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竖屏的起源、优势、特征与挑战

竖屏的起源、优势、特征与挑战

来源:华佗小知识
新媒体INew Media

竖屏的起源、优势、特征与挑战

马广军

【摘要】竖屏的产生虽然是基于手机移动网络技术和用户手机使用习惯,但竖屏所体现出的个 人主义和良好的交互式体验优势,使其在“无社交不媒体”的移动网络时代获得快速发展,它不 仅适配了手机移动网络的平台要求,更是满足网络媒体时代社交化、场景化和移动化的用户需求, 竖屏虽然生于技术,却盛于人的深层心理需要。竖屏在拍摄构图、编辑理念、视听语言语法及审 美标准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化,形成了聚焦人物、“短平快”叙事和社交互动基因的特征。

【关键词】竖屏;横屏;社交互动;手机移动网络

手机网络视频的井喷式增 长,给视频行业带来了巨大挑战, 尤其是适应纵向手机的竖屏视频

比为1.33 : 1。这种画面比例后 来被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接 受,成为此后影像制作的标准格 式,被称为学院标准(

NBC在Snapchat中进驻独家

新闻栏目“StayTuned”。此外,

还出现了分享、搜索竖屏视频的 移动应用Vervid、出售竖屏视 频和照片的在线网站Verly等。 2017 年 12 月, 更新 了自己的i〇S应用程序,使用 户都能看到全屏的竖屏视频,而 不是之前需要旋转90。才能看 到的侧边带有黑条的竖屏视频。 2018年3月,美国流媒体平台

(Vertical Video)的产生和发展,

不仅对人们的观看习惯、传统宽 屏(4 : 3或16 : 9的格式标准) 影像制作产生了巨大改变,也重 塑了视频画面叙事策略和影像美 学。竖屏的产生虽然是和手机移 动网络技术密切相关,但绝不仅 限于技术,其背后是用户对社交、 互动、场景和移动等方面的需求。

Standard)。该标准一■直延续并影

响到20世纪50年代诞生的电视 行业,直至20世纪70年代后宽 银幕电影诞生。[1]

随着手机移动视频成为网络 视频新趋势,基于手机移动网 络的竖屏视频诞生并逐步兴起:

2015年4月,如今最大的竖屏 视频平台Snapchat鼓励市场营 销人员和媒体公司拍摄竖屏视 频;同年6月,Twitter推出了 “Moments”功能,采用竖屏方 式显示照片和视频;2016年, 《华盛顿邮报》推出适配手机观 看的垂直视频播放器;2017年, 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美 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等 主要媒体公司先后在Snapchat 上开启竖屏资讯。如CNN在

Academy

Netflix在移动端预览功能里,

使用竖屏格式展示30秒的预览 视频。国内外的直播类视频平台 几乎都采用了竖屏的方式。[2]

竖屏视频的产生与发展源于 手机移动技术和人们对手机的 使用习惯,也是手机移动网络技 术发展的必然要求。手机的设计 是基于通话这个最基本的功能, 充分考虑到人体耳、口的尺度比 例和手持的方便,采用了纵向的 工艺设计。由于竖向手持手机拥 有较好的握持感,大多数移动应 用程序的交互设计都假设用户

视听界■ 2019. 1月刊

竖屏源于手机移动

网络技术及手机用户使用 习惯

自有影像以来,无论是基于 电影、电视还是电脑等技术形态 的影像一直都是横屏比例标准, 横屏历来是影像制作和观看的基 本格式。15年卢米埃尔在最 初设计画面宽高尺寸时,参考了 13年爱迪生发明单人观看的 活动电影视镜的比例,即画面宽 约24毫米,高约18毫米,宽高

Snapchat平台上推出名为“The Update”的即时新闻节目,

63

BROADCASTING

将垂直握持智能手机。由于人们 能够竖向手持设备完成手机上 的绝大多数任务和需求,这种握 持方式也在逐渐改变视频播放 方式。同样,由于手机竖向握姿 的使用习惯,用户对于内容的阅 读浏览希望是顺畅和无缝衔接 的,人们对于反复调整手机方向 比较抗拒。前纽约时报的视频制 作人Zena Barakat花了一年研 究竖屏视频,她发现很多人不再 愿意旋转手机去观看横屏视频, 她做出了精妙的总结:“作为一 个制作视频的人,这种感觉就像 用户并不按照我们设想的最佳 的方式去观看,但是用户则说, 我们才不在乎,我们爱怎么看就 怎么看!”

二、竖屏的优势:社交

化、场景化和移动化的用 户需求

虽然竖屏视频的产生源于手 机网络技术和手机用户使用习 惯,但实际推动竖屏视频快速发 展并体现其优势的却是社交化、 场景化和移动化等方面的需求。

首先,竖屏视频满足了网络 媒体的社交化需求,社交媒体充 分发挥了竖屏视频的交互性。在 一个“无社交不媒体”的网络媒 体传播时代,社交功能对于网络 媒体的重要性毋庸赞言,当下各 类信息的传播路径已经非常清 晰,即移动互联网(智能手机)一 社交平台(微信、微博等)_用 户,社交平台已经成为信息传播 和分发的主要渠道,一些传统主 流媒体也纷纷和各社交平台寻 求合作分发内容,最为显著的就 是各家传统主流媒体开通微信 和微博平台账号。近年来基于社 交属性迅速扩张的直播和短视 频,大有超越图文成为主流信息

6

4

视听界■ 2019. 1月刊

传播样式的趋势。而在众多视频 样式中,竖着看竖着拍的竖屏视 频已经成为社交平台的新潮流。 一方面是因为竖屏视频与移动 社交平台信息接收更匹配。对于 视频内容生产者而言,为了适配 社交平台内容接收习惯,必须考 虑社交媒体所采用的竖式信息 结构布局,以期用户获得良好使 用效果。竖屏视频相对于横向视 频,其在手机端更容易适应手机 竖向信息流,与人手指上下滑动 的阅读方式更加相宜,提高了用 户流畅的阅读浏览体验。另一方 面,竖屏视频与传统横向视频相 比,更加以人为主,符合社交活

动中对人本身的关注。以手机端 为呈现平台的竖屏视频,其拍摄 不是简单地由横变竖,这种变化 最主要的特征便是对人或物体 的近距离聚焦,是对人面部的关 注和放大,使人从横屏侧重展现 环境中抽离出来,成为可以“没 有背景”烘托的人。手机作为信 息传播的新工具,竖屏样式具有 天然的人际交互特性,符合手机 平台的社交基因。从这个意义上 来说,竖屏也许是以社交为第一 性的,它的优势是强化彼此社交 的有效互动,其首要目的不是为 了观看。

其次,竖屏视频满足了用户 “以我为中心”和“幽闭环境” 的场景需求。与PC时代的互 联网传播相比,移动时代场景的 意义大大强化,移动传播的本质 是基于场景的服务,即对场景(情 境)的感知及信息(服■务)适配。 换句话说,移动互联网时代争夺 的是场景。对于媒体来说,亦是 如此。因此,场景成了继内容、 形式、社交之后媒体的另一种核 心要素。[3]竖屏以第一人称进行 叙事,它摒弃了横屏擅于展示环

境和交代关系的特点,改变了人 和用户的关系,让人几乎占据屏 幕的所有空间,人的形象和表情 成为绝对核心,在竖屏营造的虚 拟世界里,用户有了一种“我即 中心”的虚拟场景,满足了“以 我为中心”的心理需求,让“自 我”不仅可以被他人关注,更 可以自我“凝视”。正如有研究 者指出:与以往的自拍设备不 同,智能手机还拥有可供自拍者 观看自我图像的屏幕。而智能手 机是使用者身体的延伸,其屏幕 是一种私人化的屏幕。这赋予了 自拍者即时中近距离审视自我 身体图像的能力。如今,智能 手机“屏幕”日益成为“镜像”。 透过这种“镜像化”的移动智能 终端屏幕,自拍者可以在进行自 我摄影时,跨越时空进行自 我“凝视”,进而使拍摄与管理 自我的身体图像成为可能。[4]而 自拍中竖屏占绝对比例,竖屏拍 摄中自拍也是绝对数量,竖屏为 自拍的“自我展示”和“自我凝 视”都提供了形式上的场景。此 外,竖屏的垂直框架构图形成 狭长的视野,对于人物、建筑、 树木等狭窄且长的事物容易展 示,而对纵向空间的开阔展示乏 力。比如各类直播场景基本都采 用竖屏展示,除了对人本身的侧 重之外,也考虑到对周边环境的 删减,形成幽闭环境。作为信息 沟通的一种形势,竖屏在对人的 凸显和环境的隔离方面具有天 然优势,使人的眼睛聚焦于其中 心,由此具备撩拨情绪和营造幽 闭场景的独特优势。

第三,竖屏是移动网络时代 图文信息和视频信息的最佳展 示方式。手机的纵向结构与传 统视频电影、电视及电脑等载体 的横向结构截然不同,甚至手机

9:16的屏幕比例与16:9的宽屏 比例正好相反。在2018中国网 络视频年度高峰论坛上,优酷资 讯中心高级总监王立明直言:竖 屏是最匹配手机智能终端的表 现形态,

种终端或者是一种传

播一定有它最原生的形态,竖屏 就是手机终端最原生的、最有生 命力的形态。近些年来无论是直 播还是短视频,竖屏已经成为非 常重要的格式标准,竖屏不仅符 合手机的观看习惯,更充分利用 本身就不大的手机屏幕。传统基 于横屏拍摄的影像,在手机端观 看时,要么得旋转屏幕,要么就 得忍受屏幕太小带来的信息丢 失和极不匹配的比例,观看体验 较差。

三、竖屏的特征:聚焦

人物、“短平快”叙事和社 交互动基因

'从横屏到竖屏,不仅仅是简 单地竖起来。竖屏首先是基于手 机移动端技术需求,所以竖屏视 频的生产一定要考虑到播出平 台,从前端拍摄到后期剪辑,无 论是拍摄构图、编辑理念、审美 标准都发生了变化,形成了自己 的特征。

首先,竖屏长于展现人物而 弱于交代环境和关系,长于展现

静态而弱于表现运动。16:9的 屏幕长宽比例拓宽了横向空间, 压缩了竖向比例,在其中可以充 分展现环境、空间和事物之间的 位置、关系,也可以充分展示物 体的运动状态等,观看时符合人 眼视觉习惯。然而9:16的屏幕 比例标准基本上让人占据了绝 对主体,环境和关系的展现大大 弱化,更不适合表现画面内部运 动。2017年首档竖屏视频人物 采访节目《和陌生人说话》,主

要通过静态访谈方式展示人物

故事和情感。竖屏构图突出人物 中心位置,周边环境基本被删 减,形成幽闭的访谈环境,从中 可以清晰地看到人物的表情和 神态,观众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 故事和情绪当中。基于手机屏幕 制作的节目本身带有强烈的平 民感,而竖屏构图则放大了小人 物的悲欢离合,竖屏的展现恰恰 与节目组“大时代下的小人物” 与“没有小角色,只有大人物” 并行原则相匹配。

其次,竖屏视频叙事的“短 平快”。移动网络特性要求基于

手机移动端的竖屏视频的观看 是碎片化、移动化的,其不适合 讲述非常复杂和需要高度注意 力的故事,在创作上要求形式短 小,平铺直叙讲故事、直抒胸臆 诉感情。《和陌生人说话》每集 10分钟左右,对人物故事交代 单刀直入,不会设置过多悬念, 人物情感表达直抒胸臆。

第三,竖屏天然具有社交和 互动基因。观看竖屏展示的内容

犹如观看一张人物肖像画,画中 所展现的人物形态、神情就是这 幅画的所有,没有场面和环境, 没有空间和历史,没有多余的信 息,当你立足于画前凝视时,你 与画的作者或是画中人仅通过 人物神情完成了超越时空的互 动。随着手机硬件、软件的发展 和丰富,

些视频社交软件提供

了丰富多彩的增加互动性和趣 味性的功能,这都是对竖屏社交 和互动基因的发掘与利用。抖音

APP的开屏广告中,将品牌广

告融入自身竖屏短视频之中,増 加了用户的交互体验。无论是短 视频或直播,不论是横屏还是竖 屏,其内容或以内容为入口的平 台就是社交和互动,是人关系的

新媒体INew Media

连接。只有把握住对人生物层面 和精神层面的本质了解,才能了 解包括竖屏在内所有媒体衍化 的逻辑。

四、竖屏的挑战:横屏、

视觉习惯和幽闭恐惧症

竖屏快速发展的时候,人们 比较关注横屏和竖屏的差异与 未来发展。相比横屏视频,竖 屏视频更加注重特定对象的呈 现,尤其是自带垂直属性的背景 或物体,适合展示简单直观的场 面,通过放大细节带动观众情 绪;横屏视频的视野相对开阔, 空间层次感丰富,纵深感强,在 人物关系的表现上更胜一筹。框 架的不同要求视频创作者打破 原有的传统创作思维,重新思考 如何在纵向框架内完成画面构 图和叙事,构建属于竖屏视频的 叙事逻辑。[5]竖屏和横屏在内容、 匹配度上是互补的,在未来是一 种并行的状态,不存在。

然而竖屏最大的挑战不是横 屏,而是横屏背后人类的视觉习 惯。人们在用眼睛观察事物的时 候,通常总是先看整体环境再看 具体事物,先有视野宽度再有细 节捕捉,本质上人类是以横向的 角度看世界,所以宽屏视频更加 与人的视觉习惯相匹配。人们在 面对竖向视频时,会给视觉习惯 带来一些不适。不过好在哈佛 医学院眼科教授以利•贝利(Eli

Peli)通过研究后认为,这些不

会对在手机上进行垂直演示的 舒适度或安全性产生影响,因为 智能手机等小型移动设备持有 臂长的视野范围非常小,人眼上 下移动的能力范围远超出手机 屏幕的范围。

还有竖屏视频抵制者认为, 竖屏视频会引发幽闭恐惧症。若

视听界■ 2019. 1月刊

65

互动仪式链视域下体育赛事网络直播的 互动研究

----以企鹅直播2017-2018赛季中国女排超级联赛为例

贌莹萍

【摘要】体育赛事网络直播伴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与革新应运而生,具有“现场同在感”的体

育赛事网络直播时代已经到来。文章选取企鹅直播平台2017-2018赛季中国女排超级联赛的赛事 直播为研究对象,采用虚拟田野调查法,以互动仪式链为理论基础,从互动仪式的组成要素、互 动内容及互动结果三个维度展现体育赛事直播间内的互动运行机制,对直播间内的互动运行机制 进行反思,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体育赛事;网络直播;互动仪式链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移动终端 功能的发展,网络直播平台迅速 崛起。网络直播涉及娱乐、教育、 体育等众多行业,体育竞赛作为 网络直播的重要项目迅速占领了 网络直播市场。

为了深入研究体育赛事网络 直播过程中的互动仪式,本文采 用虚拟田野调査法,以企鹅直播

平台2017-2018中国女排超级 联赛的直播作为研究对象进行 个案分析。中国女排超级联赛由

于商业化程度不高,电视直播的 频次过少,球迷群体通常会选择 通过网络直播观看比赛,企鹅直 播平台因其专业解说、高清画面 及优质服务深受广大球迷喜爱。 笔者采取参与式观察的方法观

以垂直框架叙事,两个人就会占 满整个画面,几乎没有空间展示 背景信息。当网络视频产业进一 步发展,网络视频会在形式上不 断丰富,在视频内容上新的垂直 领域不断被挖掘,涉及的领域越 来越细分。随着网络大数据技术 和信息推送精确度越来越高,势

必视频形式也将成为内容之外 另一个与用户偏好相匹配的标 签,在内容的“信息茧房”之上, 或许也会有诸如竖屏视频带来 的“幽闭恐惧症”。

竖屏的产生基于手机移动网 络和用户使用习惯,但是竖屏 格式本身张扬的个人主义和强

烈的交互优势,使其在“无社交 不媒体”的移动网络时代迅速发 展,适配和满足用户社交化、场 景化和移动化的需求。竖屏虽然 生于技术,却盛于人的心理需 要,媒体技术快速发展和迭代的 背后,总是基于对人性需求的观 照。

注释:

[1][2]周奎.竖:屏时代的来临:融媒体短视频类型前沿和趋势研究.电视研究,2018(6).

[3] 彭兰.场景:移动时代媒体的新要素.新闻记者,2015⑶.[4] 余富强,胡鹏辉.“我拍故我在”:景观社会中的自拍文化.新闻界,2018⑶.[5] 顾洁,王路路.竖屏——短视频行业的新格式.东南传播,2017(9).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

6

6

视听界■ 2019. 1月刊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