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投资
CO-OPERATIVEECONOMY&SCIENCE人民币对内贬值对外升值原因分析□文/冯玉兰
提要继2006年我国部分行业产
品价格有所上升后,2007年、2008年又出现了较大规模的价格上涨,通货膨胀压力趋于加大;而人民币升值压力最初起源于
起调整为8.11元/美元,人民币升值了2%。这一标志性的事件,拉开了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升值的序幕,并大有越演越烈之人民币对美势。截至2008年3月31日,
产业关联度强,其价格上涨会导致诸多产品价格的上涨。
2、货币流动性过剩,导致通胀压力增加。货币流动性过剩已经成为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并对价格上涨形成了强劲的推动力。我国货币流动性过国际热钱不断剩主要是由贸易顺差过大、涌入、信贷规模扩大等因素造成。
3、经济增长速度过快,固定投资过热。自2003年以来,我国GDP增长速度一直保持在10%以上,而且呈逐年加快的趋势。2007年上半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达到了11.5%。经济的高速增长主要是通过固定投资的高速增长实现的。近几年,我国经济发展一直存在局部过热现象,部分行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不断扩大。
4、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及股市的财富带来了效应。由于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国家大居民收入的增加。特别是近两年,幅提高了公务员、教师等行政、事业单位人员的待遇;2004年以来出现的“民工荒”使得农民工工资有所提高,国家推出的一系列“惠农”使得农民收入也有了消费的增加,继而对价格的提升起到了主要参考文献:[1]零星物资巧采购.石油石化物资采购,2008.12.[2]刘双占,战略采购之“方”.石油石化物资采购,2008.5.[3]设备采购-“大盘”在手,高枕无忧.石油石化物资采购,2008.4.[4]如何为油田物品采购量体裁衣.石油石化物资采购,2008.7.[5]鞠颂东,徐杰编著.采购管理.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国际社会,但国内经济基本面、汇率制度、元汇率的中间价为7.0752元/美元。
一、我国出现通货膨胀压力的原因经济也构成了升值压力的重要来源。本文通过对目前我国宏观经济形势进行分析,提出一系列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通货膨胀;外汇储备;货币;人民币升值;汇率机制改革
F83文献标识码:A中图分类号:
自信用货币产生以来,通货膨胀就成
对于通货膨胀的成因,西方经济学家认为主要有四种类型:需求拉动型、成本推动型、混合推动型和结构性通货膨胀。另外,在开放的经济环境中,通货膨胀的国际间传递也是一国(地区)出现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笔者认为,我国现阶段出现的通货膨胀压力不能简单归为上述几
为影响一国(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种类型中任意一类。其既有需求扩大导致
对于通货膨胀,经济学界始终没有统一的供不应求的原因,也有成本价格上升引起定义,比较权威的说法是1987年出版的《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词典》中,英国著
的产品价格上涨。具体分析,我国现阶段通胀压力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四方面的原
名经济学家莱德勒和帕金将其定义为:因:“通货膨胀是价格持续上涨的过程,或者1、粮食、猪肉、能源等商品价格上涨从等同意义上说,是货币不断贬值的一种过程”。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正式宣布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揽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形成了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美元兑人民币的价格自公告发布之时或将较小批量整合成较大批量,以求争取到更优惠的价格。这种方法的缺点是可能会在一定时间内增大库存量;二是集中向某个供货商采购:这种方案更适用于标准品的采购或面向产品较齐全的分销商采购。由于分销商的经营模式较生产厂家更为灵活,他们往往代理较多的产品线,而其要求的最小订货量也较生产厂家更低,因此在很多时候向1~2家产品线较全的代理商集中采购是小批量采购的一种上佳选择。当然,代理商或经销商通常会在原厂报价的基础上收取一定比例的费用。过快,产生成本推动的通胀压力。本轮价格上涨的直接原因是由于粮食、猪肉、能源等商品价格大幅上涨。这些商品既与居民的生活密切相关,又是工业生产的上游由于这些产品的必然会传导到下游产品。
六、结论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发展,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始终是成败的关键。很多企业的最高管理部门已经认识到把长远采购工作纳入到公司整体长远战略计划规律中去的必要性;越来越多的公司以战略高度来考虑采购和供应职能,以战略管理思维取代传统的买卖交易行为。战略采购的应用必将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推进企业的发展。(作者单位:长江大学管理学院;指导老师唐立新)居民收入的快速增长带动产品,当其价格上涨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了大幅度增加。
《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年11月号上(总第380期)
51
金融/投资
CO-OPERATIVEECONOMY&SCIENCE推动作用。
二、人民币升值的主要原因
人民币升值这一现象是多个因素、各种力量共同作用的产物。其中,内因是关键和根本,而外因则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简言之,人民币升值是历史的必然,而非偶然。
1、内因
)国际收支顺差。双顺差是人民币(1
即国际收支出现顺差,这意味着该国外汇市场上汇供给大于需求,因此外币将贬值,而本币必将升值。我国近年来持续出现双顺差现象,就2007年上半年而言,国经常际收支继续保持双顺差格局。其中,项目顺差1,629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增长132%。因此,人民币在下半年,甚至明年继续出现升值预期就不为奇了。简言之,双顺差是人民币持续升值的根本所在。
(2)外汇储备。外汇储备过多表明:在外汇市场上供给大于需求,同样会引起外币贬值以及本币升值。我国2006年2月751亿美元,首次超过日外汇储备高达8,
本成为外汇储备世界第一的国家。外汇储备反映了一国国际支付能力和外债偿还能力,具备充足的外汇储备是保持一个国家经济稳定的重要指标。然而,由于机会成本的存在,所以并非越多越好,太多的外汇储备反而会导致资源的极大浪费。
2、外因。美国、日本、欧洲等发达国家持续施压成为人民币升值的外因。根据马歇尔-勒纳条件,只要满足出口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与进口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之和大于1,那么本币贬值就能改善贸易收支。因此,他们施压逼迫人民币升值,目的是维护其本国的利益。他们企图通过阻打击中国商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以美国为例,实施“弱势美元”,力图扭转其国际收支逆差局面。
三、建议
鉴于我国目前面临的通货膨胀、人民币升值的压力是由诸多因素导致的,笔者认为,缓解当前通胀压力也应采取“一揽
子”措施。
1、实施多种货币的“组合拳”出击面对国内出现的通货膨胀压力。国家已经采取了一系列货币进行调整,如央行2007年已经连续10次上调人民币存款基准利率,普通存款金融机构将执行14.5%的存款准备金标准。根据我国当前资本泡沫迅速膨胀的现状,笔者认为应该“组合拳”出击。央行应继实施货币的
形成稳定的紧缩性预期,抑制货币需求,为我国国民经济中投资过热现象降温。同时,应辅以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央行可以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动,适时适量地出售有价证券,以缓解货币量供应过度的局势,还可以向部分贷款数额增加较快、流货币回笼。
2、针对特殊行业采取相应的财政、税本文所说的特殊收以调整供需结构。
行业是指对通货膨胀压力的产生起主导作用的行业。鉴于房地产行业和生猪养殖行业供不应求的结构问题是我国此次通货膨胀压力产生的重要影响因素,将上述“特殊行业”。二者归为
3、逐步调整外贸。贸易顺差导致我国基础货币供给增加,减少贸易顺差自即要控制出口,扩大进口,并适时适度地促进人民币升值。
在控制出口方面,2007年我国已经对出口退税作出了3次调整。鉴于我国出口以高污染、高耗能和低附加值产品居多的现状,笔者建议加大出口退税结构调整力度,在现行税率调整的基础上,进一步
本实行半年期的没有补偿的储备要求方案,超过半年后方可使用;对以非直接投资形式流入的短期外国资本征税,比如对外国资本投资本国股票征收1%的税;或者短期外汇信贷或持有外汇头寸的规模。通过以上做法可缓和国际资本迅速进入我国资本市场引起价格的哄抬,也可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其短期内的撤离行为引起的经济动荡,保证我国宏观经济运行
此外,还要搞好相应的配套改革措目前,中施:一是改革现行的结售汇制度。国的外汇储备已很充裕,不仅足以保障对外贸易活动的需要,而且也为选择更加宽松的外汇管理制度创造了条件。因此,适时调整强制结售汇制度,实行意愿结售汇制度的条件已经成熟。目前,可先进一步放宽所有出口收汇企业的留汇额度,再逐步变一些项目的强制结售汇为意愿结售汇;二是改革现行储备制度和储备,减少经常项目顺差。可以增加进口石油等战略物资储备,减少外汇储备;增加企业和个人持有的外汇,减少国家的外汇储备既可缓等。这样可以减少经常项目顺差,解资源压力,又可减轻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三是运用市场机制缓解由外汇储备增可加所引致的基础货币投放量增加问题。证券化回笼一部分发行在外的货币,以及将央行现有的一部分外汇储备资产证券化等措施,对冲由外汇储备继续增加给货币造成的压力。在鼓励资本流出的同时,加强对资本流入的管理,改变资本流出和流入不对称的状况。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进口先进的机器设备、一些具备国际竞
升值的重要源头。若一国收入大于支出,续提高利率水平,并提高法定准备金率,的稳定性。
78%;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902亿美元,动性充裕的商业银行发行定向央票进行
然成为解决货币供给过度的强有力手段,考虑通过将财政在银行的债务
增大取消出口退税率的资源型、高耗能、争力的企业到海外投资的同时,抑制一些高污染产品的数量,并相应上调资源税。不必要的资本流入,改善国际收支状况,在扩大进口方面,重点对象应该是国内短这类产品的进口关税可作适当下调。
4、加强对国际资本流动的监管力度,主要参考文献:防止资本快速进出。为了控制流通中的货币数量,防止国际游资进出对我国资本市场造成巨大冲击,应当加强对国际游资出入境的监管力度。笔者建议借鉴国外的做法,如对以非直接投资形式流入的外国资
[1]保罗·萨缪尔森,萧琛译.宏观经济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2]樊彩跃.中长期保持“高增长、低通胀”面临的主要问题[J].宏观经济管理,2007.7.
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碍中国商品过大规模地进入其国内市场,缺的资源、原材料和高精尖设备,因此对
52
《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年11月号上(总第38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