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基于文献计量看类胡萝卜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来源:华佗小知识
基于文献计量看类胡萝卜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刘晓庚 袁磊 南京财经大学

摘要:为分析国内外类胡萝卜素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分别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Elsevier数据库收录的类胡萝卜素文献及中国知识产权数据库收录的专利进行检索,得到中文文献801篇(1964-2012年间);外文文献2460篇(???);专利123项(1994-2012年间)。对所得的材料从不同年度分布、不同研究领域、载文期刊、核心作者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与国外相比目前国内的研究存在起步晚、研究手段和技术落后、内容不够深入、文献和专利等研究成果偏少等缺陷。但随着科技水平的提升、人才和投资都不断的加强,近年类胡萝卜素的研究发展迅猛、成果丰硕,在不少方面取得了突破并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本文旨在为我国类胡萝卜素后续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并就我国类胡萝卜素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提出了一些看法和策略。

关键词:类胡萝卜素;研究文献; 计量分析; 发展趋势; 发展策略

Studying on the research status and developing trend of carotenoids based on bibliometric

Abstract: For the purpose to analyse the research status and develpoing trends of carotenoids at home and abroad, both the literatures in 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 and Elsevier and the patents in China Intellectual Database are counted. We got 801 Chinese literatures and the year from 1964 to 2012, foreign literatures 2460, 123 patents and the year from 1994 to 2012. The results show that compared to the research on carotenoids abroad, there are many defects in our studies such as the late start, outdated technologies, superficial contents and few literatures and patents. But with the talents and efforts inputting, we got rapid developments and achieved great breakthroughs in achievements. This paper aims at providing some reference to the following researches, and give some author's views and appropriate recommendations.

Key words: carotenoids; research literatures; quantitative analysis; developing trends;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科技统计资料汇编2009[EB/OL]http://www.sts.org.cn/zlhb/zlhb2009.htm/2010.6.16

★国内科技论文发表量达46.3万篇,较上年增长了14.4%。SCI收录中国内地论文8.91万篇,居世界第5

位。1998年至2008年(截止2008年8月)间我国科技人员共发表SCI论文57.35万篇,排名世界第5;论文被引用265万次,排名世界第10,较上一年度上升3位。篇均被引用4.6次,与世界平均值9.56次还有较大差距。2007年,EI收录我国论文7.6万篇,排名超过美国而居世界第1。ISTP收录我国论文4.3万篇,排名第2位。

★专利申请量达到69.4万件,比上年增长21.1%,其中发明专利申请24.5万件,占35.4%。专利授权量为

35.2万件,比上年增长31.3%,其中发明专利授权6.8万件。国内职务发明专利申请量为10.8万件,国内职务发明专利授权量为2.4万件。截止2007年底,我国有效专利总量为85.0万件,其中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分别占32.0%、35.2%和32.8%。

类胡萝卜素分布广泛,结构多样,生物活性功能较多[1]。作为食品添加剂和营养增补剂,已被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世界卫生组织(WHO)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认定为A类优秀营养色素,并在世界52个国家和地区获准应用[2]。同时,大量研究发现,类胡萝卜素具有抗癌,抗肿瘤等多种生物活性功能[3]。因此,类胡萝卜素研究内容主要有:类胡萝卜素的提取、分离和测定,类胡萝卜素的生产合成及其应用,类胡萝卜素的结构性质的研究,类胡萝卜素的生物活性及其对人体的健康作用,类胡萝卜素的降解性及其香味研究等等,所有这些均引起人们不断的关注,并成为研究热点。

1

文献计量法被称为“科学的科学”与“研究的研究”[4],是一种以各种文献外部特征为研究对象的量化分析方法,主要用于科学文献的研究,能从多方面多角度揭示学科的整体布局、发展方向和学科优势,是评价科学研究成果的重要方法[5]。目前有关类胡萝卜素文献全方位、多层次的系统分析还未见报道。为把握类胡萝卜素研究的最新发展趋势,反映我国类胡萝卜素研究存在的不足,本文特采用文献计量的方法,收集我国1964-2012年、国外至2012年以来的相关文献,以及国内1994-2012年间类胡萝卜素的研究专利,进行多层次地统计分析,同时也对我国类胡萝卜素研究存在的不足提出建议,为类胡萝卜素后续的研究提供参考。

1 材料收集与分析方法

选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作为信息源检索类胡萝卜素的文献,在高级检索下选择“基础科学”、“农业科技”、“医疗卫生科技”3个子库,以篇名为“类胡萝卜素”同时选择“模糊”的匹配方式,时间跨度为1964-2012年,共计801篇文献资料[6];选用Elsevier 数据库检索,以篇名为 ”carotenoid”、Subject选择 ”All Science ”、Date Range选择 ”All Years” 进行匹配,共计2460篇文献资料[7];在中国知识产权网以“类胡萝卜素”为关键词检索,共计123项专利[8],其中发明专利??项、实用新型专利??项。

对检索所得的类胡萝卜素文献和专利进行人工归类,检查和纠错,逐笔建档,同时采用文献计量的方法,利用Excel软件,国内的材料从文献的年度分布、内容分类、期刊分布、核心作者情况以及专利的年度分布、内容分类进行统计分析;国外的材料则从文献的年份分布、期刊分布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为后续的研究提供相应的参考数据。 2 国内类胡萝卜素的研究统计 2.1 类胡萝卜素研究文献的年度分布

从表1中可知,1964-2012年以来我国类胡萝卜素的研究可分为4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为1980年前,这个阶段只有4篇文献,且研究都局限于???的研究,因此称之为初期阶段。这个阶段的特点是文献少、研究领域窄、研究点少,没有形成研究气候、更没有什么热点。第二个阶段为上世纪80年代(1981-1990),这个阶段文献数量增长缓慢,年均文献数为2.3篇,共23篇,研究主要集中于???的研究,因此称之为孕育期阶段。这个阶段的特点是文献偏少、研究领域集中、研究点不多,但开始形成自己的研究方向和特色雉形。第三个阶段为上世纪90年代(1991-2000),这个阶段文献数量增长提速,年均文献数为3.0篇,共30篇,年均环比增长率为30.43%,文献质量逐步提高,研究主要集中于???的研究,因此称之为成长期阶段。这个阶段的特点是文献增长速度较缓、研究领域开始扩张、研究点增多,开始形成本国的研究风格。第四个阶段为进入21世纪后(2001-现在),这个阶段文献数量激增,年均文献数为62篇,共744篇(是前36年的13.05倍),年均环比增长率高达2066.67%,文献质量显著提高,研究内容十分广泛,出现了涉及多学科、多领域的多方面齐头并进的全面发展的可喜的研究局面,因此称之为迅猛发展的高潮期阶段。这个阶段的特点是文献数量多、增长快、研究领域广、研究热多、成果丰硕,开始将本国的研究风格引领世界类胡萝卜素的研究和发展。

表1 我国不同年份类胡萝卜素的统计

Table 1 The statistics of carotenoid in different years in China

年代 发展阶段 文献量/篇 年均文献量/篇 年均环比增长率/% 所占比例/%

1980年前 初期 4 - - 0.50%

1981-1990

1991-2000

2001-2010

2011-2012

合计 801 - - 100%

孕育期

23 2.3 - 2.87%

成长期

30 3.0 30.43% 3.75%

迅猛发展的高潮期 593 59.3 1876.67% 74.03%

151 75.5 27.32% 18.85%

2.2 类胡萝卜素研究的基金来源

目前国内类胡萝卜研究的资助基金项目类别有38种,受资助的项目多达289项,占总研究项目的

2

36.08%。表2列出了排名前10的基金项目,其中省级资助项目类别有22项,覆盖了全国18个省市,且以科技攻关的居多。国家及各省市基金项目的资助和支持,将有助于类胡萝卜素研究的发展与难点的攻破。

表2 我国类胡萝卜素研究的基金来源

Table 2 The top 10 funds of carotenoid research in China

排序 1 2 3 3 5 6

基金名称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863计划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

湖北科技攻关计划 国家科技攻关计划

篇数/篇 占总的比重/% 排序 95 29 19 19 12 9

11.86 3.62 2.37 2.37 1.50 1.12

7 7 9 9 总计

基金名称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

-

篇数/篇 占总的比重/% 8 8 7 7 204

1.00 1.00 8.74 8.74 25.47

2.3 类胡萝卜素研究文献的关键词分析

关键词是论文的文献检索标识,是表达论文主题概念的自然语言词汇,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在大量同专业论文的关键词集合中,隐含着该学科的研究现状、研究热点、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等线索[9]。对801篇文献的关键词进行分析,除去“类胡萝卜素”等非实质性的关键词,并合并“基因”、“基因工程”等相似关键词,统计整理出词频大于20次的关键词共18个,如表3。可以发现,我国类胡萝卜素的研究不够深入,还停留在对类胡萝卜素的提取、合成、分离纯化、鉴定、含量和颜色等研究的阶段;高效液相色谱技术为类胡萝卜素研究的主要方法;抗氧化等生理活性的研究不多;发酵生物合成类胡萝卜素的研究较多,尤其以红酵母为主;研究的内容重复性较多,有关方法优化的文献不少。为发现类胡萝卜素的最新研究趋势与发展动态,特统计整理最近6年的关键词,发现有如下变化:(1)随着科技的进步及研究方法的不断完善,类胡萝卜素的研究领域涌现出不少新名词如微胶囊、超临界萃取技术、拉曼光谱、响应面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研究方法的不断完善,分析等,促使类胡萝卜素的研究不断的发展。(2)新研究领域的出现如类胡萝卜素的抗癌抗肿瘤活性、类胡萝卜素的降解及香气研究等。这些领域在国外早有研究,但国内的研究在最近几年才兴起。在类胡萝卜素抗癌抗肿瘤领域,华中农业大学的张声华研究团队共发表11篇文献,包括对人体S180肿瘤、肝癌细胞QGY-7703的抑制作用等内容,在国内首屈一指;有关类胡萝卜降解的文献共19篇,而近5年(2008~2012)就有15篇,研究内容与烟草密切相关,且有7篇来自我国烟草大省—河南。(3)研究方向处转型期。类胡萝卜素的研究方向从“颜色”、“含量”、“提取”等逐渐转向微观层面。近5年文献中“基因”、“调控”、“细胞”等关键词出现的频率远高于其它时期。(4)化学、生物技术、量子物理等学科交叉渗透的研究趋势在不断加强。

表3 我国类胡萝卜素文献中的高频关键词

Table 3 The high frequency keywords in literatures in China

序号 1 2 3 4 5 6

关键词 高效液相色谱

提取 基因 抗氧化 红酵母 生物合成

词频/次 66 65 64 51 48 38

序号 7 8 9 9 11 12

关键词 发酵 含量 烤烟 生产制备 颜色 鉴定

词频/次 33 29 27 27 26 25

序号 13 14 15 15 17 17

关键词 稳定性 分离纯化 超声 生理功能 降解 优化

词频/次 24 23 21 21 20 20

2.4 类胡萝卜素研究文献的内容分析

从表4中得知,我国类胡萝卜素研究文献的内容可大致分为:文献综述、提取分离及检测、生产合成及应用、结构及性质的研究、生物活性及功效的研究、降解性及香气研究等领域。其中有关提取分离测定的有250篇,占总量的31.21% ,数量最多,包括不同溶剂不同方法提取分离类胡萝卜素、不同物质中类胡萝卜素的提取分离等内容;有关生产合成应用的有152篇,占总量的18.98%,包括利用基因工程改良类

3

胡萝卜素的合成、不同微生物产类胡萝卜素的研究、类胡萝卜素生物合成中的调控等内容;有关结构性质研究的有145篇,占总量的18.10% ;有关生物活性及功效的有159篇,占总量的19.85%,主要包括类胡萝卜素的抗氧化性、类胡萝卜素对不同癌症菌株的抑制作用等内容;而针对类胡萝卜素降解性及香气的研究最近几年才有报道,仅有19篇文献,占总量的2.37% ,内容主要为烟草烘烤降解,而食物类胡萝卜素降解及香气的研究领域几乎是空白,因此有很大的空间去探索其中的价值;文献综述76篇,占总量的9.49%,主要是对上述的提取分离、结构性质、生物活性等内容进行简要的综述。

表4 我国类胡萝卜素不同领域的统计

Table 4 The statistics of carotenoid in different fields in China

分类

文献综述

提取分离及测定

制备及应用

结构及性质研究

生物活性及功效

降解性及香气研究

合计

年代 年前 1990 2000 2010 2012 年前 1990 2000 2010 2012 年前 1990 2000 2010 2012 年前 1990 2000 2010 2012 年前 1990 2000 2010 2012 年前 1990 2000 2010 2012 篇数/篇

19801981-1991-2001-2011-19801981-1991-2001-2011-19801981-1991-2001-2011-19801981-1991-2001-2011-19801981-1991-2001-2011-19801981-1991-2001-2011-

801

76

250

152

145

159

19

占比/%

9.49

31.21

18.98

18.10

19.85

2.37

100

2.5 类胡萝卜素的载文期刊分析

我国刊载类胡萝卜素文献的期刊达上百种,表5为载文量排名前10的期刊均为中文核心期刊,共计刊发文献186篇,占总文献量的23.22% ,占比虽然不大,但影响很大,因为引用频次累计这10种期刊占总引用率的??%。其中排名第一的为食品科学,达40篇,排名第十的为食品发酵与工业,有14篇。所有类胡萝卜素的研究文献涵盖了农业、食品、生物学、化学、医学等领域,说明类胡萝卜素研究的文献载体具有聚散性特征,这符合文献信息离散分布规律-布拉德福定律[10]。

表5 载文量排名前10的期刊

Table 5 The top 10 journals of amount of papers

排序 1 2 3 4 5 5 期刊名称 食品科学 食品工业科技 食品科技 中国农业科学 食品研究与开发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文献/篇 占比/% 引频/次 占比/% 排序 40 22 18 17 16 16 4.99 2.75 2.25 2.12 2.00 2.00 7 7 9 10 总计 期刊名称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中国食品添加剂 浙江大学学报 食品发酵与工业 - 篇数/篇 占比/% 引频/次 占比/% 15 15 14 13 186 1.87 1.87 1.75 1.62 23.22 2.6 类胡萝卜素文献的被引文分析 目前类胡萝卜素文献的总被引文次数为3676次,平均被引文次数为4.59次。表6列出不同被引文次数的文章篇数,其中被引次数大于100次的有两篇,即东北师范大学朱长甫等[]2004年在《XXX》上发表的“植物类胡萝卜素生物合成及其相关基因在基因工程中的应用”,被引108次;另一篇是河南工业大学韦凤杰等[]2005年在《XXX》上发表的“烤烟过程中类胡萝卜素变化与其降解香气物质关系”,被引105次。这两篇文献堪称类胡萝卜素研究领域的风向标,给后续的研究提供巨大帮助。遗憾的是像这样高质量的文章数量很少,仅占0.25%。同时发现,被引文次数只有1~2次的文献有141篇,占比重的17.60%;被引文次数为0的文献尽然有329篇,所占比重高达41.08%。被引文次数有一定的时效关系,发表早的文献被引文的次数在理论上多于发表晚的文献,但是仍无法掩盖我国类胡萝卜素文献的质量相差悬殊的事实。因此应注意在追求文献数量的同时也要重视文献质量的提高。加强业内的沟通合作也很重要。

表6 我国类胡萝卜素文献不同被引文次数 Table 6 The number of the citation of literatures in China

被引次数/次

>100

10~99

3~9 4

1~2

0

合计

文献篇数/篇 所占比重/%

2 0.25

106 13.23

223 27.84

141 17.60

329 41.08

801 100

2.7 类胡萝卜素文献的核心作者分析

将类胡萝卜素文献的第一作者定为核心作者,表7列出排名前十的核心作者及其工作单位,合计共发表66篇文献,占总数的8.23%。根据所统计的机构,核心作者大都来自高校,其中华中农业大学有4位学者在列。是一个庞大的团队。但这10位核心作者发表的论文大都分布于2008年前,而近几年类胡萝卜素的论文大都由硕士博士和相对年轻的学者完成,这10位核心作者大都为通讯作者,这说明我国类胡萝卜素的研究开始涌现一批年轻的人才,他们敏捷的思维结合其丰富的经验,对研究的突破起重要的贡献作用。

表7 核心作者及论文比重

Table 7 The core authors and papers proportion

排序 1 2 2 4 5 5 作者 论文数量/篇 占总的比重/% 王海滨 惠柏棣 李福枝 任丹丹 汪之琐 宋新娜 10 8 8 7 6 6 1.25 1.00 1.00 0.87 0.75 0.75 所在机构 华中农业大学 北京联合大学 湖南工业大学 华中农业大学 青岛大学 烟台毓璜顶医院 排序 5 8 8 8 合计 作者 张修全 刘良忠 彭光华 赵文恩 - 论文数量/篇 占总的比重/% 6 5 5 5 66 0.75 0.62 0.62 0.62 8.23 所在机构 华西科技大学 华中农业大学 华中农业大学 郑州大学 - 2.8 类胡萝卜素文献的发文单位分析 在文献数量方面,发表5篇的单位共计40家,其中华中农业大学以50篇居首,浙江大学以36篇排次席,但也有部分单位发文量仅有1篇;在平均被引文方面,南京农业大学以19.5次的均被引文排第一,而同样也有单位的平均被引文次数为0。可见,我国不同单位研究类胡萝卜素的水平参次不齐,因此需要不同单位间的合作来提高我国类胡萝卜素研究的整体水平。 2.9 从类胡萝卜素发文看我国专业人才的培养

分析我国类胡萝卜素发表的硕士和博士学位论文的数量情况,并与其它文献比较。

表7 类胡萝卜素的硕士和博士学位论文数量与比较分析

Table 7

文献类型 文献数量/篇 占比/% 占总比/%

本科生论文

硕士学位论文

博士学位论文

其它人群发表的论文

合计

3 国外类胡萝卜素的研究统计

3.1 国外类胡萝卜素研究文献的年度分析

为分析国外类胡萝卜素的研究现状,选用Elsevier数据库检索,以篇名为“carotenoid”进行匹配,共得2460篇文献,见表8。国外类胡萝卜素的研究早在20世纪初就有文献记载;年文献数从7.97篇稳步增至2011-2012年期间的119篇,可见国外对类胡萝卜素的研究也不断升温。

表8 国外不同年份类胡萝卜素的文献统计 Table 8 The statistics of carotenoid in different years abroad

分类

文献综述

提取分离及测定

制备及应用

结构及性质研究

生物活性及功效

降解性及香气研究

合计

年代 年前 1990 2000 2010 2012 年前 1990 2000 2010 2012 年前 1990 2000 2010 2012 年前 1990 2000 2010 2012 年前 1990 2000 2010 2012 年前 1990 2000 2010 2012 文献数/篇

19801981-1991-2001-2011-19801981-1991-2001-2011-19801981-1991-2001-2011-19801981-1991-2001-2011-19801981-1991-2001-2011-19801981-1991-2001-2011-

5

年均文献/篇

9.49

31.21

18.98

18.10

19.85

2.37

100

占比/%

年代

文献数量/篇 年均文献/篇 所占比重/%

1980年前

478 - 19.44

1981-1990

329 32.9 13.37

1991-2000

573 57.3 23.29

2001-2010

842 84.2 34.23

2011-2012

238 119 9.67

合计

2460 - 100

3.2 近5年类胡萝卜素载文期刊分析 近5年国外对类胡萝卜的研究相对平稳:2008年为93篇,其中有16篇刊登在《Food Chemistry》上,占这一年总文献的17.20% ;2009年为84篇,其中11篇刊登在《Food Chemistry》上,占这一年总文献的13.09% ;2010年为90篇,其中在《Food Chemistry》和《Archires of Biochemistry and Biophysics》上各刊登12篇,各占这一年文献的13.33% ;2011年有109篇,其中21篇刊登在《Food Chemistry》上,占19.27% ;2012年达129篇,其中28篇刊登在《Food Chemistry》上,所占比重高达21.71%。《Food Chemistry》作为食品类的顶级核心期刊,每年刊载不少类胡萝卜素的文献,说明研究技术成熟,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表9 近5年国外类胡萝卜素的文献统计

Table 9 The statistics of carotenoid in the past 5 years abroad 年份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合计

篇数/篇 93 84 90 109 129 505

主要刊物及相应数量 Food Chemistry(16篇) Food Chemistry(11篇) Food Chemistry(12篇)

Archires of Biochemistry and Biophysics(12篇)

Food Chemistry(21篇) Food Chemistry(28篇)

100

所占比重/% 17.20 13.09 13.33 13.33 19.27 21.71 19.80

3.3 国内外类胡萝卜素研究文献的对比

将国内外类胡萝卜素的文献进行统计对比,如表10,发现我国远落后与国外的研究:(1)起步晚。

我国在1964年才有文献记载类胡萝卜素的研究,而国外早在20世纪初就有文献记载;(2)文献的数量少。不同时期的文献数量、总的文献数量,均远少于国外的数量。(3)文献的质量不高,研究不够深入。我国对类胡萝卜素的研究不够深入,仍停留在性质结构、分离提取等基础内容的研究,且技术方法简单,文献质量不高;而国外类胡萝卜素的研究,多集中于其应用,并深入探讨抗癌抗氧化等生物活性,方法技术先进,结果更可靠实用。这可能由于我国类胡萝卜素的研究起步较晚,研究方法和技术尚不够成熟。因此需要更多的人才和精力的投入。

表10 国内外相应时期文献数量的对比

Table 10 The comparison of the number of the literatures in the corresponging period at home and abroad

年份 国内文献量/篇 国外文献量/篇

合计/篇

1980年前 4 478 482

1981-1990 23 329 352

1991-2000 30 573 603

2001-2010 744 842 1586

2011-2012 151 238 389

总计 801 2460 3261

4 国内类胡萝卜素专利的统计分析 4.1 类胡萝卜素专利的年度分析

自1994年我国有首个类胡萝卜素专利至2012年,共计产生了123项专利,其中发明专利??项、实

6

用新型专利??项,并以近几年居多,如表11和图2,2007年前仅55项专利,年均专利数为4.23项;2007~2012年共计专利68项,年均专利11.33项。专利数的发展趋势与国内类胡萝卜素文献数量的发展趋势大致吻合,随着近几年对类胡萝卜素研究的不断深入,类胡萝卜素的研究取得了良好的预期成果,并将研究成果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来创造一定的经济价值。

表11 我国不同年份类胡萝卜素的专利统计

Table 11 The statistics of patents of carotenoid in different years in China

年代

专利数/项

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 共计

2007年前

55 44.73

2007年

8 6.5

2008年

16 13.00

2009年

9 7.32

2010年

14 11.38

2011年

10 8.13

2012年

11 8.94

合计 123 100

所占比重/%

4.2 类胡萝卜素专利的内容分析

对检索得到的123项类胡萝卜素专利进行简单的分类统计,如表12,其中分离提取19项,占14.63%,主要涉及从不同物质中用不同的方法提取类胡萝卜素;生产制备39项,占31.71%,包括制备类胡萝卜素粉末工艺、类胡萝卜素微胶囊的制备、类胡萝卜素衍生物的制备等内容;类胡萝卜素的应用共58项,占47.16%,几乎占了一半,把类胡萝卜素的科研与产业应用很好的结合在一起,包括冷水可分散性类胡萝卜素粉末的应用、将类胡萝卜素作为抗高血压药物、类胡萝卜素聚集体作为着色剂等应用;检测的专利4项,仅占3.25%,考虑到检测的内容不实用,难以创造出经济价值,因此申请专利的数量相对偏少;针对类胡萝卜素的降解性和香气的专利也仅有4项,占3.25%,主要涉及烟草和香精制备的内容。

表12 我国类胡萝卜素专利的分类统计

Table 12 The statistics of patents of carotenoid in different fields in China

内容分类 文献量/篇 所占比重/%

分离提取

18 14.63

生产制备

39 31.71

应用 58 47.16

检测 4 3.25

降解及香气

4 3.25

总计 123 100

5 结论与建议 5.1 科学类文献的增长一般可为 4 个阶段:即缓慢增长的初始阶段、指数增长阶段、线性增长阶段和缓慢

增长阶段[11]。观察不同时期类胡萝卜素文献的数量发现,我国的文献数量正处于指数增长阶段。因此,类胡萝卜素仍具有广阔的研究前景,应值得高度的重视,希望有更多的人才投入到该领域。 5.2 国家和各省市基金项目的数量逐年攀升,说明国家对类胡萝卜素这一研究领域有所重视,但相比其它

高新科技领域的基金项目数量,仍偏少。因此,希望国家能看到类胡萝卜素研究的光明前景,能投入更多的资金来保障类胡萝卜素研究的突飞。

5.3研究领域主要涉及提取分离及检测、生产合成及应用、结构及性质的研究、生物活性及功效的研究、降解性及香气研究等。研究的内容模仿跟踪多,大都为方法的优化,而有创新突破的少,有原始创新的成果则更少,如仅利用红酵母生物合成类胡萝卜素这一方面的文献就有48篇,占6%。因此,建议国内的研究者不要一味的模仿,应该吸取他人尤其国外优秀研究者的精华,摆脱思维的桎梏,做到真正的有所创新。

5.4 我国类胡萝卜素的研究水平参次不齐,整体水平较低。主要表现在:有部分优秀文献的被引文次数高

达100余次,但17.60%的文献被引文次数为1~2次,更有41.08%的文献被引文次数为0~2,不同研究机构的研究水平不同,华中农业大学累计发表50篇文献,南京农业大学的平均被引文次数高达19.5次,但是也有不少研究机构的发文量仅1篇,平均被引文次数为0。因此,建议加强不同研究机构间的合作,各自取长补短,以提高我国类胡萝卜素的整体研究水平。同时,要改变科技界学风浮躁和急功近利的状况,在发表考虑文献数量的同时,应该同时提高文献的质量,使文献对他人的研究有真正

7

意义上的帮助。

5.5与国外类胡萝卜素的研究相比,国类的研究起步晚,文献数量偏少,研究的方法和技术相对落后,研究的内容大都停留在宏观层面,对类胡萝卜素的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代谢机理等分子水平的研究偏少,试验成果相对粗糙。因此,建议将我国优秀的人才派到国外学习,与国外相关研究机构进行交流合作。同时引进国外的人才,吸收国外先进的技术和成熟的研究方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切勿盲目跟风模仿。

5.6 我国有关类胡萝卜素的专利数量高达123项,倘若仔细研究专利的内容,发现部分专利完全不具有实用性,专利的价值大打折扣。因此,建议有关部门提高申请专利的门槛以提高专利的质量,研究者则应注意产学研的结合,将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变为专利成果以造福与人民。

5.7 科学界应端正学术学风态度,改变浮躁和急功近利的心态,在评价单位和个人学术水平时,应以论文的质量为主,不宜只看重数量,尤其应提倡科学论文内在价值的判断,由同行专家评价论文的创新性、科学性和显示度,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为学术而学术,为科研而科研。

5.8文献计量方法作为一种科技成果的评价方法,其应用当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由于数据入库时

滞问题,不能较准确地反映出近几年的学术研究成果趋势。

通过对类胡萝卜素研究文献的统计分析,在彰显我国成果的同时也揭示了研究中的薄弱环节如起步晚,研究基础薄弱等。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研究方法的不断成熟,类胡萝卜素的研究出现以下变化:涌现出微胶囊、超临界萃取技术、拉曼光谱等新名词;化学、生物技术、量子物理等学科交叉渗透的研究趋势在不断加强;新研究领域的出现如类胡萝卜素的抗癌抗肿瘤活性、类胡萝卜素的降解及香气研究等;研究方向处转型期,从“颜色”、“含量”、“提取”等逐渐深入到分子水平,近5年文献中“基因”、“调控”、“细胞”等关键词出现的频率远高于其它时期。综上所述,类胡萝卜素的研究在其深度、广度等方面仍有极大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 惠伯棣. 类胡萝卜素化学及生物化学[M]. 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5: 15-36.

[2] 李福枝, 刘飞, 曾晓希, 等. 天然类胡萝卜素的研究发展[J]. 食品工业科技, 2007, 28(9): 227-231. [3] 孙玉敬, 乔丽萍, 钟烈洲. 类胡萝卜素生物活性的研究进展[J]. 中国食品学报, 2012, 12(1): 160-166. [4] 邱均平. 信息计量学[M]. 湖北: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7: 53-61.

[5] 赵婷婷. 科学研究成果评价与文献计量工具研究[J]. 科技创新导报, 2008(5): 175-179.

[6] [EB/OL].[2013-01-04].http://epub.cnki.net/kns/brief/result.aspx?dbprefix=scdb&action=scdbsearch&db_opt=SCDB. [7] [EB/OL].[2013-01-04].http://epub.cnki.net/kns/brief/result.aspx?dbprefix=scdb&action=scdbsearch&db_opt=SCDB. [8] [EB/OL].[2013-01-04].http://search.cnipr.com/pages!advSearch.action.

[9] 尹相旭, 张更平, 李晓菲. 基于关键词统计的情报学研究现状分析[J]. 情报杂志, 2009(11): 1-4.

[10] 邱均平. 信息计量学(四)文献信息离散分布规律—布拉德福定律[J]. 情报理论与实践, 2000(4): 315 -320. [11] 许洪军. 基于文献计量的我国电子资源评价研究[J]. 现代情报, 2010, 30(1): 26-29.

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