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卷第4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7月 1.32 No.4 Journal of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Jlll,2olo 近+年以来晋察冀抗日椽据地研究综述 张洪芳,张文光 (河北大学历史学院,河北保定071002) 摘要: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是抗战时期中国党在敌后建立的第一个抗日根据地。它的创立,巩固和发展, 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重要的战略作用。2000年以来,史学界对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史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其历史 地位和作用、根据地创建、财政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 关键词:抗战时期;晋察冀根据地;政治经济 中图分类号:K2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15(2010)04.0072-04 A Review of Past—Decade Studies on the History of the Shanxi--Chahar-Hebei Anti--Japanese Base ZHANG Hong—fang,ZHANG Wen-guang (School ofHistory,Hebei Universitiy,Baoding 071002,China) Abstract:The Shanxi・・Chahar-Hebei Anti・-Japanese Base was the first one established by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in Japan・occupying regions during the war against Japan.Its establishment,consolidation and development played all importnat strategic role in Anti-Japanese War.Since2000,many scholars have carried on thorough studies of its history,and obtained huge achievement in studying its historical position and function,its establishment,its finance system and economy,and education. Key words:Anti--Japanese War;Shanxi・-Chahar-Hebei Anti・-Japanese Base;politics and economy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是在敌后创建的第一个根据地, 郭德宏[6】认为根据地政权是一个由参议会、和 它的创立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对这一段非同寻常历史研 三部分组成的“两权半”政权。参议会对有力的的监督 究,取得了的丰硕的成果。刘庆礼[1】对建国以来50年的晋 是根据地政权建设的一个突出特点。颜杰峰 ’J认为,根据 察冀根据地的研究做了一个系统的梳理。自2000年以来, 地的民主选举,具有进行民众动员、为根据地政权提供统治 对晋察冀根据地的研究取得了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 合法性和向外界展现自身民主形象等多方面的政治诉求。田 的特点 本文拟对目前的研究状况作一简要梳理,以期对促 利军[ 1指出各抗日根据地都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 进这一问题的研究有所裨益。 措施来加强廉政建设。杨圣清【 】归纳了抗日时期的五点 一、政治方面 执政经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发扬民主,实行民主建设; 2000年以来,国内出版了一些全面系统反映抗日战争 加强法制建设,依法执政;廉政、简政与整风运动;正确处 的专著、大型研究丛书和论文,其中《中国抗日战争史(1931. 理党政关系,加强党对政权的绝对领导。尼米聪【l 0】指出晋察 1945)))【 和《中国抗日战争全史》[31两部抗日战争史巨著对 冀进行的民主政权建设,经过选举产生了村民代表会、区代 根据地进行了论述。谢忠厚等人[41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为例具 表会、县议会、边区参议会及各级,初步实现了“三三 体地考察了它是中国过渡到现代化而必经的新民主主义社会 制”原则,健全了立法和行政统一的新民主主义政权机构。 的雏形。荣维木1 】对近十年来国内抗日战争研究的状况进行了 丁云【 1]分析了以乡级基层政权建设为核心的乡村基层民主 评述,对晋察冀根据地的政治经济有所涉及。 政治建设,肯定了其历史意义。张鸿石【 】认为根据地农村 收稿日期:2010.03.21 作者简介:张洪芳(1983.),女,河北邢台人,河北大学历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近代社会经济史。 -72. 张洪芳,等:近十年以来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研究综述 的政权结构、社会组织及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变化,为农民 政治参与提供了有利的客观环境,对农民自身及的革 命目标都产生了深远影响。翁有为【"】则对各抗日根据地民 主政权普遍实行的层级制度的行政督察专员制度进行 了分析,肯定了这一制度及其管理经验产生的重要而深远 的影响。 二、经济方面 光梅红等【¨1回顾和总结了学术界从2O世纪80年代以来 有关近20年的华北抗日根据地经济史的研究。2000年以来 经济方面的研究主要表现在对原有问题的更深入研究和进 一步探讨。 手工业:冯小红 J对近20年来中国近代手工业史研 究做了回顾和憩结。光梅红( 】{旨出根据地手工业生产采用家 庭经营、手工业小组和合作社、个体经营等模式。手工业收 入占到农家经济的30%,增加了农民收入,加强了对敌经济 斗争的能力。 乡村经济:近年来经济方面的一大特点是乡村经济的研 究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李金铮对乡村借贷进行了较为深入的 研究[17-23】。他以减息为中心研究抗战时期华北地区乡村借贷 形态的构成、运作方式以及与农村社会经济的关系做了全面 系统的研究,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边区农业的研究表现在政权与农民、与农业的关系。李 金铮【 ’ 以近代冀中定县为个案,指出近代人地比例关系处于 愈益紧张之势,但并不意味着现有耕地就已经到了不能维持 农民最低限度生活的地步。李自典【24】从干预的宏观角度 对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的农业生产进行了审视,边区从 法令及具体实践的组织领导等多方面对其发展的情况,进行 了干预,积累了一套颇具特色的工作经验。郑立柱【。 】}旨出晋 察冀边区采取积极的负担和措施帮助农民增收节 支使农民负担相对减轻,生活得到初步改善,成功地解决了 农民负担问题。苏少之[26]认为根据地在的经济下,’ 一部分原来的中农甚至贫雇农辛勤劳动,上升为新富农。这 是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的一种新的经济形式。 潘国旗【 1分析了抗战时期各根据地民主发行公债 的种类、名称、用途、利率、偿还期限、作用等,弥补了长 期以来由于资料缺乏对抗日根据地公债的研究较少的不足。 三、社会史方面 江沛【 】对国内1996.2005年的社会史研究进行了回顾 和展望,其中对晋察冀的社会方面多有涉及。李金铮【 1总结 了近十年来的抗日根据地的社会史综合的专题的研究。 社会变迁研究:江沛[30]从经济结构的嬗变、政治形态的 重构、裂变的文化层面等方面,分析了晋察冀和晋冀豫的社 会变动在政治强力推动下社会变动的历史景观。李海新【3l】 指出抗战时期,晋察冀涌现出党政干部、知识分子、军人身 份的八路军,以及公营企业工人等新的社会阶层;农民和妇 女的社会地位提高,成为极具创造性活力的社会阶层。 社会心理研究:李金铮㈨指出1937.1949年华北乡村的 土地改革中,领导通过“挖穷根”“斗争大会”等方法, 以此来激发农民对地主阶级的仇恨,使农民的心态经历了巨 大的变化。 妇女问题研究:曲晓鹏【 ’ 旨出边区通过颁布法令 来改善和提高妇女的经济地位,探讨抗战时期晋察冀 边区的妇女权益问题。张志永【 1认为2O世纪三四十年代 的华北农村妇女中婚外性关系者形成了一个特殊群体。中 共因地制宜把婚外性关系群体与妇女运动结合起来,使她 们直接或间接地参与了各根据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项 建设运动。黄东【”】手旨出根据地依据党的理论对建设新型婚 姻形态在、方式、力度等方面做出调整,婚姻需 要服从抗日的整体利益,是抗战时期婚姻与婚姻建设 的一个特点。 灾荒研究:高冬 36]指出抗战时期由于战争、灾荒等原 因,根据地的弱势群体问题非常严重。在根据地建立了 基于根据地特定历史条件的救助,制定和采取了因类而 异、积极与消极相结合的与措施,救助工作取得了显著 成效。张同乐【 指出晋察冀边区领导对华北抗日根据地 1940年代面临的空前蝗灾,采用政治鼓励与物质奖励相结 合的激励机制,在调动群众捕蝗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禁烟禁毒研究:齐霁p B】分析了领导的各抗Et根据地 为抵制日本战时的毒化相继颁布的一系列禁毒法规。孙 宝 9-4ol指出根据地建立缉私组织机构,制定规章制度,加 强缉私队伍建设,有效地遏制了根据地走私活动的泛滥,增 强了我军民的抗战实力。李晓晨【4l】分析了华北抗日根据地的 禁烟禁毒,采取了卓有成效的措施,开展了大规模的禁烟禁 毒运动。 四、文化教育方面 唐正芒【42]对近十年抗战文化研究作了述评。把根据地的 文化放在抗战文化的大背景下,对根据地的文化建设具有重 要的指导意义。詹永嫒【 】分析了抗日根据地的文化建设与政 治社会化,认为学校和大众传播媒介这两个正式的政治社会 化途经,传播和传递了新民主主义政治文化。 张志永等【 1认为通过对敌文化战,充分发挥了文化“软 实力”的作用,有效地弥补了边区物质方面的劣势,扩大了 的影响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申玉山等【4 峙旨出《晋察冀日报》是边区抗战新文化传播 和建设的主要载体和渠道,为建立、发展边区的出版发行事 业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用。张益帅【46】指出《晋察冀画报》 是敌后抗日根据地创办的第一本以照片为主的新闻摄影画 报,全面反映了晋察冀边区五年来的战斗和建设成就。 苏泽龙[47】从新的视角分析了根据地的“冬学”在乡村社 会变革中的作用,使农民摆脱了旧习俗、旧文化的束缚,并 .73. 第32卷第4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7月 自觉地将其行为纳入到新政权为他们规划的政治模式、经济 模式及文化模式中,而这一过程最终的结果表现为民众力量 与国家政权的结合。邓红【481介绍了晋察冀边区冬动的发 风俗的研究。近年来一直没有系统研究华北根据地的社会问 题的专门性著作问世,期待学者的努力。 展过程和作用,万立明【 。l从环境营造、途径、科技人才的分 布和评价等方面分析了根据地的科技队伍建设。 五、2000以来晋察冀研究的特点与展望 总的来说,近十年以来国内对晋察冀根据地的研究,无 论是深度还是广度,都有了很大发展。2000以来晋察冀研 【参考文献】 【1】刘庆礼.建国以来晋察冀杭日根据地史研究概述【J】。文物 春秋,2000,(4). 【2】张宪文.中国抗日战争史(1931-1945)[M].南京:南京大学 出版社,2001. 究的特点表现在: 1.多次召开学术会议。2005年6月20日,由山西 宣传部、山西大学等单位,联合在山西省会太原市举办 了以“抗日根据地与太行精神”学术研讨会。对参加会议的 论文进行了梳理和回顾,为以后学者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 础【 0】;河北省晋察冀根据地遗址修复与历史研究促进会为纪 念晋察冀边区成立67周年作了《晋察冀根据地与抗日 战争》;2005年9月在河北省石家庄成功举办晋察冀日报史 学术研讨会,是首次关于抗战时期党报研究的全国性学术研 讨会;2007年7月与2009年8月第一届和第二届海峡两岸 抗日战争史学术研讨会于在京召。两岸学者、中国与世界其 他国家学者之间的交流日渐频繁,抗战史的研究向更加广泛 的范围深入。 2.研究内容不断扩大。近年来根据地有关社会经济方 面的研究一直是学术界的热点,集中体现在研究社会变迁、 妇女问题、乡村经济、禁毒、灾荒等方面,著作和论文呈逐 年上升之势。李金铮对根据地的借债问题的研究和运用心理 学的视角对农民心态的研究都是开创之作,借债问题的一系 列研究开拓了区域经济史新领域;妇女婚姻问题出现了研究 的新的角度,以婚外性的角度进一步研究:乡村风俗的研究 是新趋势,以此来研究社会变迁。 3.研究方法不断增多。李金铮【5I]提出了新史的研 究方法,用国家与社会互动关系的视角,打破了以往对根据 地研究的“——效果模式 ,加强史与乡村史 的链接。学者们对晋察冀根据地的社会史的研究采用了经济 学、社会学、统计学、心理学等方法,从整体的社会史向区 域社会史转向,整体研究地方社会史与区域史,推动了社会 史研究的深化和发展。 4.综观多年来的晋察冀抗Fj根据地的研究,也存在着 不足。与其他根据地相比,有着一定的差距。学者们对陕甘 宁根据地的研究比较系统,有专门的著作和论文。晋察冀根 据地地处敌后在政治和军事上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与 日伪、斗争的复杂形势更需要学者们进行系统缜密的 研究:对下层民众抗战的研究较少。对社会史方面的研究有 待进一步深入,如妇女问题,社会治安问题等等;对根据地 社会文化的研究,从社会文化角度研究的较少,应该加强对 根据地社会文化方面研究的重视,如魏宏运对太行地区春节 .74. 【3】萧一平,郭德宏.中国抗日战争全史(3卷)【M】.成都:四川人 民出版社,2005. 【4】谢忠厚,等.新民主主义社会的雏形——彭真关于晋察冀 抗日根据地建设的思想与实践【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2. 【5J荣维木.近十年来抗日战争研究述评【J】.教学与研究, 2005,(8). 【6郭德宏.6]抗日根据地政权建设的特点和历史经验【J】. 历史教学,2005,(9). 【7】颜杰峰,邵云瑞.论抗日根据地民主选举的政治诉求及其 启示【J].社会科学辑刊,2007,(1). 【8田利军.8]论华北抗日根据地乡村政权中的廉政建设【J】.毛 泽东思想研究,2001,(6). 【9]杨圣清.抗日根据地政权建设的历史经验【J].前进,2005, (8). 【10】尼米聪.华北抗日根据地的民主政权建设【J】.河北师范 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4). f11】丁云.抗日根据地的乡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J】.北京工业 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12】张鸿石.论抗日战争时期华北根据地农民的政治参与…. 河北学刊,2002,(2). 【l3】翁有为.抗日根据地政权建设中的重要地方制度:行政 督察专员制度[J】.党史研究,2004,(2). [14】光梅红,李庄.近2O年来华北抗日根据地经济史研究述 评[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 【15]冯小红,光梅红.近20年来中国近代手工业史研究述评 【J】.河北大学学报,2004,(4). 【I6】光梅红.华北抗日根据地的手工业研究【J】.晋阳学刊, 2008,(4). 【l7】李金铮.借贷关系与乡村变动~时期华北乡村借贷 之研究f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0. 【18】李金铮.论1938-1949年华北抗日根据地、区的农 贷【J】.近代史研究,2000,(4). 【l9】李金铮.华北抗日根据地私人借贷利率考【J】.抗日 战争研究,2001,(3). [20】李金铮.私人互助借贷的新方式:华北抗日根据地、解 放区“互借”运动初探【J】冲史研究,2000,(3). 张洪芳,等:近十年以来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研究综述 [2l】李金铮.二三十年代华北乡村合作社的借贷活动【J】.史 学月刊,2000,(2). 【22】李金铮.策略与传统制约:民问借贷新解 【J].历史研究,2006,(3). [37】张同乐.1940年代前期的华北蝗灾与社会动员——以晋 冀鲁豫、晋察冀边区与沦陷区为例【J】.抗日战争研究, 2008,(1). [38】齐霁.抗日根据地禁毒立法问题研究【J】.抗日战争研究, 2005,(1). 【23】李金铮.也论近代人ISl压力:冀中定县人地比例关系考 【J].近代史研究,2008,(4). 【24】李自典.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的农业生产与干预【J] 抗Et战争研究,2006,(2). 【39】孙宝根.抗日根据地缉私述论【J】.理论学刊,2005,(5). [40】孙宝根.抗战时期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缉私述论【J】,石家 庄经济学院学报,2008,(3). 【25】郑立柱.晋察冀边区农民负担问题研究【J】.抗日战争研 【41】李晓晨.华北抗日根据地和区的禁烟禁毒[J】.社会 究,2005,(2). 【26】苏少之.根据地新富农问题研究【J].近代史研究, 2004,(1). 【27】潘国旗.抗战时期根据地公债述论[J】.抗日战争研 究,2006,(1). 【28】江沛.国内抗战时期社会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1995- 2006)[J].抗日战争研究,2008,(3). 【29】李金铮.抗日根据地社会史研究的回顾与思考[J】.抗日 战争研究,2004,(2). I30】江沛.华北抗日根据地的社会变迁评析【J].抗日战争研 究,2000,(2). 【3 l】李海新.论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社会阶层状况的变化及影 响[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5,(5). 【32】李金铮.土地改革中的农民心态:以1937.1949年的华北 乡村为中心【J】.近代史研究,2006,(4). 【33】曲晓鹏.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的妇女权益问题研究[J】. 抗日战争研究,2006,(2). 【34】张志永.华北抗日根据地妇女运动与婚外性关系【J】.抗 日战争研究,2009,(1). 【35】黄东.抗日根据地婚姻建设述论【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4,(6). 【36】高冬梅.论抗日根据地的弱势群体及其社会救助【J】.河 北师范大学学报,2008,(2). 科学论坛,2001,(12). 【42】唐正芒.近十年抗战文化研究述评[J】.湘潭大学学报(哲 学社会科学版,2007,(7). f43】詹永媛.抗日根据地的文化建设与政治社会化【J】.广西 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8). [44】张志永,吴刚.晋察冀抗El根据地文化战探析【J】.河北师 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9). 【45】申玉山,武占江.《晋察冀时报》与抗战新文化建设【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 【46】张益帅.敌后抗日根据地出版的第一本画报———<晋 察冀画报>创刊号【J】.文物春秋,2009,(1). 【47】苏泽龙.1941-1949年的山西冬学与乡村社会——以文 化变迁为视角的区域社会史研究【.『】.社会科学战线, 2008,(2). 【48】邓红.中国成人教育史的重要一页——抗战时期晋察冀 边区的冬动【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2, (3). 【49】万立明.试论抗日根据地的科技队伍建设【J】.抗日战争 研究,2008,(3). 【5O】郭卫民,岳谦厚,董佳.“抗日根据地与太行精神”研讨会 综述【J】.抗日战争研究,2005,(3). 【51】李金铮.向新史转型:史研究方法的反思 与突破【J].党史研究,2010,(1). (责任编辑、校对:马桂秋) ..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