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3时在厚度为e的地方,两相干光的光程差为δ=2n2e+牛顿环暗环半径r和明环半径r,有兴趣的读者可自行推导。必须指出,在牛顿环中,若介质不均匀或分析的是透射光而不是反射光,那么关于暗环、明环半径的公式与教材中的公式是不同的,不能随意套用。
解:当透镜与玻璃之间为空气时,k级明纹的直径为
1
。由此可推导出2
1ek=2rk=2(k−)Rλ2当透镜与玻璃之间为液体时,k级明纹的直径为
1Rλ`
ek=2rk′=2(k−)2n2解上述两式得:n2=(
ek2
)=1.22`ek11-17把折射率n=1.40的薄膜放人迈克耳孙干涉仪的一臂,如果由此产生了7.0条条纹的移动,求膜厚(设入射光的波长为5nm)。
分析:迈克耳孙干涉仪中的干涉现象可以等效为薄膜干涉(两平面镜相互垂直)和劈尖干涉(两平面镜不垂直)两种情况,本题属于后一种情况。在干涉仪一臂中插入介质片后,两束相干光的光程差改变了,相当于在观察者视野内的空气劈尖的厚度改变了,从而引起干涉条纹的移动。
解:插入厚度为d的介质片后,两相干光光程差的改变量为2(n−1)d,从而引起N条条纹的移动,根据劈尖干涉加强的条件,有2(n−1)d=Nλ,得
3
Nλ=5.154×10−6(m)
2(n−1)
11-18单缝的宽度a=0.40mm,以波长λ=5nm的单色光垂直照射,设透镜的焦距f=1.0m。求:(1)第一级暗纹距中心的距离;(2)第二级明纹距中心的距离。
d=
解:(1)由单缝衍射的暗纹条件asinθ=kλ,得θ1≈sinθ1=
kλ,则第一级a(k=1)级暗纹距中心的距离为
x1=ftgθ1≈fθ1=1.47×10−3(m)
λλ(2)由明纹条件asinθ2=(2k+1),得θ2≈sinθ2=(2k+1),则第二级(k=2)
22a明纹距中心的距离为
x2=ftgθ2≈fθ2=3.68×10−3(m)
在上述计算中,由于k取值较小,即θ较小,故θ≈sinθ≈tgθ。如k取值较大,
则应严格计算。
11-19
一单色平行光垂直照射于一单缝,若其第三条明纹位置正好和波长为600nm的
单色光入射时的第二级明纹位置一样,求前一种单色光的波长。
分析:采用比较法来确定波长。对应于同一观察点,两次衍射的光程差相同,由于衍射明纹条件asinϕ=(2k+1)
λ,故有(2k1+1)λ1=(2k2+1)λ2,在两明纹级2
次和其中一种波长已知的情况下,即可求出另一种未知波长。
解:根据分析,将λ2=600nm,k2=2,k1=3代入(2k1+1)λ1=(2k2+1)λ2,得
λ1=
(2k2+1)λ2
=428.6(nm)
2k1+1
11-20迎面而来的两辆汽车的车头灯相距为1.0m,问在汽车离人多远时,它们刚能为人眼所分辨?设瞳孔直径为3.0mm,光在空气中的波长λ=500nm。
分析:两物体能否被分辨,取决于两物对光学仪器通光孔(包括人眼)的张角
θ和光学仪器的最小分辨角θ0的关系。当θ≥θ0时能分辨,其中θ=θ0为恰能分辨。
在本题中θ0=1.22
λl为一定值,而θ≈,式中l为两灯间距,d为人与车之间的距离。add越大或l越小,θ就越小,当θ<θ0时两灯就不能被分辨,这与我们的生活经验相符合。
lλ=1.22,此时,人与车之间的距离为daald==4918(m)
1.22λ11-21为了测定一个给定光栅的光栅常数,用λ=632.8nm的单色平行光垂直照射光
解:当θ=θ0时,
栅,已知第一级明条纹出现在38的方向上,试问这光栅的光栅常数为多少?第二级明条纹出现在什么角度?若使用这光栅对某单色光进行同样的衍射实验,则得第一级明条纹出现在
0
270的方向上,问这单色光的波长为多少?对这单色光最多可能看到第几级明条纹?
4
分析:在光栅方程dsinθ=±kλ中,由于衍射角θ最大只能取±
π(屏必须无限大),2
因此在上式中k值只能取有限个的数值,故屏上能出现的衍射条纹数目是有限的。
解:由题意知,在λ=632.8nm,k=1时,衍射角θ=38,由光栅方程可得光栅常数
0
d=
k=2时,因
kλ=1.03×10−6(m)sinθ2λ>1,第二级明纹(即k=2)所对应的衍射角θ2不存在,因此用d0
此波长的光照射光栅不会出现第二级明纹。
若用另一种波长的光照射此光栅,因第一级明纹出现在θ`=27的方向上,得
λ′=
dsinθ`
=468(nm)kkm=
d=2.2′λ令sinθ`=1,可得用此波长光照射时,屏上出现的最大条纹级次为
因k只能取整数,则km=2,故最多只能看到第二级明纹。11-22
测得从一池静水的表面反射出来的太阳光是线偏振光,求此时太阳处在地平线
的多大仰角处?(水的折射率为1.33)
分析:设太阳光(自然光)以入射角i入射到水面,则所求仰角θ=时,根据布儒斯特定律,有i=i0=arctg解:根据以上分析,有
π−i。当反射光起偏2
n2
(其中,n1为空气的折率,n2为水的折率)。n1
nπ−θ=arctg22n1
nπθ=−arctg2=36.90
2n1i0=i=
11-23使自然光射到互相平行的两个偏振片上,若(1)透射光强为入射光强的透射光强为入射光强的
1
;(2)8
1
;则这两个偏振片的偏振化方向的夹角为多少?4
Ι22
解:(1)根据马吕斯定律Ι=Ι0cosθ有:cosθ=
Ι0
Ι0
将Ι=0代入得:θ=±6918′
8
Ι00
(2)将Ι=代入得:θ=60
4
0
11-24使自然光通过两个偏振化方向相交60的偏振片,透射光强为I1,今在这两个偏
0
振片之间插入另一偏振片,它的方向与前两个偏振片均成30角,则透射光强为多少?
分析:设入射自然光强为I0,偏振片I对人射的自然光起检偏作用,透射的偏
5
振光光强恒为
I0
,而偏振片Ⅱ对入射的偏振光起检偏作用,此时透射与入射的偏2
振光强满足马吕斯定律。若偏振片Ⅲ插入两块偏振片之间,则偏振片Ⅱ、Ⅲ均起检偏作用,故透射光强必须两次应用马吕斯定律方能求出。
解:根据以上分析,入射光通过偏振片I和Ⅱ后,透射光强为
1
Ι1=(Ι0)cos2600
2
插入偏振片Ⅲ后,其透射光强为
1
Ι2=[(Ι0)cos2300]cos2300
2
两式相比可得:Ι2=2.25Ι
11-25如图11-59所示的X射线衍射实验中,入射X线不是单色的,而是含有从0.095nm到0.13nm这一范围内的各种波长.设晶体的晶格常数d=0.275nm,试问对图示的晶面能否产生强反射?
分析:X射线入射到晶体上时,干涉加强条件为
2dsinθ=kλ,其中k=0,1,2,…在晶格常数d和掠
射角θ(注意不是入射角)确定的情况下,并不是任意波长的X射线均能产生强反射。本题应结合人射X射线波长范围为λ1=0.095nm到λ2=0.13nm这一条件,先求满足上式的k值的取值范围,然后确定k值及相对应的波长。
解:由公式2dsinθ=kλ,以及入射X射线的波长范围,可得满足上式的k的取值范围为
图11-59习题11-22图解2dsinθ2dsinθ代人有关数据后,可得2.99们对应的波长为:k=3,λ=
2dsinθ=0.13(nm);k=4,3
λ=
2dsinθ=0.097(nm),即只有波长为0.097nm和0.13nm的两种X射线能产生强反射。4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