理智世界的变化,因而把它们仅 仅当作工具来使用是恰当的。近代自然观上的人类 中心论,明确地具有了认识论的支撑,以主客二分为 基本原则,主体性力量得到极大捍卫,这种思想一直 延续到现代并被推到极端。 二、人类自我中心困境的形成与反思 1.在生态观上“人类自我中心困境”的形成 当人类进入到20世纪以后,特别是伴随着全球 性问题的出现和科技理性的日益发展,人类中心论 改变了传统的理论范式,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大转向。 现代西方著名人类中心论者,明确强调了人类统治 主义、人类征服主义、人类沙文主义的正当性,断言 造成人类生存困境的根源不在于人类利益本身,而 在于人类对自然认识和改造上的不够深入 。为 了人类的共同利益(当代人和后代人可持续发展的 利益)必须加大对自然的利用层次和强度,按照自 第2期 朱荣英:“人类中心论”、“反人类中心论”与“生态中心论” 3 然规律办事,事实上就是按照人学原则征服自然,向 自然索取一切。至此,人类中心论已经演变为一种 立足于人的利益需要及其满足来看待人与自然之间 关系的人类利益至上的生态观念。人可以为了满足 自己的任何需要而毁坏或灭绝任何自然存在物,只 要这样做不损害人的利益,对人的需要大可不必作 某些限制,理性的人应该满足那些经过审慎的理智 思考后能够表达出来的任何欲望或需要;只有人才 具有内在价值(是合目的合规律的存在物),自然存 在物最多只具有工具价值(没有任何能动性)。换 言之,人的价值是内在的,物的价值是外在的,自然 存在物的价值不在于它自身而在于它能满足人的利 益、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自然存在物不是道德载 体,不具有道德权利,根本不是价值主体,所以人对 自然有机体做出的一切行为都是合乎道德的,人类 的行为具有无上的优越性,与人的生命联合体的其 他成员都只能服从人的需求。所以,人类与自然之 间的关系不具有对等性的关系,所谓价值、伦理、道 德等等概念都是特别属于人的,对自然谈什么伦理 道德和价值利益,简直是天方夜谭,因为与人不发生 任何关系的自然、任何不被人利用的生态,对人说来 都是毫无意义的。可见,人类中心困境说到底是一 种人类至上的人学价值论,是人类为了寻找和确立 自己在自然界的优越地位、维护自身利益而提出的 理论假设。人类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都是从人这 个中心出发的。人是利益的唯一中心和载体,也是 评价人与自然关系的根本尺度,人是主体、自然是客 体,人处于绝对支配地位,不仅对自然有开发和利用 的权利,也有对自然进行索取和征服的权利。人的 主体地位意味着人类拥有运用理性的力量和科学技 术的手段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以实现自己目的和理 想能力的巨大力量,意味着人类对自己力量和前途 的无比自信。人类理性和欲望的无限膨胀,终于使 之跌进了“自我中心困境”,危机到了自己生存家园 的被毁灭 。 2.对“人类自我中心困境”的反思与批判 一方面,人类中心论生态观伴随着人类从原始 时期的蒙昧、中世纪的神学和近代的理性启蒙走向 了现代社会的文明,为人类能够很好地生存于世,提 供了足够多的物质财富。然而,当我们一次又一次 征服自然,创造了巧夺天工的人间奇迹的时候,人的 理性、人的智慧、人的主体性,尤其是人在自然面前 的强大征服力量一次次受到了人们的歌颂。而今 天,当人类由于践踏自然规律,对自然的肆意妄为而 导致了自然界的一次次报复,使得全球性的生态危 机威胁了人类进一步的生存和发展的时候,人们也 开始了对人类中心困境这种观点的深刻反思。诸多 学者都认为,人类中心论正是造成人们今天面I临全 球问题的深层学理,应该完全抛弃之。人类面临的 全球问题完全是人类中心困境造成的,是我们没有 彻底实行自然中心主义的后果。对于人类中心论思 想应该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而被人们抛弃,而对那 种在科技理性发展、人道主义思想勃兴、启蒙精神振 起的背景下所形成的生态中心论,则应该予以张扬。 但是,另一方面,在历史上,人类中心论及其生态观, 的的确确是一种伟大的生态思想,它表示人类认识 到了人自身的利益与生物圈中其他物种利益之问存 在对立,并且坚信我们应该而且有可能靠着人类的 智慧来满足人类的需要,实现人类的利益最大化。 也正因为如此,人类借助于科学技术来改变自然和 利用自然,生产各种丰富的物质资料,以满足A己生 存和发展的需要。正是基于对人类利益的理解和满 足自身需求的欲望,在人类中心论思想的指导下,发 挥了人的巨大创造力,不断地按照人类需要的尺度 来改造自然,改变了人在自然界中的自在状态,改变 了人从属于自然和完全依附于自然的地位。人从神 的奴役中终于解放出来了,但是,惜乎又陷进了对物 的奴役之中。应该指出,导致环境危机、全球问题的 主要原因,不是由于人们只把人类的利益当作行为 的最高准则,而是由于大多数人、大多数民族,特别 是那些最先运用科学技术来改造自然的发达国家, 并没有把全体人类的利益和后代人的利益当作衡量 行为是否合理的根本标准。。 。 尽管人类中心主义生态观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实 现了人的解放,抬高了人的主体性地位,但是,不可 否认的是,人类中心主义生态观也存在严重的缺陷 和错误:第一,它只关心人类的利益及其环境的优 越,不顾其他生物的生态环境如何被改变,仍然是一 种传统的人学伦理观的无限膨胀。第二,人类中心 论只把自然界看成是人类被使用的无穷无尽的资源 库,只研究人类利用的合理与不合理,而不顾及生态 是否失衡的问题,显然这是不全面的。因为自然界 不仅是人类的资源,而且是一切生命体的资源,同时 也是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物种的共同家园,所以,把 自然仅仅当作对人类有用的资源来看待,在实践中 也会遇到能否可持续的困难。第三,人类中心论从 4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 人类功利的角度考虑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有一定 赫赫有名的所谓当代生态学的“利奥破特原 则’’ 酗’。 2.反人类中心论生态观的根本志趣 的局限性。人从功利的角度考虑人与自然的关系是 以局部利益为尺度来衡量全局,仍然会造成人类为 自己的暂时的局部的利益而损害长远的整体的利 益,当前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正是在这种生态观急 反人类中心论生态观如同人类中心主义生态观 一样,也主张科学技术的合理进步,强调人应该拥有 功近利的驱使下造成的。摒弃人类中心论而确立反 支配、控制自然的主体性能力。但是,可贵的是,它 人类中心论,早已成为一种强烈的愿望。 三、反人类中心主义生态观的产生及其意义 1.反人类中心主义生态观的产生及主要观点 正是在对人类中心论进行批判反思的基础上, 才产生了各种反人类中心主义生态观。其代表性的 主要观点概括如下:认为应该把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扩展到人类之外的动物界,建立一种以自然为中心 的生态伦理观,以挽救人类所面临的生态危机;动物 和人一样能感受痛苦和愉快,因而它具有与人平等 的生命权利,我们不能为了人类的利益而牺牲动物 的利益;我们不应该靠牺牲动物的利益来使自己获 利,而应该把道德的应用范围扩展到动物身上,这是 自由、平等、博爱原则的伟大应用和当代发明;人类 与动物都是生命的体验主体和价值主体,人类能感 受到的快乐和痛苦等感觉,动物也能感同身受。动 物不是为人而存在的,它也具有自身的天赋价值,具 有动物的天然权利,应当把自由、平等、博爱的伟大 原则推广应用到动物界,主张无论是人、动物还是植 物,凡是有生命的存在物都应当得到道德上的同等 尊重;应建立一种敬畏生命的大地伦理学,其伦理学 的基本原则是敬畏生命、爱护生灵,生命没有等级之 分,一切生命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传统的伦理学只涉及人和人的行为,认为对动 物的生命之爱在一定程度上只是附带物,显然这是 不完整的、有界限的伦理学,必然会被抛弃并为新的 当代伦理学所取代。不要伤害所有的有机体,不要 限制有机体的自然生长,顺其自然,不要辜负野生动 物对我们的信任,那些违背了上述规则的人应该对 被伤害的生物做出补偿。生态中心论强调的是生态 系统的整体性,认为物种和生态系统具有道德性、伦 理性,人从事的任何一种活动都要考虑到整个生态 系统的平衡问题;泛伦理、泛道德成为反人类中心主 义生态观最有代表性的观点,构建什么生态社会主 义、生态人类主义的深层生态体系则是反人类中心 主义的未来目标;强调人类应该移情与生态体系,凡 是有助于整个生态共同体的完整性、稳定性和美好 性的行为,都是正当的,反之就是不正当的。这就是 认为人的这种能力的获得不是让人从心所欲地征服 自然,而是使人从自然界的征服地位上升到调节地 位,人对自然生态系统具有首先责任和保护义务。 事实} ,人类的理性常常滞后于科技变革的实际过 程,不能及时认识到自己应负的责任与义务。在缺 乏划‘自然系统深刻理解盼隋况下,人类无法避免与 自然界的激烈冲突,因此,反人类中心主义生态观提 出移情效应是有道理的 。人与自然是同一的,对 自然的理解应当包括对人自身的认识。这样,控制 自然的观念便具有双重内涵,即对外部自然的控制 和对内在自我欲望的控制。早期人类控制自然的能 力很弱,人也很少具有自我调节功能,因而控制自然 主要表现为对外部自然的征服上。这样,随着支配 自然能力的迅速增强,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力也相应 扩大,从而陷入人类中心困境。为避免这种情况,认 为控制自然也应当包括对人类干预自然造成的负面 效应的控制,只有对人自身能力发展方向和行为后 果进行合理的综合调控,约束人类自身的行为活动 方式,才能保证对人的创造力的强化和对自然的破 坏力的弱化,把人与自然关系中的负面效应降到最 低限度,真正实现共存共荣、并育并化、美美与共、和 谐共生,建立一种人与自然的新型关系即生态观上 的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关系。这种新型关系强调:应 把地球看作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共同家园,它以人与 自然的协同进化为出发点和归宿,主张适度利用自 然,反对过度掠夺自然,尊重和爱护自然,反对对自 然的占有和征服,在肯定人类对自然的权力和利益 的同时要求人类对自然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强 调应把人与自然看成高度相关的统一整体,强调人 与自然相互作用的整体性与系统性,人对自然更为 深刻的理解方式就是按照整体性原则去思考,自然 界是由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交换多样性构成的 巨大有机系统,每一物种都占据着特定的生态位次, 都离不开与其他物种的有机联系和对环境的充分依 赖。 当代生态危机,某种程度上看,就是人类从生态 系统中取走过多的东西,而向生态系统输入超出系 第2期 朱荣英:“人类中心论”、“反人类中心论”与“生态中心论” 5 统净化能力的废物,从而引起生态系统熵增,使之快 速退化的结果,也是人类尚未充分认识和能动把握 生态规律情况下,受生态系统必然王国影响的集中 表现 j。随着生态运动的纵深发展以及生态中心 论的逐步确立,人与自然关系的研究范式正在发生 转变,生态中心论将日益成为显学。 3.反人类中心论及其生态观的当代意义 的确,从人类中心论到反人类中心论生态观的 演变,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次飞跃,伴随着这场生态 观念的变革,人类把道德关怀和伦理担当的对象从 人类扩展到所有自然物,重新定位了人与自然的和 谐关系,努力超越狭隘的人类自我中心困境,极力扭 转破坏自然的人类至上倾向,重铸了一种新的“和 实生物”的生态观念,可以说这是一次巨大的思维 跨越 。这一“跨越”使我们认识到人类中心主义 生态观并不能解决环境伦理的所有问题。诸如:如 何实现人类生态观念的积极扬弃,如何按照可持续 发展观的指导搞好生态伦理、环境伦理的重建,等 等,这些问题实际上都是在对人类中心主义生态观 内部进行的深度反思。反人类中心论及其生态观的 旨趣在于把道德义务和生命伦理的范围扩展到人之 外的一切自然物,人类和其他非生命物体在各自的 生态链中都发挥着维系生态系统平衡的作用,都确 保着整个生态系统和谐稳定健康有序地发展,其事 实上就是对天人合一这种最高境界的自觉践行。 反人类中心论及其生态观积极扬弃了人类中心 论及其生态观的原有痼疾,并对之进行了自觉的理 论反思,对生态中心论的主张某种程度上予以肯认。 对于原来奉为圭臬的人类中心主义生态观的各种观 点,譬如:人成为宇宙的主宰,理所当然地成为万物 的尺度,自信没有任何事物比人的存在价值更高,没 有任何事情比人的存在更具尊严等等,进行了最强 烈的反击。反人类中心论及其生态观明确告诫,如 果人类肆无忌惮地享用万物资源,视万物的意义完 全由是否对人类有用来量度,那么,人类改造万物就 彻底地变成了破坏万物,于是乎,环境污染、物种灭 绝、臭氧消失、温室效应、核战威胁等等一系列实在 的和潜在的灾难,就会接踵而至。而且指认,事实 上,生态危机同时也意味着人类的生存危机。反人 类中心主义生态观作为解读人与自然关系的新视 角,它的确摆脱了人类中心论生态观的理论困惑,是 建立在对人类中心论生态观自觉反思基础之上的。 反人类中心论及其生态观进一步完善了道德内 涵和实现了对传统人类伦理学的超越。作为一种崭 新的人与自然一体性的伦理视角,它认为道德、伦理 不仅规范人与人之间的行为,而且规范人对于自然 的行为。衡量一种道德的标准,必须是看人类的行 为是否能够自觉地爱护自然、保护自然、维护自然和 维系生态系统健康稳定发展,而不能仅仅满足人类 眼前的需求。作为完成了社会化的自然与作为完成 了自然化的人,其本质上是内在合一的。从原初的 天人混一的朴素生态观,到自然与人异化的人类中 心主义生态观,再到重建人与自然和谐的反人类中 心主义生态观,这种正反合的发展路径真正体现了 生态观上的成熟与自觉。 4.反人类中心主义生态观的理论困局 反人类中心论生态观在现实中也存在着诸多自 身无法解决的理论困局:反人类中心论生态观不可 避免地打上了人类中心论的烙印,反人类中心论生 态观本身与人类中心论思想密不可分,原本是自相 矛盾的,它的理论建立在人类中心论的基础之上,生 态伦理是对人说的而非对物说的,只有人才自觉其 是伦理存在物,才对自己的行为做出自觉的规范和 约束 。时下,正是因为面临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 和生存危机,重铸伦理理念并反思人类中心论的弊 病,用一种谦恭的和合态度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 系,其目的仍然是为了人的生存与发展,所以,反人 类中心主义生态观的产生依然是人类为保护生存利 益、改善生存现状所作的生态观上的反思,其根本目 的依然是为人类服务,是人类中心论思想自觉调整 的产物。尽管人可以站在整个生态系统的角度来考 虑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但人类依然是站在自己的 角度来提出问题并寻求解决方法的,它根本无法真 正站在其他动物或整个生态系统的高度来审视一 切。换言之,人类把自己置于自然系统中并试图充 当伦理代言人的角色,却依然从人之所想、所思、所 欲的人学原则出发去考虑问题,真正撇开人的纯粹 自然中心主义理路,根本不存在,即使存在也没有任 何意义。 反人类中心主义生态观引导人们检视了传统生 态观的缺失和弊病,并把一切自然物都看成是主体 性的生命存在,并赋予其拟人l生的地位,要求人类爱 护自然、尊重自然的权利;但是,实际上,在自然界中 只有人才在自我意识的支配下,主动参与到对自然 权利的维护、对自然环境的保护中,而权利主体的泛 化在客观上将会淡化人类的责任意识,使人在生态 6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11矩 危机面前无所作为,从而违背反人类中心主义生态 观建立的初衷。而且,人与自然的道德伦理关系是 与天人合一都不可能各自孤立地成为一种静止的、 终极的状态。在天人关系存在和展开的历程中,不 可能在某一阶段是单纯的天人之分,也不可能在某 一以人类的自觉调节为主反映出来的,没有人类这个 中心,虽然没有了人的掠夺和破坏,但也没有了人的 保护和捍卫¨引。就终极而言,人类对环境的道德行 阶段是单纯的天人合一。这种对立统一关系是人 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基础与根本机制。正因为如 此,只要有人类存在,天人关系就是一个没有止境、 没有终极的辩证合一过程。 为,最终还得落到以人类为中心的人类个体及其群 体的生存目的上,人类中心主义这个情结,到了什么 时候都难以割舍。 反人类中心主义生态观认为生态系统的整体价 值大于个体价值,人只是自然界中的普通臣民,按此 推论,若人类的存在妨碍了自然生态系统的协调,消 灭人类也将是一种善行,从而使反人类中心主义生 态观与反人道主义不谋而合,而反人类中心主义生 态观所倡导的整体主义的生态观(生态社会主义), 也会削弱对生命个体内在价值的尊重,许多人因此 把反人类中心主义生态观称为生态法西斯主义,并 对其中所包含的这种反人类倾向深为忧虑,甚至斥 责反人类中心主义参与了社会主义对人的压制,借 此呼唤生态中心论的出炉¨ 。 四、整体把握当代生态观的三种范式及其内在 关联 马克思将把握人与自然关系的主要范式分为三 种:一是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 物主义在内)的把握方式,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 从客体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这是一种“唯客体 主义”范式,它直接导致了自然生态论的产生。二 是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把握方式却发展了能 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 是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这是一 种唯灵主义范式,它主导了人类中心主义及其生态 观的出现。三是把事物、现实和感性当作人的感性 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客观 的活动,真正人的活动具有“革命的”、“批判的”的 意义。这是一种实践唯物主义的范式,它引领了真 正的人道主义与自然主义的合一,是当代生态中心 论产生与发展的哲学依据。 与此类同,中国古代哲学把握人与自然关系的 方式,也主要有三:天人混一(在古代主要的把握方 式)、主客二分(在近代主要的把握方式)与天人合 一(在现代主要的把握方式)。当然,总体上它们是 互相蕴含的,实际上都反映了天人之间的对立统一 关系。同时,只要有人存在,这种互相蕴含是一个没 有止境、没有终极的动态过程,天人不分、天人二分 中国一直以人与自然的合一作为主要的把握方 式,注“合”是它的基本特征,其间也有重“分”的,但 是不占主导地位;而西方近现代以前一直以人与自 然的分离作为主要的把握方式,注重“分”是其重要 特征,其间也有注重“合”的,但是声音不高,直到后 现代阶段才强调实现天人合一,主张人和自然的和 谐共生。我国著名哲人冯友兰将人与自然关系也分 为三种:从物下手、从心下手,从人下手。从物下手 的,处于自然境界(类似自然中心论的观点),自然 境界中的人,其行为是顺才与顺习的,行乎其所不得 不行,止乎其所不得不止,不了解其意义与目的。从 心下手的,处于社会境界(类似人类中心论的观 点),社会中的人,其行为是为利或者为义的。图利 或谋义的人,对于行为与目的非常清楚,他的行为、 他的目的都是为利或为义,义利之所在,尽力为之, 和自然境界的人绝然不同。从人下手的,处于天地 境界(类似生态中心论的观点),在天地中的人,其 行为是事天的。天即宇宙,天地一体即主张天人合 一、天人不二,处于天地境界的人,了解有宇宙大全, 其一切行为都是事天、同天、乐天的 。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把握人与自然关系主要有 三种基本范式:见物不见人的把握方式,一种持物本 主义态度即从纯客观的意义上规定人与自然关系的 方式,它强调人与自然的混一,泛自然主义和万物有 灵论是它的特点;见人不见物的把握方式,一种持 “人本主义”态度即从纯主观意义上规定人与自然 关系的方式,它主张物为人而存在,自然为人类而生 存,人的利益高于一切;见人又见物的把握方式,一 种持生态中心论意义上的把握方式。笔者倾向于最 后一种,因为它才能达到马克思所说的三个环节的 辩证统一:即“真正的唯物主义”就是“完成了的自 然主义”;“彻底的自然主义”就是“现实的人道主 义”;“实践的人道主义”就是真实的“共产主义”。 换言之,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 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又等于自然主义。只有在这样 的自由王国中,人才占有了自己的全面的本质,并与 第2期 朱荣英:“人类中心论”、“反人类中心论”与“生态中心论” 7 自然达到了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天人合一”之 境㈣。 [8]曾文婷.反对生态中心主义的人类中心主义——生态学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J].社会科学家,2004(1). [9]赵亚伟,等.生态伦理学中的人类中心主义研究综述 [J].学理论(下),2009(7). 参考文献: [1]程海东,等.论生态中心主义的理论困境[J].吉林师范 大学学报,2004(2). [2¨美]迈克尔・佩罗曼.生态文明的未来:马克思和无为 生态[J].师文兵,译.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0(4). [3]李琳.佛家环境伦理与生态智慧[J].东岳论丛,2010 (7). [1O]陈伟华.世界观的转变:从人类中心主义到生态中心主 义[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1(4). [11]张伟胜.自然能成为伦理主体吗?——对“非人类中心 主义”生态伦理观的几点质疑[J].浙江学刊,2005 (3). [12]郑慧子.论人类中心主义的反人类性——以w.H.墨 迪的“现代的人类中心主义”为例[J].河南大学学报, 2003(6). [4]李晓红.从人类中心论到生态中心论——当代西方环境 伦理思想评介[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5(4). [5]段超红,等.生态中心论的整体主义思想探究[J].中 国矿业大学学报,2004(6). [13]郑慧子.对两种意义上的人类中心主义的批评[J].自 然辩证法研究,2005(12). [14]徐文越.论马克思生态思想对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 [6]徐嵩龄.论现代环境伦理观的恰当性——从“生态中心 主义”到“可持续发展”到“制度转型期”[J].清华大学 学报,2001(2). 重要价值[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7). [15]吴长青,等.人文的回归:和谐社会视野中的生态文明 [7]夏基松.现代西方哲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建设[J].前沿,2010(11). Anthropocentrism,Antianthropocentrism and Ecocentrism:On the Historical Evolvement and Intrinsic Connection of Ecological Research Mode ZHU Rongying (Marxism School,Henan University,Kaifeng Henan 475001) Abstract:Anthropocentrism denies or ignores the ecological ranks in nature and systematic balance and thus human being is opposition to na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uman life meaning,value and dignity.Human’s conquest of nature makes human being in the plight of egoism.Antianthropocentrism,buih on the basis of this plight,has many theoretical dificulties in life and inveitably ignores human in— terests.So it not only undermines the respect of individual life value,but also becomes a kind of ecological fascism.Ecocentism,the fchild of naturalism’S marriage with humanism,makes great progress in the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of human and nature and causes modern people to harmonize with nature. Key words:anthropocentrism;antianthropocentrism;ecocentrism 【责任编辑:李安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