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短的著名的历史⼩故事_古代⼈物历史⼩故事
中国是⼀个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国度,也是世界上四⼤⽂明古国之⼀,每个时期都有它的历史特点。下⾯给⼤家带来⼀些关于简短的著名的历史⼩故事,供⼤家参考。
历史⼩故事1屈原投江
赵武灵王实⾏胡服骑射的改⾰,楚国的内外也发⽣了变化。
楚国的⼤夫屈原屡次三番劝楚怀王联合齐国共同抗秦,可是楚怀王专听接受秦国张仪贿(huì)赂(lù)过的靳尚和公⼦兰这⼀伙⼈的话,受秦王的骗,到秦国去,被扣押在咸阳,公元前296年死在秦国。太⼦横⽴为国君,就是楚顷襄王。他反倒重⽤靳尚、公⼦兰这批⼀味向秦国迁就让步、割地求和的⼈。屈原担⼼楚国要亡在这批⼈⼿⾥,⼼⾥⾮常苦闷。他不断地劝楚顷襄王远离⼩⼈,收罗⼈才,⿎励将⼠,操练兵马,为国家争⽓,替先王报仇。靳尚、公⼦兰就怕楚顷襄王反抗秦国,⾃⼰不能过好⽇⼦。他们把屈原看作眼中钉,⾮拔去不可。他们勾搭起来在楚顷襄王跟前说屈原的坏话。楚顷襄王⼤怒,就把屈原⾰了职,放逐到湘南(今湖南洞庭湖⼀带)去。
屈原抱着救国救民的志向,⼀肚⼦的富国强兵的打算,反倒给排挤出去,他简直要⽓疯了。他不想吃,不想喝,憋着⼀肚⼦忧愤没处去说。他在洞庭湖边、汨(mì)罗江(在今湖南东北部)上,⼀边⾛,⼀边唱着伤⼼的歌。他⾯容憔悴,披头散发,⾻瘦如柴。
有个渔⽗劝他:“你何必这样呢?楚国⼈哪⼀个不知道你是忠⾂!你为什么不跟世⼈⼀样呢?”
屈原说:“国王他们是糊涂⼈,只有我清醒啊!我伤⼼的不是⾃⼰的遭遇,楚国弄到这个样⼉,我⼼⾥像⼑割⼀般。我怎么能够眼看着国家的危险不管呢!只要能救楚国,就是叫我死⼀万次我也愿意。如今,⼤王把我放逐到荒⼭野地,国家⼤事我没法⼉管,我的主张没处去说,我⼤声呼喊君王,君王也听不到。我痛苦得真要疯了。”
屈原在流放中,抱着这样的想法,经常和⽼百姓⽣活在⼀起。他看到恨秦国抢楚国的⼟地的⼈民,他们⼀年到头⾟⾟苦苦种地,还是经常受冻挨饿,⽣病没钱医,死了没钱葬,遇到天灾⼈祸,就弄得妻离⼦散,家破⼈亡。这种悲惨的景象,更加深了屈原的痛苦。他⼀直喜欢把他的歌写下来,这会⼉写得更多了。《离骚》这⾸有名的长长的诗歌,就是他在这个时期写成的。
⽇⼦过得挺快,⼗⼏年过去了,屈原还没有得到楚王召他回去的消息。他忧虑国家的前途,⽇⾥梦⾥,⽼想回楚国的国都郢都。他想借⼭川景物来排解他的爱国忧愁,结果反⽽更加伤⼼。楚国的政治这么,秀丽的河⼭逐渐被秦国抢去,楚国太危险了。
屈原想⽴刻回郢都去,再劝楚王,事实上已不太可能。有⼈对他说:“你何必留在楚国受这份罪呢!”屈原说:“我怎能扔了家乡、扔了⽗母之邦啊!鸟飞倦了,想回到⾃⼰的⽼枝上去歇息啊;狐狸死了,头还向着⼟⼭啊!救国的道路漫长漫长啊,我不能离开楚国,我要上下寻找救国之路啊!”
坏⼈掌权,楚国的⼤难终于临头了。公元前278年,秦国派⼤将⽩起攻打楚国,打下了楚国的国都。屈原听到这个消息,伤⼼得放声⼤哭。这时,他已经是六⼗⼆岁的⽼⼈了。他知道楚国已经没有希望了,可不愿意眼看楚国被毁,⾃⼰的⼟地、⼈民落在敌⼈⼿⾥,他要和楚国同存亡,就在五⽉初五那⼀天,抱着⼀块⼤⽯头,跳到汨罗江⾥,以⾝殉国了。
渔民和附近的庄稼⼈赶紧划着⼩船去救屈原。可是汪洋⼤⽔,哪⼉有屈原的影⼦呢?他们划着船在江⾯上祭祀他,把⽵筒⼦⾥的⽶饭撒在⽔⾥献给他。他们为他招魂:“屈⼤夫,你回来啊!”后来,⼈们把五⽉初五屈原投江的这⼀天称为端午节,也叫端阳节,把盛着⽶饭的⽵筒⼦改成粽⼦,把⼩船改为龙船在江⾯上竞赛,⽤这样的仪式来纪念屈原。再后来,逐渐就变成全中国的⼀种风俗了。
楚国的屈原死了,赵国呢?赵主⽗死后,赵惠⽂王拜他的弟弟赵胜为相国,封为平原君。平原君为了巩固⾃⼰的地位,结交天下各种⼈物,把他们收留到门下供养着。这种收养门客的做法,当时成了风⽓。齐国的孟尝君、魏国的信陵君、楚国的春申君,都像平原君那样收养着门客。他们每家都有⼏千名门客。连秦昭襄王听说平原君收养门客,都想跟他结交呢。
历史⼩故事2乾隆被捕
清朝的乾隆皇帝即弘历,⼀⽣治国有⽅,在位60年基本上为太平盛世,退位后还当了⼀段时间的“太上皇”,遥控国家⼤事。他⼀⽣深居简出,⾝份显赫,谁敢抓他呢?偏偏他栽在⾃⼰“万分”陌⽣的⼩⼩部下⼿⾥,这个⼩⼩的部下就是清朝盛京将军属下的旅顺⼝⽔师营协领⾼勋。
⾼勋是⼭海关⼈,他为⼈忠厚耿直,忠于职守,为官清正,爱兵爱民,雍正年由外地调⼊旅顺⽔师营担任协领,当时军营内部种族歧视⽐较严重,汉族官兵与满族官兵同差却不同饷,他曾理直⽓壮地去找盛京将军要求给汉族官兵加薪,他的诸多举动深得官兵的好评。
⽔师营原来在荒野郊外,朝廷要在这⾥建⽔师营,按规划要建1200间营房,⾼勋在建营房期间因公得罪属下⼀个根基很硬的佐领,那佐领四下⾥放风要去告他贪污,挪⽤建房银⼦,使1200间营房只好建成草顶的房屋。这消息传到上司那⾥,上司⽴即派来⽔师营调查,他们严肃地审问⾼勋:“建营房为什么不建⽡房⽽建草房,省下的银⼦哪去了?”来查办的⽓冲冲地审问⾼勋,⾼勋则理直⽓壮地回答:“这⾥的百姓都住草房,附近没有砖⽡窑,要建砖⽡房,⼀是要占地烧砖⽡,⼆是会引起百姓埋怨,建草房则可避免这些情况,⽽且也省下不少银⼦。”
上司派来的查办⼈员仔细⾛访了营区,在官兵中普遍搞了调查,⼜仔细查了账⽬,清点了库内剩余的银⼦。经过查询,账⽬相符,库存银⼦与账⾯完全⼀致,⾼勋没有铺张浪费,还处处替朝廷节省银两,上司很满意,便给⾼勋记了⼤功⼀次。
⽔师营的建⽴除了要组织官兵在海上巡逻,防⽌倭寇⼊侵之外,还要负责在沿海缉私,查禁朝廷规定的违禁品,⾼勋偏偏在严格执⾏公务时惹了⼀个⼤⿇烦,这⿇烦使⽔师营官兵及百姓为⾼协领捏了⼀把汗。雍正⼗⼆年?1734年 秋天,⽔师营集市上来了⼏个外乡买卖⼈,他们在贩卖长⽩⼭⼈参。在当时,朝廷规定,⼈参是贡品也是⾼级补品,必须由朝廷统⼀经营,普通百姓如敢参与⼈参贩卖,便要抓⼊⼤牢,按刑部法典处罚。所以,百姓来协领衙门举报后,⾼协领马上派⼈到集市上查探,当奉命前来查探的官兵赶到集市后,发现这⼏个外乡⼈竟⼤⼤⽅⽅与当地百姓讨价还价,对官兵的到来熟视⽆睹。官兵们刚要上前问话,那⼏个外乡⼈竟怒发冲冠对来⼲预的官兵不由分说抬⼿就打,这⼏个被派去的官兵虽说平时精通武功,却没遇到过这些武艺⾼强的对⼿,⼏个回合下来,便被外乡⼈打得连滚带爬,⿐青眼肿,幸亏在附近操练的⼤队官兵赶到,推推搡搡好不容易才将这⼏个⼈拿下押送到协领衙门,⼀路上,被捆绑的外乡⼈在官兵群⾥还伸腿打⼈,⽓焰⼗分嚣张。
⾼协领升堂审讯,问了半天他们才开⼝,为⾸的那个北京⼈⾃称姓⾼,问他们是⼲什么的,他⾃称是做买卖的,这伙⼈在公堂上昂⾸挺胸,怒⽬相视,差⼈命他们跪下回答协领⼤⼈的问话,他们不但不跪,还⼀个劲地骂着。⾼勋⾃当官差还没遇上这种不懂官府规矩的⼈,他猛拍公案⼤喝⼀声:“⼤胆⽍徒,你们胆敢私贩长⽩⼭⼈参,犯了国法,⼜胆敢殴打官差,该当何罪?来⼈哪,把他们押下去……”
站在⼀旁察⾔观⾊的军师赶紧拉了⼀下⾼勋的袖⼦⽿语说:“⼤⼈且慢,我看这些⼩⼦不同寻常,为⾸的那⼩⼦⽓度不凡,⼀定是有什么背景,怕是有点来头。当然,私卖⼈参确是犯了⼤法,依我之见,不如把他们连⼈带货⼀起送往盛京,让盛京将军看着发落去吧。”⾼协领听了,觉得很有道理,他深知官场⿊暗,⼀旦严惩了⾼官或皇亲国戚,说不定有什么⿇烦,烧⾹引出⿁的事可是得不偿失。
第⼆天,他派得⼒和⼀队官兵,将这伙⼈捆绑起来,连⼈带货押往盛京。
到了盛京,押进盛京将军衙门,只见盛京将军看见押解来的⼈后,急忙跑下公堂,亲⾃替为⾸的那个⼩伙⼦解下绳⼦,并亲⾃送到⾏宫安顿下来。
这情景被前来押送的⽔师营官兵看得⼀清⼆楚,他们经过打听,才知被抓的为⾸的年轻⼈原来就是皇太⼦弘历。⾼协领得到这个消息后,⾃知惹下⼤祸,他做好了⼼理准备,等着随时被朝廷满门处斩。
雍正⼗三年秋,⽼皇帝雍正驾崩,皇太⼦弘历即位,改年号为乾隆元年,这消息传到⽔师营,⾼勋顿时⼼惊⾁跳。正在他天天忐忑不安之时,⼀道圣旨降下,命⾼勋⽕速进京。⾼勋安顿好家眷,没敢把⾃⼰的“厄运”告知部下及亲属。他在军师的帮助下,把皇帝可能问罪的事⼉都想好了对策,准备了⼀番后,他便硬着头⽪进京复旨去了。
⾼协领刚到京城,没敢耽误,急匆匆上殿去见皇上,乾隆皇帝见了⾼勋劈头就问:“⾼勋,抬起头来,你还认识我吗?”⾼勋抬起头来⼜连连叩⾸:“奴才该死,奴才该死……”乾隆笑容满⾯地问:“⾼勋,你有什么罪啊,有罪的是朕,朕怕是有罪之⼈吧?”⾼勋⼀听,明明是皇上在挖苦他,反正总是⼀死,倒不如把⼼⾥话倒出来,如此死法也痛快⼀些。他把⼼⼀横,反倒镇定下来,斩钉截铁地说:“恕奴才直⾔,长⽩⼭⼈参是朝廷规定的贡品,寻常百姓私⾃买卖是要杀头的,长⽩⼭是我⼤清的发祥地,皇祖⽴下圣训,此乃禁区,不准进⼭采药、打猎,圣上私采长⽩⼭参,⼜私⾃拿到集市上贩卖,犯了国法,罪上加罪,……”乾隆听了略露赞同的脸⾊,只好说:“可我是皇上啊?”“皇上那时没登基,应当按⼤清刑律与庶民同罪。”“可我是皇太⼦……”“你⼝⼝声声称⾃⼰姓⾼,是掌柜的,奴才岂知皇上的真实⾝份?”乾隆龙颜⼤怒:“⼤胆的奴才,⾼勋,你竟敢如此放肆,在你⼼⽬中还有君⾂之礼吗?你死到临头了,知道吗?”“君让⾂死,⾂不敢不死,不过,死也要让⾂死个明⽩,我不知⾼掌柜就是皇太⼦,不知者不怪罪,奴才为什么要处以死罪呢?再说,⼤清皇祖遗训,皇家太⼦都不去遵守,谁还去遵守?奴才⾝为朝廷命官,遇见违训犯法之事不去管,那才是失职有罪,如忠于职守去管犯法之徒反⽽有罪,以后谁还去管犯国法的事呢?”
乾隆帝听了⾼勋在朝上⼀番“胆⼤妄为”的忠⾔,⼼⾥⼗分痛快,他决定好好提拔他。他对⾼勋说:“朕错怪了⾼协领,念你秉公执法,对朝廷忠⼼不⼆,朕要对你重⽤,你回去待命吧。”
⾼协领回到⽔师营不久,朝廷便下了圣旨为他擢升了官职,⾼协领的⼦⼥也跟着他⾛马上任。⾼勋上任那天,⽔师营官兵及百姓挥泪送别,百姓把⾼勋⼀直送出了⼆⾥之外才恋恋不舍地返回。⾼协领⽔师营抓皇帝的故事便代代传了下来。
历史⼩故事3范蠡与陶朱坑
楠溪江边的碧莲⽩泉乡前⼭,有个⼭头岙窟。相传在春秋战国时期,勿晓得从哪⾥搬来了⼀个⼤户⼈家,在⼭坳⾥拣块地⽅斫树造屋,居住下来。家长是个名叫陶朱的⽼⼈,他⼼地很好,常常做好事,⼤家都尊敬他,称他为陶朱公。
陶朱公⼀⽇三件事,写书、练武、养鸡。他和家⼈在那⾥挖了三⼗来条沟,每条沟有⼗来丈长,三四尺宽,⼀尺来深。挖
好后,放上柴草,盖上细泥,饲养⽩蚁。⽩蚁养起来后,把鸡放到沟⾥吃。鸡长得⼜⼤⼜肥,蛋⼜下得很多。
每逢青黄不接时候,陶朱公常常到外坳、长坦⼀带看看⼭下⼏个村庄,哪⼀户屋顶上若升不起炊烟,就把粮⾷、鸡蛋送去。
⼀年秋天,⾬⽔好,粮⾷丰收。村民们备了许多礼物送给陶朱公,料勿到来到他家时,整座屋⾥没有⼀个⼈。⼤家奇怪了,⼀打听,才晓得陶朱公早已搬到别地去了。
后来,从外⾯归来的⽣意⼈说,陶朱公就是越王勾践的⼤夫范蠡。当越王勾践带兵打败吴王夫差后,范蠡辞官隐居深⼭,养养鸡、种种⽥,过起神仙⽣活来了。后来,勿晓得为什么,他⼜带着⼀家⼈搬到别地去。⽩泉村的⼈们,为了感谢陶朱公的恩德,就把他隐居过的地⽅起个名,叫做陶朱坑。
历史⼩故事4丁娘娘
明朝洪武元年,有⼀位姓丁的书⽣从江西南昌府迁到邓州市城内,在⽂庙后边置了⼀处庄园。以后世世代代,⼦孙繁衍成⼀个⼤村庄,因为都是丁姓,⼈称⼤丁营。村⾥⼈为了防⽌匪患骚扰,⼜修筑了寨墙,因紧邻湍河北岸,名⽈湍阳寨。邓州的⽼百姓说:丁家沾了好地⽓,⽇后要出⼤⼈物呢!果不其然,⼤约在六世以后,出了⼀位娘娘,丁家⾃此成为皇亲国戚,丁娘娘的⾝世也在民间传为美谈。
⼤丁营风景秀丽,⼈杰地灵,村⾥⼈男耕⼥织,⼀派祥和的景象。村⾥有富⼈,也有穷⼈。要说最苦的还数丁⼤妮,她⽗母双亡,岁就跟着哥嫂⼀起⽣活。哥嫂命她拾柴烧⽕,洗碗洗⾐,稍不顺⼼,⾮打即骂。⼤妮不仅命苦,⽽且模样长得也⾮常丑陋,头上长满疥疮,⼜害过天花,落了⼀脸⿇⼦。长到⼗七⼋岁时,已成为姑娘群中的⼤能⼈了,哥嫂对她仍是冷眼相待,但她从不计较,反倒⼗分乐观,终⽇哼着⾃编的歌曲:“柳叶黄、柳叶青,朝廷选我当正宫……”好话重三遍,鸡狗不耐烦,她那厉害嫂⼦更是听不进去,指着她的⿐⼦骂:“就你这⼜秃⼜⿇的丑⼋怪,朝廷要是选你当娘娘,除⾮是⽯头发芽驴扎⾓,太阳西边出来东边落。”
且说这⼀年皇帝宣旨,派两位钦差到民间选妃。事前由⾼僧指点,⼀是选美的⽅位在京城西南,不拘千⾥;⼆是不讲模样讲天象。选妃这⼀家房顶上必须是“活兽点头”,门前必须有“⾦龙摆尾”。⼆位钦差领旨后按⾼僧指点的⽅位到民间⾛访,当他们到达邓州后,拿出地图观看路线时,⼀眼便看出湍阳寨风⽔不凡,离城⼜近,就决定到湍阳寨察看⼀番。他们进了东寨门,⾛到村中时,饥渴难耐,打算向村民找杯茶喝,正想进门喊⼈时⼜停住了,只见这家连房门都没有,门前挂着⼀条麦秸织的烂蒿席,风⼀刮,稀⾥哗啦地乱摆动。两位⼤⾂不禁⼼⾥⼀动,这莫⾮是“⾦龙摆尾”?可这间烂草房⾥能藏住贵⼈吗?再⽤⼼⼀看,就看出学问来了:正好丁⼤妮家⼀对⽼公鸡在叼仗,从地上叼到墙上,从墙上叼到房顶上,⼏百个回合,不分胜败。时值中午,两只叼仗的⽼公鸡都累了,⼀头⼀个卧在房脊上,张着嘴,点着头。两位钦差⼤⾂见状,不禁合掌⼤笑,这不是活兽吗?有了“活兽点头”,有了“⾦龙摆尾”,⼜有⼀个⼗七⼋岁的姑娘,谢天谢地,真是不虚此⾏。钦差⼤⾂让⼈找到村⾥管事⼈,说明来意,众⼈不胜欢喜,只是担⼼⼤妮相貌丑陋。两位钦差说:“这是天意,不管她是秃⼦、⿇⼦,我们都要把她带回去向皇上复命。”于是,众⼈赶忙帮⼤妮梳洗打扮。不料,头脸⼀洗,脱下⼀个⼜厚⼜⼤的壳⼦,秃痂⼦、⿇点⼦不见了,露出了乌⿊油亮的秀发和⽩⾥透红的脸蛋,完全⼀副窈窕淑⼥的模样。⼀时间整个湍阳寨像锅滚了⼀般,锣⿎喧天,鞭炮齐鸣。两钦差命⼤妮上马,她的恶嫂嫂此时跑前跑后对⼤妮百般恭维。⼤妮不屑⼀顾,呸!⼀⼝唾沫吐在地上,活⽣⽣的是颗⾦⾖⼦,她嫂⼦赶忙趴在地上去捡,⼤妮⼀脚蹬在她的背上,愉快地上了马。
钦差⼤⾂带着丁娘娘,赶赴京城。⼤妮进京后,被封为唐敬王妃。她不忘家乡,为解决⽼百姓渡河之苦,就说服唐王在河上修了两座桥,⼀座是半店的唐王桥,⼀座是城西的得⼦桥。因丁娘娘在此居住,亲⾃监理修桥事宜,在此⼜⽣⼀皇⼦,桥修好后才渡桥回京,故称得⼦桥。这两座桥⾄今依然完好⽆损。后来丁娘娘的⼉⼦继承皇位,但不幸早逝,后娘娘三岁的孙⼦登基,拥为皇帝,丁娘娘垂帘听政,成就了⼀番⼤业。
历史⼩故事5
专偷⼤⾂家东西的皇上
汉朝时,⼤将军梁益杀了皇上刘缵,保荐了15岁的刘志当上了皇上,并将⾃⼰的妹妹嫁给他,做了皇后,梁益⼜让刘志下诏将他的两个弟弟都封了侯。梁益垂帘听政独霸朝纲,满朝⽂武百官看在眼⾥,恨在⼼上,却敢怒⽽不敢⾔。
刘志当上皇帝后号称汉恒帝,虽为九五之尊,却整天贪玩,还染上⼀个⼿脚不⼲净的⽑病,专爱偷⼤⾂家的东西。按说⼀个皇上想要什么只要说句话,哪个⼤⾂不马上笑着献给他,可他就喜欢玩这个刺激。
碰上这个爱偷的皇帝,朝中百官只好哑巴吃黄连,有苦难⾔。只有望天长叹,⼤汉江⼭完也!唯有梁益暗暗⾼兴,他想刘家出了这么个糊涂蛋,这⼤汉江⼭不久就是我梁家的了。
⼏年下来,朝中除了梁益家,其他⼤⾂家都被刘志偷了⼀遍。⽽他每偷⼀次都记录下来,⽽且把偷来的东西陈列到⼀个密室,经常来欣赏玩弄。
⼀天,刘志换上便⾐在街上闲逛,路过⼀家茶肆便信步进去,刚坐到桌旁就听邻桌两个⼈在说⾃⼰。⼀个说:“这⼤千世界真是⽆奇不有,当今万岁居然喜欢做贼,朝中⼤⾂家被他偷了个遍,我看下次该偷⼤将军梁益家了!”另⼀个反驳道:“你懂个屁,那梁⼤将军放个屁都会平地掀起三尺浪,皇上他敢去吗?”
坐在⼀边的刘志听后⽓得拍了⼀下桌⼦站起来,冲着那两个⼈吼道:“你们信⼝雌黄!”说着从⾝上掏出⼤印往桌上⼀放,道,“我就是当今万岁,过⼏天就去梁府偷东西,让你们看看朕的⼿段!”那两个⼈吓得⾯⽆⾎⾊,忙跪下求皇上饶命。⼏天后,⼀个⽉⿊风⾼的夜晚,刘志⿊布蒙脸穿⼀⾝夜⾏服溜出皇宫,直奔梁府⽽去。梁府虽然墙⾼,但刘志把带铁锚的绳索往上⼀抛,便牢牢钩住院墙,双⼿攀绳⼏下便上了院墙,跳⼊梁家后院直奔书房⽽去。刚把门撬开,忽听⼀声⼤喝:“是谁?”⼀时灯光⼤亮,从周围拥出数⼗⼈来,⼿持⼑棒扑了上去,把刘志死死按在地上,⼀顿拳脚,刘志只管⼤叫:“疼死我了!”梁益急忙找来郎中给皇上敷药,并埋怨刘志:“皇上来府也不打个招呼。”刘志⼀听不⾼兴地说:“给你挑明了,那还叫偷吗?朕今天落到这个下场都怨朕偷技不精,过⼏天还要来!”
梁⼤将军派⼈把皇上送回皇宫后,便对⾝边的⼼腹说:“现在时机不到,不可轻举妄动,但你们记住,刘志⼩时候受过伤,左腿⾛路⼀跛⼀跛的,下次他再来别拦他,让他随便偷吧!”
没过⼏天,刘志⼜去了梁府,埋伏在暗处的⼈见他左腿⼀跛⼀跛的就没管他。梁益听到禀报却⼤笑道:“随他去吧,凭他那两下⼦,放在卧室⾥的重要东西,他是没能⼒拿⾛的。”
⼀个⽉过去了,皇上派⼈来宣梁益进宫,说是有要事相商。梁益便⼤⼤咧咧地来到皇宫,可⼀进⼤门,两边冲出不少御林军将他按到,五花⼤绑押上⾦殿,刘志厉声喝道:“梁益意图谋反,罪⼤恶极,打⼊死牢,秋后问斩!”梁益⼤叫:“皇上说⾂谋反可有证据?”这时从殿⾓⾛出⼀位⽼太监说道:“⼤胆梁益,死到临头还不认罪,你当年⽤毒药害死先帝刘缵,我在暗处看得⼀清⼆楚!”接着⼜列出不少证据。梁益⼀听,⽆话可说。
刘志还告诉梁益:“⾃从你荐我做了皇帝以后,不久便有⼈密告我你害死先帝的事情,我表⾯上假装糊涂,⼼⾥却有⼀本账,我想要除掉你先得除掉你在全国各地培植的党⽻,因此我假装迷上偷盗,⼀是为了⿇痹你,⼆是为⽇后能到你家盗出那些党⽻的花名册和地址埋下伏笔,⽽我偷别⼈的东西都有记录,是为了⽇后还给⼈家。为了顺利拿到那个花名册,⼜怕你伤及我的性命,所以那天在茶肆,先安排了两个⼈议论我偷盗,⽽我故意和他们怄⽓,扬⾔要去梁府偷盗,把声势造出去,使你有了准备,不⾄于害我性命。其实我去只是探⼀下路⼦并扬⾔过⼏天还来,使你进⼀步放松警惕,⽽第⼆次去的只是模仿我的⾼⼿,能破各种机关,果然他不费吹灰之⼒便把你们⼀党的花名册弄到⼿,然后派出⼤批御林军到各地秘密⼀⽹打尽,最后才来抓你,⽼贼,还有何话说!”
梁益听了刘志的陈述,⽓得哇哇⼤叫,万万没有想到⾃⼰南征北战⼏⼗年,竟被⼀个⼗⼏岁的孩⼦⼀步⼀步逼上断头台,突然⼀⼝鲜⾎喷出⼀丈多远,顿时⽓绝⾝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