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矢量用下划线表示
1.1 概述
1、流体所承受的力包括质量力FB和表面力FS(3个法向力和6个切向力——其中6个切向力中只有3个是的)。
2、静止流体不能承受切应力和拉应力,只能承受质量力和压应力。 1atm=1.013*105Pa=1.033at(工程大气压)=760mmHg=10.33mmH2O。 3、牛顿型流体:服从牛顿黏性定律的流体:τ
=μ*dν/dy 黏度μ单位P(泊)=0.1Pa/s
非牛顿型流体:宾汉塑性流体(不过原点、剪力与速度梯度成线形关系)
假塑性流体(大多数非牛顿流体均属于此种)/涨塑性流体 4、雷诺数Re=v*d*ρ
/μ
:是一个跟流速v、黏度μ、管道直径d、流体密度有关的
无因次准数。
工程上一般认为Re>4000,属于紊流,Re<2000属于层流/滞流,中间为过渡段。 5、质量衡算方程——连续性方程。 根据控制体进出流体质量恒定原理: 积分式:ρ
*u1*A1=ρ2*u2*A2 即m1=m2进出稳定控制体的流体质量相等
微分式:Dρ/Dt+ρ▽.v=0进出控制体的流体质量之差等于控制体内流体质量的变化量。
6、动量衡算方程即运动方程:ΣδF=D(δm*v)/Dt—动量与应力之间的关
1
系以及Σ
δF=FB+FS
*Dv/Dt=ρ*FBM+▽τ (式中F、v、τ
2
推导出★ρ
均为矢量)
N-S方程:根据本构方程和上述运动方程的推导:
★ρ*Dv/Dt+▽V=ρ*FBM-▽P+μ▽v
当流体为不可压缩流体的时候:▽V=0 式中ρ
*Dv/Dt
表示惯性力项
μ▽v表示黏性力项
引入广义压力Γ将质量力与压力合并:Γ代入N-S方程得不可压缩流体:ρ
2
=P-ρ*FBM*r推出▽Γ=▽P-ρ*FBM
2
*Dv/Dt =-▽Γ+μ▽v *Dv/Dt =ρ*FBM-▽P
欧拉方程(黏性为0的理想流体):ρ
7、N-S方程的应用
①、圆管内的稳定层流(不可压缩流体)——采用柱坐标系。 条件:流体不可压缩——Dρ
/Dt=0
稳定层流——а/аt=0
对称流动:а
/аθ=0
一维流动——Vr=Vθ=0
将上述条件代入N-S方程和连续性方程。得出:
аΓ/аz=μ/r*а(r*аVz/аr)/аr ——(式1) аVz/аz=0且а/аθ=0所以Vz只是r的函数 аΓ/аr=0 所以Γ只是z的函数
所以(式1)可将偏微分改为常微分:
dΓ/dz=μ/r*d(r*аVz/аr)/dr
要是上式左右相等 左右必须均等于同一常数。为-ΔΓ/L
222
推导出V=ΔΓ*R/(4μL)*(1-r/R)
可见当r=0的时候V最大,平均流速为1/2的最大流速。
★重要:f(阻力系数)=16/Re=λ/4 λ为摩擦系数 仅适用于层流流动 τw(壁应力)=-4μ*V/R
1.2 能量衡算方程
㈠总能量衡算方程
Q+We+Φ-Wf+∫∫A1 (U+gz+V2/2+P/ρ)*ρVdA-∫∫A2(U+gz+V2/2+P/ρ)*ρVdA=а∫∫∫v (U+gz+V2/2)*ρdV /аt
㈡机械能衡算方程(必须为不可压缩流体):(上式Q、U、Φ都为0。当管道稳定流动时,
а/аt当也为0)
We-Wf=m*(gz1+V12/2+P1/ρ- gz2-V22/2-P2/ρ)
22
同除m得:we-wf=gz1- gz2+(V1-V2)/2+(P1 -P2)/ρwe为有效轴功 wf为摩擦损失 ㈢摩擦损失wf的计算
2
直圆管摩擦损失:wf=λ*L/d* V/2 V为平均流速 层流:λ=4f=/Re
湍流:λ根据经验公式得出。采用因次分析法。分光滑管和粗糙管。
非圆管:用当量直径代替圆管直径即可。具体参考其他。 显然从上式中可以管道的摩擦损失与其流速的二次方成正比,因此一般情况下管道内的流速有一定的额定值。
局部摩擦损失: ①当量长度法
将流体湍流流过局部障碍物的局部摩擦损失看作与流过某一长度为Le的直管的摩擦损失相当。
2
则wf=λ*Le/d* V/2 Le由实验以及经验公式得出。
②局部阻力系数法
将摩擦损失近似认为是平均动能的ζ倍
wf= V2/2*ζ ζ实验测得,可查表。注意:V要用较小管中的值 管道突然扩大与突然缩小所造成的机械能损失要远远大于摩擦损失,两者原理是一直的,都是流道扩大,流速减小,压力增大,形成逆压造成边界层分离,产生旋涡,只是突然扩大是流道缩小后的扩大。 按照此法:wf=(λ
*L/d+ζ)* V
2
/2 比较方便。
1.3 边界层理论
①普兰特边界方程:由N-S方程推导而出(其中忽略了质量力项) 均质,不可压缩的黏性流体的二维层流(平板、曲面):
аVx/аx+аVy/аy=0
22
Vx*аVx/аx+Vy*аVx/аy=-1/ρ*(аP/аx+аVx/аy)
1/2
由аP/аx=0和边界条件可推导出边界层厚度δ=5* (μ*X/ V∞/ρ)
②卡门边界层积分动量方程
δ=4.*(μ*X/ V∞/ρ)
1/2
阻力系数f=1.292/( V∞*L*μ/ρ)
边界层分离理论:流体流过非线形物体时会产生边界层脱离壁面、形成旋涡的现象。逆压和流体黏性作用的结果。
1/2
1.3 流量计
㈠、变压头流量计 ①测速管(皮托管)
由内外管组成,内管测动压头,外管测静压头,直接将测压管伸入被测流体中,利用管前端的动压头和管侧的静压头之差计算流速。动压头处流速为0,静压头处为流体流速
1/2
V=(2gRρ0/ρ)此值只为某一点速度,如要知平均速度,则要测中心处最大速度,再根据两者关系得出,参考量为Re,Remax. ρ0为流量计内液体密度,ρ为流体密度。 ②孔板流量计
同样利用压力差来计算流速,从而计算流量。
V=C0*A0*[2gR(ρ0-ρ)/ρ]=C0*A0*[2(P1-P2)/ρ] C0孔流系数,一般在0.6-0.7,由 A0/ A1和R e1决定。随A0/ A1的增大而增大,当R e1增大到一定数值时,C0跟其失去关系,故设计时一般尽量使R e1到达该范围。 A0孔板孔面积。安装时上流10d1下流5 d1直管。R为压差计读数。
文丘里流量计——利用渐缩渐扩减小机械能损失,原理同孔板。但是造价高,且安装需要一定管长,故适用与压力低的流体,以减少机械能损失。
㈡ 变截面流量计
1/21/2
转子流量计
V=CR*A0*[2gVf(ρf-ρ)/ρAf]
Af转子截面积,Vf转子体积A0转子停留处玻璃管面积,ρf转子密度。
CR根据R e0和转子的形状不同而不同,当R e0增大到一定值时,CR保持不变,当转
1/2
子一定时,[2gVf(ρf-ρ)/ρAf]不变,故V只跟A0有关。
转子流量计的刻度在使用前必须换算:
1/2
V‘/ V=[(ρf-ρ’)/ρ‘]V等数据是由厂家提供的标定数据。
2.1 离心式输送机械
1/2
/[(ρf-ρ)/ρ]
1/2
二、流体输送机械
①离心泵和风机的基本方程:H∞=(c2u2cosα2- c1u1cosα1)/g
o
一般离心泵为提高H∞,使α1= 90使H∞=c2u2cosα2/g 则离心泵的流量Q=2*3.1415926* r2b2 c2sinα2
式中r2为叶轮出口半径,b2为出口处叶轮宽度,c2为出口处流体绝对速度,α2为出口处绝对速度与叶轮切线所夹的角。
②泵:轴功率N=HQρ
g/η η——效率
22
扬程:H=(p2-p1)/ρg+ (u2- u1)/2g 1代表进口 风机:轴功率N=ptQ /η pt= Hρg——风压
通风机铭牌上风压是在1.013PMPa、20℃下空气测定的,此时空气密度为1.2kg/立方。
③泵、风机的特性曲线 泵:20℃的清水测定
风机:1.013PMPa、20℃下空气测定的 H—Q:随Q的增大而减小。
Pt——Q:随Q的增大先增大后减小。
N——Q:随Q的增大而增大,Q=0,N=0,因此离心泵和风机必须在出口阀关闭的情况下启动。
η——Q:随Q的增大先增大后减小。铭牌上所标即为最佳状态。
④管路特性曲线
H=A+BQ2——A=ΔZ+Δp/ρg,B麻烦。一般管路特定时,A、B值都是固定的。 所以管路中泵或者风机的工作点的流量和扬程(分压)都是由泵或者风机的管路特性曲线和管路本身的特性曲线决定的,两者的交点。
改变工作点:一、改变泵的特性曲线:A 改泵转速——可以提高流量,工作点往右上放移
动
B 切削叶轮直径——移向左下方。
C 采用串联——泵特性曲线同流量下压头是单台
泵的2倍,移向右上方
D 采用并联——泵特性曲线同压头下流量是单台
泵的2倍,实际由于管路阻力存在,小于2倍。
二、改变管路特性曲线:阀门调节。关小——曲线变陡 开大——曲线变平坦
⑤ 离心泵和风机的安装和选用
A、泵的气蚀现象:安装高度过高,导致吸入处真空度过高,液体在低压环境下达到饱和蒸
汽压而气化,产生气泡,进入高压区后又迅速凝结,产生高频率、高强度的水击,同时汽化产生活泼气体对金属的腐蚀等从而对泵造成破坏。 B泵的安装高度:Z=[Z]-0.5=(Pa-Pv)/ρ
g-∑hf(0—1)-[Δh]-0.5
[Z]—允许最大高度 Pa—进口流体本身压力 Pv—饱和蒸汽压 [Δh] —允许气
蚀余量 ∑hf(0—1) —吸入管阻力损失
C、离心泵开启前泵内必须充满液体,所以常在泵的吸入端安装一个只进不出的单向阀。
排出管路应装有止回阀,,防止突然停泵时液体倒流破坏泵体,止回阀应尽量靠近泵。 吸入管应短而直,切直径不应小于泵入口直径。 D、其他:
① 旋涡泵:效率低,但体积小,结构简单,加工方便且压头比同直径离心泵高2-4倍,
适合小流量,高压头且黏性不高无固体颗粒的流体。 ② 轴流泵和通风机:适合大流量、低压头的场所,如空冷器、凉水塔风机。 ③ 往复式泵:小流量、高压头,结构复杂,非均匀传质且不能输送含固流体和腐蚀性
流体。对黏度无要求。 ④ 往复式压缩机:采用多级压缩的好处——可以节省压缩气体的指示功、降低排气温
度,提高容积系数,降低活塞力。以上均是在中间采用冷却器的缘故。温度降低,气体体积降低,作功减少,等等。 ⑤ 螺杆泵:均匀流体,结构紧凑,耐用,输送各种油类和高分子聚合物,但成本高,
不能输送含固流体。 ⑥ 滑片泵:利用偏心转子引起的容积变化传送流体。 ⑦ 齿轮泵:适合黏性大的流体,但也不适合含固流体。流量小,压头高。 ⑧ 罗茨鼓风机: ⑨ 水环式真空泵:利用偏心安装的叶轮以及离心作用下的清水环(密封作用)组成大
小不一的容积的改变吸取气体。效率比较低,无阀门适用于抽除含尘气体。 ⑩ 喷射泵:适用与强腐蚀性、带机械杂质或带水蒸汽的气体。
三、机械分离和固体流态化
① 过滤基本方程:dq/dτ
= K /[2*(q+qe)],K 、qe——过滤常数实验测
定。q——流量 τ——时间 分为恒压过滤:q恒速过滤:q
22
+2q qe= Kτ= Kτ/2
洗涤时间:τw=δ滤液比.
*b*(q2+q qe)/K δ
框板为8 叶滤为2,b为洗涤水与
间歇式压滤机当过滤时间与洗涤时间之和等与辅助时间时即τ大。原因涉及滤饼厚度跟过滤时间直接的关系。
+τ
w=τD,生产能力最
② 框板式、回转真空式、滤叶式。 ③ 重力沉降设备:降沉室、沉降槽。它们的生产能力跟高度无关,跟底面积成正比。
离心沉降设备:旋风分离器——气体切向进入圆筒产生的离心力。 离心机——本身旋转引起的离心力, 管式:液体自下而上进入分离。分离因数最大。 碟片式:分离因数居中。
螺旋式:分离因数最小,生产能力较大,可在高温高压下进行。 沉降过程中颗粒受到质量力(重力或离心力)、浮力、曳力的作用,其中曳力跟雷诺数Re有关,根据雷诺数的不同分为不同的区间,故在考虑颗粒的沉降时要考虑雷诺数的对曳力的影响。 ④ 固体流态化 一、基本概念:流体自下而上通过固体层,当流体速度达到一定值,超过固体的沉降速度时,引起固体层的扰动或者浮起,致使固体层空隙率增加,流体速度与空隙率成反比相对减小,直到与固体沉降速度相等,达到平衡,此时固体颗粒悬浮,表面如液体沸腾,此为流化床现象。流化床在很多方面表现为液体的特性。分为散式流化床(一般在液——固,扰动平稳)和聚式流化床(一般在气——固)。
二、固定床和颗粒输送阶段:流体速度不够或者过高引起的。
三、沸腾现象——聚式流化床气体主要是气泡形式通过固体颗粒,当直径较小,气速过高,
容易形成气泡过大,整层推动固体颗粒上升,到顶部气泡破裂下落,形成沸腾现象,危害极大。
四、沟流现象——局部气速过大或者颗粒过少引起的。
四、热量传递基础
4.1热传导
热传导基本定律——傅里叶定律:q=—λ
*аt/аx(二维温度梯度)
导热系数λ: ① 纯金属导热系数高,且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合金导热系数低于纯金属。 ② 非金属材料的导热系数跟多方面因素有关,其中空隙率大的导热差,随温度升高而升高。 ③ 有些固体材料的导热存在各向异性,如石墨、木材、云母等,其导热系数表明方向才有
意义。
④ 液体的导热系数随温度升高而降低(除水、甘油等少数),纯的也比混合物高 ⑤ 气体随温度升高而升高,在压力极高(>200MPa)或者极低(<2700Pa)的情况下,随压力
增大而升高 ⑥ 稳态热传导公式:Q=△t/R R为热阻,其中平壁:R=b/Aλ b为厚度,A为面积 圆筒壁:R=㏑(r2/r1)/2лLλ L为长度 也可表示为 R=b/Amλ Am = 2лL rm rm为平均半径。
注意:当在保温层外通热流体时,由于存在对流现象,当保温层厚度r=λ/а时,热阻最小。热损失最大(通过保温层的热量即为热损失)。 ⑦ 非稳态热传导
集总参数法 (t-t∞)/ (t0-t∞)=e V为体积 A此方法忽略物体内部的传导内阻,将物体全部集中与一点一个温度。
—аAτ/ρcV
为传热面积
4.2对流传热
因次分析法:通过实验以及涉及的物理量直接的关系求取对流传热系数。
Nu=f(Re,Pr,Gr),其中:Nu=аL/λ为努塞尔准数 对流传热与厚度为L流体的热传导之比 Pr=cμ/λ——普兰特准数,表示动量扩散与热量扩散之比
Gr——因温差产生的浮升力与黏性力之比,在强湍流中可以忽略。 (一)管内强制对流(以Re在2300与10000区分流动情况) ① 湍流:
迪图斯—贝尔特公式:а
=0.023λ/d*Re*Pr
4
5
0.8n
其中n值流体被加热时为4,冷却时为3,
公式适用条件:温差△t——气体小于50,水小于20-30,油类小于10 Re——1*10——1.2*10 管长和管径比大于60。 如果管较短,须修正。а还有其他公式适用与不同条件。
② 过渡流
在湍流的基础上修正。а‘=[1-6*10/ Re]*а
也可以采用其他公式,如格尼林斯基公式(注意条件,且包括了入口修正系数) ③ 层流
可查经验公式。 ④ 圆形弯管
先算直管,再修正а‘=[1+1.7d/R]*а⑤ 其他 查公式
(一)管外强制对流 根据不通情况可查公式
(一)自然对流
n
5
1.8
‘=[1+(d/l)]*а
0.7
R为弯曲处半径
а=C*λ/L*[Gr*Pr] C、 n可查表。
冷凝器的传热:冷凝一般是膜状冷凝传热,因此为减少热阻,应该降低冷凝膜厚度,如设置
冷凝排泄档板、改善列管表面(采用锯齿或者肋管)等等
五、传热过程计算与换热器
① 总传热系数计算:K=1/[(1/а
i
)*(A0/Ai)+(b/λ)*A0/Am+1/а0]
上式i表示内侧,0表示外侧,m表示平均 ② 污垢热阻
K=1/[(1/аi)*(A0/Ai)+RS0+Ri0*(A0/Ai)+(b/λ)*A0/Am+1/а0]
当然一般情况下查表得K ③ 平均温差计算 A、逆流和并流
△tm=(△t2-△t1)/㏑(△t2/△t1)
△t2出口温度差 △t1进口温度差★以其中一种流体的方向确定进出口
B、错流和折流
先计算逆流情况下的△tm,再乘以修正系数φ
修正系数φ是关于无因次参数P和R的函数,根据两者的值和不同的流型确定。
P=(tc1-tc2)/(th1-th2) c表示冷流体, h表示热流体 R=(th1-th2)/(tc1-tc2)
C、不同流动排布形式的比较
逆流温差最大,并流最小,其他居中,折流等复杂流是为了提高传热系数,因此采用折流方式时尽量接近逆流,φ一般在0.9以上不得低于0.8。
高温换热器由于冷热流体的高温部分在逆流时在同一侧,故不宜采用逆流。 ④ 传热效率和传热单元数
ε=Q/Qmax=(mcp)min/ th1-tc1
传热效率表示为较小热容流体的进出口温差与最大温度差(即冷热流体的进口温度差)之比。
NTUc=KA/(mcp)min =(tc2-tc1)/ △tm或者(th2- th1)/ △tm
△tm为对数平均温差,传热单元数表示为小热容流体的进出温度差与对数平均温度差之比。 两者(传热效率与传热单元数),直接的关系:可以通过关系曲线图等出,其中热容量比CR为参考量
CR=(mcp)min/(mcp)max
⑤ 换热器设计以及操作选型 方法—
对数平均温差法(适用于设计型)
Q=mcp*(t1-t2)=KA*△tm
在知道质量流量m,热容c,进出口温度和传热系数的情况下可求出换热面积。
传热效率——传热单元法(适用于操作型,验证换热器是否满足要求) 先找出较小热容(mcp)min算出CR、ε,查图或者计算出
NTUc,根据公式
NTUc=KA/(mcp)min计算出A,操作型反推就行。
以上两种方法K值都应该保持不变。 ⑥ 注意事项
1、冷却水的出口温度不宜高于60度,因为里面的杂质容易饱和析出堵塞管道。 2、流速的选择不仅要考虑热效率和清洁结垢问题,还要考虑经济问题,高则贵。
3、管径小可提高传热面积,节省材料,但是增加流动阻力,故要看流体性质要适中,一般推荐19mm,黏度大的25mm,再沸器推荐32mm。 管长与壳体直径L/D=4—6为益,
管与管距离t跟管与管板之间的连接方式有关。胀管:t=1.3~1.5d且外壁间不得小于6mm 焊接:t=1.25d。
4、换热器选择时,换热面积最好比计算换热面积大10%—25%。
5、固定管板式换热器两物流温度差大于60℃时,应该设置膨胀节,两物流温度差不应大于120℃。
六、质量传递基础
6.1 基本定义
分子传质——分子浓度差引起的传质现象 对流传质——宏观运动引起的传质现象 费克定律:JA,Z= 梯度。
—CDAB*dxA/dz
xA/аz
表示浓度
J——扩散通量=速度*浓度,C表示总摩尔浓度,D表示扩散系数,а
NA=—CDAB*dxA/dz+xA*(NA+ NB)
NA——总通量(对固定点)表示在宏观运动中的扩散通量。XA摩尔分率。
气体的扩散系数:★有机化合物的扩散系数可以根据分子式组成加和得到,具分子查表得。 另外气体状态不同可以根据D2=D1*(P1/P2)*(T2/T1)1.75得出,此式可以看出气体的扩散与压力P成反比,与温度T成正比。
液体的扩散系数:比气体低很多,根据一定的公式计算。
生物物质和固体的扩散系数:一般查表得,也可根据公式估计。
6.2 一维稳定分子扩散
A、无化学反应(如吸收,混合扩散) ① 恒定截面的等摩尔扩散(如等截面的混合扩散) 此种情况下即NA=-NB 则费克公式可简化为NA=
—CDAB*dxA/dz推导出 NA= CDAB*(xA1—xA2)/(z2—z1) 理想气体(PV/T=nR):NA= DAB*(PA1—PA2)/(z2—z1)RT
1、2只是表示选取点
② 恒定截面的单向扩散(如水的选择吸收)
NB=0——NA= CDAB*(xA1—xA2)/(z2—z1)/yBM
理想气体:NA= DAB*(PA1—PA2)*(P/PBM)/(z2—z1)RT yBM PBM均为对数平均值,P/PBM为漂流因数。
★上述式中带下缀的均为总体的分体,不带的表示总体,y——表示为气体的摩尔分率
B、带化学反应 ① 非均相化学反应——局部化学反应, ② 均相化学反应——全体化学反应
均有费克公式推导出。根据NA与NB之间的关系以及XA1和XA2的大小
6.2对流传质扩散
可以参考费克定律,但是由于对流状态下扩散系数跟流动情况复杂程度有关,无法得到扩散系数,一般有实验得到。同传热系数相同,利用无因次法得出一些准数计算式以便参考,
七、气体吸收
① 加压和降温可以提高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 ② 气相阻力控制系统:以气相阻力为主要传质阻力,增加气体流速可以提高溶解度。 液相阻力控制系统:以液相阻力为主,增加液体流速会降低溶解度。 ③ 亨利定律:低压(0.5MPa下)和一定温度下平衡分压与浓度的关系成正比。即:
PA*=E*xA和PA*=cA/H E—亨利系数,cA—液相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H溶解
度系数,E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H相反。 *
平衡关系:y=m*x
m=E/P E=C/H m相平衡常数,是压力与温度的函数
★如果超出亨利定律使用范围,参考平衡曲线求m. ④ 公式(传质速率方程——由膜模型传质理式推导出):kx= kL P.
NA=ky*(y-yi)= kx*(xi-x)= Ky*(y-y*)= KX*(x*-x),ky= kG P.
y表示气相中溶质摩尔分率,x表示液相中溶质摩尔分率,i表示分解面处。无下标表示总体,k表示分传质系数,K表示总体传质系数,*表示平衡时的摩尔分率。
其中液相阻力1/Kx=1/ kx+1/(ky*m)
气相阻力1/Ky=1/ ky+m /kx ⑤ 填料层高度计算
H =[G/ (Ky*a)]*∫dy/( y- y*) (积分区间为yb——ya) H =[L/ (Kx*a)]*∫dx/( x* - x) (积分区间为xb——xa)
上式中G,L表示气相,液相单位截面摩尔流量。下标a,b表示塔顶和塔底。a表示单位体积内填料的有效接触面积,无法测得,因此将K*a定义为体积传质系数。
将上式HOG= G/ (Ky*a) 或者HOL =L/ (Kx*a)——气相总传质单元高度 NOG=∫dy/( y- y*)或者NOL =∫dx/( x* - x) ——气相总传质单元数 ⑥ 传质单元数和传质单元高度——算高度(同传热)
对数平均推动法(多用于设计性)和吸收因数法(多用于操作性),公式比较麻烦,区分高低浓度。 ⑦ 填料塔设计及操作分析
A. 合理确定吸收剂浓度,过高——吸收能力不强,吸收费用增加。过低——再生费用
增加。
B. 液气比L/G的增加回导致S(脱吸因数)减小,从而导致NOG的减小,但是提高了
吸收液的使用,增加了成本。
C. 吸收剂用量取最小用量的1.1~1.2倍。
D. 填料层高度利用⑤的结果计算,区分高低浓度气体吸收计算的不同。
E. 操作线与相平衡线之间的关系。涉及L/G吸收剂的使用量和传质推动力、最终液
体浓度之间的关系。
⑧ 板式塔塔板
图解法求塔板数:同上,公式计算。
闪蒸:加压吸收的所得溶液,当压力降低到常压时,溶液中的气体会自动迅速放出,这种现象称为闪蒸。 ⑨ 化学吸收
从阻力因素考虑,对于液膜控制系统,化学吸收会大大增强吸收速率,故对液膜控制系统尤为明显,而对气相控制系统液膜阻力下降对吸收影响不大,故作用不大。且对慢反应作用也不的。
八、蒸馏
① 基础:
二元理想溶液(分子大小相近,物性结构相似如苯—二甲苯)有如下定律:
拉乌尔定律:PA=P0AXA, PB=P0BXB,P0A—纯液体A的饱和蒸汽压,XA—溶液摩尔分率 道尔顿分压定律:PA=PYA, PB=PYB,P—气液平衡总压,Y——气相摩尔分率 以上两定律是相对理想溶液 泡点:开始沸腾起泡的点。
露点:冷凝产生第一个液滴的点。
挥发度:νA= PA/XA,νB= PB/XB对理想溶液就是饱和蒸汽压P0A,P0B 相对挥发度:α=νA/νB=( PA/XA)/(PB/XB)
要使蒸馏能够顺利进行α必须大于1,且越大越容易分离。
对于理想溶液,由于物性相似,饱和蒸汽压随温度变化的趋势也相似,因此相对挥发度变化不大,α可近似为常数,温度对理想溶液的蒸馏调节作用不大。 ② 非理想溶液
正偏差溶液:异分子间吸引力大于同分子间吸引力,平衡分压PA>P0AXA ,PB=P0BXB,当某一组分的蒸汽压之和出现最大值的时候,出现最低恒沸点。此时相对挥发度为1,不能进行分离,这就是为什么常见酒精的浓度为95%的原因。减压蒸馏可以提取高浓度的,但是经济上不合算,故可用精馏方式。 负偏差溶液:与正偏差相反。 ③ 蒸馏方式(可通过物料恒算算出蒸馏的分离效果): 1、 简单蒸馏
2、 平衡蒸馏:又称为“闪蒸”,利用泵加压,并加热到一定温度(高于泡点),经节流阀减
压,使液体汽化从而得到分离。但效果还不如简单蒸馏。
3、精馏:可分为精馏段(进料板以上,气相易挥发组分浓度提高阶段)和提馏段(进料板
以下,液相难挥发组分浓度提高阶段),也可只有其中一段,精馏塔的温度自上而下逐级升高。同前面2个不同的是,精馏过程是传热又传质的过程。
④ 二元连续精馏的方式和计算
利用理论板假定和恒摩尔理论假定可以推出如下: 精馏段操作线方程:y=R/(R+1)*X+XD/(R+1),增加回流比R可以提高分离程度(从操作线与对角线之间的关系可以看出)。
提馏段操作线方程:y=L‘/(L’-W)*X+W*XW/(L’W),提馏段液气比L‘/(L’-W)决定了分离能力,一定大于1,提高液气比反而对分离能力有害。 ⑤ 最佳加料位置的选定和最小理论板数的确定。
已知进料XF、塔顶馏出液XD,塔低釜液XW,操作压力和回流比R,以及q,确定精馏段和提馏段操作线方程,从而确定了塔内各板的分离情况,由此可以计算出理论塔板数和最佳进料位置。
A:逐板计算法:列出相平衡方程——Xn=Yn/[α—(α—1)Yn] ① 精馏段操作线方程——Yn+1=R/(R+1)*Xn+XD/(R+1) ② 提馏段操作线方程——Ym+1=L‘(/L’—W)*Xm—W*XW(/L’—W) ③ 其中Y1=XD,根据①②依次求出X1、Y2、X2等。当XN1+1≤Xd时,精馏段需N1块理论塔板数,加料在N1+1块塔板上,将Xm= XN1+1,根据②③依次求当XN1≤Xw,则表明已经达到分离要求,需要N块塔板,因为第N块是塔釜,故需要N—1块塔板。
B,图解法:逐板计算法的图解形式,依次在y—x图上画平衡曲线,对角线,提馏段操作线,精馏段操作线,q 线。可以得到Xd点,在精馏段和提馏段与平衡线之间画阶梯,可得板数和加料位置。
⑥ 回流比的选取和理论板数的捷算法 回流比的增加可以减少理论板数,但是会导致冷凝器和再沸器负荷增大,并且使塔负荷上升导致塔径增加。因此要适当选取。当回流比减小到一定值时,需要的理论板数无穷大,此回流比为最小回流比,一般取1.1——2Rmin,对难分离和分离要求高的物料可适当提高。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