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的汉字的书写艺术,从甲骨文、石鼓文、金文(钟鼎文)演变而为大篆、小篆、隶书,至定型于东汉、魏、晋的草书、楷书、行书等,书法一直散发着艺术的魅力。中国书法是一种很独特的视觉艺术,汉字是中国书法中的重要因素,因为中国书法是在中国文化里产生、发展起来的,而汉字是中国文化的基本要素之一。以汉字为依托,是中国书法区别于其他种类书法的主要标志。这学期我们不但开了教师书法技能课程,而且我还选修了书法鉴赏课程,跟深入的了解了中国的书法文化。
在中国书法史上构筑着两座摩天大厦,那就是晋代的王羲之和唐代的颜真卿,他们在书法艺术领域上取得的成就与贡献达到了后人难以企及的高度,可谓昂首云外,目空千古。
《兰亭序》是王羲之会稽内史任上一次与好友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为雅集的诗集所作的序。《兰亭序》的文本是一篇难得的美文,字里行间流溢着作者潇洒俊逸的晋人风度,读来清朗上口,使人不觉沉醉于散文美妙的意境之中。《兰亭序》被清人吴楚材、吴调侯选入《古文观止》,成为文章的典范。《兰亭序》书法称绝于世,秀逸清朗,洒脱到了极至,一点一画尽现晋人风神。通篇笔墨清爽伶俐,雍容典雅;体态闲雅超逸;章法尤为绝伦,字与字之间点画毫无牵连,却又欹侧多姿,顾盼生情,一气呵成之痛快淋漓尽现其间,妙不可言。
颜真卿:他的楷书一反初唐书风,行以篆籀之笔,化瘦硬为丰腴雄浑,结体宽博而气势恢宏,骨力遒劲而气概凛然,这种风格也体现了大唐帝国繁盛的风度,并与他高尚的人格契合,是书法美与人格美完美结合的典例。他的书体被称为“颜体”,与柳公权并称“颜柳”,有“颜筋柳骨”之誉。
颜真卿师法王羲之、欧阳询、褚遂良、张旭等人,尤得力於壮朝碑刻,一扫初唐惟晋人书马首是瞻的习气,开创并形成自己独有的风貌——博大精深、奇伟秀拔、雍容大度而不失闲雅清趣。后人评之为有盛唐气象。苏东坡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君子之於学,百工之於技,自三代历汉至唐而备矣!故诗至杜子美,文至韩退之,书至颜鲁公,画至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
传世的颜真卿作品中,楷书占了一大半,概因唐代写碑甚多(楷体),翰札(行草)不易保存。后人所称“颜筋柳骨”指的就是颜真卿之楷书特色也。其楷书代表作有端庄严谨的《多宝塔》,字间栉比而不失清远的《东方朔画赞》,有凝重方正,多期满格的“麻姑仙坛记》,筋力丰满,刚劲圆润的《颜勤礼碑》,行书作品有《刘中使贴》、《文殊贴》、《江淮贴》、《鲁公三稿》等最为著名,其中三稿之一的《祭侄稿》被后人尊称为天下第二行书。
《祭侄稿》是颜真卿为悼念从史颜杲卿的幼子季明的祭文草稿。父陷子死,巢倾卵覆,天不悔祸,谁为荼毒”,真可谓哀思郁勃,痛心疾首。对叛军的仇恨,对侄儿的赞美与怀念全付诸笔端,任笔为体,全以神行。文中多处涂改增删,不但没有削弱作品的整体气息,相反地这些黑团墨块与字里行间的一些空白形成了鲜明的黑白对比,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加之书写速度急缓变化,有时因不及蘸墨而仍挥写不止,形成了墨色由浓湿到枯淡的变化,更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而这些全出乎天然。料想鲁公当时作书,断然不会以之为艺术佳构而作。然颜真卿深厚的书法功力,在这看似粗头乱服,不衫不履,涂改增删中表现无遗!宋阵深评
之“其妙解处,殆出天造,岂非当公注思为文,而于字画无意于工,而反极其工邪。”诚乃是无意于佳乃佳尔!
《祭侄文稿》全文不足二百三十个字,然却字字珠碱,章法浑然天成。较之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毫不逊色,可谓各有千秋。两者都是即席而作,但心境却有天壤之别。然在艺术造谐上都达到了极致。观乎《祭侄稿》,满纸云烟,笔触厚实,凝重,顿挫郁勃,绝然没有《兰亭序》的洒脱飘逸的用笔、妍美流便的结体。可以想见当时真卿愤笔疾书,血泪交迸,情不能自禁的神情,满腔的忠义与悲愤化作笔下或粗或细或浓或淡的缕缕线条,这线条犹如一个个摄人心魂的音符,汇合成章,犹如一曲洪亮高亢的悲怆交响乐!宋人陈铎曾详细地分析《祭侄稿》书写过程,认为:“文稿前十二行„甚遒婉‟从„自尔‟后六行,„殊郁怒,真屋漏痕迹 (笔法用语)矣!‟自„移牧‟至„尚飨‟末五行,沉痛切骨,与禊叙《兰亭》哀乐虽异,其致一也”!真可谓入„木三分,非深谙笔法,墨道者不能言此也!
苏东坡:《寒食帖》是蘇軾行書的代表作。蘇軾在被貶黃州第三年的寒食節,寫下了首遣興的詩作,表達了他的人生之歎。詩意蒼涼,表達了蘇軾惆悵孤獨的心情。此詩的書法也正是在這種心情之中,下筆而出的。通篇書法起伏跌宕,氣勢奔放。《黃州寒食詩帖》是蘇軾平生最得意的作品之一,被稱為“蘇書第一”,書法家鮮于樞譽為繼《蘭亭序》、《祭侄文稿》之後的“天下第三行書”,在書法史上影響很大。清代同治年間,《寒食帖》為廣東人馮氏收藏,不幸遭遇火災,還好緊急撲救,然而仍在手卷下端留下了黑色焦痕。後來《寒食帖》流入清宮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