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安徽省油茶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

安徽省油茶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

来源:华佗小知识
安徽省油茶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

陈素传;肖正东

【摘 要】油茶是我国重要的木本食用油料树种,也是世界四大木本油料树种之一.笔者针对安徽省油茶生产现状,分析了当前油茶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从加强宣传、合理规划、加大资金投入、提高栽培管理水平、加强示范林和基地建设、开展综合利用研究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发展思路与对策,为安徽油茶产业健康发展提供借鉴. 【期刊名称】《湖北林业科技》 【年(卷),期】2011(000)001 【总页数】5页(P47-50,62)

【关键词】安徽;油茶;生产现状;发展对策 【作 者】陈素传;肖正东

【作者单位】安徽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合肥,230031;安徽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合肥,230031 【正文语种】中 文

油茶Camelliaoleifera Abel.是我国特有的木本食用油料树种,与油棕

Elaeisguineensis Jacq、油橄榄Oleaeuropaea L.和椰子Cocosnucifera Linn.并称为世界四大木本食用油料树种,主要分布于我国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1~2]。油茶是指山茶属CamelliaL.植物中油脂含量较高且有栽培经济价值的一类植物的总称,目前普通油茶Camelliaoleifera Abel.是主要的栽培树种,约占油茶栽培面积的98%,其他的栽培品种还有小果油茶C.meiocarpa、攸县油茶C.yuhsienensis、越

南油茶C.vietnamensis、红花油茶C.chekiangoeosa等[2]。

由油茶籽加工提炼而成的茶油是优质保健食用油,其品质可与橄榄油相媲美,以油酸和亚油酸为主,还含有少量的亚麻酸等高价不饱和脂肪酸,其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占90%以上,每100 g茶油中维生素A和E含量分别为5 112.55 ug和20.28 mg,不含对人体有害的芥酸,易被人体消化吸收,能降低血清胆固醇而起到预防和治疗高血压和常见心血管疾病的作用;茶油色味独特,耐贮藏,不易酸败,不会产生引起人体致癌的黄曲霉素;而且茶油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在四大木本油料中是最高的,高于菜籽油和花生油,长期食用茶油,可预防冠心病、脑血栓、血管硬化、高血压等疾病,号称“东方橄榄油”,是一种高档食用油[1]。

茶枯饼作为茶籽榨油后的副产物,含有大量的皂甙,可提取茶皂素,是一种天然化合物,容易被酶水解,不会引起环境污染,可做洗涤、肥料、化工原料等[3],具有多种用途。提取茶皂素后的残渣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淀粉,是优质饲料,也是良好的发酵原料。茶壳中含有单宁、糠醛等,可用于制造栲胶、糠醛、活性炭等化工原料等[4]。开展油茶副产物的加工利用,可获取一系列高品质的产品,广泛用于各种行业,发展前景广阔。

油茶是主根发达的深根性常绿树种,其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能力强,是优良的荒山绿化和水土保持树种;油茶抗污染能力强,花朵艳丽,花期长,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油茶作为长寿树种,一次种植,百年收益。因此,油茶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1,4]。

安徽省是我国油茶生产重点省份之一,油茶是我省森林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我省油茶主要栽培区域为皖南山区、大别山区和江淮丘陵部分地区,其中大别山区和江淮丘陵区是油茶分布的北缘。区内油茶栽培历史悠久,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1949年以前全省油茶林栽培面积1.8万公顷左右,以六安、徽州两地区为主,上世纪50年代,油茶开始在我省发展,当时歙县建有万亩油茶特种经济林场,70年代中期木本

油料生产进入高潮,经历了50年代和70年代两次快速发展时期,油茶栽培面积曾突破6.67万hm2[5]。到了20世纪80年代以后,油茶栽培一直处于低谷状态,由于单位面积产量低,效益差,许多地方油茶林被毁,油茶面积不断减少,各地的油茶加工企业也纷纷停产,到90年代末,全省油茶林面积降到2.67万hm2以下[5]。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保健意识增强以及膳食结构的改善,人们对食用油的要求越来越高[5]。茶油因其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达90%以上,不含对人体有害的芥酸,易被人体消化吸收,深受国内外市场欢迎。特别是油茶综合加工利用技术的突破,推动了油茶加工企业的规模发展,从而带动了油茶种植业的发展。据2006年底统计,全省有油茶林5.67万 hm2,加上近几年新造的1.07万hm2,目前全省油茶林在6.67万hm2,其中0.67万hm2以上的县有舒城、霍山、太湖、祁门和休宁;全省现有各类油茶加工企业50多家,产量百万吨以上的有近30家。全省各类油茶加工企业的生产加工能力远远超过原料供应能力,因此,加快我省油茶资源的发展是油茶产业发展的关键,特别是要加快油茶示范基地建设。

油茶巨大的市场空间已引起了我省各级、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2007年制定了《安徽省油茶中长期发展规划》,近期省又出台了《关于加快我省油茶产业发展的意见》。财政上,2009年国家和省级投入在1 000万元以上,加强油茶良种和基地建设。各地对油茶发展也十分重视,黄山市、六安市以及太湖县、潜山县、霍山等县都做了油茶发展规划,列入本地区经济发展总体规划;舒城县、太湖县等地出台了《加快油茶发展意见》;舒城、金寨、休宁、徽州区等地成立了油茶产业领导小组,对油茶产业发展给予倾斜和资金支持,每年从地方财政列出专项资金发展油茶。如太湖县规定,新造666.7 m2油茶补助200元,低改666.7m2补助100元。现全省油茶产区群众、造林大户发展油茶的积极性非常高涨,新的油茶热开始显现,并且规模还在不断递增。

自1999年起,我省开展了油茶良种选育研究。经过反复不断筛选,初步选育出黄山

1-5号、大别山1-4号、金引系列等油茶优良品种(品系),通过了省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审(认)定。目前安徽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安徽农业大学、歙县特种经济林场、安徽德昌良种苗木有限公司等单位正在进一步开展油茶优良新品种选育,其中我院已在潜山、舒城、太湖等地复选出60多个优良单株,2010年将进行决选和申报新品种审(认)定。

同时,为适应我省油茶发展对良种苗木的需求,先后于江北和江南建立了6家有一定规模的油茶种苗繁育基地,如安徽德昌良种苗木有限公司、太湖县华源农产品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黄山市三友农林合作社有限公司及黄山市林业科学研究所等,基地规模近千亩,为全省油茶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良种苗木。 1.2.3 油茶产业链不断完善

我省目前已初步形成一条从科研、生产、加工到销售的较完整油茶产业链。科研机构有安徽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安徽农业大学等。近几年来,我院先后承担了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省科技攻关油茶项目多项,紧密结合我省油茶产业链生产实际情况,指导基地具体实施;油茶良种选育不断深入;育苗技术基本成熟,特别是油茶轻基质胚芽嫁接育苗技术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低改技术正在推广。油茶加工企业都能严格按照国家标准规范生产,茶枯等副产物提取利用正在积极探索。目前加工企业50多家,其中年产量千吨以上的企业有6家,如黄山徽山食用油业公司、大别山科技开发公司等。加工企业的快速发展有力地刺激并提高了油茶种植业的积极性。 1.2.4 初步涌现出一批龙头企业

我省已初步涌现一批信誉高、实力较强、规模较大、管理较先进的油茶龙头企业。目前有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国家经济林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2家,市级龙头企业4家,省级著名商标3个,先进工艺和先进技术项目4项。龙头企业的有力带动、著名商标的影响、先进工艺及技术的支撑,有力地推动了我省油茶产业的发展。

我省现有的油茶林绝大多数为20世纪70年代营造的老、弱、疏、残林分。长期以来,由于对油茶管理投入少,加之观念、眼前利益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绝大多数油茶林经营管理粗放,林内杂草灌木丛生,疏密不均,林内通风透光不良,完全停留在“靠天收”的状态,产量极低或根本没有产量;很少进行垦复、施肥、修剪及病虫害防治等生产措施,导致油茶林立地条件恶化,地力严重衰退,树体生长发育不良,大面积油茶林花而不实或大量落花落果,病虫害猖獗,严重影响产量,一般每666.7 m2产油量不足1.0 kg。同时,油茶林结构不合理,“老、弱、病、残”林分多,树体结构差,丰产林比例不足10%,低产低效林占90%以上。

长期以来,我省油茶生产绝大部分采用种子实生繁殖,造成后代品种类型混杂,个体间差异大[6],这也是我省油茶一直以来产量低、效益差的根本原因,严重挫伤了群众发展油茶的积极性。同时,我省油茶生产良种化水平低,良种选育步伐严重滞后于生产,盲目大量从周边省份购苗或采集穗条,这给我省油茶产业发展带来了一定程度的风险;良种采穗圃建设缓慢,选育出的适合我省栽培的油茶品系由于受制于穗条产量,致使良种不能在生产中大面积推广,严重阻碍了油茶良种产业化水平的提高。 我省大多数油茶林生产管理的科技水平低,林农普遍缺乏种苗选购、肥料施用、丰产栽培及低产林改造技术、病虫害防治及果实采收等方面的专业知识,造成油茶林基本处于粗放经营状态或过度垦复,水土流失严重,地力衰退;缺乏相关的技术咨询与培训,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省油茶产业的健康发展。

长期以来,我省茶油加工大多处于低水平的粗加工状态,许多油茶产区甚至还沿用土法压榨提取茶油,其色重易沉淀,不能作为商品进入市场[7]。近几年来虽有少数几家企业(黄山徽山油业、大别山科技公司等)在茶油精炼和深加工方面成长较快,但均处于发展初期,规模尚不够大,加工成本高,产品只能作为高档礼品面向高端消费群体或国外市场,也未形成一定的知名品牌,难以为广大消费者所接受,市场占有率低。同时油茶的综合加工利用和茶油产品的深度开发也尚无正式产品上市。

油茶是我国特有的优质食用油料树种,茶籽加工制成的茶油是一种绿色保健食用油,其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占90%以上,富含维生素A和E,不含对人体有害的芥酸,易被人体消化吸收,能降低血清胆固醇而起到预防和治疗高血压和常见心血管疾病的作用,不会产生引起人体致癌的黄曲霉素,号称“东方橄榄油”,是一种高档食用油;茶油除作为食用油之外,还能通过深加工生产医药、化妆品等高级用油,吸收对人体有害的短波紫外线,制成天然高级美容护肤系列化妆品。日本大岛棒株式会社通过精炼制作的天然高级美容护肤系列化妆品,每10m L售价1 950日元,效益增加了几十倍。因此,要大力宣传油茶的营养与保健价值,改变油茶产区群众对油茶低产低效的不正确认识,积极引导人们的消费倾向和消费观念,培育固定和潜在的消费群体,努力开拓国内外广泛的市场。

我省油茶皖南山区和大别山区均可栽植,以金寨、六安、舒城、庐江、芜湖、宣州、广德一线以南为油茶适生区域,此线以北的来安、凤阳、肥东、肥西及霍邱南部虽可引种栽培,除小地形、小气候较为适宜的少数地方外,大部分地区冬季易受冻害,影响结实,产量较低,是我省油茶栽培的边缘区,不适宜大面积生产。同时,各县(市)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进行合理规划,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相对集中连片发展,切忌一哄而上,不顾自身实际盲目发展。每一区域可以“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发展,形成规模效益,注重培育龙头加工企业。

省财政在安排油茶专项资金的基础上,应视财力状况逐步增加预算,重点用于油茶示范基地和种苗基地建设。积极争取国家加大项目建设力度,在农业综合开发、财政扶贫、农业产业化、以工代赈等专项资金中,优先支持安排油茶发展项目,同时加大对油茶丰产示范基地和优质育苗基地的扶持,结合林业重点工程,积极支持发展油茶基地。鼓励金融部门为油茶产业发展提供服务,对加工企业尤其是省级龙头企业,林业和金融部门要优先安排林业贴息贷款。各有关市县也应安排专项财政资金扶持油茶发展。

3.4.1 加强油茶优良品种及无性系的选育与推广

良种可大幅度提高油茶产量。自20世纪70年代开展油茶优树选育以来,全国已选育出150多个油茶优良新品系[8]。要重视与发掘对现有育种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与利用研究,在我省油茶栽培的北缘区域,注重加强早花、避寒型品种选育;在以产量为主要育种目标的基础上,同时兼顾品质,选育高产新品系时,应侧重提高果实含油率品系的选育,通过育种工作制订出科学的栽培技术规程,实现无公害或有机栽培。以常规育种为主,结合现代生物学技术开展定向育种,提高育种效率,缩短育种周期,培育高产量、高含油量、高抗逆性油茶新品种。建立相对完备的油茶良种繁育中心,保证良种苗木质量,建立健全油茶良种推广渠道,努力提高油茶造林良种使用率,实现油茶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大幅提升。 3.4.2 对现有低产林进行合理改造

我省现有的100万亩油茶林中低产林占了很大比例,加强对现有油茶低产林改造和管理,是迅速增加总产量、提高单产和质量的最快捷、最有效的措施[4]。对老、弱、病、残林采取砍灌清杂、垦复施肥、高接换优、良种更替等技术措施,产量可提高几倍甚至几十倍。 3.4.3 合理间种

油茶林收益较慢,进入盛产期一般要8~10 a,如在油茶林内间种花生、豆类、绿肥及药材等,既可提高油茶生产的经济效益,又能促进油茶正常生长发育。

农民非常注重示范林对他们的示范带动作用。因此要着力加强基地型高产示范林的建设,通过试验形成一整套适合我省各地栽培的油茶高产、稳产栽培和经营管理技术,建立示范园。同时,要加强对林农的培训,将科技意识、手段和具体栽培技术直接培训到林农个人,根据具体情况对林农进行分类指导,避免单一模式和教条化。根据目前油茶良种苗木供应偏紧的实际情况,可指导林农就近采集优株穗条自繁苗木或改造油茶低产林分。

发展油茶生产,必须走产业化道路。着力深化茶油精加工利用技术,开展茶油、茶枯、茶饼、茶壳等深加工综合利用技术研究。开拓国内外食用茶油市场,对茶油的有效成分进行提炼,生产高级化妆品和医药保健品等高附加值产品。重点培育和扶植一批产业关联度大、科技装备水平高、经济实力雄厚、牵动力强、辐射面广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实施品牌战略,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对油茶产业发展的推动力。

【相关文献】

[1]庄瑞林.中国油茶.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8.

[2]姚小华,王开良,罗细芳 等.我国油茶产业化现状及发展思路.林业科技开发,2005,19(1):3~6. [3]黄卫文,敖常伟,钟海雁.油茶皂素抑菌效果研究.经济林研究,2002,20(1):17~19.

[4]黄永芳,陈红跃,雷治国等.广东省油茶生产现状与发展对策.经济林研究,2004,22(3):77~79. [5]赵波.安徽发展油茶生产大有可为.安徽林业,2005, (5):8~9.

[6]李东林,张良富,周良骝等.关于发展我省油茶生产的战略思考(上).安徽科技,2000,(2):34~35. [7]程军勇,程德峰,梅济发等.湖北省油茶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湖北林业科技,2007,(6):54~56. [8]徐林初,龚春,高璜.江西省油茶产业化发展的机遇与对策.林业科技开发,2005,19(3):9~1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