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路过诗人的门口
在上大学时,我曾喜欢过诗人叶芝的诗,读过他那戏剧性而充满现代意识与感性的诗。叶芝出生在爱尔兰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父亲是画家,对文学艺术有独特的见解。因此,在他幼小的心灵上点燃了文学艺术的火花。1887年,叶芝全家迁居英国伦敦,先后结识了唯美主义作家王尔德和摩利斯等人,并加入了诗人俱乐部。每一个经历往往是诗人灵魂与精神的重要旅程。
爱与情更是诗人血液里流动的灵魂。18年,叶芝与美丽的女演员茅德-冈相遇,且爱上了这个美丽的女演员,然而相恋是美好的,失恋却是痛苦的。1903年女演员嫁给了爱尔兰少校军官麦克布莱。痛苦出诗歌,一次不幸的爱情,激发了叶芝激情与怨恨间演绎的创作灵感。他需要她,也无法摆脱她,那是一个男人与诗人融合着的灵感渴求。正他诗中写道:“也许,他尽管只是个流浪儿,却找到了崇高真理的百合和绝世之美的玫瑰,把她们召唤到身边。因为缺少这两位佳人陪伴,爱尔兰那么多有名和无名的作家,都像拍岸浪花一样徒劳地虚度一生”。16年,结识了对他来说最具意义的女友——剧作家格雷戈里夫人。她出身贵族,在爱尔兰西部有一座庄园。当她发现叶芝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时,便请叶芝在她庄园安心创作。所以,假如说前女友茅德-冈给了他创作的激情与素材,那后女友格雷戈里夫人给了他生活的柔情和宁静。在庄园里叶芝参与了贵族的社交活动,扩大了他的生活圈子,丰富了他的创作源头。
“把你的各种思想锤炼成为和谐的整体”。是叶芝诗歌写作的精神与特色,他爱自己的民族与文化,爱自己的家园与民众,有着坚定的民族信念和深厚的民族感情。他的诗,是平淡里的特殊体验,是爱心锤炼的哲学思想,是现实与幻想的统一,是浪漫与神秘的唯美结晶。如他自己所言:“我像所有艺术家一样,希望用这些事物创造出一小天地,通过幻象,向那些愿意顺着我指的方向看去的同胞,展示爱尔兰的一些特点”。爱尔兰的民族文化是他创作的巨大素材和精神宝库,也是叶芝创作的魔幻色彩和独特标识。
这位诗人几乎用尽了一生在创作,到了1917年,52岁的叶芝才娶了乔治-海德-里斯为妻,她对神秘主义、唯灵论与叶芝有着共同而特殊的爱好。正是这种特殊爱好,叶芝早期的作品风格偏向浪漫、唯美,对爱尔兰下层平民的生活美化与歌颂,其中忽视了生活困苦的现实。到了中后期,受现代主义者庞德等影响,其作品风格渐渐偏向现代主义,“浪漫的爱尔兰已经死去、消失,和奥里亚尼一同长眠墓中”。1923年叶芝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1939年1月28日,这个被人们称为“最后一个浪漫主义诗人”、“爱尔兰的灵魂”、“生与死的骑手”等等的爱尔兰诗人,在法国病逝。他文字的奇丽,思想的神秘与深邃,是我们永远的记忆与寻觅的美丽。
“冷眼一瞥,生与死,骑者且赶路。”诗人死了,灵魂还在赶路。诗歌创作是诗人生命旅程的体验,是智慧里的灵魂质量,是精神里树立的美丽丰碑。“贫穷而能听见风声也是好的。”这就是人性与良知升华的闪光。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我们正需要一种诗歌般美好的精
神来引领,来树立灵魂中最美丽的旗帜。诗人死了,却曾一生与美相伴。诗歌活着,只希望它能照亮人类的每一个角落,让我们的心在亮光里望见最美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