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研究

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研究

来源:华佗小知识
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研究

[摘要] 加快城镇化,完善小城镇基础设施,改善农村经济发展的环境,提高城镇化水平,

是当前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近年来,小城镇建设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对资金的需求越来越大。但是,小城镇建设中,突出的资金供需矛盾,成为阻碍小城镇进一步发展的瓶颈。通过对三明市小城镇基础设施投融资的现状、投融资结构、资金供需平衡情况进行分析和研究,提出适合三明市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的基本框架。

[关键词] 小城镇;基础设施;投融资;资金管理制度

一 引言

城镇化,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具体包括生产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的变化。从长远看,小城镇处于农村之头、城市之尾,在城乡发展结构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工业化的重要载体,又是农业产业化的服务依托,对于广大农村具有巨大的带动作用。推进小城镇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推动农村地区工业化的发展和农村社会的进步,促进现代农业和涉农服务业的发展,有效吸收农村富余劳动力,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和公共服务水平,对加快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在社会经济快速稳定发展的中国,加快城市化的进程,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然而,在一个有13亿人口,农村人口仍占56%的中国,想要依靠大中城市发展经济,加快城市化发展,并不现实,难以解决问题,所以,将城镇化作为发展、实现城市化的平台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一个必然选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形成了以小城镇为基础的多层次的城镇体系,城市群发展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中西部一些密集城市地区的小城镇建设也取得了较好的发展。尽管如此,但是我国城镇化的发展还存在着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为,我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于城镇经济发展。主要原因为,我国建设小城镇基础设施的投融资不完善,无法合理有效的筹集资金,导致小城镇建设资金不足。文章将以三明市城镇化建设为例进行深入研究,通过对三明地区各县区城镇化建设的现状、先进经验及存在的问题开展实地调研,并对相关数据进行汇总处理,分析各地在推进城镇化建设中资金供给与需求的平衡状况,资金使用的管理制度建设情况,并结合三明市地区的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融资做法提出建议。

1

二 文献综述

2.1国内研究现状

胡慧茹(2006)对小城镇基础设施投融资具有较深入的研究,主要通过投资理论研究、基础研究、研究、分析的方法,以山东省小城镇建设为例,系统、全面、深入对小城镇建设投融资展开研究。将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分为四个方面进行研究,认为,小城镇建设投融资要同整个社会市场经济相适应;要转变作为主要投资主体的观念,倡导社会资金参与小城建设,同时应更多关注基础设施建设多种金融工具综合应用及为基础设施及为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提供有力的保障和良好的金融服务。该课题研究成果具有先进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以指导我国小城镇投融资机制研究工作的开展,推动我国小城镇投融资环境建设具有重要价值和示范意义,推广应用前景广阔。

朱会冲(2001)对我国小城镇基础设施投资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在公基础设投资中的作用并对近年上海市在城市基础设施投资改革方面的经验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同时也为我国小城镇基础设施投融资提供了有意义的借鉴。

2.2国外研究现状

在现有的研究在成果中,西方学者对中国城镇化制度问题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城乡发展的制度选择问题研究和城镇发展滞后问题的研究等两个方面,而且他们发现,在中国特色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制度问题对其发展的影响是重大的。

国外学者R.Musgrave和W.Rostow,1960年在城市公共财政理论研究方面,经济成长阶段论中,提出在经济发展的启动阶段,公共部门投资在总投资中,所占比例较高,其中主要是城市基础设施,包括交通、道路等。而且认为,在促使经济和社会由欠发达进入中等发达阶段必须以提供基础设施为前提。

巴顿,美国经济学家K.J.认为,根据城市经济学,要在城市化步伐加速的发展中国家满足迅速增加的流入城市的移民的基本需要,发展中国家必须筹集足够的资金对基础设施进行投资。并且这个将会是一个面临城市转型时期的国家所必须面对的一个大问题,其投资压力也较大。

三 三明市城镇建设的现状分析

3.1.1三明市城镇化建设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三明市的小城镇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全市城镇化水平总体仍然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落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具体表现为:

在三明市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小城镇的数量增多,建成区的面积也不断扩大,小城镇发展

2

速度不断加快,至2009年底,三明市城镇常住人口117.2万人,城镇化率为44.4%,比2000年的38.6%提高5.8个百分点,年均提高0.6个百分点,比2008年的43.3%提高1.1个百分点。农村城镇化发展也比较迅速,其中,农村工业化、非农业化多元推动,使农村城镇化有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乡镇企业、农村非公有制企业的迅速发展,成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要途径。但是,据2009年三明市统计局数据显示,三明市镇和街道建制占乡级不到五成,在142个乡级建建制中,镇57个,街道13个,镇和街道合计占49.3%,比全省占69.4%低20.1个百分点。从分县(市、区)看,镇和街道建制超过五成的分别是梅列(80%)、三元(75.0%)、永安(73.3%)、沙县(66.7%)和尤溪(53.3%)五县(市、区),镇和街道建制比例最低的是泰宁(22.2%)和宁化 (25%)两县。而且,三明市城镇化比厦门(81.6%)、福州(59.0%)、泉州(52.3%)、南平(48.5%)和莆田(47.2%)低,居全省第六位,比全省平均水平的51.4%、全国平均水平的46.6%分别低7.0和2.2个百分点。(见表1)

表1 三明市常住人口及城镇化对比表

三明常住人口和城镇化与全国、全省比较

2009年 常住人口(万人) 全国 全省 三明 福州 厦门 莆田 泉州 漳州 南平 龙岩 宁德 133474 3627 2 687 252 286 786 480 290 278 304 城镇化水平(%) 46.6 51.4 44.4 59.0 81.6 47.2 52.3 43.3 48.5 42.3 40.6 2000年 常住人口(万人) 126583 3410 257 639 205 273 728 458 282 268 299 城镇化2009年比2000年 城镇化常住人口水平提高(百分点) 36.1 42.0 38.6 52.6 70.8 29.2 38.9 35.1 43.5 36.0 35.8 5.4 6.4 2.6 7.6 22.7 4.8 7.9 4.8 3.0 3.6 1.6 10.5 9.4 5.8 6.4 10.8 18.0 13.4 8.2 5.0 6.3 4.8 水平(%) 增长(%) 城镇化年均提高(百分点) 1.2 1.0 0.6 0.7 1.2 2.0 1.5 0.9 0.6 0.7 0.5 注:数据来源:根据三明市统计局网站,统计公报,2010

3.1.2三明市小城镇建设中基础设施投资结构分析

投资结构是指在一定时期的投资总量中,各要素的构成及其数量比例关系,它是经济结构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主要分为:投资主体结构、投资来源结构、投资产业结构、投资

3

项目规模结构。小城镇基础设施结构主要包括交通、道路、桥梁、公共事业、文化娱乐场所、通信设备、水电、垃圾污水处理、防洪堤坝等等满足城镇居民居住的公共服务设施,完善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将更有利于吸引外资,招商投资、吸引人才,加快小城镇的发展。

根据小城镇建设过程中,固定资产投资结构分布,我们重点考察公共事业、交通、城建环保、商贸服务、电力、燃气、自来水等几个基础设施指标的趋势,来分析2006年-2010年三明市小城镇基础设施投资结构。(见表2)

表2 小城镇设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构成

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结构 年份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基础设施投资总额 2197342 3534412 4567320 6023546 79387 公共事业 586124 876998 810350 1013558 1469088 交通 742674 1024113 1631741 2125071 3017869 城建环保 商贸服务 242507 434507 758119 808714 1016538 218000 404318 787114 904724 1234745 电力、燃气、自来水 209132 407635 7141 1024781 1435674 单位:万元 注:数据来源:根据三明市统计局.三明市统计年鉴(2010年)相关数据整理而成

图1 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构成图

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情况可以看出,2010年全市城镇建设投资额达到794亿元,投资规模比2006年扩大了3.6倍。其中,从具体来看,城镇交通一直是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投资领域。而且,交通、公共事业、能源行业投资拉动较强,分别从2006年完成投资74.26亿元、58.61亿元、20.91亿元,分别占基础设施投资总额的33.80%、26.67%、9.25%到2010年分别完成投资301.79亿、146.9亿、143.57亿,分别占投资总额的38.01%、

4

18.51%、18.08%。基础设施投资结构中,虽然城建环保和商贸服务所占比重较低。但是,从图表中看,2006年至2010年,投资额度逐年上升。(见表2,图1)

3.1.3三明市小城镇建设中基础设施融资结构分析

融资结构也称资本结构,它是指企业在筹集资金时,由不同渠道取得的资金这间的有机构成及其比重关系。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融资结构一般分为:财政预算内投资、城市建设专项资金、土地有偿出让金、国内贷款、利用外资自筹款、企业及单位自有资金以及其它融资方式。

改革开放以来,三明市在大城市带动农村小城镇建设的模式下,以点带面进行小城镇建设的发展思路已取得了明显的成果,全市小城镇建设实现较快的发展。但从总体上看,三明市城镇基础设施仍然处于短缺状态,公共服务水平不高,而且,资金问题已经成为小城镇建设的瓶颈。尽管三明市不断尝试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资金多种投融资渠道和方法,但三明市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来源目前主要还是以自筹款的投资为主,其资为企业单位自有资金。然而,通过其它途径所获的资金来源所占比重较小。(见表3)

表3 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构成

单位:万元

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融资结构 国家预年份 总额 算内资金 贷款 利用外资 外商直接投资 企业及单自筹款 位自有资金 其它 2006 1858085 37124 260774 2007 2846333 11332 243431 2008 3631837 9754 216938 30193 26716 853101 558359 91818 134052 25768 20112 1545985 865653 42965 34996 2150052 1053227 123905 37438 35601 2743827 1077062 135997 541 41718 3165477 1096781 1488 2009 4595690 35874 5291 2010 53196 39971 767874 注:数据来源:根据三明市统计局.三明市统计年鉴(2010年)相关数据整理而成

表4 各类资金来源占融资总额比

各类资金来源占融资总额比 国家预算内资金 贷款 利用外资

2.00% 14.03% 1.62% 0.40% 8.55% 0.91% 5

0.27% 5.97% 1.18% 0.78% 11.53% 0.81% 0.75% 14.43% 1.11% 外商直接投资 自筹款 自有资金 其它 1.44% 45.91% 30.05% 4.94% 0.71% 54.31% 30.41% 4.71% 0.96% 59.20% 29.00% 3.41% 0.77% 59.70% 23.44% 2.96% 0.79% 59.50% 20.62% 2.80% 注:数据来源:根据三明市统计局.三明市统计年鉴(2010年)相关数据整理而成

图2 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构成

2006-2010年,从城镇建设资金来源看,三明市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总额不断增加,从2006年185.8亿元快速升到2010年538.97亿,融资规模比2006年扩大了2.9倍。其中,利用自筹款所占总投资的比重最大,而且一直以来保持比较稳定的上升趋式,2006年为83.3亿占融资总额的45.91%;2010年为316.55亿元,占融资总额的比例提高到59.50%。银行贷款规模呈快速上升态势,但是占总融资额比重却保持稳定上升态势,主要是因为相对比的融资总额也在相应的增长。(见表4,图2)

在城镇建设资金来源中,企业及单位的自有资金规模也是一个增长幅度较大的一个来源。国家预算内资金规模及所占比重都保持基本稳定。

2006年至2010年,虽然城镇建设融资额有了较大幅度提升,但是从资金来源结构来看,并不是很合理,主要原因为: (1) 三明市财政预算内投资。

目前,三明市预算内投资主要为本级预算内投资和福建省预算内投资。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全省对资金需求不断增加,以及国家税收的改革,从而直接影响地方对小城镇基础设施的投入。所以近年来,三明市城镇建设资金来源中,国家预算资金所占比重一直承下降趋势。 (2) 外商直接投资。

三明市城镇建设利用外资总额不断增长,主要是三明市近几年开展海峡两岸三明林业博览会,通过招商引资签订投资项目等形式吸引外资。 (3) 自筹款。

6

三明市自筹款来源主要是土地有偿使用费。土地有偿使用是指以出让、租赁、作价出资(入股)等方式有偿使用国有土地的单位或个人,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和方法,向国家缴纳的土地资源性收益,主要包括土地出让金、土地租金、土地收益金、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场地使用费等。当前,三明市主要通过直接对存量土地进行招标或公开拍卖,出售其使用权利,来获得土地有偿使用费。所以近年来对小城镇基础设施投资额占比例最高的是土地有偿使用费这块,其中,土地出让金的贡献最大。 (4) 金融机构贷款。

三明市主要通过向银行机构和非银行机构贷款来弥补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不足。向金融机构借款是筹集资金的又一个有效方法,是除了土地出让金之外,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第二大资金来源。虽然,三明市近年来城镇建设资金来源中,贷款额规模每年增加的较快,但是,从银行贷款的额度较少。所以这块融资所占比重还处于偏低状态。 (5) 其他资金来源。

三明市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其他资金来源主要包括社会集资、私人资金、招标投资、无偿捐赠资金和其他单位拨入资金等。有些城镇的污水处理、道路建设、排水沟、防洪堤坝等基础设施是通过由相关单位承包、居民住户集资建成的。

3.1.4三明市小城镇建设中基础设施资金供求平衡分析

小城镇建设是落实三明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环节。然而,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供求不平衡,资金缺口较大,供需矛盾突出是制约三明市小城镇建设的瓶颈。目前,随着三明市小城镇人口的不断增多和经济的发展,对基础设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建设小城镇基础设施的资金的需求也逐年增加。而三明市的金融供给滞后,难以满足城镇化建设对资金的需求。一是小城镇的配套资金难配套。二是吸纳社会投资的机制难形成。三是经营城镇的优惠难实现。(见表4)

表4 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供求平衡表

单位:万元

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供需表 年份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投资总额(需求) 2197342 3534412 4567320 6023546 79387 融资总额(供给) 1858085 2846333 3631837 4595690 53196 资金短缺额 339257 688079 935483 1427856 2619100 资金短缺(%) 15.44% 19.47% 20.48% 23.70% 32.99% 7

注:数据来源:根据三明市统计局.三明市统计年鉴(2010年)相关数据整理而成

图3 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供求平衡图

从2006年-2010年,三明市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短缺额和资金短缺率呈逐年上升趋式,而且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供给和资金需求的缺口也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拉大。其中,资金短缺额和资金短缺率在2010年达到最高,分别为261.91亿元和32.99%。显然,目前三明市城镇化水平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需要投入的资金额巨大,然而,仅依靠的财政收入和银行贷款是远远不够的。(见表4,图3)。因此,除了自身资金的积累外,还必须有相当数量的其他资金来源,这就需要国家对小城镇基础设施的建设实行倾斜性,采取各种措施,拓宽投融资渠道。我国可以提供以下扶持性措施:

(一)制定有利于吸引民间投资的法规,提供财政和性金融担保,以降低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领域的风险。

(二)实行长期金融债,开创居民储蓄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转化渠道。由于我国是一个高储蓄率的国家,储备资源相当丰富。这样可以将居民储蓄转化为投资的金融创新。利用社会上闲散的资金填补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空缺。

(三)本着“谁投资,谁受益,谁承担风险”的原则,支持、鼓励和引导非部门、非国有机构、企业和社会资金参与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四)合理有效利用外资、发行债券和股票、土地出让转让收益、盘活基础设施存量资产、改革城镇维护建设税等,使其转为符合产业的资本投入。

(五)以资本市场和市场运作为主要的融资渠道和投资准则,改革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方式,大力发展各种形式的直接融资。

四 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机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从上述投融资结构图表分析中可以看出,三明市小城镇建设取得了明显效果,全市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实现了快速增长。但是根据上述对小城镇建设中基础

8

设施投融资结构分析中也可以看出,小城镇建设中还存在着问题,全市城镇市公共服务设施仍然处于短缺状态,城镇建设投资规模与小城镇经济发展水平不适应。主要表现为: (一)小城镇建设中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短缺

小城镇建设中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短缺,资金供给和需求缺口较大(这是三明市城镇建设中存在最普遍的问题

一直以来,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自来水供给、新建道路、污水垃圾、社会事业等市政公用基础设。同时随着城镇人口数量的增加,工业的发展和集镇的建设,沿道路发展,公路变为城镇主干道,交通隐患增加;城镇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无法满足处理逐年增加的环境污染。

(二)融资来源单调,筹资渠道不畅

从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融资结构中可以看出,设建小城镇的资金主要来源于的财政预算资金,有关税收费返还投入,和地方组织的招标投资以有个人集资,由此可见,小城镇建设融资渠道狭小,且污水垃圾处理项目规模小,产业化运作难度大,难以吸引社会资金,以至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受到,规模难以得到扩大。无法满足小城镇建设快速增长的需求,运行机制不活,管理不到位,公共服务能力很低。 (三)小城镇建设中普遍存在缺乏一个全面、科学的小城镇规划

目前,只有三元区岩前、永安、连成县里心镇、沙县等县地区完成了城镇建设编制、规划。由于城镇建设中缺乏规划建设管理人才以及城镇建设监察执法力度较弱,建制城镇对经济发展定位不明确,不能够正视城镇本身的区位条件、资源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生产力布局、产业结构和人口流动情况,以至无法编制因地制宜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规划而无法不能充分发挥城镇区域优势和资源优势。最终导致盲目建设城镇,城镇建设人口规划和用地规模脱离实际盲目扩张。基础设施无法赶上城镇建设发展的步伐。 (四)小城镇建设被边缘化和模糊化的问题

在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配套中往往忽略处于城乡结合的小城镇。城镇建设中,对农村城镇化管理主体以及隶属关系和农村城镇化主要目的认识不明确。农村城镇化的主要目的是要通过农村城镇化的发展,实现集中发展乡镇企业和大规模转移农村人口,逐步解决“三农”问题。而小城镇建设过程中,建设主体往往错误的认为小城镇数量越多越好,这就使得小城镇基础设施质量和结构无法满足乡镇经济发展的需求,最终城镇经济的发

9

展。

(五)三明市农村城镇聚集功能弱,企业分散布局问题严重

三明市地处闽西北,山区面积大,人口居住分散,发展空间有限,以致农业基础薄弱,工业发展缦慢且水平低,农村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无法实现对接优化,从而没有足够的乡镇企业和工业企业满足分散的人口聚集区。

五 建议与对策

(一) 创新投融资

创新投融资,解决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不足问题是当务之急: 1、 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

投资主体多元性,包括地方、农户、工业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村集体经济等。

但是,要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必须先解除城镇建设中民间投资进入基础设施领域的,和降低民间投资小城镇建设的成本,大力推进城镇交通通信、供水供电、环保项目的投资。 2、 实现融资渠道多样化

其一,通过发行地方债券进行融资;也可以根据自身发展状况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将有益的公共基础设施出售、出租或转让给非公有制经济主体进行经营管理。其二,通过发行股票进行民间投资,把社会上闲散的资金集中起来,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其三,利用对金融衍生工具设计、良性改造,从而降低投资风险的融资手段进行融资。包括:有保护的可提前退还债券、可退还股票、可转换含看涨期权的债券。利用这几种方式,既能吸引原本害怕无法收回投资成本而不愿意投资的私人投资者,增加社会投入的资金、扩大筹资空间,又能在投资者利益受到损害时,降低不利事件发生时造成的损失。其四,利用基金融资方式吸引民间投资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从而达到以公共支出之外的社会资金完成由公共支出所承担经费的效果。其五,制定优惠,对外招商引资。 (二)利用三明市城镇土地资源创造资金

城镇土地资源是掌握最大的资源之一,严格执行上级有关,有效运行城镇土地资源,实行“以地生财,以财建镇”, 营造城镇环境、环境、建设完善基础设施,提高城镇的吸引力、档次,树立城镇形象,增加土地附加值,最大限度地实现土地的潜在收益,从而增加城镇建设的资金来源。

(三)加强三明市小城镇的规划和落实规划方案的实施

10

要实现小城镇规划的科学性,首先必须加强小城镇规划的人才培养教育,建立一支高素质、资质过硬的小城镇建设规划队伍。其次,小城镇规划要立足于现状,考虑未来。要以农村城镇化的发展,实现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集中发展乡镇企业和大规模转移农村人口到集镇区域为目标,一切从区域的实际出发,把小城镇与村、周边集镇和县城、市中心城市的规划衔接起来,以中心城市带动周边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从而促进城镇环境改善,进而带动城镇经济发展的模式制定因地制宜的小城镇建设规划。 (四)扩大城镇规模

吸引并留住外来人口,聚集三明市农村人口,加快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城镇规模 三明市城镇建设要聚集人口吸引、留住外来人口,应首先改革城乡分割的,借鉴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实现农村人口到城镇区域自由流动,提供比农村更好的就业岗位,解决农村孩子入学难,农民看病难问题。其次,完善城镇集镇市场商贸建设。再次,根据三明市地处山区,对农业生产依赖性较强这一特点,发展农产品加工、销售实现特色农业产业化服务模式;同时,三明市拥有丰富的矿藏资源且工矿企业较发达,这样可以因地制宜,利用当地资源更好的发展三明市城镇工业,从而吸引人口,推进三明市城镇交通、餐饮、公共事业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发展。最后,三明市可利用部份乡镇具有的自然风光、人文景点等旅游资源的优势发展旅游业,从而既可以吸引外来人口,又可以增加当地财政收入,更好的促进城镇基础设施的建设。

(五) 大力支持小城镇的文化、教育、卫生的发展

加强小城镇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制定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小城镇社会事业的发展,进而促进小城镇第二、第三产业的快快速发展。

结 论

城市化水平是衡量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程度的重要标志。小城镇是介于城市和乡村之间的雏型城市,是连接城市和乡村的纽带和桥梁。城镇化建设是适合我国国情、我省省情的农村城市化的主要途径,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措施。而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则是小城镇生存的发展的物质基础,但是目前城建资金投入的不足直接制约着三明市城镇基础设施的建设。因此,加强三明市小城镇的规划和落实规划方案的实施,创新投融资,实现多元化投融资体系,开辟新的城建资金来源渠道,解决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不足问题,加快三明市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刻不容缓。

本篇文章首先通过对三明市小城镇建设的现状的详细分析,其次,对小城镇基础设施投资结构和融资结构的分析,进而得出,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供给远远不及小城镇建设的

11

发展需求。也得出,三明市现存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存在的问题,那就是小城镇建设中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短缺、融资来源单调,筹资渠道不畅、小城镇建设中普遍存在缺乏一个全面科学的小城镇规划、小城镇建设严重等问题,并根据三明市城镇建设实际情况提出基础设施建设融资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12

参考文献:

中国特色城镇化研究中心.城市化岂能披着两张皮[N].《小康》2011.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 http://www.stats.gov.cn/tjsj/ 周丽萍.我国城镇化建设的由来与现状[N].《团结》2010, (04)

翟照伟.小城镇建设投融体资改革问题研究—以淄博市为例[D]:[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农业大学,2009.6

胡慧茹.我国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6

胡慧茹.我国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6

翟照伟.小城镇建设投融体资改革问题研究—以淄博市为例[D]:[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农业大学,2009.6

张玲、韩英,农村城镇化的现状与对策——以三明市为例[J],福建党校学报,2004.9

 三明市统计局统计公报http://tjj.sm.gov.cn/

 浙江统计信息网http://www.zj.stats.gov.cn/art/2010/8/6/art_282_41532.html  龙振海.我国上市公司融资资本结构实证分析[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6).

林善涛,闽西北地区小城镇发展动力机制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福建师范大学,2004  孟祥林.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市场化融资策略[J]2005.2 林烽.国外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筹集模式借鉴[J].2004.04

 孔文华,于爱英,楚颖慧.论新农村建设中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融资模式[J]2007.9 崔国清,中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模式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天津财经大学,2009.4

谢扬.中国农村发展与城市化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N].中国经济时报,2006-03-16(008)

李彦林.小城镇建设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建议.农业经济,2011.3

叶裕民,中国城市化之路:经济支持与制度创新[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11

1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