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与根源余玖鹏覃玖英(石门县第一中学,湖南石门415300;青岛科技大学外语学院,山东青岛266061)摘要:性别歧视现象在英汉语言中大量存在。本文在列举性别竣视现象在英汉语言词汇、称谓、谚语和丈学作品中存在的同时,分析性别攻视产生的生理、社会、文化等原因,并提出消除性别歧视的方法。关键词:性别歧视现象性别歧视原因消除方法1.引言从取名的角度看,常见的西方女性名字常以花、草、宝石之类命名;中国女性名字多是梅、兰、花、菊等表示娇小玲珑,但也有柔弱顺从,被观赏的含义。而男性名字多有威严、坚强勇敢和自信的含义。在西方,科学上的重大发现一般用男人的名字命名,如pasteurization(巴斯得氏杀菌法)以LouisPasteur命名。女人名字一般用作蛋糕或发型的称呼,如SallyLunncakes以十八世纪第一个制作这种蛋糕的女人命名,pompadour是一种发型,以MadamePompadourt名。2.3文学作品中的性别歧视现象中西方文学作品中都有性别歧视现象。中国妇女的从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它直接反映人类社会生活。在西方妇女获得早。然而,妇女的地位不能与男子相提并论。同样,汉语中的性别歧视也随处可见。随着女权运动的深人发展,人们对语言性别歧视和言语性别差异的研究也不断扩展,但目前的研究基本上只是一些综述性的介绍,如叶蜚声,徐通锵,王德春等。本文对英汉两种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产生的根源及消除性别歧视方法进行探讨。2.性别歧视语言的表现属地位始自原始时代,在中国人血液中,妇女就没有占据过自己应有的地位。在《诗经》汇集的民歌中,就已经有性别不平等的反映: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锡,载弄之瓦。中国名著中随处可见对女性的歧视的话语:“天缘凑无论英语还是汉语,都以男性为规范。男性的语言是标准和主体,而女性语言只是一种附属或变体。2.1词汇上的表现英文中很多表示职业的词用man作后缀,用以指代从事这种工作的男女,而woman则无此用法,如chairman,sports-man等。有些女性的职业名词是以男性相应名词为词根加后巧,因贱荆去世。”(红楼梦)+选矍直匹浅见,叔自斟酌。”(三国演义)“承蒙陛下眷爱之心,些}k愧感莫尽!”(水浒传)英语作品中同样有很多歧视女性的话语。如hussy(野丫头),naughtybaggage(裱子),oldbag邀退丑女人),hag(丑老太婆)等竟然出自女性自己口中。2.4谚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英汉语中某些谚语反映社会对女性的歧视。如汉语中缀或通过派生和合成而来,例如:actor男演员/actress女演员,hero男英雄/heroine女英雄等,就连female(女性)也是从male(男性)派生而来的。同样,汉语中某些带有男性意义或形式的词可兼指男性和女性,如“弟子”“儿孙”等。某些女性意义的词必须依附于男性意义的词,如“女弟”指“妹妹”,“女叔”(夫之妹即小蝴。在英汉语中贬摘女性的词语也很形象。英语中常用一的“十九裙钗女,比不上一个踞脚儿”,“生个男孩满堂红,添个女孩年年穷”等。英语中也有谚语反映对女性的歧视。如“Women'smindisthemostdiabolic.\"\"Awoman,adogandawalnuttree,themoreyoubeatthemthebettertheybe.\"3.性别歧视语产生和持续的原因3.1从生物社会观来看性别歧视语言一些心理学家认为人们的性别行为与荷尔蒙及环境有些动物的名称来指称某些女性,比如:bat(贱妇),dog(丑妇),cat(恶妇),cow(肥胖不整洁的女人)。汉语中有许多侮辱女性的词语,如“妇道人家”、“妇人之见”、“女流之辈”。描述道德败坏女子的称呼更多,如“贱货”、“淫妇”等等。但对同类男性的称呼却很少。2.2称谓语上的表现东西方文化都可以从称谓中发现性别歧视的现象。从关。这种性别差异在社会分工中表现明显。人们在长期的共姓氏上来看,东、西方女性在结婚以后都会经历姓氏更换:英语中“MissWhite\,其中的“White\een\"是夫姓;汉语中的“周王氏”、“赵李氏”,都是女性姓氏对男性姓氏的依附。同劳动和生活中逐渐认识到,在躯体方面,男性身材高大,肌肉发达,体格强壮;女性则身材较小脂肪比肌肉发达,体格比较纤弱。在性格方面,男性精力旺盛,富有冒险精神;女性比较文静、温柔、随和。语言就产生在原始人群的劳动过程之中,而男女不同的劳动分工必然会对男女语言的运用产生影响。性格、体力面上的男女差异及人类早期男女劳动的分工,使产生于劳动过程中的语言的运用出现差异。1553.2从社会认知心理方面来看性别竣视语言认知心理学家认为人类在儿童期就有性别的理解和性角色优先的认知。在成长中,社会劳动分工又使不同性别的人承担不同的社会角色,作为人与人之间交际工具的语言也会因人的社会角色不同而产生不同的话题、语体、词汇,所以语言变异是不可避免的。整个社会对两性所产生的不同期望使得男性处于的、统治的中心地位;而女性则被置于一个从属的地位,男性主宰的社会是语言变异产生的主要原因。不同的传统观念、习俗、不同的行为标准、不同的社会价值观使不同性别的人以不同的方式说话。英语、汉语中都有大量词汇充分表达了社会对男女的不同评价。语言是社会的一面镜子,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归根到底是由地位、权势和作用等社会因素造成的。3.3从传统文化方面来看性别歧视语言生理性别已确定,起决定作用的是社会和文化。性别角色,性别身份,以及与其相适应的角色行为,是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完成的。歧视语言作为文化意识形态的一部分,也是在这一过程中形成的。在世界各国许多神话中,男性往往被当作“物种之范”,而女性则是男性的变体。即便女性有时也受到“富饶之神”,“大地之母”等赞美,但她最终仍逃脱不了“万恶之源”的罪名。语言学家在追溯英语中性别歧视的渊源时,都常常提到《圣经》的影响:夏娃是亚当的肋骨制造出来的,女性是男性的派生物,一些女性词被称为Adamwords。在中国,儒家思想影响是根深蒂固的。儒家思想中有“男尊女卑”、“男外女内”、“三从四德”等女性价值观念和道德礼教观念。4.消除英汉语言中性别歧视的方法语言文字工作者可创造一些新词,并使新词中性化。比156如在美国,人们已经接受用“Ms”一词来称呼妇女,这样就维护了女性的婚姻状况隐私权,进而达到消除词汇中性别歧视的目的。(MS》还成了历史最悠久的女权杂志的刊名。Ms一词已被用作对女性的称呼。还有chairperson,busi-nessperson等词,也都反‘映了妇女地位的变化、性别歧视现象的减少。教材的编写与使用也应该避免性别歧视。教材中出现的人物在数量上男性多于女性,而女性“出场”的场景大都局限于家庭。女性是含辛茹苦、勤俭持家或是充满温馨、亲情、疼爱孩子的母亲或妻子。男性则大多是事业型、知识型、管理型。男性尽管是朴实的渔夫或农民,也是有抱负、有主见、有个性的社会主体。教材中出现的母亲或妻子形象往往具有更多的负面性,总是比父亲、丈夫低级。5.结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归根到底,是人们头脑中歧视女性的思想在语言上的反映,是思想观念问题,也是社会问题。要彻底消除语言词汇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就必须根除社会上的性别歧视观念。人们应该进一步去了解、认识、接受消除语言中性别歧视的重要意义,同时认识到女性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这在一定程度上需要借助一些大众传媒如报纸等,向人们做好宣传工作,有时甚至需要一定的行政决策手段。参考文献:[1]王德春等.1995.社会心理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陈原.1980.语言与社会生活〔M].北京:三联书店.[3]祝碗瑾.1992.社会语言学概论〔M].湖南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