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2021年浙教版中考科学优化提分冲刺训练23(word版,含解析)

2021年浙教版中考科学优化提分冲刺训练23(word版,含解析)

来源:华佗小知识
2020-2021学年浙教版中考科学优化提分

冲刺训练23

1.调皮的小科随父母乘船去长岛旅游,来到船上,他高兴地跳了起来(如图所示)。由于船在行进中,所以父母很担心小科蹦起后,船开走他会落入水中,但小科蹦跳了一会儿,并没有发生什么危险,这是因为________。2.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经历了汤姆生、卢瑟福和波尔等提出的模型的过程。(1)卢瑟福核式结构模型是利用α粒子(带正电)轰击金箔实验的基础上提出的。下列能正确反映他的实验结果的示意图是________(选填序号)(2)从原子结构模型建立的过程中,我们发现________(选填序号)A.科学模型的建立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修正的过程B.模型在科学研究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C.波尔的原子模型建立,使人们对原子结构的认识达到了完美的境界D.人类借助模型的建立,对原子的认识逐渐接近本质3.如图所示为人体组织形成过程,请分析回答问题:(1)图中①②③表示细胞________的过程,④表示细胞________的过程。(2)人的大脑皮层主要由图中的________组织构成。大脑的结构层次为________,人体内的血液属于图中的________组织。(3)与玉米植株的结构层次相比,人体的结构层次中多了________。4.如图装置有多种功能,如收集气体、贮存气体等。回答下列问题:(1)气体从a端进入集气瓶,该气体必须具有的性质是________。(2)装置中预先盛满水,将水排出贮气,气体从________端进入。5.蝙蝠是一种分布很广的哺乳动物。为了研究“蝙蝠主要是通过什么器官来发现障碍物的”,科学家在一个大房间内竖起金属丝制成的障碍物,然后记录撞击和避开障碍物的蝙蝠数量,实验方法和结果见下表。实验实验处理方法ABC不做任何处理被观察的蝙蝠数量避开障碍物蝙蝠的百分比(%)1000717035蒙住蝙蝠的双眼1000蒙住蝙蝠的双耳1000(1)设计实验A的目的是________。(2)从实验A和B中,你能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3)综合分析表中的数据,蝙蝠是通过________(填器官名称)来发现障碍物的。6.金属及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1)铝具有很好的抗腐蚀性能,原因是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2)小明在学习金属的化学性质时,做了如下探究实验(金属片已打磨):②将铁片插入硫酸铜溶液中,铁片表面的现象是________;②将铜片插入银溶液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此探究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7.如图是某同学设计的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装置。在具支试管中铺上一层玻璃棉,用于保护反应管;注射器提前连接好,装入100mL水.实验时,将橡皮塞取下,取一定量的白磷放入具支试管底部的玻璃棉上,塞紧橡皮塞(并用拇指压住),在试管底部稍微加热,白磷燃烧。回答下列问题:(1)待反应结束,装置完全冷却后,注射器内的水进入具支试管的体积约为试管容积的________,若进水量偏小,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2)整个实验过程中,活塞的运动方向为________;(3)你认为该实验设计的优点是________。8.学习了电学知识后,小明对影响电阻大小的部分因素进行了进一步的探究,器材有:开关、电流表、电源(电压恒为1.5V)各一个,三根完全相同的合金丝,导线若干.【实验过程】电路如图1所示,将合金丝以不同方式分别接入电路A、B之间,闭合S后,记录的数据如表.连接方式电流表读数/A0.6一根两根串联三根串联两根并联三根并联0.30.21.21.8回答下列问题:(1)图2是一根合金丝接入电路时电流表的读数,请将其填入表格中.连接方式一根两根串联三根串联两根并联三根并联电流表读数/A________0.30.21.21.8(2)导体电阻的大小跟材料、长度和横截面积的关系.A.电阻的大小与长度的关系是:________;B.电阻的大小与横截面积的关系是:________.(3)进行多次测量的目的是________.(4)此实验也可得出电流与电阻的关系是________.(5)【拓展】用上述合金材料制成长1m、横截面积1mm2的电阻丝的阻值为1Ω.而实验中所用合金丝的横截面积为0.5mm2,则一根合金丝的电阻为________Ω,长度为________m.9.为了探究pH对唾液淀粉酶催化作用的影响,某同学设计并进行了如下实验:试管编号实验步骤121mL31mL稀释的唾液淀粉酶1mL试剂1mL盐1mL蒸馏1mL氢氧化钠溶酸水2mL液2mL可溶性淀粉溶液37℃水浴碘液实验预测实验现象2mL5分钟2滴变蓝变蓝2滴不变蓝不变蓝2滴变蓝不变蓝请根据实验过程和结果回答下列问题:(1)实验过程中,温度控制在37℃的原因是________.(2)实验中第3支试管没有出现预期现象,对于第3支试管不变蓝的原因分析,除了考虑“唾液淀粉酶与溶液pH的关系”及“淀粉与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反应”这两个因素外,还有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10.在我市某葡萄种植基地内有甲、乙两个不同品种的葡萄,经检测,甲比乙的含糖量高。请分析回答:(1)该葡萄基地内所有甲、乙两个品种的葡萄树可总称为一个________(选填“种群”、“群落”或“生态系统”)。(2)试推测甲比乙含糖量高的原因可能有哪些?参

1.由于惯性,小科跳起后将随轮船一起向前运动解析:根据惯性的知识分析判断。解答:当小科站在船上时,看似它没动,其实他跟随轮船一起向同一方向用相同速度运动。当他跳起时,由于惯性,他仍然会保持原来的运动方向和速度,即在水平方向上它与轮船仍然保持相对静止状态,与在地面上跳起是一样的效果,因此不会发生危险。2.(1)甲(2)A、B、D解析:卢瑟福原子模型又称“有核原子模型”、“原子太阳系模型”、“原子行星模型”、“原子核式模型”。关于原子结构的一种模型。1911年由卢瑟福提出。认为原子的质量几乎全部集中在直径很小的核心区域,叫原子核,电子在原子核外绕核作轨道运动。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解答:(1)卢瑟福的散射实验的现象是:大部分粒子沿着原来的运动方向继续前进,只有少量的粒子发生了运动轨迹的改变;只有甲符合;故答案为:甲;A、(2)卢瑟福的原子模型在当时认为是正确的,但是由于技术的发展可知,卢瑟福的原子模型并不全对;所以科学模型的建立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修正的过程;故A正确;B、模型可以比较直观的表示一些难以直接观察的对象;故B正确;C、波尔的原子模型不一定是完美的,随着技术的发展还会有新的认知出现;故C错误;D、利用模型,人们对原子的认识会越来越多,最终会达到其本质;故D正确;故答案为:ABD;故答案为:(1)甲;(2)ABD。3.(1);分化(2)神经;器官;结缔(3)系统解析:组织是界于细胞,及器官之间的细胞架构,由许多形态相似的细胞及细胞间质所组成。因此它又被称为生物组织。解答:(1)图中①②③的过程中细胞的数目在增多,但没有形态的改变,属于细胞分类过程,而④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结构和功能的细胞,属于细胞分化的过程;(2)大脑皮层主要是由神经中枢构成,神经中枢主要是由神经组织构成的;大脑除了神经组织还有结缔组织、上皮组织等,所以大脑属于器官;血液属于结缔组织;(3)植物没有系统这个结构层次;故答案为:(1);分化;(2)神经;器官;结缔;(3)系统。4.(1)密度比空气小(2)a解析:根据密闭容器收集气体时,若气体密度比空气或水小,则短导管进气,若气体密度大,则长导管进气分析。解答:(1)气体从a端进入集气瓶,该气体的密度须比空气小;(2)装置中预先盛满水,因水的密度比气体密度大,将水排出贮气,气体要从a端进入;故答案为:密度比空气小;a。5.(1)对照(2)蝙蝠避开障碍物与眼睛无关(3)耳解析:(1)用B的实验与A对照,分析蒙住双眼对蝙蝠的影响有多大;用C的实验与A对照,分析蒙住双儿对蝙蝠的影响有多大,进而判断蝙蝠判断障碍物的器官。(2)如果避开障碍物的百分比几乎没有变化,说明与蒙住的器官无关;否则,与蒙住的器官有关;(3)将实验C与A进行比较,得出结论即可。解答:(1)设计实验A的目的是对照;(2)从实验A和B中,可知避开障碍物的百分比几乎没有变化,那么得出的结论是:蝙蝠避开障碍物与眼睛无关。(3)从实验A和C中可知,避开障碍物的百分比变化很大,这说明蝙蝠是通过耳朵来发现障碍物的。6.(1)4Al+3O2=2Al2O3(2)有紫红色的物质生成;Cu+2AgNO3=Cu(NO3)2+2Ag;探究铁、铜、银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解析】解答:(1)铝有很好的抗腐蚀性是因为铝与空气中的氧气结合生成了一种致密的氧化物薄膜,隔绝铝与空气进一步接触,化学方程式为4Al+3O2=2Al2O3,(2)①铁比铜活泼,可以从铜的盐溶液中置换出铜,故现象为有紫红色的物质生成;②铜比银活泼,所以可以从银的盐溶液中置换出银,反应方程式为Cu+2AgNO3=Cu(NO3)2+2Ag,通过这两个实验我们可以得出铁比铜活泼,铜比银活泼。分析:该题考查了金属的化学性质金属活动性顺序与置换反应7.(1)五分之一;白磷不足量(或气密性不好、未定装置完全冷却即观察进水体积等)(2)先向左移动,后向右移动(3)反应始终在一个密闭的容器中进行,误差较小,现象比较明显解析:根据测定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原理分析,测定氧气体积分数时选择能与空气中氧气反应的物质,且生成物为固体,使得装置内因氧气反应消耗压强变小,再根据补充的水或活塞移动的体积确定氧气的体积。解答:(1)待反应结束,因磷燃烧消耗空气中氧气,且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所以装置完全冷却后,注射器内的水进入具支试管的体积约为试管容积的五分之一,若进水量偏小,可能的原因是白磷不足量或气密性不好、未定装置完全冷却即观察进水体积等;(2)实验中,磷燃烧会放出热,使活塞向左移动,慢慢恢复室温后,且磷燃烧消耗氧气,所以活塞又向右移动;(3)该反应始终在一个密闭的容器中进行,误差较小,现象比较明显。故答案为:(1)五分之一;白磷不足量(或气密性不好、未定装置完全冷却即观察进水体积等);(2)先向左移动,后向右移动;(3)反应始终在一个密闭的容器中进行,误差较小,现象比较明显。8.(1)0.6(2)材料和横截面积相同,导体的电阻跟长度成正比;材料和长度相同,导体的电阻跟横截面积成反比(3)得出影响电阻与导体长度和横截面积的关系,使结论更具普遍性(4)导体两端的电压不变,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5)2.5;1.25【解析】解答:解:(1)根据表格中的特点,串联的电阻越多,电流表的示数越小,所以串联一根电阻丝时,电路中的电流应大于0.3A,所以图2中电流表的量程为0~3A,分度值为0.1A,示数为0.6A;(2)A.根据1、2、3组数据可知,导体的材料和横截面积相同,导体越长,电流表的示数越小,说明电阻值越大,且电阻值跟导体的长度成正比;B.根据1、4、5组数据可知,导体的材料和长度相同,横截面积越大,电流表的示数越大,说明电阻值越小,且电阻值跟导体的横截面积成反比;(3)实验中进行多次测量,是为了得出影响电阻与导体长度和横截面积的关系,使结论更具普遍性;(4)由实验数据可知,导体两端的电压不变,导体的电阻增大到原来的几倍,电流减小到原来的几分之一,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根据电阻与导体的长度和横截面积的关系,对与上材料相同的导体,电阻值可记为R=×1Ω•mm2/m;由R=可知,一根合金丝的导体电阻为R==󰆳󰆳󰆿󰆿1.50.6󰆶󰆽=2.5Ω;代入上面关系式:2.5Ω=解得L=1.25m.0.5󰆶×1Ω•mm2/m故答案为:(1)0.6;(2)A.材料和横截面积相同,导体的电阻跟长度成正比;B.材料和长度相同,导体的电阻跟横截面积成反比;(3)得出影响电阻与导体长度和横截面积的关系,使结论更具普遍性;(4)导体两端的电压不变,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2.5;1.25.分析:(1)确定电流表的量程,读出示数;(2)根据串联时电流表示数判断出电阻的变化,得出电阻大小与长度的关系;根据并联时电流表示数的变化判断出电阻的变化,得出电阻大小与横截面积的关系;(3)实验中为得出普遍性结论,得出影响电阻的因素,进行多次测量;(4)根据电流和电阻的变化关系,得出结论;根据一根合金丝的电流求出电阻值;由电阻与导体长度和横截面积的关系及已知条件得出其长度的大小.9.(1)37℃接近人体体温,酶的活性最强(2)碘液与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反应解析: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其中这种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因此在探究实验中要得到可信的结论,一组对照实验中变量只能是1个.因此对照组与实验组相比,实验变量不同,其他因素都相同.设置对照实验目的在于消除无关变量对实验对象的影响.为增加可信度和说服力,探究实验一定要设置对照组.解答:解:(1)其他条件相同时,37℃接近人体体温,酶的活性最强.(2)实验中第3支试管没有出现预期现象,对于第3支试管不变蓝的原因分析,除了考虑“唾液淀粉酶与溶液pH的关系”及“淀粉与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反应”这两个因素外,还有可能的原因是碘液与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反应.故答案为:(1)37℃接近人体体温,酶的活性最强;(2)碘液与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反应10.(1)种群(2)解:一方面是由本身基因决定的;另一方面是由栽培措施等外界环境因素决定的。甲品种比乙品种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更多,而呼吸作用消耗的更少,从而能积累更多的有机物。解析:种群: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所组成的一群个体;群落: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联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生态系统: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统一整体。解答:(1)由题意,该葡萄基地内所有甲、乙两个品种的葡萄树组成了葡萄种群;(2)一方面是由本身基因决定的;另一方面是由栽培措施等外界环境因素决定的。甲品种比乙品种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更多,而呼吸作用消耗的更少,从而能积累更多的有机物。故答案为:(1)种群;(2)见上。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