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 浅谈小学高年级学生心理教育
2007-05-19 10:13:34 本文已公布到博客频道校园·教育分类
【内容摘要】
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存在,每一个有责任心,热爱学生的老师,是不会视而不见的,只有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学习生活中潜移默化地进行引导、矫正、治疗,才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本人根据教育过程中所受到的启发谈谈如何对高年级小学生进行正确的心理教育。
【关键词】
小学生心理教育 心理疏导 心理矫正 心理治疗 心理品质的培养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随着心理教育水平的不断更新与提高,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各方面的关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教育本质的体现,而且正在逐渐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一名小学高年级教师,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常常在接触学生的过程中遇到不少心理问题,因此常常想:如何对小学高年级特别是毕业前的学生进行心理方面的教育?如何在“以德育人”的同时“以心育人”?老师是学生“心理”的读者,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载体,老师要通过有效的途径提高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为社会培养一批优秀的人才。
首先分析一下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心理现状,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心理问题:
1、1、 学业负担与自身能力之间的矛盾心理 2、 2、逐渐成长的懵懂心理
3、 3、已经长大,不希望有人管的心理 4、4、争强好胜的心理 5、 5、自卑、畏缩的心理
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集中在冷漠、孤独、厌学、焦虑、自卑、敌对等方面,学生心理脆弱是当前的最大心理障碍,原因来自于家庭过多的爱。而父母、长辈在溺爱过后,孩子长大的过程中,逐渐发现孩子的心理品质不容乐观,于是采取不理不睬或指责打骂的简单粗暴的行为来解决。适得其反,这些教育方式造成小学生更大的心理负担,形成各种怪异的心理疾病。
因此,一个有责任心,热爱学生的老师,是不会视而不见的,只有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学习生活中潜移默化地进行引导、矫正、治疗,才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下面就本人在教育过程中所受到的启发谈谈如何对小学生进行正确的心理教育。
一、及时心理疏导是避免过激行为的有效保证
及时发现学生心理偏移,关注他(她)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特殊举动和偏激言词,了解学生造成心理压力的原因,给予及时地疏导。
学生王某(六年级),性格内向,平时和要好的同学能多说几句,多数时间自己顾着自己。学生中出现一股“过生日”热,王某的好朋友过生日,都把她请去参加生日party。王某的生日到了,她很想回请好友,可是父母没有同意。因为王某家庭条件不算富裕,再加父母在外靠打小工生活,也腾不出时间招待,实在也是出于无奈而拒绝了她的请求。王某觉得自己在同学面前很失面子,一连数天忧郁寡欢。
发现这一现象,我有意识接触她,课堂主动提问她,希望激起她的情绪反应。一日放学,我巡视教室,发现一张字条在她的抽屉,一看,非常吃惊:“我要离开这个家,我不想看见他们了。”我立即找来她的好友询问,明白了为过生日而引出的问题。随即和家长联系,注意孩子是否及时回家。
第二天,我找王某谈心,从自己的生日谈起,告诉她过生日的真正含义和过生日可以采取的不同的方式,希望她正确处理自己的心境,不做令人担心的事情。后来了解到,王某和好友开了一个野外生日party,在小树林里唱歌、交流,别有韵味。
假如,王某的这件事情不被及时发现,可能导致其离家出走。假如面对王某横加指责,更可能激化矛盾,后果更严重。故而,教师要及时洞察学生心理变化和及时疏导心理。
二、及时心理矫正是培养良好心理品质的有效方法
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集中在冷漠、孤独、厌学、焦虑、自卑、敌对心理,都是不正确心理观,是由自身的素质、环境、教育、家庭影响等诸多因素造成。一旦发现学生出现心理波动,教师必须及时矫正。俗话说:防范于未然,这是很有必要的。小学生面对复杂的心理一无所知,很难辨清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什么正确,什么错误„„良好的心理品质既是与生俱来的,也有后天培养的,还有不断矫正提高的。
沈某(五年级),转学到我班,是个脾气暴躁的学生,喜欢占便宜。转学以后,班里连续发生他创下的故事:打哭同学了,咬伤同学手了,把别人的物品藏起来了等等。每天,班主任、任课老师都要提到他:头疼! 据了解,该生的父亲、爷爷都是当地很有名的人物,脾气暴躁,村里人、干部不敢惹的人。就这样,孩子也无形中产生一直惟我独尊的心态。首先,我们通过家长会和其父母沟通,指出助长孩子的霸道的危害性。其次,找孩子谈心,明确指出他的行为造成的后果,提醒他“称霸”不是才能,“才能”需要修养!再次,关注沈某在班里的表现,及时表扬他关心同学、服务同学的行为,制止可能发生的过激行为。
目前,沈某有了很大的转变,学习兴趣也浓厚了,沈某思维很灵活,因此,学习成绩也逐步提高了。
不正确的心理现象得到及时矫正,使学生正确看待人生观和信念观,为其一生积攒宝贵的财富!
三、及时心理治疗是纠正功能性心理疾病的有效措施
目前小学生心理疾病,多出现功能性心理疾患。简单地说就是因某种心结或压力造成的心情紧张而出现的各种心理状况。
功能性心理疾病,表现为身体某个部位不自觉发生不适,如:肚痛、发烧、胃病、肠胃疾病、冷汗、痉挛等,医院检查诊断不出问题,实际存在心理疾患。
学生蒋某(五年级),学习某一门功课时,怕被老师罚,怕被老师批评,怕同学笑话,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心理隐患,只要老师叫他完成作业,只要周一背上书包到校,就会发生严重的盗汗、肚痛、身体乏力的现象。“心病须用心药医”,先和相关老师交流该生的学习情绪和学习情况,针对蒋某的心结予以有意识地疏散,比如:蒋某的作业没有及时完成,不加以指责或立即要求补做,更不罚做(这是违反教育规律的),而是了解不做的原因以后,有他自己作进一步的决定。及时和父母沟通,告诉父母孩子的敏感与脆弱需要父母正确的呵护,不是“宝贝,心肝”可以解决的,要找到合适的途径予以舒解。建议父母找心理医生给予医治,通过心理疏导和药物治疗双管齐下达到治愈的目的。
蒋某现在已经摆脱了原有的阴影,学习十分积极,课堂表现欲望也逐步强烈。心理的及时治疗为他打开了心门。
心与心的沟通,“以心育人”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变化,及时沟通与理解,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打下扎实的基础,为社会输送一批批合格的人才,这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应尽的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