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n't overestimate your own strength in the collective, because when you choose to leave, you will find that even without you, the sun will rise as usual.勤学
乐施 积极进取(页眉可删)
小学作文听课评课记录
小学作文听课评课记录【一】
上午,__老师的本色作文导写课,洋溢着人文气息的新理念,深深地涤荡我的心怀。她那精巧的教学流程,充满青春活力的课堂,富有人情味的评价……让我深深地震撼。我品味着,思索着,努力使自己也成为一棵会思考的芦苇。
下面,我就__老师的课谈几点粗浅的体会:
一、发掘“材”源,独具匠心
写作是生活的需要,是有话要说,有情要抒,有事要叙。作文者,及生活之反映,为生活而作,因生活需要而作,内容为生活,形式为生活,终极目的为生活。离开了生活便没有了作文。“新课标”在习作目标中指出:“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其目的在于让学生以多姿多彩的生活为素材,衍生出富有生活气息的习作。可是,城市的学生生活并不丰富,他们每天奔走于学校及各种特长班,日程单调,生活空间狭小,缺乏丰富的生活源泉。学生怕写作文,总感到写不好,主要症结在于没素材可选,于是只好拼凑或抄袭。针对这些情况,__
老师根据中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兴趣爱好,为学生提供了形象生动,充满童趣的作文题材。把写作内容生活化,具体化。精心设计了一次特殊的默写——默写一同听课的同学的名字,整堂课中,学生用自己的耳朵去倾听,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用自己的心灵去体验。让学生“心动”、“口动”、“笔动”,解决了“作文难”的问题。学生皆情趣盎然,真是“童心之下万物皆活”。
二、优化指导,激活思路
学生的习作内容具体、生动,有文采,有个性化,这取决于教师点拔的技巧与艺术。这次作文前导之所以能如此成功,我想首先得益于__老师润物细无声的指点。这次自由写作的重、难点是“怎么样才能抓住场景特点”,整节课上,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教学过程的着力点放在了这一重、难的突破上,在__老师不着痕迹的亲切引领下,学生对自己刚开始默写时的心理,默写中遇到的困难,身边同学的表现,以及老师欣赏同学作品时的神情等,由点到面,娓娓道来,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气氛融洽,学生轻轻松松地收获了习作素材和习作方法,课堂效果好。。
这次作文导写之所以能如此成功,还得益于教师成功地引进口语交际。__老师这堂课先口语交际,再习作,融口语交际、习作为一体,激发了学生写作兴趣,开拓思路。说和写相互配合、渗透。口语交际有效地提升了习作质量。我们知道,说话是从内部语言到书面语言的桥梁。加强学生对口头语言的训练,是保证由句列段的过渡乃至完成小学作文教学任务的需要。口头语言倾泻于笔端,便是生动的__。
总之,__老师的课处处以人为本,充满生命活力,令苦思有效作文教学而未得的我豁然开朗,是一堂难得的好课,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小学作文听课评课记录【二】
前几天有幸聆听了我校几位老师的展评课,让我受益匪浅,在这里主要针对姚敏老师和刘君碧老师的习作教学,谈谈我的收获.
习作对于老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一个难点,许多学生面对作题仍然无言以对、空话假话连篇,而这次两个老师的习作训练内容,更有利于老师去引导学生说出学生的心里话,不再惧怕作文。依据《新课程标准》对中高年级的习作要求“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在本节习作指导课上他们把这一要求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真实地表达自己的习惯,培养学生表达有序的能力,以及由感到说,由说到写的正确表达的方法。
语文特级教师高林生在《小学作文教学应有的突破》一文中提出“作文是一个人在表述动机的驱动下,遵循约定俗成的语言规则,选择合适的词语、句子,以别人可以理解的方式,表述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并以线性文字编码显现其结果的过程”。这其实点明了作文的实质,“言为心声”,“情动而辞发”,而现在学生为了作文而作文,提到作文就头痛,我觉得这两节节习作课的重点还是要让学生打开话匣子,说出真话,然后,顺水推舟,由说到写。写作文的难点放在了怎样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怎样抓住事情中的主人公的神态、动作、语言以及心理活动来写具体”。另外,让每一个学生从别人的评价中完成对自己作文的正确认识,那些写得好,那些还不足,可以怎么修改,这也是促进学生写作水平。
说到这节作文课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法,使我想起了这样一句俗话“落在猫脚爪下的夜莺是唱不出歌来的”为学生营造宽松的表达氛围、和蔼的创作气氛,让学生尽情地释放生命的活力,尽情地倾吐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变“要学生写”为“学生要写”,把学生引入“成长”、“有趣”的境界,文思如泉,妙笔生花。这样的方法就是最好的方
法。从语文新课程标准的“人文性”出发,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表达,引导学生走出怕作文的怪圈,让他们自由的去表达。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谈话法,谈论“成长”,”回忆童年“这样一个话题,是非常有吸引力的,关键是唤起学生的童心,”学生可以在这节课上愉快地讨论,畅所欲言地表达,把真实的心境说出来,写出来,与别人交流,这是讨论法。另外正确的评价自己的习作和别人的习作,从而陶冶情操,愉悦身心,增长知识,培养了能力。这是评价法。在这节课上,如果要把教学方法归纳出来,大概有谈话法、疏导法、讨论交流法,评价法。
这两节课的设计上从习作本质的特点出发,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在课上注重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实现语文习作教学的目标,过程,方法,内容的四结合。让我们非常明了的感受到从激趣——审题——选材——说作文——评作文——写作文——改作文这一教学流程的清楚和流畅,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合作交流,倾吐真言。达到了预设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