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医学院学报2009年第49卷第3期ActaAcademiaeMedicinaeJiangxi2009,Vol49,No3・135・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肠道疾病的相关性研究进展杨健民8(综述),祝金泉6(审校)(南昌大学a.研究生院医学部2006级;b.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南昌330006)关键词:幽f-lB杆菌;胃肠道疾病;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R573;R574文献标识码:A自从1983年澳大利哑学者WarrenJ.R和MarshallB.首次从人胃黏膜活检组织中分离出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以来[1],Hp研究已成为热点。Hp是胃肠道疾病的主要病原菌,在发达国家达到30%~50%的成年人有Hp感染,在我国及其它发展中国家更是高达80%左右,而且感染的年龄也比发达国家要早[2。3]。因此,对于Hp与胃肠道疾病关系的研究更加受到关注,已经确认Hp感染与胃肠道疾病中的以下几种疾病有密切相关:慢性胃炎伴胃黏膜萎缩、糜烂,消化性溃疡,早期胃癌术后,胃MALT淋巴瘤[4_6],慢性胃炎伴消化不良等。本文就Hp感染与胃肠道疾病相关性的研究作一综述。1Hp概述1.1HP的发现1983年澳大利哑学者Marshall和Warren在135例胃活检标本上找到了弯曲状、S状杆菌,这是首次从人胃黏膜活检组织中分离出了HP。当时称为“未鉴定的弯曲状杆菌”,后来又更名为“幽门弯曲菌”。但GoodwinC.S.等在1989年提出应将该菌命名为一个新的菌属,Hp[”。从此这一名称在国内开始使用并代替了幽门弯曲菌的名称。1.2Hp的传播途径一般认为Hp感染与食用的各种肉类无关,也就是说目前不认为动物是Hp的感染源,而人与人之间可传染Hp,Hp易发生于人群聚集的学校和家庭。感染了Hp的儿童其家庭成员中Hp的出率明显高于非感染Hp儿童家庭成员的Hp感染¨]。根据流行病学资料显示,粪与口传播可能是1个主要途径。胃黏膜更新脱落时,寄居在上皮细胞的Hp必然随之脱落从粪便排出。Hp感染者其粪便可培养和检测出Hp,带有Hp的粪便可污染食物和水源。口与口传播是1种较肯定的途径。在Hp感染者的唾液、胃反流及牙垢中,已测出Hp,这可能与含有Hp的胃反流液反流到口腔有关。此外,医疗器械传播Hp也是1个重要途径。1.3Hp的致病机制众多研究表明,Hp的致病机制与多种因素有关。现普遍认为,由于胃内低的pH值(<2)及胃的蠕动推进作用均不利于一般的细菌在胃黏膜表面停留,但是Hp却能在人体胃黏膜表面寄生,并且能够陪伴宿主终身,引起寄居部位各种不同程度的病理变化,这与产生的多种毒力因子有关[9]。Hp一旦进入胃内便黏附在黏液层,通过其产生黏附因子,收稿日期:2009—01—19万方数据文章编号:1000--2294(2009)03--0135--03选择性地与黏液层及上皮细胞膜的碳水化合物部分结合,紧密地黏附于上皮细胞上,促使肌动蛋白收缩,形成黏着蒂样改变。Hp能够释放毒素,并产生多种其他有毒性作用的酶和代谢产物。正是由于这些毒力因子使Hp能够克服胃的排空作用、胃内低pH值、胃黏膜表面的稠厚黏液等不利于定居的因素而长期在胃黏膜表面寄生,并导致宿主一系列疾病的形成。同时。Hp的感染是一种慢性感染,能使胃肠道产生炎症,激发宿主的免疫反应,亦是Hp的主要致病机制之一[1…。2Hp感染与胃肠道疾病关系的研究2.1Hp与慢性胃炎伴胃黏膜萎缩、糜烂目前,庐山共识[11]将原有的“有明显异常的慢性胃炎”这一说法修改为“慢性胃炎伴胃黏膜萎缩、糜烂”:桐城共识¨21中“有明显异常的慢性胃炎”指合并糜烂、中一重度萎缩、中一重度肠化生或轻一中度异型增生。我国新的慢性胃炎共识意见(2006年)已将有胃黏膜萎缩、糜烂或有消化不良症状的Hp阳性慢性胃炎作为根除Hp的适应证[4]。该共识意见将肠化生定义为有萎缩(化生性萎缩),异型增生常与萎缩、肠化生伴存,而MaastriehtP.等[5]报道的根除适应证中对萎缩程度未作限定。因此“慢性胃炎伴胃黏膜萎缩、糜烂”与“有明显异常的慢性胃炎”基本相当,但表述更明确,且与慢性胃炎共识意见(2006年)一致。现在普遍认为Hp是慢性胃炎的主要致病菌,其直接或间接证据为:健康志愿者吞服活的Hp后,出现胃炎的临床症状及相应的组织学炎症改变;胃黏膜Hp数量和密度与炎症程度呈正相关;胃窦部上皮细胞Hp受体较多,而胃窦部黏膜炎症的发生率亦高;慢性胃炎患者的感染率可达80%。于胃窦部高达90.5%,Hp根除后,慢性胃炎较易治愈,且复发率下降。关于导致胃黏膜炎症的病理机制目前的解释是:Hp经过某种途径抵达胃黏膜后,与上皮细胞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其本身所具有的胞周血细胞凝集素可促进其黏附。Hp可分泌1种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趋化因子,又可刺激七皮细胞产生白细胞介素8,形成以中性粒细胞为首,继之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和浆细胞的炎细胞浸润。在炎症过程中,由于Hp具有SOD和过氧化氢酶等自由基清除剂,而免于中性粒细胞所产生的自由摹的攻击,使后者仅对胃黏膜构成损害。Hp在胃黏膜可促进局部血小板活化因子、肿瘤坏死因子和白细胞介素6等炎症介质的产生或增多,加剧炎症反应。・136・江西医学院学报2009年第49卷第3期ActaAcademiaeMedicinaediangxi2009,Vol49,No3Hp菌株具有空泡毒素(vacA),可导致上皮细胞的空泡损害,促进胃黏膜炎症形成。2.2Hp与消化性溃疡Hp引起的胃炎是发生十二指肠溃疡的1个重要基础,Hp通过定植于十二指肠内的胃化生上皮,引起黏膜损伤,并导致十二指肠溃疡形成。据报道,80%~100%的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存在Hp感染,根除Hp可加速溃疡的愈合及减少溃疡复发[1“。从十二指肠溃疡患者体内分离出的Hp多为产毒菌株,同时动物实验也证实Hp产毒株可使胃黏膜产生特异的空泡变性和坏死,提示细胞空泡毒索(VacA)与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生存在密切关系[4]。LouwJ.A.等[1钉研究发现胃溃疡的Hp检出率在59%~86%,消化性溃疡与慢性胃炎几乎都是合并存在的,而且在消化性溃疡发生之前必定先有慢性胃炎。而且GoodwinC.S.等口1把发炎的胃黏膜比喻为漏雨的屋顶,只有根除Hp,治愈发炎的胃黏膜,才能防止溃疡复发。大量研究证明,Hp相关性十二指肠溃疡在根除Hp之后,不仅可以加速十二指肠溃疡的愈合,而且还可以降低或防止十二指肠溃疡的复发[1“。尽管Hp与消化性溃疡的关系日趋明确,但在许多发达国家,Hp感染率正在迅速下降,但溃疡的发生率并未相应降低,更令人疑惑的是约有lo%的溃疡病病人并无Hp感染。这些病人要预防溃疡的复发必须用抗酸药维持治疗;说明溃疡病的发病机制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2.3HP与功能性消化不良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一种常见的综合征,主要包括上腹胀、早饱、上腹疼痛、反酸和食欲不振等,而无器质性病变和精神疾病。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但无疑其病因和发病机制是多样的。胃肠道感染作为肠易激综合征的病因之一已得到确立。为此有理由推测Hp感染可能也在部分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中起作用。Hp阳性的功能性消化不良几无例外地存在慢性胃炎,胃黏膜萎缩甚至糜烂的存在也不排除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诊断。有症状的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慢性胃炎与Hp阳性的功能性消化不良大体属于同一范畴[1”。功能性消化不良强调症状,而慢性胃炎强调胃黏膜的内镜和(或)组织学改变。资料显示,在功能性消化不良治疗中,总体上仅根除Hp和质子泵抑制剂治疗的有效性得到充分确立;根除Hp使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获得适度『fii显著的益处(与安慰剂相比,症状消失率高9%)[1“。这一益处在经济学上有成本一效益比优势:根除Hp的一次短程治疗可导致长期的症状改善,可降低消化性溃疡、萎缩性胃炎和胃癌发生的危险性。有关Hp是否与发病有直接关系.目前尚有争议,因而对于Hp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关系研究也日益受到重视。2.4HP与胃癌Hp与胃癌的关系迄今为止仍然是胃癌病因学研究热点,目前虽然尚不能完全肯定两者的因果关系,但已有越来越多的资料支持Hp在胃癌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PersonnetI.J.等[1钉观察109例胃窦、体腺癌,测定Hp抗万方数据体,感染率为84%}而在相配对的对照组186例中,其Hp感染率仅为61%,二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另外Hp可以产生空泡毒素,它是Hp的又一毒力因子。vacA基因按信号区(sl、s2)和中间区(ml、m2)组成不同贬型,一般分为sl/ml、sl/m2、s2/m23个亚型,MiehlkeS.等[2们认为va・cAsl/ml亚型与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可以用于鉴别Hp感染的胃癌高危人群。Hp可通过不同途径造成上皮细胞DNA损伤或基因突变。Hp感染的胃黏膜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过度表达,提示细胞增殖速度加快,而Hp根除后,其表达水平明显下降。细胞增殖加快,可使DNA复制过程中错误的机率增高,也可使DNA对外界致突变物或致癌物的敏感性增强。Hp之所以能促进细胞增殖原因在于:Hp富含的尿素酶能分解尿素产生氨,氨可使细胞有丝加速;Hp感染后,表皮生长因子和转化生长因子在胃黏膜的含量和表达有所增加,致使胃黏膜细胞增殖加快【2“。Hp感染的患者,胃腔内抗坏血酸浓度低于未感染者。抗坏血酸从血液运至胃腔能和其中的亚盐起反应。阻止其形成亚硝基复合物,在阻止氧化剂损伤DNA上起关键性作用。Hp诱导炎细胞浸润胃黏膜,其中多形核白细胞及单核细胞在退变、死亡和裂解中,释放出大量氧自由基,后者通过脱氨作用使基因发生突变。Hp感染与P53基因的改变在胃癌中的关系更为密切。Hp可间接增加胃上皮细胞的凋亡。由于上述过程中,DNA损伤或基因突变.机体可通过凋亡机制将此类细胞清除,以防其恶性转化,故而细胞凋亡增加。人们已观察到,凋亡指数与胃炎症程度、Hp所含脂多糖量呈正相关;而Hp根除后,凋亡指数显著下降。关于Hp与细胞凋亡的关系目前尚需进一步探讨。Personnet1.J.等[223的研究显示,Hp感染者中cagA血清反应阳性和胃蛋白酶原较低浓度可增加癌变的危险性。Hp感染既可引起肠型胃癌亦可引起弥漫型胃癌,其中eagA阳性的Hp菌株增加胃癌发生的危险性更具有显著意义。cagA阳性菌株引起肠型胃癌是阴性的3倍,而cagA阴性菌株似乎与胃癌有较低的相关性,且仅仅可能与弥漫型胃癌相关。这提示Hp的致癌机制在肠型和弥漫型胃癌的发生上可能是不同的。另有报道,将Hp感染蒙古沙鼠,于1~1.5年之后成功地诱发胃癌,而且是经过了炎症细胞浸润一萎缩性胃炎一肠上皮化生一非典型增生一胃癌的演化过程L2“。以上研究结果表明胃癌与Hp引起的炎症有关。2.5HP与胃获得性黏膜相关性淋巴样组织增生(MALT)淋巴瘤正常胃黏膜仅含少许淋巴细胞,但在感染Hp后,胃黏膜淋巴细胞浸润,并可发生淋巴滤泡,其数目与胃炎严重程度呈正相关。胃炎越重,产生的肠化越重。淋巴滤泡越多。MALT为淋巴瘤的发生提供了组织学背景,部分Hp相关性慢性胃炎患者在MALT基础上可发生淋巴细胞的克隆生长形成MALT淋巴瘤,以B淋巴细胞为主。可分为低度恶性B细胞淋巴瘤和高度恶性B细胞淋巴瘤,后者可伴有或不伴有低度恶性成分B淋巴细胞。Hp毒素和菌体产物刺激胃塑亘星学院学报2009年第49卷第3期ActaAcademiaeMedicinaeJiangxi2009,Vol49,No3・137・黏膜中T细胞和巨噬细胞产生各种细胞因子,这些细胞因子刺激B细胞增殖,形成淋巴滤泡,这是Hp诱致胃MALT淋巴瘤发生的町能机制。据欧阳钦等∽们报道,MALT淋巴瘤Hp感染阳性率达84%,根除Hp后不仅淋巴滤泡可消退。胃原发性B细胞MALT淋巴瘤也可消退。临床上根据对Hp根除的疗效反应,将MAI。T淋巴瘤分为3型:A型:根除Hp后MAI,T淋巴瘤完全缓解;B型:为Hp抗原相关肿物,在Hp根除治疗后部分缓解;C型:为Hp无关肿物,对根除Hp无反应,应手术治疗。与消化性溃疡和胃癌不同,胃MAI,T淋巴瘤的发生与Hp菌株的毒力无关;任何Hp菌株均可刺激胃黏膜产生MALT淋巴瘤。另外,自身免疫机制也可能参与其发病过程。胃MAI。T淋巴瘤患者主要表现为慢性胃炎的症状,明确诊断需内镜检查和组织学活检。2.6HP与肠易激综合征GerardsC.等[25]认为肠易激综合征(IBS)的特点是腹痛和大便习惯的变化。内脏高敏感性是在肠易激综合征病理生理学中的1个关键因素。Hp感染诱导上消化道产生内脏高敏感性的观点尚存争议。因此,该作者通过商肠球囊恒压扩张而产生腹部症状来评估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关系。通过选择患者(均为结肠镜检查正常但有肠易激综合征临床症状)及检查方法(恒压控制球囊扩张直肠)。Hp是经13C-尿素呼气试验诊断。结果显示典型的腹部不适共9例,而确定Hp阳性的就达8例;患者没有腹痛腹胀及排便感的都是Hp阴性(P<O.001);通过使用直肠球囊恒压扩张而在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中产生腹部不适症状的主要发生在Hp感染阳性的患者这一结果可知Hp感染可能参与引发患者的肠易激综合征,但这一结论目前尚未得到证实。该结论可望在较大的患者群体和根除治疗Hp后来进~步确认。此外,使用抗生索也能控制或缓解IBS的症状,但其作用机制可能是抑制了肠道细菌,这其中是否是抗菌素抑制或杀灭了Hp,同样值得探讨。综上所述,有关Hp感染与胃肠道疾病关系的报道日益增多,其研究指出,Hp的发现使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等疾病的病因判断及治疗上发生了一场,使得Hp感染与Hp阴性的胃肠道疾病的致病机制、复发机制以及相关的假参考文献:WarrenJR,MarshallB.UnidentifiedCurvedBacillionGastricEpitheliuminActiveChronicGastritisrj].Lancet,1983,1:1273-1275.627.35(9):9210.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J].胃肠病学。2006,11(11):674—684.P.MegraudF,0’MorainC,eta1.CurrentCon—ceptsintheManagementofHelieobacterPyloriInfection:theMaastrichtMConsensusReport[J].Gut,2007,56(6):772-781.万方数据[6]FarinhaP。GascoyneRD.HelicobaeterPyloriandMALTLymphoma[J].Gastroenterology,2005。128:1579・1605.I-7]GoodwinCS,MendallMM,NorthfieldTC.HelicobacterPy—loriInfection[J].Lancet.1997。349:265.[8]李瑜元,胡品津,潘瑞芳.儿童胃幽门螺杆菌与胃肠道疾病[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6,11(SO):77-78.[9]成虹,胡伏莲.幽『】螺杆菌的致病机制[J].中国医刊。2000,35(9):729.[10]唐振铎.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慢性胃炎和溃疡病的发病因素[J].中华消化杂志。1988,8(1):122.[11]胡伏莲.第三次全国幽门螺杆菌感染若干问题共识报告[J].现代消化及介入治疗,2008(1);73—76.[12]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对幽门螺杆菌若干问题的共识意见(2003・中国)[J].中华医学杂志。2004,84(6):522—523.[13]胡伏莲,贾博琦,谢鹏雁.用抗生素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难治性十二指肠溃疡[J].中华内科杂志,1988,27(4):205—207.[14]赵志泉,张红杰.具有CagA/VacA基因的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十二指肠疾病的关系[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1997,14(6):333-336.[15]LouwJA,FlaekV,RensburgC.DistributionofHelicobacterPyloriColonizationandAssociatedGastricInflammatoryChanges:DifferencebetweenPatientswithDuodenalandGas—tficulcer[J].JClinPathol:1993,46(8):754—756.[16]HentschelE,BrandstatterG,DragosicsB.EffectofClarithro—mycinandAmoxicillInplusmetroniDazoleontheEradicationofHelicobacterPyloriandtheRecurrenceofDuo-denalUlcer[J].NEngJMed,1993,328(5):308—312.华消化杂志,2002,22(7):581-582.NJ,VakilNB,MoayyediP.AmericanGastroenter—ologicalAssociationTechnicalReviewontheEvaluationofDyspepsia[J].Gastroenterology,2005,129:1756—1780.r19]ParsonnetIJ,FriedmanGD,VandeSteenDP,eta1.Heli—co—batterPyloriInfectionandtheRiskofGastricCarcinoma[J].NEngJMed,199I,325:1127.MiehikeS,KirschC。AghaAmiriK,eta1.TheHelicobactorPyloriVacAsl,mlGenotypeandCagAisAssociatedwithGastricCarcinomainGermany[J].IntJCancer,2000,87(3):322—327.PCh,ErnstH,KollturekSJ。eta1.MueosalEx-PressionandLuminalReleaseofEpidermalandTransform-inggrorwthFactorsinPatientswithDuo-denalUlcerbeforeandafterEradicationofHelicobacterPylori[J].Gut,1997,40:463.IJ,FriedmanGD,OrentreichN,eta1.RiskofGas—tricCancerinPeoplewithCagAPositiveorCagANegativeHelieobactorPyloriInfection[J].Gut,1997,4:297.究[J].中华消化杂志,1997,17(5):251—253.其与Hp感染的关系探讨[J].中华消化杂志.1999,19(1):32.C,LeodoherA,GlasbrennerB,eta1.H.PyloriInlet—tionandVisceralHypersensitirityinPatientswithIrritableBowelSyndrome[J].Dig-Dis。2001,19(2):170-173.(责任编辑百钟荣梅)某些胃肠疾病之间的作用机制更加清楚,同时为广大的临床工作者提供了医治的理论依据。但不|口T否认的是,在此领域,尚有不少问题需通过深入研究来加以解决。例如某些说目前尚未定论,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证实。[13[17]刘文忠.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胃炎和功能性消化不良[J].中[18]Talley[20][21]Konturek[22]Parsonnet[23]杨润宽,林三仁。雷道年.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的相关性研[-24]欧阳钦,甘华田。李甘地.等.胃恶性淋巴瘤的单克隆性检测及[2]张希全.幽门螺杆菌的流行病学[J].中国医刊,2000,35(9):[3]董欣红,胡伏莲.幽门螺杆菌与消化不良[J].中国医刊,2000,[4][25]Gerards[5]Malferthei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