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新课改背景下小学中年教师压力研究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中年教师压力研究

来源:华佗小知识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中年教师压力研究

摘 要:教师压力大小的相关研究,对于教师作用的有效发挥及新课程的顺利实施至关重要。面对新课改这一大的时代背景,小学中年教师的压力不言而喻。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压力源的分析,主要包括:一是社会,如对教师的高要求、教育任务的复杂性等;二是学校,如人际关系的重新构建,研究型教师的新要求等;三是教师个人,如自身能力不足,角色转换困难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的缓解策略。

关键词:新课改背景;小学中年教师;教师压力;压力源

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我国基础教育领域过度追求高升学率,导致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不断加重。为了扭转这一局面,在吸收借鉴了国外教育改革的基础上,我国开始进行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这次改革在各个方面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我们欣喜于新课程改革的改变,但也应看到新课改提出的一系列教育教学理念和教育改革实践给处于一线教学工作的教师们带来的压力。 在教学过程中,他们面临着原有观念与现有理论的冲击与碰撞,尤其对于已经有一定教龄的中年教师,要求他们转变几十年的教育理念,适应新课改的要求,由此带来的压力更是不言而喻。因此,在全面推进新课改的同时, 关注中小学中年教师压力的来源,并寻求最佳应对策略,对于新课改的顺利实施,教师在教学中作用的发挥,学生更好的学习等至关重要。

一、新课改背景下小学中年教师压力源分析 (一)社会方面

这类压力主要是指教师身处于社会中,在充当社会角色时所体会到的压力。主要是受社会地位,社会等方面的影响。有以下几种表现:

1.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等不少对于教师的歌颂,将教师比喻成诸如春蚕、蜡烛等,认为教师是世界上最崇高的职业,全社会都给予教师莫大的荣誉。而新课改正值我国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时期,家家户户对孩子的教育都有极高的关注度,这就给处于教育事业的教师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同时新课改的实行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有文化,有思想,有作为,还需要其能够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能够不断地更新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教学工具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教鞭教棍等,出现了多媒体等新兴科技,教师为了能够适应科技发展的要求,不得不进行多媒体技术等的学习。这就给习惯了课本的中年教师带来了压力。

2.教育任务的复杂性

教师的根本任务在大多数人看来是传授知识,教书育人。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不可避免的带来了许多问题,如单亲家庭子女、留守儿童、独生子女等的增加,这导致了教师的任务不在局限于教书育人,还需要及时调整学生的心理健康。新课改要求每位教师尽可能的保障孩子心理健康,通过各种方式来发挥为人师表的作用,为学生心理的发展提供师资保障。同时小学处于人生的塑形阶段,心理是否健康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未来的发展,教师的工作量可想而知。同时教师的一言一行很可能对孩子未来的发展带来很大的影响,因此在教学中应尽可能少的将负面情绪传递给学生,对小学教师来说确实是一个挑战,但无疑也是一次自我更新、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机会。

(二)学校方面

学校是教师工作活动的主要场所,在学校内,由于领导、同行等的影响,也给教师带来了一些压力,其具体包括:

1.人际关系的重新构建

传统的教育教学工作要求学校与社会、家庭进行交流沟通,使教学最大程度的满足社会和家庭的需要,但并未将其作为重点。而此次新课改对教师人际关系进行了重点阐述,强调教师交往能力对学生的影响。新课改提出教师需要积极响应社会的需要,培养社会所需人才;与学生积极沟通,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

[1]

与家庭进行配合,使学生得到良性发展;与同事关系融洽,共同致力于学生的发展等,最终使学校、社会、家庭三个方面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学生发展,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同时教师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在学生成长中的作用也不容忽视。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再仅仅局限于教育教学工作的研究,还需要积极处理调整人际关系,重新构建人际关系网络,以适应新课改的要求,也就不可避免的给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与压力。

2.“研究型”教师的新要求

改革为革故鼎新,即改变旧有的影响其进步的某些因素,以使其最大限度的适应社会的发展。过去我国经济发展还尚有不足,大多数家庭仍处于为温饱而奋斗的阶段,这就导致大多数人将教师作为谋生的手段,并未真正认识到其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重复使用着一套教案,这就很难满足不同个体的学习需求。由于教师鲜有的变通,导致其出现了职业倦怠,此现象在中老年教师身上表现尤为明显。而新课改却提出研究教学等问题不再是少数教育研究工作者的工作,在教育工作一线的教师也需积极关注教育现象,发现教育问题,改变教育方法等,进而不断提高自身素养。教师由传统的“教书先生”向“研究性教师”转变,这就给教师带来了不小的挑战,需要其积极适应。

3.教师评价体系与新课改的冲突

新课改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因此,教学评价不再局限于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还注重学生学习方法、情感态度等的培养。而现如今实行的教师评价体系大多与教师的工作业绩、学生成绩等因素联系,很少考虑教师付出的劳动的多少,以及教师对学生品德、价值观等隐性行为的影响。这种终结性评价很难使教师得到及时的表扬,进而会情绪低落,产生压力。

(三)教师的个人因素

教师在感受外界带来压力的同时,自身还会产生种种压力,主要包括: 1.教师自身的认识不足

[3]

[2]

为了确保新课改的有效实施,自然而然地对教师提出了更多的要求。此次改革在方方面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在教育方法上,由以讲授法为主转变为多种方法相结合;在教育理念上,由重视学生成绩转变为重视学生学习方法、道德情感等;在培养目标上提出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人的思想等。而长期从事在教育一线的教师一时难以适应其变化,导致观念与行为方面发生了偏差,进而出现了相关的心理压力。

2.角色定位上转换困难

受传统的儒家思想等影响,我们的传统教育思想提倡师云亦云,教师在教学中有绝对的权威,往往在教学中扮演着领导者、组织者等角色,教师地位的绝对权威决定了其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上课以老师为标准,老师控制着整堂课的进度、内容等各个方面。而新课改更加重视学生的地位,提出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只是学生成长的引导者,教师要为学生服务。课堂由教师完全主导变为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格局,这就给习惯满堂灌的教师们带来了一些不适。尤其对于有一定教龄的中年教师,教师角色的变化使其认为自己的地位受到威胁,进而产生了焦虑等症状。

3.新课改要求教师能力更高

新课改要求教师运用现代技术进行授课,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支架,促进学生的发现学习和最近发展区的发展,要求教师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并不断进行创新等,教师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要求,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在此过程中,有可能会感受到自身能力水平的局限,进而常常感到疲惫,压力超出了他们的承受范围。

二、教师压力的缓解策略

毋庸置疑,新课改开展以来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果。但改革不可避免的伴随着改革者的艰苦付出与努力,所以我们在关注改革成果的同时,也要从多方面多角度关注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问题,以保证教师能更有效地理解新课改的相关理念,贯彻新课改的相关要求。

(一)社会层面

1.举办多种活动,增进家校沟通

家长与教师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不可忽视,两者间的有效沟通也成为了缓解教师压力的有效方式。如若获得家长的支持,会很大程度的减少教师教学中的阻力,如若家长大力反对,会给教师平添烦恼。目前,在我国一些地方实行学校开放日,在此期间家长可以自由出入学校,不仅了解孩子的学习环境及日常学习状况,还能对学校及教师有更深的了解。学校在开放日,需将平常的教学面貌展示给家长,让家长真切的感受到学校在教学中的优势与不足,寻求家长最大程度的支持。此外,学校还可以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学校的建设与发展,为学生和教师服务,一方面可以使孩子更好的了解自身的工作,另一方面也可以体会教师的不易,人只有身处其中,才能体会到该职业的不利,给予教师最大的鼓励与支持。

2.宣传新课改理念, 端正大众认识

新课改理念较传统的教学理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更加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重视学生的学习能力而非学习结果,即倡导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教学中主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及积极性等。而社会中的许多人仍然保持着之前的想法,认为师云亦云,教师就是正确的化身,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习是学生脱贫的唯一法宝,只有学习成绩好才能成为人上人;这与新课改所倡导的理念背道而驰。因此我们要积极宣传新课改的理念,不仅只有教师领会新课改的理念,还要使使社会中的大多数人都可以体会到新课改的优势,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新课改的稳定实施。

(二)学校层面

1.创造咨询条件,关心教师生活

新课改提出要建立心理咨询室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但却忽视了教师的心理发展。因此,对于学校而言,可以建立相应的心理咨询室,对教师进行及时的指导,缓解其压力。校领导也需要时时与教师进行沟通,了解其教学及生活中的难处,以便及时调整不当的要求与计划。同时也要满足教师的正当需要,如:五险

一金、孩子上学、个人发展、住房等问题,使教师能体会到学校带给他们的温暖,更加全身心的投入教学。

2.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能力

新课改是否能够取得预期的效果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中小学教师的具体实践活动的展开情况,同时,在教育改革中致力于教师发展提高的教师培训机制,也在其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对于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而言,制定出一个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现代教师培训机制刻不容缓。教师也需要积极踊跃的参加各类培训,使自己能够尽快的适应新课改的变化,顺利满足新课改的要求。

3.适应角色转变,完善评价体系

新课改背景下,教育活动中教师所扮演的角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首先,教师从例行的课程的执行者转变为课程实施的创新者。其次,教师从传授知识的学者变为和学生并肩同行的合作者。最后,教师从评价学生的专家学者变为努力提高学生成绩的服务者。综上所述,富有创造性的教师的工作并不能简单以学生的学业成绩来评价教师的教学水平,而是应该全方面多角度对教师的专业涵养和专业水平来评价。同时教育行政部门要给教师时间,使其慢慢适应新课改的变化,在对教师进行评价考核时,要给予教师更多的理解、支持和鼓励,适度减轻教师的思想压力,使之更积极地投身于改革之中。

(三)教师层面 1.深化对新课改的认识

社会政治经济的不断变化发展会导致人才培养的规格不断发生变化,因此我们需要对教育进行变革以适应社会的需要。然而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许多教师因循守旧,将传统的教学方法等生搬硬套的运用于现代的教学中,导致与整个教育工作格格不入。新课改在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等方面较之前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教师需要改变之前的观念,不断提高自身关于新课改的认识。只有体会到新课改的精髓,认识到新课改的优势,教师才能将新课改的相关要求落实到实处,从根本上缓解教师的压力。

[4]

2.积极调整角色定位

在新课改背景下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扮演的角色越来越多元化、丰富化,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组织者、引导者、指挥者,还扮演着人际关系中的协调者,学生心理健康的保健者,教育活动的研究者等。因此,要想适应新课改的实施,教师需要明确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不断优化自身,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这样才能适应改革的新要求。

3.调适心态与行为

当我们在接受一个新事物的过程中,必然存在一个由不适应到适应的过程,尤其作为变革中的一员,出现一些问题,比如怀疑,焦虑以及压力等都是不可避免的。教师作为新课改的的直接参与者由于压力太大而引发心理问题属于正常现象,教师不用过度恐慌与焦虑。这时教师自身可以通过积极主动的自我调节以及锻炼运动等减压方式,积极调整自己的心态与行为,使自己保持一个正常健康的心理状态,最终得到成长。

参考文献:

[1]张彦云,李月华: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压力源及应对方式探究 [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11.

[2]白玉苓:工作压力与工作倦怠关系[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1年,第52页。

[3]朱丛书,申继亮: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源研究[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2(3).

[4]李琼,张国礼,周钧: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压力源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1(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