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桩基施工管理过程控制的通知
随着我部河滩内桩基础施工大规模生产的开展,逐渐暴露出桩基础施工中现场管理的不足。为确保桩基础施工的进度、质量与安全。我部要求如下:
一、 开孔前检查: 1. 测量数据的复核:
开孔前对护筒埋设位置、质量进行检查.要求护筒内径大于桩径20~40cm、护筒平面位置偏差不得大于5cm,倾斜度不得大于1%。护筒埋设深度粘土不小于1。5m、砂类土应将护筒周围0.5m~1。0m范围内挖除,夯填粘土至护筒脚底0。5m以下.
2.钻头直径检查:
钻头直径不小于桩基础直径,钻头重量不得小于8T。 3.钻机就位、对中和前支点抄垫:
钻机就位后,利用测量护桩及十字丝与钻头中心相吻合的方法确认钻机对中情况。用水平尺分析钻机机身是否水平,在钻机前支点予以调整,直至钻机机身水平为止。
4.开孔通知单:
完成上述工作后由技术员提供《开孔通知单》方可开孔.据实填写设计桩长、实钻孔深、设计桩径、孔底标高、地面标高、护筒标高、桩顶标高数据,并绘制地质柱状图.
二、 钻进过程检查:
1.孔内水头高度、泥浆指标调节
开孔后水头保持在护筒顶面以下0。3m处。根据不同地质情况调节泥浆指标。泥浆指标为(相对密度1。1~1.2;粘度18~24s;含砂率≤4%;胶体率≥95;酸碱度8~11) 2.地质情况的对照及岩样留存
钻孔作业分班连续进行,按要求填写钻孔施工记录,交时应交代钻进情况及下班应注意事项。应经常注意地层变化,在地层变化处捞取渣样,辩明后记入记录表中并与地质剖面图进行核对。并根据地层情况调整泥浆指标。捞取的渣样及时封存。 3.钻头对中及直径
每钻进10米均要检查钻头对中情况。进入岩层后检查钻头直径及钻头磨损情况。确保不发生缩孔事故. 4.钻具安全控制
现场技术员、安全员、各钻机司操人员每班均应对钻具的钢丝绳、锁扣、卷扬等连接装置进行检查。若钢丝绳在同一旋距内断丝超过2根,则应于更换。钻孔应一次成孔,不得中途停顿。如发生故障,应及时提出钻头,并在孔口加盖防护装置。 三、 成孔后灌注前检查
1.复核测绳,合格后方可用于孔深检查。如弹性变形过大则必须予以更换。探孔器直径大于钢筋笼直径10cm,长度为孔径的4~6倍。
2. 现场技术人员需要对准备下放的钢筋笼进行检查,主要对钢筋的规格、根数、间距及长度按照规范要求进行检查。声测管采用φ57×3钢管,沿钢筋骨架内侧环向布置4个,声测管须埋设至桩底,管口高出桩顶面50cm。钢筋笼下孔连接时,声测管需用液压钳连接到位,无漏水现象;钢筋螺纹接头必须拧紧,保持连接口15~20丝.钢筋笼骨架外侧设置耳筋,竖向间距2米,横向圆周不少于4块。
3. 清孔后需要对孔内泥浆进行检查,泥浆比重需保持在1。10~1。20之间,粘度保持在18~24之间,含砂率小于4%.孔底沉渣厚度不大于10cm。
4。 灌注前对导管长度、直径、密闭性进行检查,符合要求方可灌注施工。料斗应满足首封方量,隔水栓应保持密闭性良好,不漏砼。
四、 灌注过程检查
1. 灌注过程中需要对砼标高进行及时检查,每车砼灌注后需对砼面测深,根据导管长度控制导管的埋深,保证导管埋深不大于6m,且不小于2m。导管拆除时缓慢提升并居中,确保不挂笼。 2. 灌注过程中现场技术人员需做好现场灌注记录,更好的对灌注过程进行控制.现场灌注记录按施工原始资料存档。 五、报验程序
1、桩基础成孔后现场技术员立即自检,检查项目有:实钻孔深、泥浆性能指标、桩位复核、地质情况等,合格后向项目部质检员
及现场监理员报检,合格后方可进行下到工序施工;并上交钻孔记录表。
2、钢筋笼报检:钢筋骨架制作完成后现场技术员自检。检查项目有钢筋骨架长度及直径、主筋间距、螺旋筋间距、弯起钢筋位置、加强筋位置、钢筋焊接质量、保护层厚度等。合格后向项目部质检员及现场监理报验,合格后方可进行下道工序施工。 3、对未报检而强行进入下道工序的行为项目部将根据《质量管理办法》从重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