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说课稿
本课为欣赏评述课,要在欣赏活动的同时,着眼于对欣赏的艺术作品的理解,教会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分析和评述的表达,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艺术与生活的关系。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去自主欣赏艺术作品,并通过讨论得出“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增强学生对艺术作品的鉴赏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同时还要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为美好的未来而奋斗。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构筑了“理论系统”中的创本课属于“欣赏评述”领域的教学内容作规律,通过重点分析比较“虾”和“开国大典”引领学生从直观感受步入理性认识,从而理解“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内涵,继而也提高了学生欣赏水平。
二、学生分析:
授课对象是七年级学生,他们已具备一定的观察分析能力,但对艺术创作规律了解甚少,还缺乏对事物细致深入的探究能力,更需教师多加引导。让学生从直观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继而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三、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使学生了解绘画题材,内容技法,皆是源于生活,经过艺术加工处理创造的艺术作品是高于生活的。
2)情感目标:让学生理解艺术与生活的关系。
3)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趣,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
四、教学重点难点:
1 重点:分析作品《虾》和《开国大典》使学生理解绘画的题材、内容、技法皆是源于生活,艺术家创造的艺术作品和艺术形象都是高于生活的。
2 难点:艺术作品的创作高于生活的特征。
五、教学设计理念;
1)怎样设置问题,引导学生细致观察探究美术作品。
2)如何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如何活跃课堂。
3)如何拓展学生视野,理解创作规律。
六《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教案(七年级)人美版
教学重点:分析艺术作品的创作与现实生活的关系。
教学难点:使学生理解“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课业类别:欣赏评述课。
课 时:1课时
教具准备:教材和电教课件。
学具准备:教材和查找、搜集的相关资料。
第一环节:创立情境,导入新课
1 多媒体展现:虾、竹、马、骆驼的生活原形和相关画家画作(学生思考回答)。
2 提问:是哪些画家的作品,为什么能画的如此形象生动、活灵活现。
生回答:齐白石、郑板桥、徐悲鸿、吴作人,经不断观察、不断绘画实践。
3 [设计意图] 引发和导入思维,吸引欣赏。
第二环节:引导探究、理解、“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1、观看P4齐白石画的虾和生活中的虾(学生对比探究分组回答)
2提问:
1)两者之间有什么似与不似之处?
启迪——从虾的身体姿态、透明质感、眼腿的表现,虾的结构和表现方法来分析。
2)齐白石画虾的技法是怎样创造出来的?
生答:养虾——观虾——画虾——写实,夸张,变化,总结升华创作出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又美的虾。
3)美术创作与现实生活是什么关系?
生答:相关联关系,源于生活之中又高于生活的关系。
3 简介齐白石:(简单带过)
1)尤精花草虫鱼,诗书画印,作品留世万件,获文化部奖励(中国人民优秀的艺术家,),刻章自勉(要知天道勤酬)
2)绘画理论“妙在似与不似之间”验证了艺术创作。
4 [设计意图] 引发学生细致观察对比,引申出创作规律。
第三环节:、观看P6油画《开国大典》和摄影作品《开国大典》(学生对比分析讨论后回答)
1 提问:
1)、二者的题材内容是怎么来的?如果现实生活中没有发生这一事件,艺术家能创造出这样的作品吗?它说明了什么?
2)、油画中的天安门与真实的天安门有什么不同?
3)、两幅作品相比哪张图中毛像更突出?画家用什么手法突出毛形象的?
4)油画中的菊花旨在说明什么?两张作品哪一张更明确表现季节的时间性?
5)在人物的表现上,油画《开国大典》与照片中相比较哪个更集中,更典型地表现了开国大典这一历史事件。
2 结论:
1)、艺术创作特征;更典型、更突出、更集中、更具美感、更具寓意、更理想。
2)、艺术创作“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3 简介作者与画:
1)董希文;美院教授,
2)该画揉进工笔重彩技巧,色彩单纯,对比强烈,是幅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优秀作品。
3)史实,成立当天是阴雨天,却画成秋高气爽的晴郎天气,有天随人愿,清爽欢快之
感,该历史画曾两次被歪曲修改,1954年抹去高岗,1972年抹去刘少奇,1979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才使该画恢复了它的原状貌,历史画应尊重历史的真实性。
4 [设计意图] 提升学生欣赏思维能力,进一步明确:“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内涵。
第四环节:拓展视野:学生观看其它美术作品。
1 学生自主学习比较:油画《拜克托瓦尔山》、《夜咖啡馆》和相关照片,加深领会生活与艺术的关系。
2 展示其它作品:(教师分析)、
1)教师作品;五彩梦,不落的太阳,人类必须自我控制、秩序册、
2)画家作品;牛的变形过程,愿世人都和平、人类保护森林森林保护人类、熊猫盼盼。
3、课后细细品味P7中名家名言。并寻找“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例子。
4 [设计意图] 巩固深化创作理论。
最后展示;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搜尽奇峰打草稿, 深思熟想去粗存精,
时间安排;导入新课3分钟, 互动学习;“虾”15分钟,
“开国大典”17分钟, “拓展“8分钟,小结;2分钟
七教学评价:
通过学生观察对比思维探究,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氛围,并从以下几点来实施评价。
1 能否积极参与思维和探究。
2 能否条理明确地表述问题。
3 能否感悟不同作品的创作特征。
八、《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课例研究心得:
艺术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艺术是生活的提炼、加工和再创造。艺术家从生活中提取有价值的、有意义的内容,运用到艺术中去,反过来又充实人们的生活,给人们带来新的享受。作为艺术的表现方法,决不是生搬硬套生活、或者重复生活,而是有取舍地提取生活中的精华。在这个提取过程中,由于每个人的生活的时代不同、内容的不同、环境不同、感受也不相同等等,所以产生的作品也不相同,正是这些不同,才能满足不同人的需要。人们站在不同的角度去看审视、品味作品,从中得到美的享受。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他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自然、生活给艺术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而艺术尽情地表现自然,表现生活,并使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课堂中有学生问生活中到处都是艺术吗?我当时的回答现在看来有些含糊笼统,只是
告诉学生现实生活里不全是艺术。没有生动的举例说明,缺少说服力,这说明我的准备不足,缺少随机应对的能力,经过课例研修,现在觉得艺术的形成是需要选择、需要取舍的,而不是纯粹地照搬自然。借用别人的例子比如说沙子里面有金子,但沙子并非全是金子,要想获取金子必须经过提炼才能获得,而不是把沙子全部收藏起来。如果把金子比做艺术的话,那么沙子就是自然,我们要想获取金子,就必须要具备获取金子的工具,还要有筛选、分离、冶炼、提纯一整套技术。这样的说明是多么的浅显易懂。我们要掌握艺术就要具备获取艺术的工具和技术,达到技术熟练、精湛,知道怎么去选择,怎么去取舍,从而创造出更优秀的艺术。
“学,然后知不足 ”通过这节课,我发现自己很多方面的不足,惭愧之余,更多的是努力,既然选择身为人师,就注定要不断的学习提高,与时俱进,将自己最好的表现呈现在学生面前!
该课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提出问题,比较分析互动为手段,通过学生充分思维与表达,形成活跃状态,激活课堂,从而升华出创作规律,并通过作品欣赏和知识延伸,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达到真正理解“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