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一种给予是理所应当
兰质慧心
老人是菲律宾华侨,在海外创业半生。几经浮沉,衣锦还乡的他萌生了济世助人、造福乡亲的念头。 于是,老人分别给家乡几所学校的校长写了信,希望每个校长能提供10来个学生名单,他从中选定人选,作为他资助的对象。
家人嗔怪他的愚昧,既是捐赠,何必把程序搞得这样复杂?不如来个快捷方式,譬如通过“希望工程”或者“春蕾计划”,干净利落地了却一桩心愿,岂不是更好?
老人摇摇头说:“我的血汗钱只给予那些配得到它的孩子。”
哪些孩子才有资格得到资助?是那些家庭贫困的孩子,还是优秀生,抑或是特长生?谁也不知道老人心里的答案。
名单很快就到了老人手里。老人让家人买来了许多书,有《泰戈尔诗集》、《纪伯伦诗集》、《十万个为什么》等等,分门别类地包装好,准备寄给名单上的孩子。家人面面相觑:这样微薄的赠予是不是太寒碜了?大家断定书中自有“黄金屋”,可翻来覆去也没有找到夹在书中的纸钞,只是在书的第一页看到了老人的亲笔字:赠给品学兼优的学生×××,落款处是老人的住址、姓名、电话和电子信箱。
家人大惑不解,却也不愿忤逆老人的旨意,只好替他一一寄出那些书。
日升月落,过去了好多天,老人常常对着电话发呆,又莫名其妙地唉声叹气。从黄叶凋零到瑞雪飘飞,谁也猜不透老人所为何事。
终于读懂老人的心,缘于新年的一张贺卡。贺卡很普通,上面写着:感谢您给我寄来的书,虽然我不认识您,但我会记着您。祝您新年快乐!没想到老人竟然兴奋得大呼小叫:“有回音了,有回音了,终于找到一个可资助的孩子。”
家人恍然大悟,终于明白老人这些日子郁郁寡欢的原因,他寄出去的书原来是块“试金石”,只有心存感激的人才会有资格得到他的资助。
老人说:土地失去水分的滋润会变成沙漠,人心没有感激滋养会变得荒芜。不知感恩的人,注定是个冷漠自私的人,不知关爱别人,纵使给他阳光,日后也不会放射出自身的温暖,且也不配得到别人的爱。
想来也是,没有一种给予是理所应当的,没有什么是应该的,所以,没有一种领受可以是无动于衷、心安理得的,都应心存感激。一朵花会为一滴雨露鲜艳妩媚,一株草会因一缕春风摇曳多姿;一湖水也会因一片落叶荡漾清波;一颗心更应对另一颗关爱的心静静地绽放感激的笑脸。
没有一种给予是理所当然的
一位菲律宾老华侨,在海外奋斗半生,衣锦还乡后想救世济人,造福梓里。他分别给家乡的几所学校的校长写了信,让每个校长提供十来个学生的名单,又让家人买来了许多书,老人在书的第一页亲笔写下:赠给品学兼优的学生***,落款是老人的住址、姓名、电话和电子邮箱。包装好,按名单寄给那些学生。然后老人开始了漫长的等待。
老人等了很久,才终于等来了一张贺卡,上面写着:感谢您给我的书,虽然我不认识你,但我会记着您的。”老人欣慰地笑了,“我终于找到一个值得资助的孩子。”老人说:“不知关爱别人,纵使给他阳光,日后也不会放射出自身的温暖,也不配得到别人的爱。”原来,寄出去的那些书,是一块块试金石,只有那个心存感激的人,才有资格得到老人的资助。
是的,没有一种给予是理所当然的,没有什么是必须和应该的,每一个人都不能对别人的给予无动于衷。每一种给予都希望得到回报,不懂得回报的人,当然也不配得到别人的帮助。“投之以桃李,报之以琼瑶”,这道理相信人人都懂,但为什么有那么多人,面对着别人的关心帮助无动于衷,甚至过河拆桥?
近年来,湖北省一些家庭贫困的大学生接受慈善捐助后,一年来未主动向捐助人表达谢意,因而捐助
者感到寒心而取消对其资助。我有一位女友,很有钱,资助几位贫困生完成学业,却收不到任何回报,连一封信一声谢谢都没有,其中一个是她的远房亲戚,每次远远地看见她转身就避。一说起这些事,女友也很感慨,觉得自己的钱真是花得很不值。
我很理解女友的心情,我虽然没有资助过谁,但我花在学生身上的心血多得数不清,我也曾经遇到过远远见到我转身就避的学生,每次都觉得很是心疼。的确,感情是相互的,每一种给予都希望得到回报,即使是最纯洁真挚的老师和学生之间,即使是血浓于水的父母与子女之间,更何况是素昧平生的捐助者与被捐助者之间?
一棵草会为一阵细雨青翠欲滴,一片云会为一缕轻风摇曳多姿,一只蝶会为一朵花翩跹起舞,一颗心更会为另一颗关爱的心充满感激之情。
因为,没有一种给予是理所当然的。
不知道为什么?这两篇短文给了我一种异样的感觉。我们都知道,付出爱的时候我们不应当想着去获得回报。因为我们付出的时候目的不是为了别人的回报,这不是交易,而是“爱”。而一旦当我们换了一个位置,如果我们是接受别人爱的人,是不是就应当对别人所给予我们的爱“熟视无睹”呢?认为自己所得到的都是“理所当然”?认识那些给予我们爱的人也是“理所应该”呢?其实没有任何一种给予是理所应当的。
想来也是,没有一种给予是理所当然的,没有什么是必须应该的;所以,没有一种领受可以是无动于衷心安理得的,都应心存感激。一朵花会为一滴雨露鲜艳妩媚,一株草会因一缕春风摇曳多姿;一湖水也会因一片落叶荡漾清波,一颗心更应对另一颗关爱的心静静发绽放感激的笑脸。
别伤害行善的人
2005年,少女罗玮为一位素不相识的农村妇女廖某捐了肝脏。她的理由很简单:“我到廖姐家去过,
看见一片果树,是廖姐亲手栽的,我希望她有机会吃上自己种的水果……我还看见廖姐的女儿,才12岁,即使我捐肝只可以延长廖姐5年的生命,那时她女儿也长大了。”
初看到这则消息,除了震惊之外,还感到女孩单纯得有些冒失。她知道这类手术可能面临的风险吗?知道手术可能对她今后的生活带来伤害吗?我当时想,她太年轻,还想不到这些。
所幸女孩和受捐人都平安,女孩还得到了好心人十几万元的捐助。有了这比捐款,原本生活困窘的女孩一家开了间小花店,女孩术后的营养与恢复也有了保障。
这原本是个圆满的结局,应了明间流传的“善有善报”的说法,但问题出在女孩得到的“那么多”的捐助上。有人质疑女孩此举动机不纯,这成了他们一家无法回避的“尴尬”。对此,女孩深感无奈:“每一次质疑,都是对我们全家人的伤害……”
肝胆相照,肝脑涂地,肝肠寸断,心肝宝贝……“肝”在生命中的重要性不言自明。将自己的肝拿来救一个素不相识的女人,只为对方能吃上自己种的水果,能活到自己的女儿长大。这里没有豪言壮语,却比任何美丽的辞藻更能让人看到女孩的心地。
在我看来,女孩事后得到的社会关注及捐助,是再正常不过的,那是社会良知对善良正义的恰当回报,体现了人们对此义举的理解与支持。我们已看到太多的救人英雄寞而死,如果让这样的事情悄无声息,或大众一片冷漠,那才真是令人担忧和尴尬的事。
善良、诚信、仁义、扶助弱小,是我们从小就接受的道德教育。然而,不知从何时起,基本的人道被百般嘲弄,无赖行为可得到喝彩。丧失了基本的道德观念,我们就丢掉了最基本的“人”的身份认同。我想,人之所以是人,是因为我们有着自己的道德文化。女孩术后接受记者采访说:“如果我不救他们,我心里肯定一辈子都会过意不去。”记者问:“可是她跟你无亲无故的,为什么要过意不去呢?”女孩说:“因为我曾经给过她希望。”
“希望”是人世间最宝贵的东西。不让行善的人受伤害,用理解给他们增加一点希望,这应当不算奢望吧?
学会感恩,和我们的学生
——班主任工作感怀 陕科大附小 李梅花
序 自 喻 ——给学生
如果我是开水
你是茶叶
那么你的香郁
必须依赖我的无味
让你的干枯柔柔的在我的里面展开
让我的浸润舒展你的容颜
无论你怎样浮沉 把持不定
你终将缓缓地 轻轻地落下
攒聚在我的最深处
那时候
你我将酿成甘美的一杯茶
心 潮
那天风清云淡,一如既往,我低头在批阅作业。当我将一个学生的本子签上日期信手递给他时,琅琅的一句“谢谢老师!”我下意识地回答:“不客气。”旁边等候的个别学生发出了轻微的嗤笑,我抬起头揉揉酸痛的颈部,扫视一眼,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我又低头继续工作。
夜静似水,我斜倚在床头,不知怎的,学生琅琅的那句“谢谢老师!”忽然响在耳际,彼时的情景瞬时浮现脑海,我不由得想到以往种种:
大雨如注,家长雨汗倾面,将手中的作业或课本递给孩子,等候的孩子埋怨着奔进教室。
骄阳似火,热气蒸腾的大街上,孩子鲸吞着甜美的冷饮,无视同行小伙伴干燥的嘴唇。
教室里,老师喑哑着嗓音或支撑着未愈的病体教授学识,课上无一个关切的眼神,课后无一句温暖的问候。
办公室,课代表抱着与身高体重不相称的作业进来,教师却面静如水,不予援手。
……
是的,生活中,人们往往习惯于享受、索取、得到而疏于感恩,甚至不知道感恩为何物,曾几何时,我们自己、我们的学生对身边的一切都熟视无睹?如此的冷漠?!我忽然记起这样一件事:
老人是菲律宾华侨,在海外跋涉半生。几经浮沉,衣锦还乡的他萌生了济世助人,造福乡梓的念头。于是,老人分别给家乡几所学校的校长写了信,希望每个校长能提供十来个学生名单,他从中选定人选,做为他资助的对象。
名单很快就到了老人手里,老人让家人买来了许多书,有《泰戈尔诗集》《纪伯伦诗集》《十万个为什么》等等,分门别类地包装好,准备寄给名单上的孩子,家人面面相觑:这样微薄的赠予是不是太寒碜了?大家判断书中自有“黄金屋”。可翻来覆去也没有找到夹在书中的纸钞,只是,在书的第一页看到老人的亲笔:赠给品学兼优的学生***。落款处是老人的住址、姓名、电话和电子信箱。
家人大惑不解,却也不愿违背老人意愿,只好替他一一寄出那些书。
夕晖来去匆匆,老人常常对着电话发呆,又莫名其妙地唉声叹气。从黄叶飘零到瑞雪飘飞,谁也猜不透老人所为何事。
终于读懂老人的心,缘于新年的一张贺卡,很普通,封面写着:感谢您给我寄来的书,虽然我不认识您,但我会记着您。祝您新年快乐!没想到老人竟然兴奋地大呼小叫:“有回音了,终于找到一个可资助的孩子。”
家人恍然大悟。终于明白老人这些日子郁郁寡欢的原因,他寄出去的书原来是块儿“试金石”,只有心存感激的人才有资格得到他的资助。
想来也是,没有一种给予是理所当然的,没有什么是必须应该的,所以,没有一种领受可以是无动于衷心安理得的,都应心存感激,一朵花会因一滴雨露鲜艳妩媚;一株草会因一缕春风摇曳多姿;一湖水也会因一片落叶荡漾春波;一颗心更应对另一颗关爱的心静静地绽放感激的笑脸。
心 扉
班务中心:“从身边小事做起,让我们学会感恩”。
活动一:品析与欣赏有关“感恩”的美文。
活动二:给父母洗一次脚。
活动三:班会主题:“看到父母灿烂的笑脸” ——感恩心得交流。
活动四:“今天我是小当家”等活动……
活动五:家长会主题:让我们共同学会感恩。
……
心 声
学生反思:“老师:您好!以前我总认为老师给我们传授知识是应该的;就像认为父母对我们的付出是天经地义的。在经过您的谆谆教诲后,我明白了没有一种给予是理所应当的!任何一种领受都应心存感激……”
……
家长反馈1、“今天,享受了儿子第一次为我洗脚。我的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感觉,酸甜苦辣?他长大了!瞧,他那双小手,一会儿搓脚背,一会儿揉脚心……还不时问我疼不疼、舒服吗?那股认真劲让我太感动了!平时,他自己洗脸洗脚都是一见水就擦干,总是凑合,而给父母洗脚却是那样仔细、耐心、体贴,真像是一位家长似的。是的,在我们家长眼中,他总是一个孩子,家里什么事尽量别让他干,学习是第一位的。现在看来,我们家长不能只重视学习,还要重视培养孩子的孝心、爱心和感恩之心,让他们自己去感受,这样,才能使之成为社会有用人才!”
家长反馈2、“……人应该学会感恩。在这个年代,独生子女享受着属于他们的幸福,把这种幸福视为专利,所以在以后还是多注意感恩方面的教育。”
家长反馈3、“今天,下班回来,孩子将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东西放得井井有条。看着一向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儿子发生如此大的变化,我们家长心里觉得非常欣慰。儿子长大了!这次感恩活动,锻炼了孩
子自强、自立的能力,为他们将来走向社会做了一次很好的铺垫。希望以后多开展此类似的活动。”……
心 弦
场景一:晨曦熹微,餐桌边的女儿仰着笑脸对辛勤的妈妈甜甜地说:“谢谢您!”
场景二:秋雨绵绵,寒气袭人中稚嫩的小手给迟归的爸爸端上悠香的清茶一杯。
场景三:静静的讲桌上,不知是哪位学生摆放了几盒清嗓的良药。
场景四:一句句“谢谢老师”的话语,让低头批阅的老师开心地回答“不客气,也谢谢你!”
……
心 怀
机遇,给了我们成功。
生活,给了我们幸福。
朋友,给了我们友谊。
师长,给了我们教诲。
父母,给了我们生命。
……
乌鸦反哺,是儿女对父母的感恩。
狐死首丘,是游子对故乡的感恩。
杨柳摇翠,是草木对雨水的感恩。
硕果压枝,是季节对汗水的感恩。
鸟儿展翅,是自由对蓝天的感恩。
……
茶,一张素笺,甚至只是一次深情的注视、一句简单的话语、一个亲昵的动作、一个温馨的眼神、一滴晶莹的泪水……都足以传达心中的感恩!
感恩之心是一颗美好的种子,人生不光要懂得收获,还要懂得适时播种,那么我们就能给人们带来爱和希望!
学会感恩,和我们的学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