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六子
倚危亭、恨如芳草,萋萋划尽还生。
念柳外青骢别后,水边红袂分时,怆然暗惊。 无端天与娉婷,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 怎奈向、欢娱渐随流水,素弦声断,翠绡香减。 那堪片片飞花弄晚,蒙蒙残雨笼晴。 正销凝,黄鹂又啼数声。 词作赏析: 此词写别后相思。
上篇登高望远,见景传情,难忘离愁别恨。 “倚危亭、恨如芳草,萋萋划尽还生”
一个“恨”字,破空而出。与别的词家由景而情,徐徐而来不同。周济评说:起处神来之笔”。这三句突出一个恨字。李煜用过“离恨恰如青草,更行更远还生。”此词用意从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脱胎而来。
“念柳外青骢别后,水边红袂分时,怆然暗惊。”
念柳外青骢别后,水边红袂分时---是衣服对子,写得是若干年前的一次别离场景。在环境优雅的柳外水边可览青骢,还有那红袖的衣衫,脑子里的情景越来越清晰鲜明。,这情景全由一个“念”字引出。不觉“怆然暗惊” 故事发生在春天的柳外水边,词人手牵毛色青白相杂的骏马,恋人身穿红色衣裙,依依惜别,词人骑马别后,恋人连连挥手告别而红袂分开,虽虚景实写,时间、地点和人物交代的一清二楚,然色泽鲜明、画面清晰。虽写场景,道的却是深深的离情。“怅
然暗惊”句,写突然遭此别离打击的心理感受,表现了词人内心的痛楚和悲伤。上片的恨字为下片的叙事抒情留下了广阔的余地。 下片回溯到别前 的欢洽之情。
“无端天与娉婷,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
首句是赞美女性的天生丽质。说上天平白无故地赋予她如此美妙的面容和婀娜的风姿,使自己倾慕不已。娉婷---美女的容貌。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二句叙写欢聚情况,相聚虽短暂,但却是幸福的时刻:花月良宵,佳期如梦,柔情似风。词人在此借用了唐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馀,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知。”,意境含蓄出之,又无浅露之病。
“怎奈向、欢娱渐随流水,素弦声断,翠绡香减。那堪片片飞花弄晚,蒙蒙残雨笼晴”
这五句一气呵成。怎奈向”三字呼起以下五句,一气呵成,直到最后一句才押韵,这在唐宋词中极为罕见。 前三句叹惋好景不常,倏又离散,梦断香消,她景已逝。词人在此运用一连串的词汇与别前“幽梦”、“柔情”形成强烈的对比,现如今词人没有了“欢愉”,也没有了“弦声”,连绿色薄绢的香味也已减去,这一幅幅伤春图,怎能叫词人不伤感伤别呢。“素弦声断,翠绡香减”,用形象写别离,有幽美凄清之致。“那堪片片飞花弄晚,蒙蒙残雨笼晴。”一对偶句忽又写当前凄迷之景物,以景融情。词人在怀人的深切愁闷中,观到此景更增他的惆怅,故用“那堪”二字领起。“弄晚”与下句“笼晴”互文,意谓飞花残雨在作弄晚晴。暮春时节,飞花片片,残雨濛濛,引起了词人的伤春之
感和离别之思。片片飞花和着濛濛残雨组成了一幅凄迷的景象,飞花残雨在作弄晚晴,其实不然,似乎是在作弄词人自己,撩起他内心的离愁别绪。面对此情此景,词人怎么能禁受的住。 “正销凝,黄鹂又啼数声”
正当词人凝视飞花,残雨,茫然出神之际,传来了黄鹂清脆而又宛转的鸣声,打断了他的思绪,使他清醒,使他更陷于深思。这个结尾写得非常自然和洒脱。元人沈义父《乐府指迷》云:“结句须要放开,含有余不尽之意,以景结情最好。” 正是“黄鹂又啼数声”,使词人把无穷幽怨寄寓在黄鹂的鸣声中而悠悠不尽,也似乎有意将词人拖入更深沉的悲苦之中。
满庭芳
山抹微云,天粘衰草,画角声断谯门。暂停征棹,聊共引离尊。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 销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谩赢得青楼,薄幸名存。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惹啼痕。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
词作赏析:
此词写别情,缠绵,凄婉。类似柳永的《雨霖铃》,所谓“山抹微云秦学士”、“晓风残月柳三变”。
“山抹微云,天粘衰草,画角声断谯门”
开篇三句写别时景物。远山上笼罩着蛋蛋 的彩云,一片衰草连向天边,向远处即将离别登程的路途眺望,那一片片微云仿佛被什么人涂抹到山峰上一样。这一幅画面看似恬静,其实饱含动感,因为“抹”是需要施动者的,一般用于绘画。“画角声断”一句,以凄厉的音响扣击着词人的心灵。此情此景,怎能不令人肠断!所以,在词人听来,这角声无疑是在吹奏惜别的哀音。“谯门”,即“醮楼”,是古代建筑在城门上的高楼,用来了望敌情。短短十四字内,既交待了季节,时间,气候特点,又写出了远景、近景,同时还从画面、色彩与音响诸方面烘托气氛。
“暂停征棹,聊共引离尊“
这两句,写正待航船将要出发之际,作者热恋的歌女匆匆赶来送别。但这一过程却全是虚写,作者只用“暂停征棹,聊共引离尊”两句匆匆交待过去。送行免不了要设宴饯别,这情景与柳永《雨霖铃》“都门帐饮无绪”是一致的,所不同的是柳永直接点明了“无绪”,秦观则写得更加含蓄而已。同样,在“共引离尊”时,免不了要回忆往事。
“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
此处蓬莱是浙江会稽山的蓬莱阁。作者只用“空回首,烟霭纷纷”两句敷衍过去,而并未加任何具体说明。1079年,他31岁,认识一介布衣,心情那面抑郁寡欢。此地一别,往事如烟,回首有茫然之慨。然而,正是这种写法,才深一层地表现出作者对“蓬莱旧事”难以忘情。“旧事”,“烟霭”般朦胧纷扰,理不出什么端绪,又梦境一般轻柔空幻,
仿佛不曾实际发生过似的。而无情的离别却确确实实摆在面前。此刻,他们几乎不敢相互凝视,只得把视线移向远处,遥望天际:只见斜阳照射几点寒鸦,闪光的河水紧绕着孤零零的荒村。下面写别后虔诚,必不直写,而是推出一个新的画境。 “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
此句从隋炀帝:“寒鸦千万点,流水绕孤村”化出。形象鲜明,雅俗共赏。其内涵,除秋意萧瑟外不无天涯沦落前途未必的身世之感。临别瞻念未来,借景喻情。 下片写出伤离的主题。
“销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
头句直写伤别的主题。“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香囊是古代男子佩带的盛香料的袋子,分别时解下来赠送对方留作纪念。“罗带轻分”,是说女子罗带上打的同心结,轻易地就给解开了,表示草草分别。。“轻”字又暗示分别的轻易,由此引出下句。 “谩赢得青楼,薄幸名存”
这里用杜牧诗意,把这一切都归结为:“谩赢得、青楼薄幸名存”。这两句一方面写自己负人之深,同时还反映出词人功名失意、不得不奔波离别的怨恨。所以,这场离别实在并非因自己“薄幸” 。下面由此补足一句: “此去何时见也”
毫无疑问,这是对“薄幸”的一种否定。另方面,这又是明知故问,双方心里明明白白地知道:此地一别,相会无期。下文很自然地用“襟
袖上空惹啼痕”对此作了回答。这一段里有若干次感情的起伏,而每一次起伏都渗透了作者身世飘零的感慨。 “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
上面是一气呵成。分别之后,还是不住回头观望,“高城”本来是很显眼的,但已经看不见了,只见隐隐约约的黄昏中的无数灯火,言外之意是那“高城”中的依依不舍的人更是看不见了。这是不见于字面的深入一层的写法。所谓婉约,就指的表达的方式曲折婉转,表达的语言简约凝练。情在景中,意在言外,令人怅然不已。
满庭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