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翻译与译介学跨学科研究的新尝试——《文学翻译与译介学理论新探》评介

翻译与译介学跨学科研究的新尝试——《文学翻译与译介学理论新探》评介

来源:华佗小知识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2011年第2期 Journal of Guangdong Polytechnic Normal University No.2,201 1 翻译与译介学跨学科研究的新尝试 《文学翻译-9译介学理论新探》评介 陈吉荣 (辽宁师范大学,辽宁大连116029) 摘要:《文学翻译与译介学理论新探》一书的出版标志着我国文学翻译研究又向前推进了一步,也为文化转向后的 文学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该书首次将译介学纳入翻译学范畴的文学领域进行系统性研究,在国内尚属首创。其 突出贡献表现在:分层次界定文学翻译与译介学的新概念:确立了翻译研究中的译介学范畴:阐释了翻译研究的译介学范 式:分析了翻译视域下的译介学传输路径:明确了传统文学翻译研究的当代化进程。 关键词:《文学翻译与译介学理论新探》;新概念;新范畴;新范式 中图分类号:H 31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02X(2011)02—0072—04 一、引 言 没有深入探究其背后的机理、原因,也无意解决如何纠正 误译的问题,因为现有译介学研究是从比较文学入手,可 以不探讨这些问题。而该书是从文学翻译人手,不可避免 要切入翻译的实质性问题,因此该书强调了翻译研究下 的译介学必须用来指导翻译实践和教学,这是和现有译 介学研究在既定目标上的差异之处。第五章、第六章在 目前.翻译研究已经从最初的翻译技巧评价发展到 翻译理论构建,再发展到应用翻译的理论研究和翻译学 方层面的系统性研究。时至今日,翻译学已经逐渐从 依附其他学科的发展转向将其他学科的基础理论与研究 成果运用到翻译学理论的构建上,构筑起以多学科为基 础的翻译学体系。在翻译学的应用研究不断走向深入的 肯定目前译介学研究功绩的基础上,提出发掘其潜力, 将其优势充分应用于文学翻译研究,两者结合,优势互 补,而不是像以前那样各行其道,并建立新的翻译研究 模式。 今天,文学翻译研究也在不断向前发展。2009年l1月, 《文学翻译与译介学理论新探》(以下简称《新探》)一书出 版,标志着我国的文学翻译研究又向前推进了一步。 《新探》共分六章,其主要内容可归纳如下:第一章澄 清了译介学的概念问题并综述不同学者的不同看法,描 述了译介学与比较文学曾经长期被冷落、而在文化转向 二、《新探》的特色 《新探》是将译介学纳入翻译学范畴的文学领域进行 的系统性研究,并且建立起文学翻译语料库,对语料库中 采集的大量语料进行定量与定性的分析,旨在为译介学 的驱动下又开始复兴的状况,进而指出译介学和文学翻 译从前互动互助不足,提出两者应走到一起、密切互动、 互助的观点。第二章强调翻译学和文学翻译应当从传统 的二元对立一统天下的研究模式走向当代的多元统一的 与文学翻译的跨学科研究抛砖引玉。此类性质的尝试在 国内尚属首次。笔者认为,该书的创新之处很多,可以从 以下几方面加以阐述。 (一)分层次界定文学翻译与译介学的新概念 模式。本章力图纠正现有译介学翻译研究忽略语言因素 的倾向.主要观点是要说明语言与文化、意识形态密不可 分。若忽略语言,其实也连带忽略了文化。通过文化、意识 形态等侧面论证文化与意识形态是通过语言在译文中得 以实现的,也就是说文化因素是难以同语言剥离的。第三 章和第四章试图对误译的背后原因进行挖掘并尝试提出 解决办法。现有的译介学研究谈及误译、变易等问题,但 收稿日期:2011-01—14 《新探》作者首先界定了文学翻译与译介学的概念。 作者采用分层次界定的方法,清楚地描述了这两个核心 概念的性质特点,并对其各自概念的发展作出了令人信 服的阐释。针对文学翻译,作者首先指出文学翻译的狭义 概念和广义概念。前者是指区别于其他文体的翻译,后者 则是涵盖一切社会产物的广泛意义上的文学翻译。这两 基金项目:辽宁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科研项目“基于摄人性改写的翻译策略研究”(2009B109)。 作者简介:陈吉荣(1972一),女,辽宁省大连市人,辽宁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外文学院在读博士后,英语语言文学 博士。研究方向:翻译学。 第2期 陈吉荣:翻译与译介学跨学科研究的新尝试 ・73・ 个层次的划分,使得读者对该书讨论的文学翻译有了初 步的范畴认识。随着语言研究的哲学转向和翻译研究的 文化转向,翻译文学逐渐成为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作为 翻译文学的近似范畴,文学翻译作为一门学科的需 求也与日俱增。这样,通过分类、比较和类比,作者阐明了 上的差异性。 《新探》作者认为,目前的研究已经使译介学研究与 传统的媒介学研究相区分,在译介学的渊源、性质、研究 对象与范围、研究内容与方法以及研究目的方面逐渐向 清晰化方面发展。在此基础上,还应该进一步明确翻译研 文学翻译的本质特征及其发展变化。 究中的译介学范畴。也就是说,译介学应摆脱它在比较文 针对译介学,《新探》作者首先梳理了中外研究者对 学中的从属地位.并将自己的跨文化研究优势移植到理 比较文学的定义,如雷马克的跨越国家范围的文学比较, 论研究与实践中。作者认为,译介学的范畴要比比较文学 韦勒克的国际视野的文学研究等。然后,作者讨论了译介 中的翻译研究范畴大得多,“它不仅包括翻译文学的研 学的概念,归纳并分析了法国比较文学学者梵・第根和中 究、文学翻译的研究以及相关译论的研究。还应该包括对 国学者谢天振等所作的定义。笔者认为,作者对译介学的 外国作家、作品的介绍和评论的研究,涉及具体的操作层 归纳已经将现有译介学定义的各个方面总结得很全面。 面。介绍和评论外国作品的重要文学期刊以及译本中的 难能可贵的是,《新探》作者并未止于概念的综述、梳理和 序言和跋,当时的新闻媒体发展状况都应当在研究范围 总结,而是对其作了进一步的思考。作者肯定了谢天振对 之内”(2009:202)。《新探》作者对翻译研究中译介学范畴 译介学研究作出的贡献,但对其所作的译介学内涵提出 的界定很全面,特别是最后一个范畴,即新闻媒体的发展 了质疑,有三点反思:一是针对译介学的学科地位问题, 情况研究扩大了传统翻译研究的理论视野,具有非常重 即译介学能否于比较文学,“译介”能否称为“学”。二 要的理论研究意义。韦努蒂在其理论专著中呼吁翻译研 是译介学与传统翻译研究的区别,译介学研究意义上的 究应注重现行版权法的导向作用(Venuti,1998:61)。中国 翻译研究摆脱了一般意义上的价值判断和对翻译实践操 五四时期《新青年》杂志对外国文学的译介,最先采用白 作的规定,是否一种为研究而研究的行为,从而忽略了语 话文形式.推动了中国的新文化运动。中国2O世纪80年 言层面的研究。三是针对现有译介学不评判译文对错而 代的哲学、美学等三整套翻译著作的出版,更是具有划时 提出的,如果忽视翻译的语言尺度,译学研究可能出现不 代意义。它标志着中国的翻译出版已经从官方机构走向 顾翻译标准的误译,美学成分又如何实现?总结作者的观 学者个体,对于当时中国的现代化理论话语建设起到了 点,笔者认为,《新探》作者旨在探索既关注文化和文学研 引领和推动作用。正如《新探》作者所言:“尽管目前对这 究又关注翻译的语言尺度的译介学研究,并以发展的眼 些方面的研究还多半是个案式的分析,尚未形成系统性 光来看待译介学的演变。通过梳理、对比和反思,作者分 的研究,但是它们作为译介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是不能 层次阐述了两个核心的理论概念,为后面的理论建构打 忽略的”(2009:202)。综上所述,《新探》作者确定了译介 下了基础。 学重要范畴在文学翻译研究中的应用,使文学翻译研究 (2)确立了翻译研究中的译介学范畴 中的译介学问题的讨论有了明确的内涵与外延。 翻译研究是基于语言变异的研究。由于语言符号本 (3)阐释了翻译研究的译介学范式 身是民族文化的构成因素,从一种语言翻译成另一种语 《新探》作者首先肯定了译介学对翻译研究的贡献, 言必然存在文化中的差异性。有研究者认为,翻译就是民 然后通过对比研究阐释了翻译研究的译介学范式。作者 族间的翻译(Berman,20o5:8),因此译者“总是受各种文本 认为,将译介学纳入翻译研究有如下几方面的作用。首 和文本外因素的制约”(Bassnett,2000:123)。当代对翻译差 先,译介学的加入,让人们对翻译研究有了新的认识,特 异性研究最有代表性的当属意大利裔美籍学者韦努蒂。 别使人们更加关注译者。其次,译介学的引入,让人们对 他的译论范式的提出正是基于全球化的文化背景和文化 翻译的标准有了新的认识,促进了翻译研究和标准的多 转向的理论背景。而他的理论视角包含了解构主义、后殖 元化。第三,译介学的引入,扩大了民族文学的研究视野。 民主义、女性主义、新历史主义、新马克思主义和精神分 第四。译介学有利于提高对异域文学的鉴赏力。第五,译 析等(参见张景华,2009)。这些后现代理论思潮与译介学 介学能够促进国别文学之间的相互借鉴。作者认为,文学 的文化研究有部分的重合。特别是对于文学经典的建构, 翻译与译介学的相关研究不应只停留在认识阶段,还应 韦努蒂认为,“经典性不仅取决于作品的文学成就,更重 当提出具有建设性的可操作的对策,阐释建立更完善、更 要的是文化认同”(转引自张景华,2009:79)。可以说,翻 合理的研究范式。 译研究中的译介范畴强调了三个层次、四个方面。三个层 总结《新探》一书,翻译研究的译介学范式可以从研 次包括:文本译介、译介活动的历史范围和翻译研究理 究角度、研究重点、研究目的、接受环境、评判标准等方面 论。四个方面包括:强调多元语言主义,强调多元文化主 加以阐释。从研究角度来看,译介学是把研究对象(译者、 义,彰显翻译的相对自主性,突显文本在异域语言和文化 译品或翻译行为)置于两个不同民族、不同文化或社会的 ・74. 陈吉荣:翻译与译介学跨学科研究的新尝试 第2期 巨大背景之下,从这样的角度对两个不同的民族、不同的 文化和社会之间的交流进行研究。从研究重点来看,译介 学关注的是在翻译语言转换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两种文化 和文学交流,以及导致的文化扭曲与变形等。它把文化的 研究作为重点,关注文化的传播带来的影响和差异;同时 也研究传播过程中出现的形式上的转变。从研究目的上 来看,当研究重心是原作者时,译介学关注的是语言本 身,研究目的倾向于语言的修辞研究,与翻译技巧、策略 和标准等问题相关;当研究重点是译者时,研究目的则倾 向于语言修辞背后的文化语境。从接受环境上来看,翻译 研究中的译介学范式研究译者、读者和接受环境三方面 内容。也就是说,把翻译行为的结果当成一个事实加以接 受,既关注译文质量的优劣,也关注与此译文质量极为相 关的文化交流、影响、接受、传播等问题的考察和分析。以 误译现象为例,固然有译者的作用,也离不来读者和接受 环境的作用。翻译研究的译介学范式关注的正是这三者 之间的相互理解和相互误解等接受情况。从评判标准来 看,翻译研究的译介学范式所依据的不只是语言上的对 等,还要看译者的翻译目的和读者反应等因素。 基于上述五个方面的归纳和总结,我们不难看出, 《新探》作者所阐释的翻译研究的译介学范式有突出的方 上的启示,即在研究范式上从求同走向存异,从二元 对立走向多元视角,关注影响翻译活动的文化因素,侧重 翻译活动的内外部因素的研究。通过翻译研究的译介学 范式.翻译研究的本位和外位可以有效地结合在一起。 (4)分析了翻译视域下的译介学传输路径 《新探》分析了翻译学视域下的译介学传输路径,可 总结为以下四种:异形与异质,模拟与虚拟,文化参与和 意识形态影响。作者采用莫尔斯电码人造语言系统,以图 示的方式形象地说明翻译过程中语言的异形。作者又引 用利奇文体价值公式,即含义+文体价值=(全部)衍义,说 明文体价值是一个变量,在同一“含义”的基质上也可以 衍生出各种不同版本。因此,翻译语言具有变异性质。作 者指出:“自然语言不像纯人造语言那样,形式和内容可 以完全分离,而是形式与内容糅合在一起。改变语言形式 势必会引起语言内容或风格发生某种程度的变异。在分 析文学作品语言时,那些宣称语言形式可以与内容相分 离的绝对二元论者实际上夸大了甚至扭曲了语言内容与 形式的真实关系”(2009:77)。这些翻译中的异质和异形 是翻译语言发生转换时不可避免的现象。基于此,作者提 出,翻译视域内的译介学研究既要得其质也要重其形,这 是翻译视域下的译介学研究与比较文学视域下的译介学 研究的不同之处。笔者认为,《新探》作者在此处指出内容 和形式之间的关系,意在提醒研究者,翻译视域内的译介 学研究生发于比较文学。但仍然不能完全摒弃语言学的 形式分析基础。当然,这种眷顾并不固于形式分析的逻辑 论证,其目的仍然是为分析文学翻译的审美模仿服务。 以形义之关系推论,文学翻译的模仿可以近形还是 近义区分成几种情况。区分的结果其实显示了翻译视域 下译介学的模仿路径。在该书中,就模拟与虚拟路径而 言,作者将其划分成三个时期:趋形模仿期,折中模仿期 和趋义求美模仿期。这种划分也是该书作者首创,既关注 到翻译的特点,也考虑了文学的特质。例如,作者分析第 一时期形成的原因时认为.古时人们在不了解语言性质 和出于对神灵的敬畏的情况下,文学翻译注重趋形模仿。 后来,随着对语言认识的加深和民族意识的觉醒,人们开 始注重折中模仿。近现代以来,西方翻译界努力将翻译研 究建构成更科学、更客观的研究体系,文学翻译的文本分 析模式、认知模式逐渐兴盛。笔者认为,在建立科学的翻 译观的同时仍要关注文学翻译的特殊性,就文学翻译而 言,科学性的内涵是如何使翻译更符合原意、更注重审 美。这也是该书作者所说的趋义求美的真正含义所在。 文化参与和意识形态影响都与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 有关。近十年来,这两方面一直是翻译研究的热点问题。 这些问题对于开阔翻译研究思路、开创翻译研究新领域 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任何一种理论研究都有其自身 理论建构方面的贡献,也有囿于其理论构建所源出的社 会资源条件所产生的局限。有研究者认为翻译的文化转 向也会逐渐走向黯淡,应回归文本,但也有学者对此有不 同的意见。如林克难认为:“回归文本无论对于传统的语 言研究和新起的文化研究都是没有意义的:语言研究一 直在研究文本,无处可归;而文化研究关心的不是文本而 是文化,无意回归。结论是:语言研究、文化研究同样重 要,应该让它们共同发展,以期对翻译研究做出各自的贡 献”(2008:155)。笔者认为,将译介学引入翻译研究,在某 种程度上可以巩固翻译文化转向的研究成果。翻译研究 各个领域内出现的杰出成果很多,给人的启发也很多。但 是由于没有系统而的学科体系,各方面的成果总是 出现起伏不平的状态。从这个角度而言,《新探》作者所做 的正是朝向学科建设的努力,值得肯定。 (5)明确了传统文学翻译研究的当代化进程 中国翻译理论研究在认识论基础上起源于古典美 学、哲学和古典文论,长期以来一直以典籍研究和文学翻 译研究作为理论研究的实证基础。文学翻译研究在中国 历史上的四次翻译高潮中一直起着重要作用。近代以来 的文学翻译研究百家谈,主要是针对各种外语作品的中 译或者中国作品的多语种外译,语言层面的讨论关注到 新近出现的翻译问题及其解决策略,但在理论观念上仍 然是传统的研究思路,形成初步的研究体系。2000年,郑 海凌的《文学翻译学》出版,标志着中国翻译学研究的文 艺学路线正式建立起来。该书对中国文学翻译的理论构 建作了系统的阐述,理论观点上注重融会贯通,摒弃传统 第2期 陈吉荣:翻译与译介学跨学科研究的新尝试 ・75・ 的直译与意译在方上的争论,提出了和谐翻译的理 论观点,主张“和而不同”和“同而不和”的文学翻译新思 路。这种理论观照到文学翻译的特殊性,很有针对性。此 学翻译研究与译介学的关系”时没有界定翻译学的概念, 列举的是翻译学发展的趋向。如能将其作进一步系统的 界定,将有助于该书主要概念之间的比较。再如,该书第 三章和第四章是非常重要的章节,论述了“语言与非语言 因素对文学翻译的影响及其表现形式”、“文学翻译的变 易及其意义”,如能在标题中明确译介学的传播路径字 样,可能会更加突显该书的主题。 参考文献: 书出版之际。中国翻译理论界尚未大量引入西方的翻译 理论专著,郑海凌的文学翻译学已经有了融合性和系统 性的研究思路,难能可贵。2009年,郑海凌在《翻译学概 论》中有一章专门论述了文学翻译学的发展前景。他把文 学翻译理论分成传统文学翻译理论和比较文学翻译理 论,其中比较文学翻译理论主要指译介学理论。从和谐翻 译走向译介学是中国文学翻译理论向现代转型的标志。 尽管译介学在中国是由谢天振1991年在比较文学领域 提出的,但文学翻译领域内的译介学研究还尚未成系统。 在这种背景之下,《新探》一书以其系统的理论阐述明确 了传统文学翻译研究的当代化进程。 翻译理论发展到今天.人们对文学的理论观念和翻 译过程以及文学翻译的本体论、主体论、风格论和文学翻 译批评都有了明确的认识。近十年来,我国引入西方以形 式逻辑分析和文化转向为主要方向的翻译理论。中国的 文学翻译理论研究也关注到文化研究和哲学研究,如翻 译诗学与翻译意识形态之关系,翻译的等值问题与翻译 的主体间性等问题。《新探》作者进一步肯定了现代文学 翻译研究与译介学的合力效应,指出其在介绍、传播、普 及原作方面的突出贡献。这一贡献超越了文学翻译的审 美价值。从而为翻译的多样性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研究 视角。 三、《新探》的局限 由于该书是首次将译介学纳入翻译学范畴的文学翻 译领域进行的系统性研究,某些方面还有进一步修改的 余地。该书最突出的贡献之一在于,作者将很多邻近的、 容易混淆的概念重新进行了界定,如文学翻译、翻译文 学、译介学、比较文学等等,但在第二章论述“翻译学、文 [1]Lefevre,Andr6.Translating Literature:Practice and Theory in a Comparaitve Literature Context[M].Beijnig:Foreign La ̄uagc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6. [2]Lefevre,Andr ̄.Translation。Rewriting nad the Manipulaiton of Literary Fame[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1992. [3]Leuven—Zwart,K.Van.Translation nad original:similairtise nad dissimilariitse,I and II D].Target,1989(1.2):151—181;Target, 1990 ̄.1):69—95. [4]Nord,Chrisitane.Text Analysis in Translaiton:Theory, Methodology and Didactic App ̄cation of a Mode]for Translation—Oriented Text An iS[M3.Amsterdam:Rodopi, 1992. [5]方汉文.文学翻译与译介学研究:学科的分轸[1].江南大学学 报(社会科学版),2008,(2):85—86. [6]郭建中.当代美国翻译理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7]廖七一.当代英国翻译理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 [8]林克难.回归之我见[J].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4): 155-159. [9]夏廷德,刘迎春,陈文铁.文学翻译与译介学理论新探[M].大 连: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2009. [10]谢天振.译介学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11]许钧,穆雷.翻译学概-i,f[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9. [12]郑海凌.文学翻译学[M].郑州:文心出版社,2000. [审稿:贺显斌责编:卓影]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