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例谈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内容的教学

例谈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内容的教学

来源:华佗小知识
蠛 例谈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 内容的教学 ◎武平县武东中心学校 兰文生 “ 合与实践”是数学课程四大学习内容领域之一。《义务 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 践”活动要重视六个方面内容的教学。教师在设计、组织某学段 的“综合与实践”活动时,应认真分析该学段学生的年龄特征和 认知水平,把握该学段的目标,围绕上述六个方面展开。 在组织“综合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 置,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在发现问题、选择适合自 己完成的问题、把实际问题变成数学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 案、选择合作的伙伴、有效地呈现实践的成果等方面,教师要尽 量退至幕后,给学生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 角。但是,教师的这种退不是完全不管,放任自流,无所作为:而 是要成为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在关注结果的同时更加关注过 程。教师要善于等,等学生发现问题,让其经历活动的过程,阐 (2011年版)》”)在“实施建议”中指出:“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是 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并强调“‘综合与实践’的教 学,重在实践、重在综合”。但从目前教学现状看,由于教师和学 生对综合与实践课的内容体验少,加之这类课“是积累数学活动 经验的重要载体”,需要花较多时间进行备课设计,或需课内外 结合才能完成,所以有一部分教师宁愿放弃不上,或干脆上成某 单元小结的练习课或复习课。本文结合笔者近几年所听的“综合 与实践”内容的课堂教学,谈些自己的思考与感悟。 一、确立一点认识 《课标(2011年版)》明确指出:“‘综合与实践’是积累数学 活动经验的重要载体。在经历具体的 综合与实践’问题的过程 中,引导学生体验如何发现问题,如何选择适合自己完成的问 述思考的结果。 二、体现两种价值 有专家认为,数学实践活动的教学在于通过活动积累学生 的经验,在于通过应用创新学生的经验,这两种教学价值可以充 分体现数学教学目标由“两基”向“四基”的实现。过去和现在的 数学课堂仍是以落实“双基”为主要的教学目标,忽视了小学生 更需要在基本数学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上获得发展。其实,更需 编门牌号。(学生汇报编号结果) 多媒体出示书橱图,《数学小灵通》杂志藏在书橱的哪里,谁 能说出具体位置呢?(生说完后并上前找出它) 题,如何把实际问题变成数学问题,如何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 如何选择合作的伙伴,如何有效地呈现实践的成果,让别人体会 自己成果的价值。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学生会逐步积累运用数 学解决问题的经验。”依据该规定,可以清楚地知道“综合与实 这样,学生自己汇报自己的发现,学生接纳、反驳别人的发 现,教师捕捉学生的过程资源,巧用学生的错误资源,加以挖掘 放大,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充分地表达、争辩,在生成知识的同时, 生成学习经验,生成情感体验,使整个课堂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再出示影院座位实景平面图(座位上有编号),让学生说说 影院座位号编排的规律?(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发现后)教师提 出挑战性问题:小明和朵朵去看电影,朵朵电影票上写着8排6 三、让学生感受知识的价值J‘用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 的特点,注重培养学生用数学的能力。因此,教师要为学生创设 用数学知识的情境,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加 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给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机会,从而使学生 深刻体会到数学巨大的应用价值,能用数学的思想和方法看待 生活,结合数学学习达到应用所学数学,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问 题的能力。 号,小明电影票上写着6排8号,谁能帮他们找到各自的座位? (指名到屏幕前指)最后教师给每位学生一张电影票,请他们按 上面的座位号坐到自己的位置上。 这样,教师精心设计了五个层次的练习,无一不与学生的生 活密切相关,应用范围由课堂到书房,再到影院,逐浙扩大,有实 景,真景,有虚拟,有现场应用。这样的学习学生怎么会不喜欢? 整个过程教师让学生把“学习数学”变成了“享受数学”,在享受 数学快乐中体验“生活数学”和“数学生活”的嬗变。让学生更多 地感受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应用价值,让数学课堂与生活 如在教完“位置”后教师刨设情景:小朋友,在班级中大家都 有自己最好的朋友,谁来说说自己好朋友的位置给大家猜!(生 说,师生齐猜,并评判) 出示小动物公寓图(多媒体):小熊家住四楼第4号,它家是 哪一间?(生答并上来指,师用多媒体演示动物头像)教师进一 步引入,我们人住的楼房都有几幢几号,谁能给你喜欢的小动物 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不断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使学生真正体 验数学的魅力。■ (责任编辑:陈志华) 2013.9 要让小学生通过活动、通过应用,逐渐将新知纳入到原有的认知 结构之中 例如,一位教师设计的一节《摆一摆,想一想》的公开课,学 生活动颇有层次,逐次贴出活动任务及要求: 1.每位同学用3个●摆在数位表的空格上,一边摆一边写, 看看你能写出哪些数?同桌交流是怎么摆的,推荐你们认为最好 的摆法。 2.任选2、4、5个●,用你认为最好的方法摆一摆、记一记。 同桌互相检查,介绍你用什么方法检查的? 3.用6个●可以摆出8个数吗?6,15,24,34,33,42,51,6O。 检查判断对错,然后进行排序。 4.整理出一份●个数与所摆数的方格表,先找出规律再验 证规律。 5.如果分别用10、l】、l2个●来摆,猜一猜摆数的规律。(出 示0~99的纵横数列表格) 继续猜想:如果要摆出100以内所有两位数,要准备多少个 ●?为什么? 看似简单的几个活动步骤,却隐含着教师精心的设计。它让 学生从活动中体验数学方法的价值、体验数学学习的情感态度、 体验数学的思维方式、体验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直到体验数 学的魅力,这样一次数学化的活动过程,便是逐步落实“四基”目 标的一堂好课。学生的经验在逐渐积累、思维逐步优化,从感性 到理性,让数学实践活动的两种教学价值保以体现。 三、突出“三性” “综合与实践”是一类以问题为载体 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 的学习活动。因此,“综合与实践”活动,要将问题贯穿始终。在 设计和实施“综合与实践”活动时,在选择问题、创设问题情境、 解决问题等活动环节,要注意突出“三性”:1.选择适合当地学生 生活实际的问题,突出针对性;2.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寻找分析 解决问题的途径,使之经历过程,突出过程性;3.让学生通过独 立思考或同伴合作等途径自主解决问题、交流活动心得、展示活 动结果,突出自主性。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发现、挖掘、 生成更多适合本地学生探索、有利于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 好问题,促进“综合与实践”课程目标的达成。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完“年、月、日”这一单元之后,选取了《制 作年历》的实践活动: 1.安排学生在制作之前调查并收集年历的各种式样; 2.动手之前,按学习小组阅读与讨论教科书中单张年历的 制作方法; 3.各小组成员动手合作,教师适当引导学生进行探索与创 新,制作出多种样式的年历; 4.制作完成后,展示各组的年历,师生共同欣赏、评价,通过 交流使学生获得成就感。 5.教t)Od,结的同时抛出:“制作的年历还能做什么?”以促使学 生更深层次思考和体验年历(以及年月日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这样的活动设计与开展,较完美体现了“三性”的紧密联系, 让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在“做”和“思考”的过程中积淀与积累。 四、明确四个要素 一堂高效的数学课的具体教学目标必定包含知识技能、数 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四要素;同理,数学“综合与实践” 的学习活动也包含四个要素:必须人人参与活动:具有好的问题 情境;提供广阔的活动空间;4,留有充分的交流互动机会。四个 要素缺一不可,相辅相成。 这是一位五年级数学教师设计的公开课《找次品》的简要过 程: 教师出示完全相同的3瓶口香糖然后放入讲台抽屉,随即 从讲台抽屉里的其中一瓶里取出1颗口香糖,再把3瓶口香糖 放在讲台上,即刻板书“找次品”三个大字,并微笑着说:这3瓶 一模一样的口香糖,其中有一瓶取出了1颗,就成次品了,请大 家想办法找出这瓶次品吧!怎么找?想办法。(--个很自然很现 实的问题摆在学生的面前。此时,学生需要对自己的经验进行解 构、重组、改造,然后补充、延续。) 学生议论纷纷:“少l颗,轻了?称称看,有秤吗?没有秤,推 理一下?……”(一系列的疑问促使每个学生都活动了起来,每个 学生都产生想交流的欲望,每个学生都想在这个空间完成他对 问题的化解,这时有一组的两位同学大胆走到黑板前,一位同学 侧平举双臂,站立成了一台无与伦比的天平,左右手各放一瓶, 讲台上放一瓶)。 他们用肢体动作加语言进行了演示与陈述:当天平左右两 边平衡,说明次品的这瓶就在讲台上:当左右两边不平衡,那么 哪边往上翘,就说明次品的这瓶在哪边。只需“称”1次就将这瓶 次品找了出来。(全场报以热烈的掌声!这个过程与结果的出现 为学生学习策略的定位铺设了基础)。 3瓶的问题有了结果。但这时教师继续引导学生向更深层 思考:“如果现在要你们分别从5瓶、9瓶里找出1瓶次品呢?” (学生有了刚才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就感。兴趣盎然地进行猜测、 交流、验证之后,达成一个共识):“先把它们分分组!”而此时, 教师肯定地说:“对!可以用分组的方式来尝试。让我们从小 ‘ 点的数量5瓶开始吧。” 出示了5瓶,学生从刚才的3瓶问题的解决方法迁移过来, 分成了(1,1,3)、(2,2,1)两种方法,发现只需2次就可以找出 次品瓶的,教师同时也呈现了(1,4)和(3,2)两种方法的不适 性。 其实在这里隐含了对学生认知规律的基本理解:5瓶问题 的解决是后期解决能平均分数量问题的必经之路。有了3瓶、5 瓶问题的铺垫,再引入9瓶,进行(4,4,1)与(3,3,3)两种分组 方法本质不同的分析,发现平均分组可以减少称的次数,然后是 l2瓶、27瓶、8l瓶、243瓶、……。从而让学生们感悟到在原来基 础上加上1次就可以找出次品瓶了。 整个过程,学生经验在活动与应用中不断积累、叠加从而获 得提升。这节课,没有任何学具,甚至没有投影课件,但学生学 习过程中思维的体操也照样做得很起劲,他们对研究问题的思 维模型的初步建构也很成功。“综合与实践”课的“…点认识、两 种价值、‘三性’四个要素”在师生的愉快互动中,淋漓尽致地展 现了出来。 总之,教师要重视“综合与实践”活动的教学,并将其渗透在 日常教学中,使学生综合运用有关的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的能力真正得到提高,其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真正得 到培养,数学活动经验真正得到积累,从而使其获得良好的数学 教育,并依据各个学生个人特点,在数学上得到相应发展。■ (责任编辑:陈志华)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