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熙保,1954年10月生于湖北省武穴市。1978年就读于武汉大学,先后获得经济学学士(1982)、经济学硕士(1985)和经济学博士(1992)。现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武汉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武汉大学商学院发展经济学研究所执行所长,兼任清华大学双聘 教授、暨南大学特聘教授和江西财经大学客座教授、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理事、湖北省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副会长等职。
自1985年以来,为本科生主讲的课程有: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等;为硕士研究生开设“高级发展经济学”等课程;为博士生讲授“西方经济学研究专题”、“经济增长理论研究专题”等课程。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西方经济学基本理论;发展经济学基本理论;经济发展中的农业问题;信息化、工业化和经济发展;发展中国家后发优势理论等。
自1985年以来,出版著作(包括独著、合著、主编和译著)20余部,在《经济研究》、《管理世界》、《光明日报》等报刊上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目前正在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大研究项目“发展中国家后发优势问题研究”,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项目“后进国家追赶理论与实践研究”等多项课题的研究。
国内外研修经历:1990-1991年美国哈佛大学经济系进修;1995-1996年美国芝加哥大学经济系高访;1997年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1998年英国肯特大学经济系研究员;2001年清华大学伟伦特聘访问教授,在清华大学从事半年教学和研究;2001年浸会大学经济系讲学;2002年台北大学和政治大学访问讲学。
荣誉称号: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993);特殊津贴获得者(1997);湖北省跨世纪“111人才工程”首批人选(1997);教育部第二批跨世纪优秀人才入选者(1999);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入选者(2003)。
学术奖励:科研成果多次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主要奖项包括: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研究成果奖、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奖、国家图书奖、中国图书奖、湖北省人文社科优秀科研
成果奖等。具体奖励如下:
1、《农业发展论》(独著)(1995年版)获
(1) 1998年教育部全国高校第二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 (2) 1995年湖北省软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 (3) 1995年湖北省五个一工程图书类二等奖。 2、《我国农业资源转移的规模与特点》(论文)获 (4)1995年湖北省首届省级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3、《发展经济学》(谭崇台主编,本人任助编)(19年版)获 (5) 1991年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 (6) 1992年全国优秀教材奖。
4、《西方经济发展思想史》(谭崇台主编,本人参著)(1993年版)获 (7) 1995年全国高校首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 (8)1995年国家教委第二届高校出版社优秀学术著作一等奖。 (9)1997年第三届国家图书奖。
(10)1999年国家社科基金优秀成果二等奖。
5、《反通货膨胀论》(刘涤源主编,本人参著)(1992年版)获 (11) 1993年第七届中国图书奖。
(12) 1995年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 6、《购买力平价与我国收入水平估计》(论文)获奖如下: (13)2000年湖北省第二届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 《发展经济学》(2000年版,谭崇台主编,本人副主编)获 (14)2002年全国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
已出版的著作、教材、译著及论文 一、主要著作:
1.《西方经济学说研究》,独著,山西经济出版社,2003年8月。
2.《发展经济学理论与应用问题研究》,独著,山西经济出版社,2003年1月。 3.《农业发展论》,独著,武汉大学出版社,1995年。 4.《西方市场经济理论》,独著,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
5.《发展经济学》,任助编(谭崇台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年。 6.《西方经济发展思想史》,参著(谭崇台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1995年。 7.《反通货膨胀论》,参著(刘涤源主编),广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 8. 《迈向21世纪的战略选择》,两主编之一,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年。 9.《近现代货币与金融理论研究》,参编(陈岱孙主编),商务印书馆,1997年。 10.《后凯恩斯主义理论的发展》,参著(冯金华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年。 二、主要教材:
1.《经济发展:理论与》,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1月。 2.《发展经济学》(副主编),山西经济出版社,2000年3月。 3.《微观经济学》,与何玲合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9月。 4.《当代西方经济学说》(刘涤源、谭崇台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 5.《西方近代经济学史》(汤在新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 三、主要译著:
1.《增长与发展》(瑟尔沃著)(1999年第六版),独译,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年12月。
2.《经济增长的阶段》(罗斯托著)(1990年第三版),主译并校,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3月。
3.《农业发展的国际分析》(速水佑次郎和拉坦著),主译并校,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6月。
4.《经济增长与农业》(西奥多·舒尔茨),主译并校,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1年。 5.《现代经济学的最新发展》(《经济学家》杂志编),主译,经济科学出版社,1987年。 6.《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主要译者之一,经济科学出版社,1993年。 7.《现代国外经济学论文选》(第十七辑),主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 四、主要论文:
1.“后发优势新论:兼论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郭熙保、胡汉昌,《武汉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年第3期。
2.“我国技术后发优势战略的回顾与重构”,郭熙保、王松茂,《福建论坛》2004年第3期。
3.“论制度模仿”,与胡汉昌合著,《江汉论坛》,2004年第3期。 4.“后发优势与跨越式发展”,《光明日报》,2004年1月6日。
5.“社会资本、经济绩效与经济发展”,郭熙保、张克中,《经济评论》,2003年第2期。 6.“信息化、工业化与后发优势” ,郭熙保、崔小勇,《教学与研究》,2003年第3期。 7.“ 农业剩余劳动及其转移问题:理论思考与中国的经验”,世界经济,2002年12期。 8.“人口、资源与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当代财经,2002年11期。 9.“工业化、城市化与经济发展”,《东南学术》2002年第3期。
10.“工业化、信息化与信息产业”,郭熙保、刘莹,《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2年第3期。
11.“后发优势研究述评”,郭熙保、胡汉昌,《山会科学》2002年第3期。 12.“从发展经济学观点看待库兹涅茨假说”,《管理世界》2002年第3期。
13.“论发展观的演变”,《学术月刊》,2001年第9期。
14.“论发展中国家后发障碍与后发优势”,《经济评论》,2000年第5期。 15.“关于发展的时代内涵”,《光明日报》,2000年11月14日。 16. “发展经济学述评”,《经济学动态》,2000年第4期。 17.“发展的新方向:以人为本”,《探索与争鸣》1999年第2期。 18. “购买力平价与我国收入水平估计”,《管理世界》1998年第4期。
19.“发展经济学中地区不平衡发展理论述评”,与陈澍合著,《教学与研究》1998年第5期。
20.“论发展的真义”,《经济评论》1998年第6期。
21.“Toward 21st Century: China’s Industrialization and Current Strategies” , 美中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1996年,美国芝加哥。
22.“城市化:迈向21世纪的战略选择”,《经济学动态》1996年第3期。 23.“世界通货膨胀的特点及启”,《价格理论与实践》1996年第1期。 24.“农业剩余劳动问题探讨”,《经济学家》1995年第3期。
25.“论土地制度的变革对农业发展的影响”,《经济评论》1995年第1期。
26.“迈向21世纪:中国的工业化和当前的主要战略”,《财经科学》1994年第6期。 27.“论农业部门对经济发展的产品贡献”,《江汉论坛》1993年第11期。
28.“后凯恩斯主义收入分配理论探讨”,《武汉大学学报》(社科版),1992年第5期。 29.“发展经济学中农业发展思想的演变”,《经济学动态》1992年第9期。 30.“我国农业资源转移的规模与特点”,《经济研究》1992年第9期。
31.“凯恩斯经济学的一项重要发展:IS-LM模型分析”,《经济评论》1991年第3期。 32.“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国际比较分析”,《财经科学》,19年第5期。
33.“发展中国家人口流动理论比较分析”,《世界经济》19年第5期。
34.“论发展中国家的人力资源问题”,《武汉大学学报》(社科版),19年第5期。 35.“斯拉法价格理论初探”,《经济研究》1986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