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 Clinical Journal ofChinese Medicine 2012 Vo1(4)No.1 .活血补肺汤治疗慢性肺源,陡心脏病临床观察 Clinical observation on treating chronic pulmonary heart disease by the Huoxue Bufei decoction 李国华 (河南安阳地区医院,河南安阳,455000) 中图分类号l R541.5 【摘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860(2012)01.0044.02 证型:BDG 要l目的:观察活血补肺汤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分组法,将符合诊断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治 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加用活血补肺汤口服,28天为一疗程。结果:治疗组有 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结论:活血补肺汤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疗效确定。 I关键词l活血补肺汤;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疗效观察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the mixture of Huoxuebufei.Methods:60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30 cases)and observation roup(g30 cases).Patients in the control roup gwere treated wih tgeneral therapeutic mehods.t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reated twih tthe mixture of Huoxuebufei.one dose per day besides general therapeutic methods.The therapeutic course was 28 days.Results:The excellence rat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is obviously high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Conclusion:The mixture of Huoxue Bufei is effective and safe in patients wih chronic pultmonary heart disease 【Keywords】Huoxue Bufei;Chronic pulmonary heart disease;Therapeutic obsevatrion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是临床常见重症,预后差。本人自2009 年8月 ̄2010年7月采用自拟方活血补肺汤(川芎、红花、党 参、黄芪、五味子、茯苓,半夏、桑白皮),联合常规西药治 疗6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3疗效 3.1观察方法 每日记录咳痰量、肺部罗音及心功能变化等情况。治疗前, 所有病人均进行血气分析、右心室内径,肺动脉压,肝肾功能 等检查:治疗后,每隔2天复查1次血气分析,1疗程结束后, 复查右心室内径,肺动脉压,肝。肾功能。对上述记录症状、体 征变化情况及检查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3.2疗效标准 3.2.1显效:间咳,痰为白色泡沫粘疾易咳出,两肺偶闻罗音, 肺部炎症大部分吸收。心肺功能改善达l1级。神情,生活自 1临床资料 6O例均为我院住院病人,均符合1992年全国肺心病会议 制定的诊断标准。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0例, 男17例,女13例,年龄39 ̄78岁,平均66岁;对照组30 例,男16例,女14例,年龄40 ̄76岁,平均68岁;其中两 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种分布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差异,具有 可比性。 理,症状、体征即实验室检查恢复到发病前情况。 3.2.2有效:阵咳,疾为粘脓疾,不易咳出,两肺有散在罗音, 肺部炎症部分吸收。心肺功能改善达I级。神情,能在床上活 动。 2治疗方法 2.1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包括每日持续低流量吸氧,常 规使用抗生素,祛痰平喘,纠正水电解质紊乱,酌情使用血管 扩张剂,利尿剂,强心剂,必要时使用呼吸兴奋剂。 2.2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活血补肺汤口服,日一剂, 3.2.3无效:上述各项指标无改善,或有恶化者。 3-3资料统计方法: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1.0软件进行数据处 理,当P>0.05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当P≤O.05时,差异 有统计学意义。 浓煎100ml,分2次服用。基本方:川芎15g,红花15g,党参 12g,黄芪15g,五味子9g,茯苓15g,半夏12g,桑白皮12g。 喘甚者加苏子15g,热甚者加鱼腥草30g,寒甚者加肉桂9g。 2_3疗程:两组用药均以28d为一疗程。 表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4治疗结果 4.1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4.2右心功能指标比较,见表2 统计学处理结果表明,治疗组在临床疗效及右心功能指标 上均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痰饮”、“喘证”、“水肿”等病证。证属本虚标实,阳虚血瘀。 《金匾要略》中提出温阳利水、活血化瘀的观点。笔者自拟温 阳益气,活血化瘀的活血补肺汤,以扶正祛邪为总治则,治以 温阳益气、活血利水。诸药合用,具有促进炎症吸收,降低肺 动脉压,改善肺循环,减轻心脏负荷,降低气道阻力之功效。 5体会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是由于肺、胸廓或肺动脉的慢性病变所 致的肺循环阻力增加、肺动脉高压,进而引起右心室肥厚、扩 大、甚或右 II,衰竭的心脏病。肺心病在我国是常见病多发病, 主要继发于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急性发作以冬春季节为 主,肺心功能衰竭常继发于急性呼吸道感染,临床上以反复咳 作者简介: 李国华(1974.),女,河南安阳地区医院ICU主治医师,中西医结合 硕士。 喘、咯痰、水肿、紫绀为主要特征。属于中医“咳喘”、“心悸”、 (上接43页) 编号:EA 11102806(修回:2012.01-05) 由表1可以看出,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血清中ALT、 AST含量显著升高(尸<0.01),表明造模成功。与模型组比较, 给药组能够显著的抑制肝损伤小鼠血清中ALT、AST水平的升 高(P<0.O1)。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SOD含量显著降低(P <0.01),而给药组SOD的含量与模型组相比,有显著的提高 (尸<0.01)。说明调肝理脾方可明显增加SOD活性,减少脂 表2调肝理脾方对CC14诱导的肝损伤小鼠肝脏、脾脏指数的影响(n=lO, ±S) 注:与对照组比较:”P<O.01;与模型组比较: P<O.01。 质过氧化物生成,改善小鼠体内自由基的累积现象,增强肝脏 的抗氧化能力。 表1调肝理脾方对CC14诱导的肝损伤小鼠血清ALT、AST、SOD的影 响(n=lO, ± ) 3讨论 cch是一种典型的肝毒剂,其在肝微粒体细胞色素P4so作 用下转化为三氯甲基自由基(・cc13)等。这些自由基可引起脂质 过氧化,导致细胞质内的AL1’和AST进入血液,结果使血清中 的ALT及AST含量升 。同时CC1 还能减弱体内抗氧化酶 (如SOD)活性,致使大量自由基无法清除,可进一步损伤肝 细胞的结构,导致肝细胞坏死。肝细胞内转氨酶含量约为血中 含量的100倍,只要有1%的肝细胞坏死,就足以使血清中转 氨酶活力增加1倍。因此血清转氨酶(ALT、AST等)含量是 肝细胞损伤的敏感指标【5】。实验结果显示,调肝理脾方对CC14 诱导的急性肝损伤所致小鼠血清中ALT、AST含量升高有显著 的降低作用;明显增强肝中SOD的活性,有效地减少肝脏脂 质过氧化损伤,增强肝细胞对CCl4毒性的抵抗力;并且能够 减小肝脏指数,缓解肝脏肿胀。表明调肝理脾方对CC1 引起 的急性肝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注:与对照组比较:”P<O.01;与模型组比较: P<O.01。 2.2调肝理脾方对CC1 诱导的肝损伤小鼠肝脏、脾脏指数的 影响小鼠的肝脏指数是衡量肝脏功能的初步观察指标。由表2 可以看出,模型组小鼠的肝指数较对照组小鼠明显增大,说 明CC1 使肝脏发生炎症肿大,统计学处理两组间有显著性差 异(P<0.O1)。给药组与模型组小鼠的肝指数相比,有显著 性差异(P<0.01)。通过对小鼠肝指数的检测,说明给予调 参考文献: [1】李红,关风英,李兰兰,等.柳叶鬼针草总黄酮对四氯化碳所致小鼠急、慢性 肝损伤的保护作用[J】.吉林大学学报,2010,36(5):901—902 【2】吴建中,欧仕益.番山麦冬多糖对免疫低下小鼠的保护作用[J】.中国医药学 报,2004,19(6):347—348 【3】刘安军,马天骄,陈影,等.虾青素对四氯化碳致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肝理脾方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CC1 所造成的肝脏肿大,对肝 脏具有保护作用。且肝组织形态学观察表明:肉眼所见,与 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肝脏明显肿胀发黄,肝表面可见散 在黄褐色斑点;而给药组小鼠肝脏肿胀明显减轻、色泽红润、 [J].现代食品科技,2010,26(11):1197—1198 [4]韩刚,万红,翟冠钰,等.姜黄素固体分散体对四氯化碳致小鼠急性肝损伤的 肝表面未见明显黄褐色斑点,说明调肝理脾方能明显改善 CC1 对肝细胞的毒害作用,使肝细胞基本恢复正常。而模型 组脾脏指数较对照组偏大,但差异无显著性(P>O.05),给 药组与模型组相比脾脏指数明显降低,但差异亦无显著性(P >0.05)。说明调肝理脾方对CC14诱导的急性肝损伤小鼠脾脏 的影响较肝脏为弱。 保护作用叨.时珍国医国药,2009,20(6):1121-1122 [5】邓秀兰,冯军安.调肝理脾方制剂防治小鼠乙醇性肝损伤的实验研究【J].中 华中医药杂志,2008,23(5):402—403 作者简介。 毛讯,硕士、讲师。 编号:EA.11110743(修回:201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