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试议黎族传统织锦纹饰图的造型美

试议黎族传统织锦纹饰图的造型美

来源:华佗小知识
第17卷第6期 琼州学院学报 Journal of Qiongzhou University Vo1.17.No.6 2ol0年12月 [)ecember.2010 试议黎族传统织锦纹饰图的造型美 陈 兰 (琼州学院中文系,海南 五指山 572200) 摘要:本文从纹饰造型的艺术美、色彩美和内涵美多层面论述黎族传统织锦纹饰图的造型美。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772(2010)06—001 l一04 关键词:黎族;传统织锦;纹饰图造型美 中图分类号:C127 黎族传统织锦是一种创意文化、审美文化,它是以纹 饰图形传达信息,表现其特性、特点,并借助人们的视觉 识别、联想等思维能力展示民族独特的文化内涵。黎锦作 为一种民间工艺品,把设计造型艺术相关的审美、形式、 众多百越后裔,就已经兴起铜鼓文化,并逐步传到与我国 西南邻近的越南、缅甸、柬埔寨、老挝、泰国、马来西亚 及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国家。黎族作为百越后裔,铜鼓文 化早已有之。当时,铜鼓鼓面纹饰的对称法则,被人们广 材料、手法、色彩和风格等元素融合于设计造型理念之中, 有着鲜明的纹饰造型美,使黎锦既具有强烈的审美艺术性, 又表现出鲜明的时代色彩和民族特色。 一泛运用于蜡染纹样。黎族在海南岛弘扬百越文化,而广大 妇女对铜鼓鼓面纹饰的对称法则自然是早有所知,所以, 她们在黎锦的各类人纹图、鸟纹图、几何花卉纹图等皆能 纯熟运用对称法则,当是情理之事。 (二) “虚实”与“神形”。我们中国的设计造型艺 术,表现手法与西方多有不同。其区别之一就是西方注重 、黎族纹饰造型的艺术美 图形设计艺术,其造型具有一般的艺术规律,诸如对 称与对比,虚实与神形,线条与排列,工整与完整等。黎 锦是一种图形设计造型艺术品,它的造型无疑要符合图形 设计造型的一般艺术规律,体现图形设计造型的一般艺术 特点。黎族传统织锦,其造型颇具艺术特点,若从造型美 的层而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称。在造型艺术中,对称法则运用较早,自 商代以来就日渐广泛运用,如汉唐时代的铜镜造型,就多 用对称之法。对称又被人们称为均齐,而均衡则是对称的 特殊形式。以对称设计造型,构图简洁,思路清晰,对造 写实,重在再现事物的外在形象。而我们中国则讲究神似, 重在表现事物的精神,所以注重“写意”,淡化“写实”, 强调突出“传神”。这样的表现手法,就是人们常说的“虚 实相生”。此法若运用精巧,往往可以使设计造形艺术水准 达到浪漫飘逸的境界,产生生动形象的审美效果。如2008 年北京奥运会的会徽,其设计造型就精于“实意”,巧于 “神似”。它运用我国绘画印章的形式与印泥红色的文化元 素,再以中国篆刻文字将北京之“京”字变形,展现出 型艺术突出主题、增强层次感很有帮助。黎族传统织锦运 用对称手法较为普遍,往往都收到良好的效果。我们试看 “神似”的运动健儿奔跑于北京之神韵。这一经典的设计造 型艺术,很好的体现了现代与传统、民族与世界的融合, 得到了世界的认同。 哈方言衣背刺绣纹样斑鸠纹, 吸面中位直竖的纹饰符号, 将其上部黑底和下部红底的纹饰面均齐地分为左右两侧, 简洁的构图造型,营造了左右对称的视觉感,形成一种明 同样,黎族传统织锦的设计造型,大量运用了重“写 意”、轻“写实”的表现手法,比如黎锦的人纹样、鸽纹 样、蝴蝶纹样,以及林木花草纹样等,都是运用这种法则 而收到了很好的表现效果。其中,尤以人纹样的“大将军” 或“大力神”纹饰造型最为精良,让人最为感动。“大将 快疏朗、造型稚朴古拙的审美特征。如杞方言织锦纹饰的 甘工鸟图,这是反映一对黎族男女青年悲壮的爱情故事。 黎族姑娘阿甘美丽善良,青年猎手劳海勤劳勇敢,两人对 歌相爱,婚恋甜蜜,但却遭到峒上恶势力的破坏。面对欺 军”或“大力神”是人,但他是“神似”的人,非某一位 压,两人奋起反抗,誓言生在一起,死要同归,化身为自 由飞翔的甘工鸟,结伴翱翔于洁白蓝天。纹饰甘工鸟图, 将两只甘工鸟安排在一幅浅蓝纹底左右两边距离同等的位 置,为不让两只甘工鸟过于凄凉,在两只甘工鸟前各有一 只仙鹿相伴,纹饰图面诙谐有趣,对称造型生动活泼,给 人以强烈的对称艺术感染。 实名之人。他力大无比,气慨非凡,显现出气贯长虹的神 韵;他体魄健壮,雄姿稳健,举手拔群山,耕耘造万物,; 他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是人的本质力量的艺术形象。 多才多艺的黎族妇女,心灵手巧地织绣了“大将军”或 “大力神”人纹图样,她们在黎锦文化史上谱写了一曲歌颂 人的本质力量的赞歌! 其实,早在古老的百越时代,分布在我国西南地区的 收稿日期:2010—10—15 (三)排列与其他。在设计造型艺术中,排列也是传 作者简介:陈兰(1939一),女,安徽滁县人,琼州学院中文系教师,研究民族文化。 ①本文列举的纹饰图样均见符桂花主编《黎族传统织锦》,海南出版社,2005年版。 12 琼州学院学报 2010正 统法则之一。黎族传织锦纹饰图的设计造型,排列手法常 被黎族妇女采用。如赛方言织锦人纹图(嵌云母亮片),纹 饰图面以人纹组成横向长条纹饰面,再将其横向上下反复 排列,于排列间隙处嵌入排列组合的云母亮片,整个纹饰 图面显得富丽华贵,泽色鲜亮。又如哈方言织锦收图, 以几条相似的纹饰横向上下重叠排列,图面轻快流畅、规 整统一,集中凸显了作物的丰硕和收的浓烈气氛,收 到良好的效果。在排列组合方而,黎锦设计造型还有独特 的地方。如“百人图”就是一例。100人怎样排列在一个 图面上呢?如果1O人一排,横竖重叠组合排列,图而显得 呆板,缺少艺术性。而“百人图”的作者却独运匠心,颇 有创意,将100个分散的人纹饰,有序分成7个列队,略 为倾斜地排列在图面,横看是7个列队重叠排列,斜看也 是7个列队重叠排列,图面既统一有序,又轻快灵巧,从 而增强了纹饰图面的观感性,更好地烘托出众人的力量。 其他表现手法,诸如对比与线条的法则,工整与完整的法 则等,黎族传统织锦纹饰图设计造型均有运用,这里只是 提及,后面行文有具体论述。 二、黎锦纹饰造型的色彩美 黎锦纹饰造型艺术,十分注重颜色的选用。从一个民 族工艺品的造型、图案和色彩等视觉元素中,可以探索一 个民族的民族文化心理特征、市美趣味、民族风格和生活 习俗等。黎族传统织锦纹饰图造型,选用色彩格外引人注 目,是其一大艺术亮点,它的色彩语言、色采文化,蕴含 丰富的内容,展示出黎锦纹饰造型的色彩美。 (一)选色。黎锦选用的色彩,主要是黑、红、黄、 绿、白等五种颜色,所以,人们往往用“五彩斑斓”来形 容黎锦的绚丽华贵,评介其色彩艺术的特征。黎锦纹饰造 型选用上述“五色”,是黎族人民在长期的创美实践中通过 经验的总结和心灵的交流而形成的共识,是他们创造的民 族色彩文化,体现他们对“五色”的认识和理解。 黑色。黎锦的基本色调是黑色。黑色多为少数民族的 纺织用品选用,比如与黎族同为百越后裔的壮族,就有 “黑衣壮”之称。在我国西南地区世居的不少民族同志,以 及源出于云南哈尼族的泰国山地民族中的阿卡族人民,他 们都青昧黑色。在他们看来,黑色表庄重、肃穆,它的永 存性强,可以镇、驱妖魔。从实用性讲,黑色保暖、 耐脏、耐磨,综合其多层含意,黑色象征吉祥,内在朴实、 憨厚,内含刚直、坚毅、严正和无私之意。中国人民崇敬 的黑脸色公,他的光辉形象就是这种精神的体现。这是从 褒义理解黑色。黑色也有其贬义一面,人们往往把黑暗、 恐怖、阴险与黑色相关联。黎族与其他兄弟民族对黑包的 理解和共识,都是着眼于褒义,这是无可非议的。至于红、 黄、绿、白四色,黎族人民认为红色表喜庆、愉悦,黄色 说明权势和财产富有,绿色是生机与活力的象征,白色含 纯真、圣洁之意。由此观之,黎族人民对“五色”的选用, 透射出浓烈的民族情感和炽热的艺术激情,展示出他_仃J的 民族审美趣味和民族的艺术特色。 (二)染色。黎族居住于素有“动植物王国”之称的 五指山区,这里独特的地娜环境,优良的自然生态,为黎 旅人民提供了极为丰富的自然资源。人类本身来源于自然, 其生存与发展与自然有着密切的关系。黎族先民在长年融 自然的生产实践中,对自然界动植物的属性、特征和 特质逐渐加深了认识和理解,积累了大量的经验,采集野 生植物和栽培相关花革作为染料的资源,这已是他们早期 创造的染色技艺。在黎族美孚方言地区的“扎染” (即 “绞缬染”),人们运用已经掌握的染色技艺,采用捆扎棉线 部位的方法,成功地创造了本民族独具特色的染技,这就 是黎族民间传统的“扎染工艺”。在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 区, “扎染” (即“绞缬染”)工艺民间多有传播。海南省 本土文化研究专家、省非物质文化研究会会长符策超对黎 族美孚方言地区的“扎染”之法,作过这样的概述:把理 好的白纱线作经,两端固定在一个长约180厘米的“工” 字形的饼染架上,宽度约为48厘米。上下两层共600条纱 线作为经线,再用黑线在白经线上扎结出各种图案,然后 把架上线圈折下染色、晒干、去扎,便可上踞机织出浮点 显花的耕染布。苏东坡流放居儋州期间,在《峻灵王庙 芒=》 中提及“结花黎”就是指饼染布的技术。 在黎族五大方言区,染色的原材料,根据符策超学者 的总结,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其一,植物染料。野板栗树 皮、苏木的白材可作红色染料;黄姜茎、枫树皮和叶可作 黄色染料;谷木的叶可作绿色染料;木蓝的茎叶、蓝靛叶 可作蓝色或深蓝色染料;乌墨树皮、根可作黑色染料;牛 椎树皮可作竭色染料。植物染料的制作方法一般是将植物 原料捣碎放进缸里,加入染料量的二倍清水浸泡一周,再 加入适量的白石灰或预先烧好的贝壳(螺壳)灰和草木灰 (用冷水化开,用细筛过滤),然后混合搅拌均匀,经过一 周的发酵后取出染料用粗布滤去渣滓便可。其二,动物染 料。从动物身躯中提取能使纤维染色的原料,通常是动物 的红色血液,在血中加入牛皮熬煮成的适量胶液,使染料 颜色经久不退。其三,矿物染料。将天然有色化合物的矿 物质研磨成粉,用其他原料来调配成染料,常用的是天然 矿物质朱砂磨粉制作成红色染料。 上述原材料染色,一般是采用煮染或浸染的方法,将 纱线染色一定时间后,取出晾干自成。 (三)用色。黎族传统织锦的用色,可以说是魅力独 具。其一,色彩浓烈大气,极富张力。比如哈方言筒裙纹 样青山图。图面浓烈、艳丽的色彩,透视出黎族人民居住 的五指【【I区,千tl1万壑,亘古千秋,山梁脊背的苍圣肌理, L}l脉的开阔走势,纵横的幽谷密林,这一切让人感受到青 L【1的厚重,大地的丰腴,热带雨林磅礴深蔚的自然生态美。 这里特殊的地理环境,优良的自然生态,为黎族人民构建 了幸福的绿色家园,同时也为动植物营造了一片乐园天地, 素来享有“植物王国”和“动物王国”双桂冠的美称。广 大黎族妇女生于斯,长于斯,亲眼目睹和亲自感受了家乡 人 j自然和谐的美景。于是,她们织绣大蹙的花卉纹饰图、 呜纹饰图、鱼纹饰图、鹿纹饰罔以及丰收和纹饰图等。 这些图样用色浓烈艳丽,气氛喜从,其包彩语言强烈地表 现出黎家…乡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逢勃生机;其二,色彩 对比,形成特殊的艺术效果。我罔的设计造型艺术,传统 第6期 试议黎族传统织锦纹饰图的造 美 13 用色很注重色彩的对比,特别是黑白对比的艺术效果,历 他们传统的生产活动。在广大黎族地区,具有发展稻耕农 业的优越条件,作为百越后裔的黎族人民,他们又掌握一 定的稻作技能,所以他们的主要生产活动是兴办稻作农耕, 发展稻耕作物。早在秦汉时期,封建王朝的政治、经 来为世人称道。在这方面,黎族传统织锦也给人们留下深 刻的印象。产生明代的“ ”字纹,是一幅经典黑白对比 纹饰图。在一般情况下,“ ”代表一种符号或宗教标志, 其意往往被理解为宇宙、太阳和水的象征,具体在黎锦之 济和文化已在黎族地区产生影响,致使黎族的社会经济逐 渐步人封建化的进程。 中,“ ”字纹表示期盼吉祥,企求福祉。黎锦上的“ ” 字纹,用色单纯、精简,黑白对比,虚实相生,既表实处 随后,特别是在帼国英雄冼夫人治理海南期间,黎族 美,又显空白美,给人联想不绝,思索万千,回味无穷, 产生独特的艺术魅力。瑞士著名色彩学者伊顿在《色彩艺 7 中有这样的诠述: “对比效果及分类是研究色彩美时 一个适当的出发点。”广大黎族妇女在织绵的实践中,对色 彩对比效果足深有体会的,所以十分注重用色。黎锦纹饰 用色不只是黑白对比,还有多色的对比。如杞方言的斑鸠 纹,图面选用黑、红、黄三色,纹饰变形的相关符号,有 机地组合成整个纹饰图样,三色的鲜明对比,烘托出浓烈 的气氛。再如狩猎图,将黎锦常用的黑、红、黄、绿、白 五色全用上,在色相、明度、纯度和冷暖上对比配置,以 不同的色彩造型纹饰猎手、猎物,以及青山林木等,多色 的强烈对比,展现出广阔的空间,将猎物逃命似的奔跑, 猎手勇往直前的追赶,狩猎场地的紧张和惊喜,都给人留 下不尽的遐想;其三,色彩厚重而古朴,多色而统一。上 面举例的狩猎图,造型纹饰用色多样,但图面完整统一, 工整的造型纹饰显现古朴与原始。前面提到的斑鸠纹,图 面的黑、红、黄三色都是深色,但三种深色的造型纹饰, 在浓抹中凸显鲜艳靓丽,其古朴的格调张扬了民族的特色。 总之,黎族传统织锦在选用、染色和用包方面,既独 具地区和民族特征,又表现出纹饰造型的色彩美。 三、黎锦纹饰造型的内涵美 著名哲学家丹纳在其《艺术哲学》一书中指出: “地 貌、气候与地理环境是影响一个民族内在心理结构的根 源。”世居海南岛中南部地区的黎族,其先民从原始社会走 来,经过世代的传承和发展,阔步迈进现代文明社会,走 过了3000多年的漫长历程。黎族的社会历史发展,几千年 的农耕生活,形成的民族心理特征,以及对世界的认识和 价值观念的取向等,都无不受到家乡热带气候条件和五指 tl1区独特的地理环境影响。黎族人民以勤劳的双手,在这 里创造了美好的家园,守护着热带雨林的自然生态,探索 着民族的美好未来。广大黎族妇女作为社会的主人,她们 胸怀强烈的主人翁责任感,把黎族人民热爱民族生活、关 爱家乡自然和追求民族进步的情怀,巧手织绣于黎锦中, 给黎锦注入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让人们鲜明地感受到黎 锦纹饰造型的内涵美。 (一)尽力事农,安居乐业,热爱民族生活的传统美 德。黎族集居海南岛的中南部地区,这里的中部为山区。 南部滨临大海。在这样的地理环境,黎族人民有的近海而 居,有的定居河畔溪边,有的建宅青山林中。依水的黎族 人民习水性、善操舟,常在海边、江河捕捞角虾,渔业是 ①参见唐太和尚《东征;己》。 ②参见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政协编印的第七辑((f杲亭文. 。 人民在冼夫人的教诲下,讲民族团结,增强了大局意识, 走上了民族团结统一。与此同时,冼夫人又大力号召和引 导广大黎族人民学习中原农耕经验和科学文化知识,逐渐 走上了“尽力事农”、安居乐业的道路,其社会生产力有了 长足的进步。时至唐天宝(742—755)年间,黎族地区和海 南全岛加速封建化的进程,农业生产又有了新的发展。 “一年养蚕八次,收稻二次,十月种田,正月收粟”。c £入 明清时期,海南岛上的封建经济文化进一步加速发展,黎 族地区也随之进人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明顾蚧的《海搓 余录》对当时黎族地区的生产活动有这样的记载:人们 “以竹简装成天车,不用人力,日夜自动车水灌田”,一年 “栽稻二熟”,并在坡地上“杂植山萸棉花,获利甚广”。 咏黎一览・琼崖黎岐风俗图说》记载:这时的“崖陵一带, 尚有黎米山粜。”可见此时的黎族人民生活已是富裕的了。 民族的兴旺发达,人民的安居乐业,生活的称心如意,这 些都强烈地感动着黎族广大妇女,激发起她们以织锦艺术 反映民族现实生活的愿望和热情,于是,黎锦纹饰造型的 狩猎图、农耕图、丰收图、图和婚礼图等,先后织绣 于黎锦中。这一幅幅的黎锦纹饰造型图,以特殊的符号记 载了本民族在各个历史时期的生产、生活状况,让人们清 晰地看到黎族从原始渔猎时代,进入普遍使用铁器农具和 较为先进的农业技术的农耕社会,全民“尽力事农”,安居 乐业,生活富裕的发展历程。这类黎锦纹饰造型图,其深 层蕴含的文化内涵,是对民族社会发展的赞美,形象地展 示出广大黎族妇女热爱民族的传统美德。 (二)关爱自然,坚守护卫绿色家园,弘扬传统的生 态道德。自古以来,黎族人民有着古朴的生态道德观念。 早在原始社会,黎族原始先民崇拜绿色图腾,折射出关爱 自然的原始生态意识,比如对古榕树的崇拜,就是事例之 一。“黎族先民认为森林、大树特别是古榕树均有灵魂, 这种灵魂能养育人类。人死后,灵魂应回归到森林中去, 这样人的灵魂才能安宁。因此,每个血缘集团都有一块十 几亩至几十亩的原始森林墓地,墓地里的古榕树等树木、 藤萝没有人去砍伐,同血缘集团中的成员,不论男女老少 死后都埋葬在这块墓地里,不搞坟墓,不立碑记”②。至 今,在黎族地区,或村寨前后,或学校旁边,或行道两侧, 人们都可以看到枝权四展、苍劲挺拔的古榕树。在旅游景 区呀诺达雨林谷,游客来到千年夫妻古榕树下,看到在它 高大的身躯上,生长着200多种生机逢勃的绿色植物,无 不为千年古镕厚重的历史所感动,而久久伫 敬仰之 l4 琼州学院学报 2010正 我f『J中华民族是个农业古国,5000年的农耕文化,孕 的历史。黎族人民最 人岛世居,他们在开发和建设海南 宝岛的过程中,从大力弘扬百越文化,到虚心学习中原文 化和农耕技术;从跟随冼夫人走向民族团结统一,到与岛 育了多姿多彩的农林谚语。黎族为古代百越后裔,古籍文 献显示,该民族在3000多年前就开始了原始的农耕生活, 其先民依据对农林生产活动的体验,口头创了不少精彩的 农林谚语。如“山青人贵,山荒人悲;山厚人肥,f土J瘦人 上苗族、回族和汉族逐步融合、和谐相处;从敢于坚持一 次次农民反抗斗争,到忠心跟党干,坚持“二十三年 红旗不倒”。在这数千年的漫漫岁月里,广大黎族妇女既是 饥;光光山,荒荒年”①等。这几条谚语都在说明植树造 林,封山育林的重要性。它们从一个侧面表达了黎族人民 古朴的生态意识和生态理念,体现了黎族人民的传统生态 道德观念。 推动民族历史不断发展的参与者、实践者,又是亲眼目睹 民族社会不断前进的历史见证者。在她们看来,民族不断 追求进步的精神,民族坚持与时俱进的气质,这种民族精 神气质,最让她们感到骄傲和自豪,最能激发她们创造织 锦艺术的热情。在黎锦光辉灿烂的巨幅画卷,广大黎族妇 女织绣的纹饰造型图,无论是追求和平自由、展翅飞翔的 鸽纹图,表达黎族人民美好幸福祈愿的“ ”纹图,还是 绚丽多彩、大气磅礴的各类人纹饰造型图、山水纹饰造型 广大黎族妇女,长年受到本民族传统生态道德观念的 陶冶和抚育,对家乡四季花果飘香、林木常青的美好自然 生态备加关爱,坚守护卫绿色家园,她们的这种生态意识 和思想感情倾注于织锦之中,构成生动的艺术画面:一幅 幅山水林木、花草瓜果、鱼鸟彩蝶和椰树与槟榔的纹饰造 型图,形象地展现在世人面前,让人们看到黎族传统生态 道德观念,在传统织锦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 (三)弘扬民族精神和热爱民族的传统美德。黎族 3000多年的社会发展史,是一部不断追求进步、奋发前进 图、花卉纹饰造型图、造型龙纹图,这些由黎族妇女巧手 织绣的审美艺术,形象地表现了她们热爱民族的传统美德。 On the Modeling Beauty of Traditional Brocade of Li Nationality Chen hart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of Qiongzhou University,Wuzhishan,Hainan,572200) Abstract: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beauty of traditional brocade from the angles of art,color,and inner association. Key words:Li Nationality;traditional brocade;modeling beauty +-・●--◆。◆-+。+_◆。+_◆。●...●-—● ・・●--●-..r-。.--.一+。 ...●◆0+_●0+-●0+-●‘ (上接第18页)我服务的作用, 激发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 的活力。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 【 .北京:人民出版 社.1965. [31刘书林_历史地、科学地对待社会主义【J】.中国青年政 治学院学报,1989(2),10—14. [4]何于华.大学生民主观偏差原因分析【J】.成宁学院学报, 2005(10),35—37. 【5]许浩.大学生政治观教育内容系统分析[J】.湛江海洋大 学学报,2005(10),55-57. [2]列宁选集(第3卷) 【H].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Analysis of the Post-90’S New Development of Democratic Awareness Liu Mei-Ii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FuQing Branch,Fuqing,Fujian,350300) Abstract: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hannels for democracy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of the 1 990s: theory education,democratic practice,culture education,which enhance college students’democracy. Key words:college students;democratic awareness;political participatio ①《中国谚语集成・海南卷》。中国ISBN中心出版,2002年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