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基于科技创新竞赛平台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研究

来源:华佗小知识
2020.05No.238

中 国 周 刊

教育园地

基于科技创新竞赛平台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研究

曾实现 薛 蕊 王民华

青岛黄海学院 山东 青岛 266427

摘要:以科技竞赛为契机积极推进课程与教学改革,以竞赛推动教学内容、教学体系改革,以教改为科技竞赛提供更强的支持,教

学改革与科技竞赛互动双赢,促进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关键词:科技创新;教学改革;创新创业教育电子设计竞赛在我校电子类相关课程的设置、精品课程的建设、教学内容和实验项目的改革和自制实验设备、教学研究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通过这些举措,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调动了学生学习与研究的热情,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潜能,切实提高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1]

。创新人才培养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我院将继续以学生科技竞赛为切入点,加强平台建设,促进行业融合,推动教学改革,创新培养模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2]

,为创新型国家建设作出积极的贡献。1.科学规划,统筹构建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结合的教学计划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科技竞赛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作用,我校把科技竞赛与实践教学体系及理论教学体系综合考虑,把学生科技竞赛以创新学分的形式纳入整体教学计划,实现理论、实践、创新的有机融合,实现计划内刚性规定与个性化自主选择的相互统一,使科技竞赛与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并且相互衔接、紧密配合,拧成“一股绳”,以达到最大限度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设立创新创业学分,为竞赛提供政策保障 为了给学生提供一个宽松而自主的多样化自主创新环境,全面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我校在2014年修订本科教学计划时,加入创新学分项目,我校对本科生创新学分评定标准及获取途径进行了规定。规定创新创业认定的学分可以置换选修课课程学分,每学期可以申请6个学分的置换。根据创新创业学分的相关规定,科技竞赛是获得创新学分的重要途径。3.健全保障机制,激发师生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科技竞赛不是常规的教学,而是一项由学院、教师、学生等共同参与的活动,涉及面很广,为了保证科技竞赛的有序开展和可持续性地不断完善发展,我校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管理制度和统一的管理机构,配有相应的经费保障机制和激励机制。良好的管理机制充分调动了师生参与科技竞赛的积极性,同时也使科技竞赛的管理更加规范化。 4.实施实验室开放制度,为竞赛提供条件保障 为了给学生开展科技竞赛提供必要的条件保障,学校实施了多层次、全方位的实验室开放,尤其注重开放的内涵。一是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教师根据科研或竞赛有选择性地为学生提供研究课题,供学生选择;二是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研究和自我发展,将实验室开放与学生科技竞赛等实践教学环节的实施相配合,使学生自己带着问题进入实验室,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从而为科技竞赛的开展提供了教学与场地支持。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目前已形成了以开放实验室促进大学生科技竞赛,以科技竞赛推动实验室开放的良性互动循环机制,现阶段机电工程学院开放的实验室有电子创新实验室、产学研实验室、机械创新实验室等,在学生培养质量和科技竞赛成绩的取得方面成果显著。 5.加大创新实践基地建设,为竞赛提供基础支撑保障 为给学生参加科技竞赛提供一个良好的实践环境,我校依托

现有的实验室和示范中心,建立了多个创新实践基地和创新实验室,并全天候向学生开放,为学生参加科技竞赛提供了良好的硬件平台。同时我校也积极联合周边企业和单位,校企共建科技创新实践基地,如本学期机电工程学院与青岛智动精工有限公司、

青岛海艺自动化技术有限公司、青岛天信电气有限公司等16家公司建立了校外科技实践基地,并与青岛中科翎龙机器人有限公司共建“机器人组装”实验室。这些基地和实验室不仅为学生进行

科技竞赛提供支持,同时也以解决企业实际问题为内容与学校共同主办或承办科技竞赛活动,实现人才培养、社会需求与就业的

良性互动。6.引导探索,丰富校园文化,为竞赛注入自主活力

在机电工程学院推行的本科生导师制,实现教师对学生的尽早引导和辅导,学生可以尽早了解学科领域、增强专业兴趣和学习动力,进而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并在团队的科技活动项目中逐渐成长。为了促进学生科技竞赛的发展,全面提升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学校提倡学生根据兴趣组建兴趣小组,将感兴趣的竞赛题目转变为科研题目进行研究。目前机电工程学院组建的兴趣小组有电子

创新协会、科技创新协会、三维创新设计协会等5个科技兴趣小组,通过兴趣小组的锻炼,学生获取了与专业相关的知识和实践技能,培养了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参赛热情与积极性也空前高涨。7.搭建竞赛成果展示平台,增强校内外交流与合作 本着增强认知、培养兴趣、激发创新、赛事介绍、赛前培训、成果展示、启迪智慧、增强交流、培育创业、营造氛围的目的,选择优秀科技竞赛获奖成果和每年的新生作品在学院科技创新文

化节进行展出,并全年向校内外开放。在增强学生专业认同感的同时又扩大了对 外宣传与交流,促进了校校、校研、校企之间的合作,以及学生科技成果的转化,也推进了学生科技竞赛活动深入广泛的开展。参考文献[1]汪刚.高职院校“一平台、一体系、四融合”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探索与实践——以湖北科技职业学院信息安全与管理专业

为例[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9(09):91-93.[2]姜晓玥,石木舟.基于科技竞赛平台的本科创新人才培养路径研究[J].智库时代,2019(11):280-281.作者简介:曾实现,1979.12,山东嘉祥人,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控制工程。薛蕊(1982.06-),女,山东济宁人,硕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控制工程。王民华,(1976.10-),山东泰安人,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基金项目:2018年山东省职业教育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

(机电产品研发与技术创新平台)资助·10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