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论刊·2021年第8期
文化长廊
乡村文化振兴内在困境与化解路径研究袁浩
(青海民族大学 青海西宁 810007)
【摘要】乡村文化不仅通过无形的力量约束着人们的行为,而且可以以有形的力量推动乡村经济的发展,在社会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振兴乡村文化离不开全社会的广泛支持,更重要的是乡村内在动力如乡村文化组织、居民、村两委等。但当前振兴乡村文化中出现内在动力不足,如对乡村文化认识不足,参与度不高,乡村文化组织权威性衰退等问题。因此要提高对乡村文化作用的认识,培育乡村居民对本土文化的自信、树立乡村文化组织及其主体人员的号召力和凝聚力、构建乡村文化产业体系,形成物质保障基础,从而激活乡村内在活力,推动乡村文化蓬勃发展。
【关键词】乡村文化;内在困境;振兴路径
文化是国家的深层灵魂和发展动力源泉,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国家强。当前我国文化发展中出现不平衡、不充分的现象,城市文化发展迅速而乡村文化发展缓慢,甚至有些地方的乡村文化出现消失的情况。但乡村文化不只是淳朴睿智的乡村人民在漫长的生产生活中创造的珍贵财富,更是我国文化重要基础所在,中国文化正是扎根在乡村文化之上。[1]因此乡村文化的衰退的情况不仅会影响到我国文化的发展,也会影响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所以我们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刻都更需要实现乡村文化振兴。
一、乡村文化的界定
要想实现乡村文化的振兴,就要弄清楚什么是文化?文化一词在我国出现已久,早在三千多年前的西周《周礼》中就有“关乎人文以化天下”的表述。在《说文解字》中说“文者物象之本也”,“化,教行也,教行於上,则化成於下”,认为文化能够改变人的行为和心性。随着历史的发展变迁,关于文化的外延和内涵也在不断地丰富,近代学者费孝通认为文化指的是一个民族或者是群体共同拥有的生活方式和观念体系的总称。余秋雨认为文化是一种精神方面和生活方面构成的共同体。[4]当前学界对文化从不同角度和层次的定义较多,总的来看文化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对人和人以及人和其他事物之间的关系的总和。它作为一种社会现象通过塑造人的性格,影响人的价值观来改变人们的行为展现出强大的力量,其特点是潜移默化、深远持久。
而乡村文化是文化中的一种,特点是处在乡村这一确定的地理空间中的人们,在长时期的生产、生活、交换等基础上,形成的具有地方特点的生产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一系列的总和。“它不仅是一方水土独特的精神创造和审美创造,也是人们乡土情结和自豪感的来
三、当前乡村文化振兴内在困境(一)乡村社会的面貌发生变化
[3]
[2]
源。”[5]乡村文化作为一种特定的意识形态的产物,它的组成可以概括为三个要素:自然地理环境为载体、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传统思想为底蕴,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经济基础。具体内容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种是物质类,包括乡村的山水地貌、传统建筑、村落等。第二种是非物质的文化,主要包括技术类的如雕刻、刺绣、造纸等;行为类的传统节日、生活习俗、传统歌舞等;制度类的村规民约、村组织规范等等。
二、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性
首先乡村文化振兴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有效途径。2021年初我国取得了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进入了新时代,当前困扰我们的不再是物质资源的匮乏。为了巩固当前脱贫攻坚取得的成效,避免因为精神文化的贫困导致出现经济的贫困成为当前要务。巩固脱贫成果,要物质和精神文化一把抓,不能让乡村成为文化的沙漠,要两者协调发展才能实现长久发展。
其次乡村文化振兴是实现全面小康的本质要求。中明确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全面小康必须统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五位一体和谐发展。而乡村文化又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分布范围广,涵盖的人群众多,影响大,所以乡村文化振兴是实现全面小康的重要衡量指标。乡村文化如果成为了短板,全面小康社会就很难实现“全面”。乡村文化的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对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也发挥积极作用。[6]
90
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在5000多年的发展中,乡村社会逐渐形成建立在血缘关系中的较为封闭的熟人社会,这与乡村的生产生活方式分不开,具有当地感和历史感的特点。但自鸦片战争之后中国乡村环境出现变迁,特别是在上世纪中期,变迁进程加快。在新中国成立的初期,乡村社会经历了土地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改变了传统乡村社会的经济基础,并且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念逐渐传播被人们接受,传统的家族宗法思想遭受冲击。1978后农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责任承包制,随后国家实行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立等多次重要变革,乡村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乡村社会从流动量少的熟人社会逐渐转变为流动量大的陌生人社会,“使得乡村的边界大开,过去规范村民行为的诸多地方性共识都受到了市场经济的剧烈冲击”。[7]特别是在20世纪90年代后的经济和城市化进程加速发展,出现大规模的乡村人口流向城市,造成乡村大批中青年离开家乡,儿童和老年人成为乡村的主要人群,导致乡村出现空心村的现象。另一方面城市的文化、发展模式等展示出强大的吸引力和同化能力,进入城市的农民的传统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逐渐减弱。同时他们也把城市文化带回乡村,出现乡村文化和城市文化共处在乡村社会之中的现象,并且城市文化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乡村的传统文化的发展空间受到挤压。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不时出现,传统的习俗、节日、建筑等逐渐淡化。在两种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下乡村人们对自己文化的认同和身份的认同出现迷茫。
(二)乡村文化组织的主体权威性衰退
乡村文化的发展离不开乡村文化组织,特别是文化组织主体影响力。而这些主体主要是指在村庄中有着威望、号召力和公信力的乡贤或文化精英,如村落中的族老、乡村文化的技艺传承人等,他们一般都是长久在乡村生活,辈分比较高,在传统的生产生活中具有一技之长,比较受人们的尊重。他们通过在乡村中培育的社会资本,以及由此形成的关系网络来组织文化活动。但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后,进城务工、下海经商等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导致人们与乡村联系变少而与工作地联系密切,认同的主体慢慢变成致富能手、经济精英等。经济精英的快速兴起超过了建立在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上的文化精英的影响力,传统的文化组织的权威性明显下降。另一方面推动乡村文化活动的开展文化精英普遍年纪较大,一些传统文化技艺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逐渐没落,中青年群体缺乏对乡村文化的眷恋感和使命感,导致乡村文化面临着缺少年轻的继承人的局面,乡村文化出现生存与发展的危机。[8]
(三)乡村文化的参与逐渐衰退
在早期的乡村生产中如开垦、水利等都是需要集体行动,人们之间利益因此密切相关,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对乡村文化自发的、集体的参与。乡村文化也因此成为一种纽带,农民通过积极参与乡村文化活动来获取在
村落中的地位,增加自己家族的荣耀。乡村文化能够让农民获得满足感、成就感,也正因此乡村文化活动所需要的人力、财力、物力更能得到保障,这也是乡村文化能够保持长期的传承发展一个关键的因素。但现在农民的参与的主体的热情开始减退,首先,农村儿童群体,他们是乡村振兴的未来力量,但农村中有着大量的留守儿童,他们对乡村文化没有兴趣,更多的是希望和城里的父母团聚。其次,青壮年群体对乡村文化缺乏信心,在中西部地区农村的青壮年从事农业生产的较少,大多在城市就业,绝大部分时间都在城市,在城市文化的熏陶下当两种文化价值观出现碰撞时候,他们更多地选择城市文化。最后是农村的老年群体,他们之中还有很多是乡村文化的传承人,和农村文化有着深厚的感情,十分珍惜乡村的文化,但是他们年纪都比较大,对一些先进的文化和技术存在欠缺,对于实现乡村文化的振兴力不从心。
(四)基层自治组织对乡村文化重要性认识不足由村民自治选举出来村两委,既是作为乡村土生土长的基层治理组织,也是乡村文化发展的内生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所发挥的领导和保障的作用不容忽视。在二十一世纪以来伴随着农村的改革,村两委的工作重点放在经济效益、选举、上级考核等方面。而乡村文化建设情况没有纳入到上级考核的指标体系之中,对于文化工作更多的是配合上级文化部门落实相关。[9]同时认为文化建设的投资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乡村文化不能在短期内产生经济效益。因此在一届任期内对乡村文化进行投入很可能在离任后都没有获得相关的明显收益,这样导致基层村委对乡村文化的建设不够重视。
四、振兴乡村文化的建议
(一)提高思想认识,明确乡村文化的重要性
思想认识是行动的基础,对乡村文化振兴认识不到位势必会影响相关工作的开展。因此要认识到乡村文化在丰富村民的生活、增加居民收入、提高乡村知名度、优化村容村貌等方面有积极作用。同时乡村文化还具有教化功能,如乡村文化悠久的历史积淀可以增加村民的集体认同感和归属感;乡村文化中包含着社会规则和道德规范可以约束着村民的行为;乡村文化也有助于促进村民在文化传承和演出中实现自我价值。振兴乡村文化必须改变传统发展思路,要认识到文化是工具,生活是本质。因此振兴乡村文化要突出村民的主体地位,即乡村文化建设要为了乡村居民、依靠乡村居民、发展成果由乡村居民共享,振兴乡村文化目的是为了人们更好的生活。要坚持经济和文化协同发展,处理好开发利用和文化保护关系,让一切乡村文化创造的活力充分迸发,让一切乡村文化创造的源泉充分流动。[10]
(二)激发内在动力,增强乡村文化的自信
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91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是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11]。振兴乡村文化就要增加乡村居民对乡村文化的自信,使其自觉成为乡村文化的建设者和推动者。具体而言,第一,必须要加强乡村文化教育,以学校教育为依托,在中小的教育中要合理的开设介绍地方文化的课程,让孩子们可以系统地了解到本地乡村文化的形成的原因、发展的过程、自身的特点等等。同时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的方式,让他们在不同的平台宣传,表演自己本土文化,使孩子们成为自己本土文化的传播者。另一方面,可以邀请相关的学者,本土文化传承人等到学校里面进行主题讲座,让孩子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本土文化以及将来的发展趋势。第二,农村的青壮年长期在城市工作,受到城市文化的影响较大,对乡村文化认同不高。因此一方面要利用节假日他们返乡的机会,组织各种文化活动,邀请在乡村文化经济中发展较好的企业来村进行宣讲,提高他们对乡村文化的认识,让他们感受到乡村文化的价值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借用互联网、手机等向在城里工作的乡村年轻人及时传递乡村优秀文化,实现生活场所与乡村分离但文化不断开,既可以把握住乡村文化的优点,又可以借鉴城市文化中的长处,从而唤醒他们对乡村文化的自信,坚定振兴乡村文化。同时创建平台,鼓励和扶持他们回乡创办文化产业,不断探索乡村文化的发展路径。第三,发挥乡村文化组织的作用,我国乡村地域多样,民族众多,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乡村文化也具有十里不同俗,文化差异明显。因此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必然选择,而乡村文化组织作为土生土长的本地组织,在乡村治理主体多元的情况下有着其不可替代的优点。一方面,要给乡村文化组织发展提供空间,对乡村文化组织发展所需要的物资村两委应该给予支持。另一方面,发挥文化组织的主体如乡村文化精英以及文化技艺传承人的作用,不仅只是在文化方面,更要把这些群体加入到基层社会治理之中,提高他们在乡村中的地位和威望,通过在乡村治理过程中不断传播优秀的文化。
(三)推动乡村文化经济发展,夯实乡村文化振兴基础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乡村文化的振兴离不开乡村经济的发展。因此要依托于乡村文化,将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产业发展的优势,将文化与市场相对接,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产业体系。首先,创建自身特色文化产业品牌,当前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弊端就是同质化竞争,不能凸显自身特点。发展乡村文化产业要充分挖掘本土的特色资源如传统农业耕种,渔业捕捞,民俗文化,本土建筑,节日的庆祝活动,自然景观等等充分体现乡村文化的独特性、历史性,展示出乡村文化的魅力。同时进行跨行业、跨区域合作,构建乡村文化IP,一个饱含特色、新奇和文化的IP产品不仅可以使得乡村文化
产品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而且也为乡村文化注入活力,让乡村文化更具有识别度,也易于提高乡村文化的知名度和传播度。[12]其次,搭建“乡村文化+互联网+微平台”宣传模式,推动乡村文化走出去。通过这种模式弥补乡村文化缺少传播者和代言人的情况,开创乡村文化和外界文化之间的交流的新局面,积极的宣传乡村的优秀文化,让家乡的瑰丽的自然风光、独特的饮食风味,文化技艺,春种秋收的生产场景等通过不同的短视频平台为更多的人们所知晓,让人们看见在城市的周边蕴藏着这么多优秀文化,让人们感受到乡村文化的魅力,提升乡村文化的影响力,增强对乡村文化生活的向往。最后,健全“文化+创意+旅游+产业”的乡村文化产业体系,形成乡村文化支柱产业,构建以点带面,多层次的发展。同时形成技术开发平台、法律服务平台、质量监管平台等相应的配套机制,提高乡村文化产业对城市文化市场的适应力。
参考文献:
[1]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1卷[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2]黄寿祺,张善文.周易集注(修订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3]费孝通.费孝通九十新语[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5.
[4]余秋雨.何谓文化[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2.
[5]陆福兴.振兴乡村文化 建设有灵魂的乡村[J].团结,2019(1).
[6]陈晓霞.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乡村文化建设[J].理论学刊,2021(1).
[7]贺雪峰.新乡土中国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8]高晓琴.乡村文化的双重逻辑与振兴路径[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1).
[9]顾海燕.乡村文化振兴的内生动力与外在激活力——日常生活方式的文化治理视角[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1).
[10]门献敏.关于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的若干关系研究[J].理论探讨,2020(2).
[11]宣传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
[12]杨玉玲,韦信铭,陈丹丹,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乡村文化振兴路径探究——以闽东乡村文化资源为例龙[J].岩学院学报,2020(11).
作者简介:袁浩(1994-),男,湖北黄冈人,青海民族大学政管学院政治学理论专业,主要从事基层治理研究。
责任编辑/吴冬梅
92
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