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O卷第20期 Vo1.40 No.20 2 0 1 4年7月 山 西 建 筑 SHANXI ARCHITECTURE Ju1.2014 ・7・ 文章编号:1009-6825(2014)20—0007—03 近代侨汇经济影响下广东侨乡聚落的阶段建设★ 郭焕宇 (华南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广东广州 510642) 摘要:以广东侨乡聚落为研究对象,探讨了近代侨汇经济影响下广东侨乡聚落的发展状况,从其初兴发展期、全盛繁荣期、低潮 衰落期三个阶段进行了详细论述,为侨乡聚落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侨乡,聚落,建设,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TU一092 文献标识码:A 近代时期欧美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影响范围持续扩张,世界 1 侨乡建设的初兴发展期 性的移民活动日益活跃,广东成为中国移民输出最多的省份之 广府、潮汕、客家民系侨乡聚落建设差异化发展。 一,形成广府、潮汕、客家三大汉族民系侨乡文化区。在海外华侨 见于史料记载的广东海外移民最早始于晚唐或宋初,主要集 巨额侨汇资金的支持下,侨乡聚落建设在近代获得发展。区域性 中于东南亚的港口城市,但囿于交通条件和历代王朝禁令,海外 的经济文化条件差异,造成侨乡建设呈现较为多样的局面,同时, 华侨同祖籍地的联系很少。明末海禁放开,海上贸易发展起 由于国际国内环境变化,侨汇经济随之起伏波动,受其影响,广东 来,乾隆十二年(1747年),清特准商人领照赴暹罗(泰国)采 侨乡聚落的近代建设表现为阶段式发展,大致经历了初兴发展 购大米和木材 ,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广东沿海居民的对外经 期、全盛繁荣期、低潮衰落期三个阶段。19世纪中叶至19世纪 济文化交流。近代美洲和东南亚国家开发建设,广东输出大量劳 末,系初兴发展期,2O世纪初至抗日战争爆发前的近40年间,是 动力移民海外。19世纪中叶开始,广东侨汇逐渐成为支持侨乡建 侨乡建设的全盛繁荣期,20年代至30年代,达到近代侨乡建设的 设发展的重要资金来源。 顶峰,形成了建设高潮。此后,由于日本入侵,侨乡建设陷入低潮 整体而言,早期海外华侨艰难谋生,经济基础初步奠定,仍处 衰落期,抗日战争胜利后,侨乡建设虽经历了短暂复兴,但整体的 于积累和发展阶段,所以侨汇经济影响下侨乡民居建筑的建设规 建设规模未恢复到战前水平,而且再次转向衰落。 模相对有限。从广府、潮汕、客家三大民系侨乡地区的具体情况 伏的天际线。通过建筑层数的变化和景观的灵活布局,营造出景 住宅区未来景观的发展趋势,其景观的设计肯定会越来越注重生 观的焦点,形成不同层次的多重认知景观。例如,当高层住宅区 态效益,所以高层住宅区景观设计应该转换为生态景观设计 的建筑采取高层、多层混合布局的方式时,如果将高层建筑放置 思想。 在地块入口或边缘,建筑景观可以起到标志与分割效果,形成连 参考文献: 续街道景观的同时也阻隔外界的不良影响,起到降低噪声、分割 [1] 沈清基.新城市主义的生态思想及其分析[J].城市规划, 空间等效果。 2001(11):33—38. 3结语 [2] 吴冬蕾.国内现代居住区景观设计分析[D].南京:东南大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向前推进,许多城 学,2006. 市的居民生活环境,特别是大型城市,都得到了巨大的改善。关 [3] 姜梦菲.高密度住区景观的生态设计与健康环境营造[D]. 于指导住宅区景观设计的思想,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它已经 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7. 脱离了绿地、广场和小品三种形式组合的传统住宅区建设模式, [4] 叶子君.建筑风环境和高层住宅与小区风环境设计研究 建立了以人为本的生态理念的景观规划设计思想体系,使住宅区 [D].深圳:深圳大学,2005. 景观设计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和突破:从机械的景观设计要素组 [5] 朱小芳.从生态景观的角度看城市立体绿化的新形式[D]. 合和配比向因地制宜、灵活多变的设计思想转变,从只重视住宅 天津:河北工业大学,2010. 区绿地指标向强调住宅区整体环境的生态效益转变,从设计只 [6]邬建国.景观生态学——格局、过程、尺度与等级[M].北 注重单一功能性向全方面服务人与自然的需求转变。研究高层 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Thought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high-rise residential ecological landscape★ HU Zhong—xian HUANG Wei (Zhengzhou Institute ofEnvironmental Art Planning and Design,Zhengzhou 450052,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elaborated simply the status of the development of high—rise residential landscape at home and abroad,and analyzed the main defects and problems of landscape arising in the process of high—rise residential construction,researched from two basic aspects which were the ecological landscape design and the overall layout,proposed measures of high—rise residential ecological landscape design,to provide a refer。 ence for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high—rise residential landscape. Key words:high—rise residence,ecological landscape,landscape design 收稿日期:2014—05—07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资助“近代广东侨乡民居文化比较研究”(项目编号:13YJCZH046) 作者简介:郭焕宇(1981一),男,讲师 第40卷第20期 ・8・ 2 0 1 4年7月 山 西 建 筑 特定时段和地区施行有限的开放以外,清惯以坚持闭关 锁国,实行严苛的海禁,直到光绪十九年(1893年),才在法律 来看: 1)侨汇经济影响下潮汕、客家侨乡聚落的建设初见规模。 以东南亚移民为主的潮汕、客家籍华侨,具有较好的社会基 上正式承认华侨的合法权利和地位,并且开始鼓励华侨回乡投 础和经济基础。依赖侨汇开展的侨乡建设,大约在19世纪中叶 资。1929年一1936年,陈济棠主政广东期间,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初见规模。 发展经济,制定了鼓励和保障华侨投资的。4)市政改革推动 潮汕人有着因海而生、因海而迁的海洋文化传统。自明、清 侨乡建设。1920年代国民实行市政改革,广州、汕头、江门、 直到近代,潮汕人逐渐形成了下南洋避祸、谋生的移民传统。清 梅州等地制定法规指导城乡建设,为侨乡乡村聚落的建设和 晚期,经历了康乾盛世之后的潮汕地区,人多地少的生存压力El 城镇房地产业的兴起提供了有利条件。5)房屋建设符合华侨衣 趋紧迫,促使潮州与南洋暹罗、缅甸及海南等地的粮食贸易兴起, 锦还乡的心理需求和经济牟利的投资需求。建设房屋成为当时 同时大量人口外迁谋生,并在东南亚建立了华侨社团组织。初赴 较为稳定的投资选择。 南洋者在当地华侨帮助下,可快速立足。 汕头澄海的樟林港自18世纪后半期到19世纪前半期近百年 时间,始终是粤东对外贸易的中心。在距离樟林港约9 km的前 美村,陈氏家族自19世纪40年代开始出洋谋生,经营运输业和进 出口贸易,1860年汕头开埠后,在汕头和南洋各地设立多处分号, 经营规模持续扩张,从清同治十年(1871)开始,陈宣衣及其子孙 开始在前美村修建新的宅第 。 梅州地处粤东江上游的梅江流域,近代客家人出洋一般 顺江南下,经由汕头港出海。在梅县著名的侨乡村,明确记载的 1900年前建造的侨房有1栋,为十五世潘祥初于1890年~1897年 间建的“南华堂” 。梅县茶山村,可查最早的一栋侨房是黄冉华于 1889年左右修建的振华楼,其余则多是1900年一1920年问修建。 2)侨汇经济影响下广府侨乡聚落的建设起步虽晚但发展 迅速。 广府侨乡特别是江门地区的建设主要依赖美洲侨汇。美洲的 开发始于1840年以后,大量契约华工赴往美国、加拿大是1860年 以后的事情。因此广府侨乡乡村建设,初兴发展阶段大致是在 19世纪末的二三十年间。华人初到美洲,地位低下且经济基础薄 弱,美洲侨汇数额总体不及东南亚。在这一阶段,主要是华侨家 庭民居的兴建。 侨资兴建的民居建筑仍以传统形制为主,西化特征尚不明 显。部分村落引进了钢筋水泥修筑高耸坚固的碉楼,反映出侨乡 经济好转引发治安问题。由于是少量独栋兴建,为避免对原村落其 他“三间两廊”传统民居的遮挡,新建楼式民居多位于村落外围。 以江门台山为例,清光绪二十一年至二十二年(公元1895年一 1896年),新宁知县李平书著的《宁阳存牍》记载:“宁邑地本瘠 苦,风俗素崇俭朴。自同治初以来,出洋之人多,获赀回华,营造 屋宇,焕然一新。服御饮食,专尚华美。婚嫁之事,尤斗靡夸奢。 风气大变,物价顿昂。盗贼之炽,亦由于此”,可见,19世纪末台山 侨眷依靠侨汇资金营造新居的现象已较为普遍 ]。 2全盛繁荣期 广府、潮汕、客家民系侨乡聚落建设全面展开。 20世纪初,在抗日战争爆发以前,广东侨汇增长迅速,是历年 侨汇数额最多的一个时期。根据林家劲等人的统计数据进行计 算可知,1919年一1938年广东省的侨汇收入达到1 771.75百万 美元,年均约88.59百万美元 j。 侨汇数额增加,侨乡建设进入繁荣期,是国内外经济、政治和 社会环境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1)国际环境促成华侨经济的发 展。经历了2代一3代华侨的努力,华侨海外生存境遇普遍改善, 并且积累了一定资金。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华侨开始回 国寻找投资增值机会。2)经济危机促使华侨资金回流国内。 1929年爆发世界性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部分海外华侨发展受 阻,纷纷回国投资。3)国内鼓励华侨参与国内建设。除了在 1)广府侨乡:华侨参与侨乡地区乡村建设的广度大为拓展, 建设大量华侨新村。 在宗族制度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股份制建设模式,通过组织同 姓华侨及侨眷集股建设新村。如台山端芬镇的琼林里、东宁里, 开平蚬岗镇马降龙村庆林里等村落。广州东山片区的开发,则发 展了更具变革意义的股份制房地产开发形式,参与投股者无宗族 身份,经过近3O年的建设,形成具有现代居住特征的东山住 宅区。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侨乡建设达于顶峰。在开平赤坎镇灵 源村耀华坊、开平塘口镇的赓华村(见图1)、台山端芬镇塘头村 委的汶秧村等聚落民居建设中,大量运用西方建筑符号,这是海 外华侨自主吸收运用的结果,同时也是所推动的城镇改造实 践示范作用的体现。 2)潮汕侨乡:大型民居组团形成“新乡”聚落。 潮汕“新乡”与广府“华侨新村”类似,主要是由华侨出资集中 新建民居而形成的聚居区。从聚落整体来看,部分富裕华侨投入 巨资修建的大型从厝式民居建筑,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聚落规 模、形态及其结构。 1916年~1935年间,旅泰国华侨郑智勇在潮安县凤塘镇兴建 淇园新乡,建成荣禄第、大夫第(海筹公祠)、志勇高等学校等。前 美村陈慈黉及其儿子,于1910年~1920年,修建郎中第,1922年~ 1930年,修建寿康里,于1930年一1939年,修建善居室。这些建 筑规模庞大,占地面积在4 000 in 以上。另有其他民居建筑如古 祖家祠、三庐别墅、通奉第、大夫第等多处中小型的三壁连、四点 金、下山虎建筑,共同组成前美村“新乡”聚落。 就侨乡聚落新建民居的形制来看,部分建筑局部形制发生演 变,建为洋楼形式。如揭阳泥沟村张声趾修建的民居建筑群,由 两个四点金、四个下山虎组成,建筑群后部的后包为二层洋楼的 形式。揭阳市乔林乡乔东村的仁美里,为三落二从厝加后包的布 局,后包部分为三层的洋楼,俗称为兰香大厦(见图2)。建筑形态 中引入外来语言,富有侨乡特色。 一图1赓华村入口 誓 图2兰香大厦 建筑组群的建设,形成庞大的民居建筑规模;而高大洋楼的 出现,则在形态上成为聚落的制高点,具有标志性特征。 3)客家侨乡:新建围屋集中建设促使聚落规模扩张。 由于近代围屋建设数量多,规模大,客家侨乡聚落建设规模 在20世纪初成倍扩张。具体表现为: 爹 o1 年270 a.聚落建筑密度增大。 郭焕宇:近代侨汇经济影响下广东侨乡聚落的阶段建设 相当一部分流向了曲江、梅县等广东内地区域。 ・9・ 客家传统民居主要形式为围屋,规模较大,具体形制有堂横 1)广府和潮汕侨乡地区受战争影响巨大,聚落建设骤然停 庐即建于1936年,但由于战乱、经济等多重原因,赓华村原规划 屋、杠屋等。在“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客家地区,聚落用地有限,近 顿。如开平赓华村,主体建筑及立园建于1926年~1936年间,晃 代华侨投资修建围屋,使得村落建筑密度大为增加。 梅县水车镇茶山村云汉楼、资政第、翼诒楼、访云楼、大夫第、 的建筑并未全部建成,仅建成6栋庐居,1栋碉楼。澄海前美村的 930年,一直建造至1939年,因日军入侵潮汕,所 同德楼、庆余楼、绍德学校、儒林第等均修建于1900年一1920年 善居室始建于1间,新建围屋与旧围屋相比邻,密集分布(见图3)。梅县南口镇 有建设匆忙停工,以致于一些装饰装修的内容未曾完成,梁架装 侨乡村下辖寺前排村、塘肚村、高田村三个自然村。’在1900年一 饰木雕大都未完成最后的油漆、金漆工序而呈现原木本色。 2)客家侨乡地区战争影响较小,乡村聚落仍有少量民居建设。 新屋以及松园居室。在1911年~1937年间兴建民居约23处,其 在广东各地建设性投资急剧萎缩,乡村民居及聚落建设陷于 仍然保持了一定的 中寺前排村有9处,高田村有8处,塘肚村有6处,大都为华侨出 停顿的整体态势下,客家地区深处内陆山区,资建造 。 建设量。在梅县侨乡村,至少有7处民居建于1937年以后。包括 1910年建有5处围屋,分别是德馨堂、毅成公家塾、南华又庐、上 1938年修建的麟毓围、宝树流芳,1939年修建的锦和庐,1940年 修建的伟新庐、彬华庐、益锡庐、发英庐等 。 3)战后侨汇经济及侨乡聚落建设短暂复兴,但很快转趋 萎缩。 抗日战争结束后,中国与海外经济联系恢复,八年中断的侨 汇再次活跃,侨汇资金较抗战期间有所增加,呈现回升趋势。比 图3茶山村鸟瞰图 较而言,五邑地区侨汇恢复迅速且数额巨大,而南洋地区侨汇数 b.由山地进入平川,占用农田进行建设。首先是因为山地房 额较战前大幅减少。这是由于二战未曾波及美洲国家本土,而东 屋建设已趋于饱和,没有足够宽阔的用地用于修建围屋,同时,由 南亚国家则普遍遭受战争破坏,华侨财产损失巨大。估计东南亚 于华侨家庭生计来源在海外,脱离了对本土农业的依赖。侨乡村 华侨在太平洋战争期间,财产损失达428 808万美元 。在有限 平川用地较为宽裕,近代时期村落的建筑规模和用地范围明显扩 的侨汇支持下,侨乡建设经历了非常短暂的复兴,但整体的建设 大,南华又庐、焕云楼等均建于平川地带,而非村中先辈将围屋筑 规模未回复到战前水平,之后由于恶性通货膨胀及内战等因素的 造于较高海拔的丘陵山地。与之类似,梅县西阳镇仙花村的联芳 影响,华侨汇款很快转趋萎缩。 楼也同样建筑于平川地带。 综上所述,近代华侨的巨额侨汇对于广东侨乡经济发展与建 设作出重要贡献。侨乡聚落建设,在近代中国风云变幻的社会现 3低潮衰落期 沿海的广府、潮汕侨乡建设停滞而内陆的客家侨乡保持少量 实条件下,仍然取得阶段性的建设成果,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建设。抗日战争爆发后,侨乡建设陷入低潮。“七七事变”后,广 参考文献: 东沿海地区被日军封锁、攻占,汕头、潮州、江门、广州等地先后于 [1] 蔡海松.潮汕乡土建筑[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 1938年~1939年问沦陷。广州作为广东省会和沿海重要港口,战 [2]何舸.台山近代城乡建设发展研究(1854~1941)[D].广 略地位突出,因此日军加强对广州的控制,并进行了大规模的掠 州:华南理工大学,2009. 版社.1999. 夺和破坏,同处沿海的江门、潮汕地区也深受破坏,但影响小于广 [3] 林家劲,罗汝材.近代广东侨汇研究[M].广州:中山大学出 州。一度兴盛的侨乡城乡聚落废墟化,城乡建设水平严重停滞、 江(韶关)。与此同时,世界范围的太平洋战争爆发,美洲和东南 倒退。内陆的客家地区相对安定,因而广东省府在战时迁移至曲 [4] 林金枝.前华侨在广东投资的状况及其作用[J].学术 研究,1981(5):45-51. 亚侨汇的海上汇兑途径被阻断,少量侨汇经由陆路进入西南省 [5] 林金枝,庄为玑.近代华侨投资国内企业史资料选辑[M]. 市,经重庆、桂林等地,辗转汇至广东省内。国家动荡之际,侨t[ 每年平均投资额只有150万元,不及此前年均投资额的1/10 ;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9. 的数额、用途及流向均发生较大变化。1)投资性侨汇大幅下降。 [6] 罗扬.中国名村社。2012. 广东前美村[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 沿海主要地市的房地产投资全面萎缩,不仅再无新的房地产投资 [7] 陆琦.广东民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启动,而且已经开始运营的项目也告停止。方兴未艾的广州东山 [8] 陈志华,李秋香.梅县三村[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住宅区建设,刚刚实现了由民间开发的“聚落”建设,到主导 2007. 的“模范住宅区”之转变,便嘎然而止。2)大量捐赠侨汇用于支援 [9] 罗杨.中国名村抗日战争。3)侨汇流向地区有所转移。经陆路进入广东的侨汇 社.2012. 广东茶山村[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 Overseas Chinese hometown construetion under the impact of modern overease Chinese economy★ GUO Huan-yu (College ofHydraulic&Civil Engineering,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Agriculture,Guangzhou 510642,China) Abstract:Taking Guangdong overseas Chinese settlement as the research target,the article explores the development conditions of Guangdong overseas Chinese settlement under the impact of modem overseas economy,describes its preliminary development phase,flourishing phase and declination period,which has laid a foundation for the research of overseas Chinese settlement. Key words:overseas Chinese hometown,setltement,construction,economy,develop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