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临床心理学

临床心理学

来源:华佗小知识
临床心理学

第一章 临床心理学概述

1、临床心理学的一般概念

临床心理学的概念

临床心理学是处理心理异常问题和心身疾病中的心理问题的应用心理学分支学科

临床心理学的性质

临床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以行为、情绪、认知和生物学的研究作为知识基础。临床心理学是对心理科学基础知识的运用,是运用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来增进人类的健康,它的独特性在于强调心理评估、心理治疗和心理障碍的预防。

临床心理学家的工作领域

临床心理学家的工作主要包括研究、教学、评估、诊断、预防、治疗、会诊和管理等。

临床心理评估

临床心理学家采用标准化心理测试、结构式访谈问卷、行为观察等方法对来访者的行为进行评估和诊断。

临床心理学家的工作场所

1 / 17

国外临床心理学家的工作环境包括:社区心理健康中心,私立诊所,精神病医院,综合医院,儿童和青少年治疗中心,大学和学院,中学,监狱,法庭和局,和工厂等。

临床心理学家的工作内容

临床心理学家的工作内容包括对人类行为进行描述、解释、预测和改变。

2、临床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观察法、调查法、心理测验法和实验法

观察法是通过对研究对象的科学观察和分析,寻找心理与行为规律的过程。观察法可分为主观观察和客观观察、自然观察和控制观察、日常生活观察和临床观察、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

调查法是通过晤谈、访问、座谈或问卷等方式获得资料的研究方法。

心理测验法是以心理测验作为心理或行为变量的主要定量手段。测验法使用经过信度和效度检验的现成量表。

实验法是对某一变量进行系统的操纵,从而研究这种变量对心理、行为或生理过程的影响规律。

个案研究是对单一案例的研究,可以使用观察、会谈、测验和实验的方法对单一实验对象进行研究。

2 / 17

3、临床心理学研究的过程

问题的解决包括六个步骤:形成假设,关键变量测量方法的选择,研究设计的选择,样本的选择,假设的检验,结果的解释和发布。

临床心理学研究的六个步骤:1、提出假设;2、测量关键变量;3、研究设计的选择;4、样本的选择;5、假设的检验;6、结果的解释和发布。

研究假设的来源至少有三个方面:一是对临床个案或系列个案的观察,二是人类行为或心理病理学的理论,三是以往的研究结果。

四种基本的研究设计形式:个案实验设计、描述性研究设计、相关研究设计、实验研究设计。

临床心理学研究运用实验设计的目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研究者采用控制实验来研究两个(或两个以上)变量之间可呢过存在的因果联系。二是用实验研究来评测预防或治疗中某些问题的干预效果,为此要随机安排被试为接受干预的一组(实验组)和没有接受干预的一组(控制组)。

4、临床心理学研究的伦理道德

在对人的研究中,有三条重要的原则:

(1)在研究开始前,所有被试必须充分了解研究的性质,必须能自由表达自己同意参加研究的意愿;

3 / 17

(2)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某些潜在的危险,但对于被试来说,必须利大于弊;

(3)被试的个人隐私必须得到保护。

第二章 临床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1、心理分析理论

举例说明防御机制形成的原因:(概念+例子)

按照人格结构理论,自我经常处于三个方面的压力之下:

(1)来自于本我的本能欲望要求直接的满足;

(2)来自于现实世界的要求和社会伦理规范的压力;

(3)来自于超我的监督。

超我与本我之间,本我与现实之间,经常会有矛盾和冲突,个体就会感到痛苦的焦虑。为了保护自己自我发展形成了防御机制,以摆脱由超我、本我和现实的威胁所引起的焦虑。也即,自我在不知不觉中,以某种方式调整冲突双方的关系,使超我的监察可以接受,本我的欲望可以得到某些形式的满足,从而缓和焦虑,消除痛苦,这就是自我的心理防御机制。自我防御机制包括压抑、否认、投射、退化、隔离、抵消、转化、合理化、补偿、升华、幽默、反向形成等各种形式。

梦论:

4 / 17

梦是对清醒时被压抑到潜意识中的欲望的一种委婉表达。(对梦的最基本的解释)

显梦是做梦者醒来时能够回忆起来的梦的内容。隐梦是指借助外显的内容而被隐匿地表达出的梦的潜意识内容和真实含义,是梦的实质。

2、认知心理学理论

贝克归纳出一些常见的认知歪曲,包括夸大(把小事情看得远比实际重要),过度概括(由微不足道的证据推出广泛的结论)和选择性概括(只注意某类证据,同时忽略其他同样有关的证据)等。

自动加工(automatic processing),指无须注意,便自动地依据信息做出反应的加工方式。这种反应发生迅速,且一旦习得便长期保持稳定。

控制加工(controlled processing),指在整合信息和计划反应的过程中需要逻辑推理和思考的信息加工方式。

3、心理生物学理论

脑损伤与心理障碍的关系:

大脑受到先天和后天的损伤后,心理过程、智力、人格等会有异常表现,且不同部位或性质的脑损伤,异常心理表现也会有所不同。

神经生化与心理障碍的关系:

5 / 17

脑内神经递质的变化会导致相应心理功能的改变。如脑内乙酰胆碱浓度异常,可引起运动、本能行为、情绪、学习与记忆及睡眠障碍。

神经内分泌与心理功能的关系:

心理活动通过大脑皮质与下丘脑神经纤维联系,对神经内分泌功能产生影响,形成心理神经内分泌系统。这一系统活动异常可导致许多心理障碍。

第三章 精神疾病的诊断与分类

1、分类的一般程序

分类首先把种类繁多的不同精神和行为障碍按各自的定义、临床特征、病程和结局进行分类,然后将分类中的每一诊断类别,根据其从属关系细分为病类、病种和病型。现以世界卫生组织编制的“国际疾病分类(ICD—10)”为例:

病种:F90—80,通常起病于童年与少年时期的行为与情绪障碍。

病种:F90,多动性障碍。

病型:F90.0,多动与注意障碍。

2、DSM中五个轴

轴I:临床综合征;轴II:人格障碍;轴III:躯体情况;轴IV:心理社会与环境问题;轴V:全面功能评估

6 / 17

3、定量的分类系统:

该方法是指临床人员通过询问最知情的人收集患者的各种行为资料,据此而进行分类。这些用来分类的资料可来源于主诉、临床人员的观察和父母对儿童行为的报告,然后运用统计学方法判别哪些行为、思维或情绪有障碍,并进行分类。

4、对分类的展望

(1)对原有疾病的新认识、新解释、新定义、新归类;神经症、转换、解离等。

(2)发现新的疾病种类,制定诊断标准并列入分类诊断系统;如网络成瘾。

(3)完善已有诊断标准,修订疾病名称,使其更具人文色彩;如精神症精神紊乱。

(4)对精神疾病及其发展规律的认识将更加科学,为预防工作提供依据。如对疾病本质的认识更加深入,预防精神疾病的能力不断提高。

第五章 心理评估

1、临床心理评估:

临床心理评估是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和技术,对就诊者的心理特质(认识、情绪、个性、能力、行为方式等)及存在的心理障碍进行检查和评定,从而确定其正常或异常的原因、性质和程度,以帮助临床做出判断的一种综合性的诊断方法。

7 / 17

2、心理评估:

心理评估是应用多种方法系统化地收集有关个人和环境的信息,并以信息为基础对个体某一心理现象进行全面、系统和深入的客观描述的过程。

3、心理评估的过程:

①确定评估的内容(评估什么)

②确定评估的目标(目标包括:诊断、严重程度、危险性、行为预测、干预的评价)

③确定评估的标准(参照标准)

④收集评估资料(评估方法、效度信度)

⑤做出判断,给出结论(临床预测与统计学预测、防止结论失误)

4、心理品质要求:

从事心理评估的人员要有健康的人格,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技巧,富有同情心和共情能力,只有具备这些心理品质,才能与受试者建立良好的协调关系,顺利进行评估。

(PPT):①人格健康;②具备良好交往能力;③共情能力和同情心;④足够的耐心和细心。

5、会谈的技术与策略:①善于观察;②无条件积极关注;③开放式谈话;④鼓励病人

8 / 17

多表达;⑤复述与重构/信息反馈;⑥把握澄清技术,态度要认真;⑦处理好沉默;⑧适度的情感反应;⑨释义;⑩记录

6、行为评估的目的:

①确定问题行为及影响问题行为的外界因素

②正确评估问题行为及其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

③根据评估结果制定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案

④评估所用治疗方案的疗效性。

7、行为评估的方法:

①行为晤谈分为4步:确定问题行为;分析问题行为及其影响因素;收集评估所需资料;评估治疗效果。

②行为观察3要点:确定目标行为;获得相关数据;进行现场观察

③自我观察法:是由病人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学会自我观察并作记录目标行为。

8、焦虑行为的行为评估:会谈法;调查问卷法;自我观察法;生理心理学方法。(口头报告;动机行为;生理反应记录。)

9、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行为评估:行为量表;直接行为观察;智力量表。

9 / 17

第六章 健康促进与疾病预防

1、心理健康的定义

(1)一般的安宁状态,可以过正常生活和参加生产劳动;

(2)自我感觉良好。个体心理和生理及社会适应等方面的能力和效果的总体检验;

(3)个体对环境和社会各种因素的适应能力;

(4)从事各项工作的效率高。

2、心理健康的评定(李心天):

(1)心理和环境的同一性;

(2)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的和谐性;

(3)人格健康;

(4)社会功能良好。

3、心理健康水平的评估:

(1)适应能力;

10 / 17

(2)应激耐受力;

(3)自制力与能力;

(4)社会交往与人际关系的活动能力;

(5)心理创伤的康复能力;

(6)道德愉快。

4、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的原则:

(1)遗传与环境相结合的原则。

(2)环境与人和谐一致的原则。

(3)适应与改造相结合的原则。

(4)个体与群体相结合的原则。

(5)心身统一的原则。

(6)保护性和预防性相结合的原则。

5、行为方式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主要类型:

11 / 17

(1)A型行为与冠心病;

(2)C型行为与癌症;

(3)高盐行为与脑血管病;

(4)吸烟行为;

(5)酗酒行为;

(6)饮食行为与健康危险

6、A、B、C型行为的基本特征:

A型行为的人充满成功的欲望,有强烈的进取心,性情急躁、情绪不稳、爱发脾气。他们争强好胜,怀有戒心和敌意,醉心于工作,有时间紧迫感,行动敏捷、办事效率高。

B型行为的人是非竞争性的,悠闲自得,处事有耐心,容忍力强,很少有敌意,情绪稳定。

C型行为的人不善于宣泄和表达焦虑、抑郁的情绪,也即过分压抑自己的不良情绪,尤其是压抑本该发泄的愤怒情绪。与此相应的是一系列的退缩表现,如过分屈从、过分自我克制、回避矛盾、姑息迁就、忍让、依顺、合作性强。因怕得罪人而放弃自己的需要,因无力应付生活压力而感到绝望。

第八章 危机干预和自杀防御

12 / 17

1、危机是指个体运用通常的应付方式不能处理目前所遇到的外界或内部应激时所出现的反应。

2、通常把危机分为两大类: 一种是成熟性危机;另一种是意外的危机。

3、危机有以下特点:

(1)通常是突然发生的、用通常的方法无法应付的紧张、焦虑、害怕、害羞、无助感等不良情绪;

(2)多数危机持续时间短暂,一般为24至36小时,很少持续4至6周;

(3)危机可引起心理障碍易感染性增加,导致潜在危险性,甚至自我毁灭或社会不允许的攻击行为,或者提供一个成熟的机会。

4、处于危机中的的个体要经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问题出现,打破平衡,体验紧张。

第二阶段:常规反应,策略失效,焦虑增加。

第三阶段:问题持续,行为失常,渴求帮助。

第四阶段:感到无助,失去信心,可能崩溃。

5、危机干预是指采取行之有效的办法,帮助处于困境中的个体、家庭或群体渡过危机,

13 / 17

恢复心理平衡的过程。

6、危机过后个体心理平衡的变化都有三种结果,分别为恢复到危机前水平、高于危机前水平和低于危机前水平。

7、关键事件应激报告法

关键事件应激报告法(CISD)首先由密特绍尔(Mitchell,1983)提出,最初是为维护应激事件救护工作者身心健康地干预措施,后被多次修改完善并推广使用,现已经开始用来干预遭受各种创伤的个人。

CISD分为正式援助和非正式援助两种类型。

8、正式援助型的干预分为7个阶段:

(1)介绍小组成员和干预过程,与受害者建立相互信任。

(2)要求所有受害者从自己的观察角度出发,提供危机事件中发生的一些具体事实。

(3)鼓励受害者揭示出自己对有关事件的最初的和最痛苦的想法,让情绪表露出来。

(4)挖掘受害者在危机事件中最痛苦的一部分经历,鼓励他们承认并表达各自情感。

(5)要求小组成员回顾各自在事件中的情感、行为、认知和躯体体验,以便对事件产生更深刻地认识。

14 / 17

(6)要求受害者认识到,他们的应激反应是在非常压力之下正常、可以理解的行为,并未他们提供一些如何促进整体健康的知识和技能。

(7)总结修改有关应对策略和计划。

9、消融干预

消融干预模式是干预紧急事件救护人员(如消防队员等)应激的主要方法,心理卫生工作者通过为救护人员提供表达思想和情感的机会,以减轻他们因为灾难事故造成伤亡而引起内疚感的一个沟通过程。

消融干预模式分为6个阶段:

(1)接触阶段;

(2)评估阶段;

(3)收集事实阶段;

(4)了解求助者思维活动阶段;

(5)了解求助者情感体验阶段;

(6)支持、保证和提供信息阶段

10、自杀的心理因素的精神分析解释

15 / 17

弗洛伊德认为,自杀是一种主要来自个体无意识层的原发性内部冲突所致。对以前是爱恋着的,现在痛恨的客体的强烈的、攻击性意向的内向投射,使个体感到对自己愤怒和敌意,其结果就是抑郁,继而自杀。

11、布洛普克认为,与人格的4种特异性有关

(1)注意力明显缺乏,日常生活中不能审时度势,看问题只看表面,看不到问题本质,应对策略不当;

(2)社会倾向性过分内向,这种过分内省的人格特征,使他们遇到危机情况时往往瞻前顾后,总联想不良后果;

(3)在情绪情感上具有不稳定性,自信心低,处理问题的能力较差,依赖他人的援助;

(4)解决问题时缺乏尝试性,行为冲动欠思考,经常出现毫无效果的应对行为。

12、自杀者常见的6种心理特征

(1)对全社会,特别是对周围人群抱有深刻地敌意,喜欢从阴暗面看问题;

(2)从思想上、情感上把自己与社会隔离开来,社会交往少;

(3)缺乏判断力,即犹豫不决,没有主见;

(4)认识范围狭窄,采用非此即彼或以偏概全的思维方式,看不到解决问题的多种途

16 / 17

径,在挫折和困难面前不能对自己和周围环境做出客观的评价;

(5)行为具有冲动性;

(6)情绪不成熟,神经质。

13、关注7类人群(具有较大自杀危险性的人群):明显受精神刺激者、长期抑郁者、性格孤僻内向者、家庭破裂缺乏关爱者、缺乏生活目标者、郁积激愤和屈辱者、精神障碍.物质依赖者、谈论自杀者。

14、在自杀研究中所谓“3P”,即可知觉、可预见、可预防。

15、注意2个信息:喜好谈论应激或压力者、明显减少于他人交流者。

16、关注5种语言与行为改变:退缩独处、送出珍贵东西、持久失眠、食欲不振、酗酒吸毒等。

[文档可能无法思考全面,请浏览后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17 / 1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