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一年级导学案

一年级导学案

来源:华佗小知识
第一单元: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内容: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单元教材分析:

通过第一学期的“比长短”的学习,学习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 ,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主要特点有: 1、注意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 2、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 3、改变了线段的编排。 单元教学要求:

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4、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5、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单元教学重、难点:1、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单元课时安排:约4课时

二年级上数学导学案(统一长度单位)

年级: 二年级 学科 数学 课题: 统一长度单位 课时: 1课时 主备人: 马迎月 审核人: 小组: 使用人: 使用时间: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 学习重难点:

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导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5-10分钟) 导学思路(教师) 分小组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同一长度。 1、教师先明确活动的方法。 (1)、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 (2)、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人从四件物品中(圆形、正方形、曲 别针、三角形)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 2、学生操作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汇报。 小组讨论质疑:为什么同样的物品,量出的长度不同? 二、合作、探究(15-20分钟) 1、试一试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 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铅笔、曲别针或用手等)去量桌 子、铅笔盒等物体的长度。 2、交流展示学生测量的结果, 3、引导质疑:你有什么问题吗? 如:为什么数学书的宽是5个曲别针的长,铅笔盒是5块橡皮的长,但 它们并不一样长? 为什么桌子比铅笔盒长,但桌子才4根铅笔长而铅笔盒却有5块橡皮 长呢? „„ 3、让学生选用同一物品进行测量的学生展示他们测量的结果。 由此得出: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引导小学生体会到:因为选用不同的标准去量,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 2、让学生用同一物品(正方形)作计量单位去量不同长度的物品看结果如何,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三、测评、拓展(10-15分钟) 1、做一做第1题,学生看图直观地判断每种蔬菜大约有几个方格那么长。 学生先完成,再交流。 如果学生看不清最上面的几种蔬菜的右端对准哪个方格,可以用尺子对准方格的竖线比一比。 2、做一做第2题,让学生用铅笔去量桌子的长、高,量凳子的高。 明确量的方法与前面有所不同,不再把作标准的物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来量,而是让学生用一个物品,一次接一次地进行测量,看所来年感长度有几个这样的物品长。 1、做一做第3题,学生直观看图,先估计所测物品大约有几个立方体长,再用上一题的方法在脑子里测量。 教师提示: 如果学生看图测量有困难,也可以让学生用立方体实物进行测量。用实物测量时都要提醒学生注意量的方法:实物的左端应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这样量出的结果才比较准确。 学后反思:(低段学生可不作要求)

纠错栏(学生) 二年级上数学导学案(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年级: 二年级 学科: 数学 课题: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课时: 1课时 主备人: *** 审核人: 小组: 使用人: 使用时间: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尺子并知道尺子的作用,能用尺子进行正确地测量物体。(限整厘米)

方法与过程目标: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学习重难点:

1、认识尺子并知道尺子的作用,能用尺子进行正确地测量物 2、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导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5-10分钟) 导学思路(教师) 认识厘米 1、让学生量图钉的长度。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师明确量的正确方法:图钉的一端对准尺子的0刻度,在看另一 端对着几。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2、小朋友量一量自己的手指,看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 学生操作。 3、巩固1厘米的表象: 请小朋友互相用手势比划1厘米的长度。 a) 合作、探究(15-20分钟) 1、闭上眼睛想1厘米的长度等。 想想在自己的周围,生活中有哪些事物也是大约1厘米长的?让学 纠错栏(学生去找大约1厘米长的物体。帮助学生形成1厘米的鲜明表象。 生) 2、小组交流:怎样正确测量物体长度? 3、请小朋友用手中的尺子量一量老师为你们准备的纸条。注意测量的方法要正确。 学生测量纸条。教师巡视,加强个别指导。 4、小组交流讨论,反馈汇报。 5、教师总结测量的正确方法。 三、测评、拓展(10-15分钟) 1、请学生随意拿出自己的一枝铅笔,量一量你的铅笔有多长。量好后同桌交流检查。 2、量出下列线段长度: ———— —————— —————————— 3、4人小组合作,每人分别量出3厘米、5厘米、7厘米、10厘米„„给大家看。教师个别指导。 4、学生自己选择身边的物品量一量,如一枝新铅笔的长,数学本子的长,橡皮的长等。 学后反思:(低段学生可不作要求)

二年级上数学导学案

年级: 二年级 学科: 数学 课题: 认识米、用米量 课时: 1课时 主备人:*** 审核人: 小组: 使用人: 使用时间: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方法与过程: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合作,学生能用米尺度量整米长度的物体,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学习重难点:

1、能记住1米的实际长度。

2、学习用米尺较准确量较长的物体的长度。 导学过程: 四、自主学习(5-10分钟) 导学思路(教1、回忆一下上节课的学习,你们都学会了什么知识? 师) 2、请大家用手比一比,1厘米大约有多长? 3、抛出问题 A.请小组用直尺测量黑板的长度。并把测量结果记录下来告诉大家。 B.在测量时,你有什么问题,或有什么想不通的地方,提出来, 小组共同解决。 4、教师引导小结: 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者距离,如操场的两边相距多远,通常用米作单 位.(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学习认识米、用米量.补充:米可以用字 母“m”来表示. 出示米尺,观察米尺有什么特点.(米尺的刻度都是以10厘米 为单位的) 5、让小组学生拿着1米长的卷尺和1米直尺比一比,体验不同的尺子上1米的长度是相同的(在这里误差可以忽略不计). 五、合作、探究(15-20分钟) 1、实际体验. A、请同学们互相用自己卷尺量一量,把两臂伸开,看一看到什么地方是1米; B、再次体验.小组同学再互相量一量身高,从地面到身体的什 么部位是1米,看看你的身高比1米高出多少? C、以小组为单位,量出1米,2米„„给大家看. 2、体会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 (1)初步质疑.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厘米的认识,同学们用两个手指比一下, 1厘米有多长呢? 教师在黑板上1米长的线段的上面画出1厘米. 师:1米有多长呢?同学们可以用两手比一下. 小组讨论交流:那么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2)师生互动: 来数一数,这把米尺上有多少厘米. (3)1米里面是不是也有100厘米呢? 请同学们观察自己的卷尺,再次体会 2、师生探究: 教师在黑板1米长的线段上,以10厘米为单位,分成10份, 质疑:1 米等于多少厘米? (板书:1米=100厘米) 3、教师引导学生总结。 教师归纳,再次体会:量比较长的距离,一般用卷尺.用卷尺量物体的长度时,一定要从物体的一头开始,尺子要拉直,再看另一端在尺子的什么刻度上,这样才能量出准确的长度. 六、测评、拓展(10-15分钟) 1、填上适当的符号 20米( )20厘米 50厘米( )1米 90厘米( )1米 3米( )300厘米 25厘米( )52厘米 2米( )135厘米 2.填一填 我们的教室长6( ),黑板长2( ). 小明身高124( ),课桌高90( ). 楼房高30( ) 一块橡皮长4( ) 3、操作性练习. 我的身高是____米____厘米. 学后反思:(低段学生可不作要求)

纠错栏(学生)

二年级上数学导学案

年级: 二年级 学科: 数学 课题: 线段 课时: 1课时 主备人: *** 审核人: 小组: 使用人: 使用时间: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

方法与过程:学会用尺子量线段的长度;学会按要求的长度画线段.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渗透“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观念.

学习重难点:

1、用直观、描述的方式帮助学生认识线段的特征. 2、认识线段的特征 导学过程: 七、自主学习(5-10分钟) 导学思路(教1.拿出一根线,贴在黑板上.(要贴成弯弯的) 师) 2.再拿出一根线,贴在黑上.(要贴成直直的) 3.质疑:这两根线有什么不同? 4.在生活中,那些地方还有这样的的线?(指着直的线段说) 小组互议,举例 5.用不同的工具,画出一样的线。 6.将黑板上的几条线段圈起来,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样的 几何图形,这种图形叫做线段.”(板书课题:线段) 八、合作、探究(15-20分钟) 1.小组汇报:你在生活中的什么地方还见过线段? 2.教师引导学生体会:线段是可以量出长度的. 3、小组讨论:怎样正确量出线段的长度? 师生小结:把0刻度对准线段的一端,看另外一端对着刻度几 4、动手做一做: 量一量数学书上P5最上面的三条线段的长度. 5、练习 ① 指出下面图形中哪一个是线段.P7 纠错栏(学 ② 下面每个图形是由几条线段组成的.P7 生) 6、师:大家已经认识了线段,会测量线段了,如果让你画一条线 段,你会吗?大家动手试一试吧。 5.教师总结加深体会: 在尺子的0刻度上点一个点,要画的线段是几厘米,就再在几厘米的刻度上点一个点,然后再把两个点用一条直直的线连起来。 九、测评、拓展(10-15分钟) 1、量一量 ———— ———————————— —————————— 2、画一画 画一条5厘米长的线段。 画一条比7厘米少3厘米的线段。 画一条比4厘米多2厘米的线段。 学后反思:(低段学生可不作要求)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