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考生注意:
1.请用2B铅笔将选择题答案涂填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请用0.5毫米及以上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主观题的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的答题区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上均无效。 2.答题前,认真阅读答题纸上的《注意事项》,按规定答题。
一、积累与运用。(28分) 1.(2分)下面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韩愈,世称“韩昌黎”,是“唐宋家”之一,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B.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他与老子被后人合称为“老庄”。 C.《礼记》,战国至秦汉时期道家学说的汇编,相传是西汉年间的经学家戴圣编纂的。
D.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文学大家,他的诗取材广泛,形式多样,通俗易懂。 2.(2分)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他年轻时,曾几次上书给当朝权相,希望得到重用,以展才志,但都被冷落。《马说》可以说是他的一篇“不平则鸣”之作。
B.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逻辑顺序是介绍事理时通常采用的顺序,具体地说,有先总说后分说、从概括到具体、从现象到本质、从主到次等。
C.《诗经》经常使用比、兴手法。比,即类比;兴,指先说别的事物,引出所吟咏的对象。如《蒹葭》中“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D.即席讲话要根据特定的背景、场合决定说什么和怎么说,以取得较佳的讲话效果。有经验的讲话者常常能就地取材,以当时的人、事、景、物、情作为切入点,这样不仅能让自己的讲话妥当、得体,还容易引起听者的共鸣。 3.(2分)下列字音、字形全对的一项是( ) A.枷锁(suǒ) 懈怠(xiè) 戛然而止 纷至踏来 ..B.羁绊n) 萦ng) 亭台楼阁 穿流不息 (pà绕(yí..C.斡旋(wò) 追溯(sù) 销声匿迹 不知所错 ..D.褶皱(zhě) 妩媚(wǔ) 怒不可遏 接踵而至 ..4.(2分)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秘诀 黄粱梦 根深蒂固 形销骨立 B.旁骛 坐右铭 不攻自破 矫揉造作 C.端详 绿菌场 自欺其人 走投无路 D.亵读 练习簿 顾名思义 前扑后继
5.(2分)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卑鄙(bǐ) 翌日(yì) 晦暗(huì) 挑拨离间(jiān) ....B.瞭n) 缄望(liáo) 蘸水(zhà默(jiān) 接踵而至(zhǒng) ....C.拙n) 哺劣(zhuō) 隧道(suì) 寒噤(jì乳动物(pǔ) ....D.蛮横ng) 蜿i) (hè蜒(wān) 挚爱(zhì) 阳奉阴违(wé....6.(2分)给下面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相传老虎可以蹬踩江中的一块巨石,跳过金沙江
②形成了世界上最壮观的大峡谷,峡谷中最窄的地方就是著名的虎跳峡景观
③当年尧茂书的探险队就曾经在此漂流,虽英雄壮志未酬身先去,此地却因此而名声大振 ④湍急的金沙江流经石鼓镇长江第一湾之后,忽然掉头北上 ⑤从哈巴雪山和玉龙雪山之间的夹缝中硬挤了过去 A.①④⑤③② C.①⑤②③④
B.④⑤②①③ D.④⑤②③①
7.(2分)下面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B.他家对面二、三十米处有一个网吧,每次放假他都会跑去玩一玩,对此,他的父母非常担忧。 C.“夏满芒夏暑相连”点出了夏天的六个节气: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D.应该关注的是形式?还是传统文化的内涵?这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8.(2分)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欺侮ng) (wǔ) 翌日(yì) 挑拨离间(bó) 震耳欲聋(ló....B.蠕n) 强动(rú) 闭塞(sāi) 目眩神迷(xuà词夺理(qiǎng) ....C.瞭o) 拙u) 纷至沓望(lià劣(zhuō) 暴风骤雨(zò来(tà) ....D.追溯ng) (sù) 龟裂(jūn) 名副其实(fù) 棱角分明(lé....
9、(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n淮河的两岸,是一马平川的肥沃田野,一道道深翻的犁痕,在河两岸铺展。春天的种子就在土地的怀抱里偷偷yù( )育。这时候,总有一两艘小木船,慢悠悠的从北岸荡到南岸。一阵风吹来,几片树叶在空中偏然飞舞,几只麻雀在蹦跳着觅食,一群鸭子蹒珊着步子走向河面,一头老水牛昂着头仰天长哞。岸边,田野里的农人正在躬耕,把远处的天空弯成一幅农耕文明的剪影……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yùn( )育 蹒( )跚 .
(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语是“__________”,这个词语正确写法是“__________”。
(3)请结合语境,文中“荡到”中,“荡”的意思是( )。 A.洗涤 B.四处走动 C.摇动 D.广大平坦的样子 (4)划线句子运用了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
10、填空。(8分)古诗文默写。
(1)______________,在水一方。(《蒹葭》)
(2)欲济无舟楫,________________。(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3)海内存知己,________________。(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4)_____________________,缥缈孤鸿影。(苏轼《 _______________》)
(5)《送友人》中运用了对偶、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与友 人离别时的难舍难分之情的诗句是:______, __________。
(6)《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诗人高尚情操和博大胸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7)《小石潭记》中写潭中鱼游来游去,非常活跃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42分)
11、(10分)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高明的大自然
①大自然创造的每一个奇迹,提供的每一个榜样,都让人感到神奇高明。
②在众多海洋微生物中,单细胞的原绿球藻显得很普通,但是,它们却是地球上数量最多的光合作用有机体。不要小看这些浮游生物的能量,海洋中如果缺少了它们,整个地球生命就无法繁衍。因为它们为海洋动物提供食物,构成了食物链的基础。原绿球藻类浮游生物拥有高效的光能作用机制,它们就像漂浮在大海上的太阳能电池板,轻而易举地将收集到的阳光转化为养分。
③别以为这没什么了不起。由于原绿球藻数量众多,1升海水中的原绿球藻多达1亿个。当这些浮游生物在阳光下吸收二氧化碳,用其中的碳构造自身细胞并放出氧气时,差不多吸收了海洋中三分之二的碳。这意味着它们在抑制全球变暖过程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
④目前我们还不知道这些浮游生物是如何利用太阳能的。一旦我们揭示了其中的奥秘,就可以把这些小生命作为榜样,找到更简单更有效利用太阳能的良策,甚至还能找到抑制全球变暖的锦囊妙计。
⑤提起海藻、鲍鱼、蚌等软体动物的外壳时,人们总是赞叹有加。因为软体动物都是就地取材,利用最常见的碳酸钙原料,遵循高效无污染原则,营造了各种坚固耐用、千姿百态的贝壳式建筑。在高倍数显微镜透视下,鲍鱼的外壳由一层一层的层状组织粘合而成,层状组织由厚约0.005mm的“碳酸钙砖块”堆砌起来,使用的“水泥浆”则是软体动物自身分泌出的有机糖蛋白胶。在有机糖蛋白胶粘合下,软体动物的外壳不仅坚如磐石,而且还具有自我修复功能。
⑥在昆虫世界里,蝴蝶显得分外妖娆。它们翩翩起舞,能够飞越万水千山。科学家研究发现,蝴蝶翅膀上下扇动
时,形成了一个漏斗形状的喷气通道。喷气通道的长度、进气口和出气口的大小形状都按一定的规律变化。蝴蝶飞行时,空气会沿着喷气通道从前向后喷出。原来娇小可人的蝴蝶竟是利用喷气原理来飞行的。
⑦光纤的发明,导致了通信传媒领域的,特别是在互联网上。让人惊叹的是,在深邃的海洋底部生活的低等动物——海绵身上,早已武装了这项被人类视为高新科学技术的产品。在海绵身体的四周,生长着许多半透明薄膜构成的骨针,这些骨针具有良好的导光性能,与现代光纤材料有异曲同工之妙。海绵利用骨针多提供一些亮点,以吸引更多的绿海藻来自己身边安营扎寨,从而争取到更多的藻类食物。在骨针的牵线搭桥下,深海海绵与绿海藻唇齿相依的共生关系就形成了。
⑧由此可见,大自然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一个又一个奇迹,这是值得人类敬畏的。 (选自《科学之友》,有改动)
1.大自然“让人感到神奇高明”,体现在哪四个方面?根据全文,分别概括回答。 2.下列句中加点词各有什么表达作用?结合文意,简要回答。 (1)原来娇小可人的蝴蝶竟是利用喷气原理来飞行的。 .
(2)在骨针的牵线搭桥下,深海海绵与绿海藻唇齿相依的共生关系就形成了。 ....3.本文在说明过程中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试结合文段简要说明。 4.文章第三段主要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12、(16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余光中永在 王蒙
①“乡愁”诗人余光中先生走了,乡愁时代却没有就此结束。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在不舍昼夜的逝者以外,重要的是跳动的中国心,还有美丽且鲜明的中国诗文,以及你我的记忆与吟诵活泼如初。
②1982年,纽约,圣约翰大学,中国当代文学讨论会。我听到中文大学教授、作家、评论家黄维梁先生发言,他高度评价余光中的诗文,而且认为余先生应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散会后,黄教授将余先生的作品集和自己的评论集赠送给我。我一路上饶有兴趣地阅读着,感染着余先生的清晰、明白与真诚。当时,更热衷的是朦胧诗,是诗语言的锤炼与变幻莫测,而这位诗人的诗明白如话,深入浅出,不跩(zhuǎi),不做作。我甚至觉得他的诗还欠一点发酵与点燃。
③1993年,我参加《联合报》召开的两岸三地文学四十年讨论会,我与余诗人是仅有的作晚餐演讲的主讲人。我听到演讲的两个主题,一个是说小岛也能产生大作家,一个是他严厉抨击所谓“台语写作”的自我封闭的愚蠢与狭隘。他有他的天真和明朗之处,他有他的红线。
④改革开放后,有了长足进展。我们见面越来越频繁了。而且余先生在文坛,有了越来越高的威望与越来越大的影响。记得轻易不夸奖谁的四川资深诗人、学者流沙河就对余光中作品评价甚高。邀请余光中访问做客的文学团体与大学越来越多。有一个笑话,说是南京大学邀请了余光中与其他几位诗人到访,打的横幅
是“热烈欢迎余光中先生一行”,有一位也是资深诗人的客人,长得高高大大,他一到场,立刻被青年学生围上,唤道:“您是余先生吗?”他回答:“我不是余光中,我是‘一行’。”
⑤2001年,我三次参加中文大学“新世纪征文”活动,我与白先勇是小说终审评委,而余光中是文学翻译的终审评委。我们变成了同事。
⑥2006年,评出第三次征文的优胜者以后,我还参加了中文大学授予余先生荣誉博士学位的活动。会后,我把他与白先勇及文学院副院长、翻译家金圣华教授请到了青岛的中国海洋大学做客,还举行了包括余先生作品在内的诗歌朗诵会。他的《乡愁》再一次赢得了热烈掌声与欢呼,而他的英语诗朗诵,尤其令人赞美。他是我听到过的国人中不列颠式英语发音的佼佼者,从他那里,我感觉到的是不列颠之梦。
⑦他的学养很好。21世纪初我访问爱尔兰的时候在都柏林欣赏了爱尔兰的话剧团演出的王尔德名剧《莎乐美》,回北京后我从国家图书馆借到了余光中翻译的《莎乐美》,书中附有他谈文学翻译的文字。我在、青岛的大学也亲耳听到他讲翻译的课。他有在美国求学与任教的经历。他关于中英文比较的文章极有见地,例如他不赞成由于英语的影响而在中文写作被动态语句中滥用那么多“被”字,饭吃了,水喝了,当然用不着说成饭被吃了与水被喝了。他说的这些文字上的毛病我也有。他的英语很高明,他的中文很地道,绝对不带翻译语调,好得很。即使从这里,也看出他的中国心与情结。
⑧他定居在高雄。他在反对过可能有某些左翼色彩的乡土文学,还说过什么“狼来了”。然而,他的后半生在他的诗中惦念缠绕的长江黄河华山、济南南宁……到处留下了他的音容笑貌和足迹。他说,他要住在的西部,从窗子望出去,就是故乡,而如果住在台东,看过去是美国,有什么意思?当然,他的梦与愁跟你我一样,在中华,不在美利坚,也不在不列颠。
⑨陈主政期间,余先生公开反对文化教育“去中国化”,当陈不通至极地用“罄竹难书”赞扬义工的业绩时,教育部行政负责人居然为陈“擦皮鞋”,他愤然予以指责。“擦皮鞋”一词我是从他那里听来的,应该是拍马与掩饰的意思吧。
⑩文化是一种力量。文化是一种分野。文化是一种天命。余光中走了。我想着应该怎么样安慰与他同命运六十余载的夫人范我存……两岸各地友人与读者怀念着他,默诵着“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外头里头,情意超越生死。长江黄河,奔流澎湃汹涌。中华是屈原、李白、杜甫的中华,也是鲁迅、艾青的中华,还是余光中、郑愁予,以及欢迎他们接待他们一行的男女老少……的中华。余光中永在,中华诗歌永存,乡愁永远,仍然是那么明白,那么简单,那么深情,那么不可抗拒也不可分割。 1.贯穿选文的线索是什么?
2.结合全文,说说选文第①段有何作用。 3.余光中先生的“情结”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4.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对第⑩段中画线句子进行简要赏析。
5.余光中先生于2017年12月14日逝世。阅读选文,让我们怀着无比崇敬和怀念之情补写下面的挽联。
上联:深情书诗歌,恋祖国志士之愿; 下联:含泪写____,盼统一____。 13、(12分)阅读下面选文,回答后面小题
雨中明月山 梁衡
①江西西部有明月山,藏于湘赣之间,不为人识。当地恨世人不识璧中之玉,闺中之秀,便邀海内外作家记者团作考查之游。
②头一日,游人工栈道,乘缆车登顶,云绕脚下,雾入衣襟,游者不为所动;第二日,看大庙,殿宇巍峨,新瓦照人,更不为动。当晚,人走一半。
③第三日,微雨,主人再邀所余之人作半日之游。无车无马,徒步爬山。一入山门,立见毛竹数竿,有两握之粗。青绿滚圆的竹面上泛出一层细濛濛的白雾,竹节处的笋叶还未退净,一看就是当年的新竹。但其拔地接天,已有干云捉月之势。众人精神为之一振,纷纷冲上去照相。然后开始爬山。
④路沿峭壁而修,左山右河。山几不见土石,全为翠竹所盖;河却无岸无边难见其貌,其实就是两山间一谷。谷随山的走势成之字形,忽左忽右,渐行渐高。谷间只有四样东西:竹、树、石、水。水流漱石,雪浪横飞,竹木相杂,堆绿染红,好一幅深山秋景图。石头一色青黑。大者如楼,小者如房,横空出世,杂布两岸。有那顺洪水而流落谷底者,无论大小皆平滑圆滚,俯仰各态。雨濛濛,似下非下,湿衣润肤。正行间,路边有一石探向谷中,四围藤树横绕围成天然扶栏,好个“一石观景处”,凭“栏”望去,只见竹浪层层,满川满山,一直向天上翻滚而去。近处偶有一枝,探向林外,正是苏东坡诗意“竹外一枝斜更好”。竹子这东西无论四季,总是一样的青绿,永葆青春朝气。大家就说起苏东坡,宁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又说到城里菜市场上卖的竹笋。主人见我们对竹感兴趣,突然说:“你们知道不知道,这竹子是分公、母的?”我们一下子静了下来,都说不知。他说:“你看,从离地处起往上数,找见第一片叶子,单叶为公,双叶为母。”众奇,拨开竹子一找,果然单双有别。我自诩爱竹,却还不知这个秘密。大家又问,这有何用?“采笋子呀!山里人都知道,只有母竹根下才能挖到笋子。”原来,这山不只是为了人看的。
⑤等到又爬了几里地,过了一座吊桥,再折上一段石板路,半天里忽一堵石壁矗立面前,壁上有瀑布垂下,约有几十层楼房那么高。石壁的背后和四周都簇拥着绿树藤萝,如一幅镶了边的岩画,而画面就是直立起来的江河奔流图。它不像我们在长江或黄河边,看大浪东去,浩浩千里,而是银河泻地,雪浪盖顶。我自然无法接近水边,只试着往前探了一点身子,便有湿云浓雾猛扑过来,要裹挟我们上天而去。我赶紧转身向后,这时再回望来路,只见云雾倏忽,群山奇峰飘忽其上,古庙苍松隐约其间。近处谷底绿竹拍岸,流水奏琴,偶有一束红叶,伏于石间,如夜间火光之一闪。
⑥这时,主人在下面半山腰的一间石室前招手,待我们款款下来,他已设好茶桌。茶备两种。一为当地的黄豆、橙皮、姜丝所制,驱寒暖胃,咸辣香绵,慢慢入心;而另一种则为山上采的野茶,清清淡淡,似有似无,就如这窗外的湿雾。我们都不再说什么,只是端着杯子,静静地望着远处。许久,不知谁喊了一声:“天不早了,该下山了。”
我说:“不走了,就这样坐着,等到来年春天吃笋子。”
(选自梁衡《把栏杆拍遍》)
1.第④段“深山秋景图”写了哪几种景物?请选择其中两样景物简要概括其特点。 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⑤段划线句子,体会其表达效果。
3.文章第②段写到游人第一天不为所动,第二天人走一半,在文中有何作用?
4.说说文章结尾“不走了,就这样坐着,等到来年春天吃笋子”一句包含了作者哪些感情?
5.作者写了山中游玩的三种方式:游人工栈道,乘缆车登顶,徒步爬山。你最欣赏其中哪一种?请结合文章内容及你的旅行经历谈一谈。 三、写作。(50分) 14、作文。
题目一:请以《捡拾幸福》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结合个人生活经历,选取真实的生活片段) 题目二:
董卿在《朗读者》第二期开场白中说,在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里,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陪伴。朋友的陪伴,让时光多了一份友爱;父母的陪伴,让生命多了一份温暖;好书的陪伴,让头脑多了一份智慧;《朗读者》的陪伴,让心灵多了一份震撼……
请以《陪伴,让岁月多了一份 》为题目写一篇文章。先补充题目,再作文。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可以记叙经历、抒发感情、发表见解等;③字迹工整,书写规范,字数在600以上。
参
一、积累与运用。(28分) 1、C 【解题分析】
C.“战国至秦汉间道家学说的汇编”表述有误,应改为:战国末年至秦汉间儒家学著的汇编。故选C。 2、C 【解题分析】
C.解说不明确,应是《蒹葭》“兴”的特点突出。“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故选C。 3、D
【解题分析】
A项,纷至沓来。B项,羁绊(bàn),川流不息。C项,不知所措。 4、A 【解题分析】
B. 坐——座。C. 菌——茵,其——欺,D. 扑——仆,读——渎。 5、D 【解题分析】 n。 A.间jiào。 B.瞭liàC.哺bǔ。 故选D。 6、B 【解题分析】
考查句子的衔接与连贯。仔细阅读这几个句子,先写虎跳峡的形成,是因为“湍急的金沙江流经石鼓镇长江第一湾之后,忽然掉头北上”后“从哈巴雪山和玉龙雪山之间的夹缝中硬挤了过去”,进而形成了虎跳峡②句,④⑤②三句相连,再写过去的传说①句,最后写后来的尧茂书的探险队③句,从古到今,故选B。 7、C 【解题分析】
A.句末的点号应该在引号内; B.应该去年句子中的顿号; C.正确;
D.选择问句,是一个问句,把第一个问号改为逗号。 据此,答案为C。 8、D 【解题分析】 A.拨—bō; B.塞—sè; u; C.骤—zhò故选D。
n 9、(1)孕 pá
(2)偏然 翩然 (3)C (4)比喻 【解题分析】
(1)注意“孕”的正确书写。蹒跚,读音为 pán shān,意思是走路一瘸一拐的样子,形容走路腿脚不方便,歪歪倒倒的样子。
(2)翩然,拼音piān rán,形容动作轻快的样子。
(3)结合语境“总有一两艘小木船,慢悠悠的从北岸荡到南岸”理解,“荡”是指船的摇动。故选C。 (4)“田野里的农人正在躬耕,把远处的天空弯成一幅农耕文明的剪影……”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10、 所谓伊人 端居耻圣明 天涯若比邻 谁见幽人独往来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挥手自兹去 萧萧班马鸣 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佁然不动 俶尔远逝
【解题分析】试题分析:考查对名句名篇的背诵和默写。这类试题属于基础题,也是语文中考必考题。默写题不论分几种类型,都是以识记、积累为根本的。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伊、天涯、游、庇、俱、俶尔、翕忽”等字词容易写错。
点晴:积累和默写名句名篇的内容,要做到熟练背诵,默写正确,这是得分的前提。对于理解性默写,要认真分析题干,找出题干中的提示语或是语,再依据平时对名句的理解进行筛选,就能写出答案。
二、阅读理解。(42分)
11、1.①原绿球藻具有高效的光能作用机制。②软体动物就地取材高效无污染营造外壳。③蝴蝶利用喷气原理飞行。④海绵利用骨针获取食物。(意思对即可)
2.(1)竟:表示出乎意料,说明蝴蝶利用喷气原理飞行让人感到惊讶。(2)牵线搭桥:生动形象地说明了骨针在绿海藻与深海海绵共生关系形成中所起的作用。
3.逻辑顺序先概说大自然神奇高明这种现象,再分别说明原绿球藻的光能作用,软体动物营造的无污染的外壳,蝴蝶利用喷气式原理飞行,海绵利用骨针多摄取食物。最后再次说明人类对大自然的敬畏。 4.列数字,说明海水中的原绿球藻多;吸收海洋中的二氧化碳多。 【解题分析】
1.本题考查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根据第二段中的“原绿景球藻类浮游生物拥有高效的光能作用机制”,第五段中的“因为软体动物都是就地取材,利用最常见的碳酸钙原料,遵循高效无污染原则,营造了各种坚固耐用、千姿百态的壳式建筑”,第六段中的“原来娇小可人的蝴蝶竟是利用喷气原理来飞行的”,第七段中“海绵利用骨针多提供一些亮
点,以吸引更多的绿海藻来自己身边安营扎寨,从而争取到更多的藻类食物”可提炼作答。
2.本题考查加点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的理解。作答此类题,首先考虑该词是否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然后根据文章大意以及该修辞手法的特点,分析该词在文章中的含义。(1)中首先要理解加点词语“竟”是出乎意料的意思,联系具体语境可以知道是指娇小可人的蝴蝶利用喷气原理来飞行有行让人感觉很出乎意料、很惊讶。(2)中首先要理解“牵线搭桥\"本义是指从中撮合,使建立某种关系的意思,一般\"牵线搭桥是人才会有的行为,这里用来指骨针,很明显是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拟人的作用就是使表达更生动形象。结合具体语境,可知是骨针为绿海漂与深海海绵共生关系形成\"牵线搭桥\也就是在它们形成共生关系时的作用。
3.本题考查说明文的说明顺序,说明文的顺序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这篇文章首先说大自然的神奇高明,然后从海洋微生物、软体动物和昆虫进行介绍,最后总结全文,提出“大自然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一个又一个奇迹,这是值得人类敬畏的。”排除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所以是按照从总叙到具体的逻辑顺序说明。 4.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由“1升海水中的原绿球藻多达1亿个”“差不多吸收了海洋中三分之二的碳”可知,这段主要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通过列数字说明了海水中的原绿球藻多,他们吸收海洋中的二氧化碳多,体现了说明文的准确性,使文章更加真实可信。
12、1.本文以“我”与余光中先生之间的交往为线索。 2.开篇点题;为全文奠定了怀念、崇敬的感情基调;总领全文。
3.①反对中文写作受英语语法的影响。②选择能遥望的地方居住。③陈主政期间,余先生公开反对文化教育“去中中国化”。
4.这句话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增强语势,强调说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无论你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是在,还是在,都永远是中华的儿女,表达了中华儿女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5. 示例一:乡愁 诗人之情/示例二:乡愁 光中之思 【解题分析】
1.本题考查文章线索。文章线索就是贯穿一篇文章,即在文章的不同段落中都可见的词、句子或是情况等等。一般叙事的线索有以下几种: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的线索来写;以时间顺序为线索;以地点变换的顺序作线索;以具体的事物为线索;以中心事件为线索等。文章第②段写“我”拜读余先生的作品;第③段写在一次演讲中,我”知道了余先生的红线;第④段写学生将他人错认为余先生;第⑤段写“我”与余先生成为同事;第⑥段写“我”对余先生的赞誉;第⑦⑧⑨段写“我”欣赏余先生的情结。从这些事件中不难看出文章的线索是:“我”与余光中先生之间的交往。
2.本题考查文段的作用。一般从结构上与内容上这两个角度来回答。开头在文中的作用:结构:点题、引出下文、总领全文、为下文作铺垫、设置悬念。内容:突出人物品质/情感。此文第①段结构上,总领全文,“‘乡愁’诗人余光中先生走了”,开篇便点明了写作的对象——余光中;内容上,文章通篇充满对余先生的怀念和崇敬,奠定感情基调。 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围绕“情结”来梳理概括,从第⑦段“他的英语很高明,他
的中文很地道,绝对不带翻译语调,好得很。即使从这里,也看出他的中国心与情结。”第⑧段“他要住在的西部,从窗子望出去,就是故乡。”第⑨段“陈主政期间,余先生公开反对文化教育‘去中国化’”可以找出余光中先生的情结。
4.本题考查从修辞手法的赏析句子。解答此题,首先明确句子采用的修辞手法,然后按照修辞手法的格式理解。划线句子“是……也是……还是……”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显而易见,强调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是在,还是在,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有浓重的故乡情结,中华的儿女对祖国的深情,不可抗拒也不可分割,强烈表达了中华儿女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5.本题借助对联的补写考查对文章情感的理解。根据文章⑦⑧⑨段所表现的余光中的情怀,联系他的《乡愁》一诗,即可补出。上联“诗歌”名词,下联可补名词“乡愁”;上联“志士之愿”偏正短语,下联可补偏正短语“光中之思”。 13、1.竹、树、石、水,石:数量多,俯仰各态竹:数量多,气势大,有诗意,有朝气。
2.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湿云浓雾”气势汹涌,动态感十足,简直像是要猛扑过来把人带走。 3.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写头两天人走了一半,为下文写第三日游蓄势,这样写使情节多变,波澜起伏,造成鲜明对比,使读者恍然大悟,印象深刻。
4.明月山的自然美景美不胜收,是人们心灵的栖息地,让作者流连忘返。这句话突出了作者对明月山美景的由衷赞美和无比留恋之情。
5.能结合文章,言之有理即可 【解题分析】
1.考查概括文中段落主要内容的能力。认真阅读文章第④段,由“谷间只有四样东西:竹、树、石、水。”可知,“深山秋景图”写了竹、树、石、水四样东西;由“石头一色青黑。大者如楼,小者如房,横空出世,杂布两岸。有那顺洪水而流落谷底者,无论大小皆平滑圆滚,俯仰各态。”可以看出石,数量之多,俯仰各态;“山几不见土石,全为翠竹所盖”、“只见竹浪层层,满川满山,一直向天上翻滚而去”、“竹子这东西无论四季,总是一样的青绿,永葆青春朝气”可以看出竹子,数量多,气势宏大,一年长青,永葆青春朝气;“水流漱石,雪浪横飞”写出了水势之大;“四围藤树横绕围成天然扶栏”写出了树木之多等等。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2.考查赏析句子及其表达效果的能力。题干指出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阅读第⑤段划线句子可知“猛扑”“裹挟”两个词语原本是用来形容人的,这里形容“湿云浓雾”,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体现了“湿云浓雾”的凶猛,使原本无生命的事物,有了动感,有种要把人带走的汹涌之势。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3.考查写作手法在文中的作用。解答时首先明确文中所用的写作手法时什么,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作答即可。文章第②段写到游人第一天不为所动,第二天人走一半,为写第三天发现美景做铺垫,这是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使文章在情节上跌宕起伏,富有变化,前后形成对比,也使读者眼前一亮。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4.考查结尾句所表达的情感。结尾一句“不走了”体现对这明月山的喜爱,被这山中的美景所吸引,想要留下来享受这大自然带来的纯真之美,这样的美景是人们的心灵跟着变得纯净,安宁,因此作者流连忘返,不想归去,同时也可
以看出他对着秀丽景色的赞美。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5.考查结合自身经历和文章内容来发表自己见解的能力。解答时,首先明确这三种不同的游览方式的不同特点,游人工栈道,乘缆车登顶,都节省路途的时间,多了看风景的时间,但是虽然在路途上是快些,可是路途中的景色收在眼底的就少了,自然没有什么乐趣,这就是文中写道的“头一日,游人工栈道,乘缆车登顶,云绕脚下,雾入衣襟,游者不为所动;第二日,看大庙,殿宇巍峨,新瓦照人,更不为动。当晚,人走一半”的原因;徒步爬山,虽然在沿途会比较花费时间,但是可以很清晰的看到沿途的美丽景色,这是游人工栈道,乘缆车登顶所不能达到的效果,这个也可以在文中最后一句“不走了,就这样坐着,等到来年春天吃笋子。”中体现出来;然后根据自身的喜好分析作答即可。
三、写作。(50分) 14、拾捡幸福
有人说,幸福是一种精神上的愉悦,是黑暗中的一丝光明,就连我也不明白幸福的真正含义,但我却在一次经历中体会到了幸福。
那天,天上乌云密布,雨很稠密。我在车站下焦虑不安的等着公交车。我此时看了看表,发现还有30分钟就要上课了,我必须在3分钟内坐上车不然就要迟到了。终于,车来了,人们蜂拥而上,挤在车门口,我却被挤在了后面。唉,谁叫我人小势单呢!但是我也不甘示弱,发挥幼儿园时抢椅子游戏的力量,双手扶住栏杆,拼命往上挤,终于挤了上去,但车还是没走。我正奇怪,司机说:“喂,小孩,你的书包卡在车门里了。”我一回头,发现书包真的被夹在了车门里。这时,车里像炸开了锅,“快点吧,我要迟到了。”“是啊,快开车吧”“再迟到我就要被罚了。”......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的嚷嚷着。后面的车也响起了笛。站在我前边的阿姨说:“你快下去吧,不然大家谁也走不了!”听了这话,我只好委屈的走下车。这时,一个缓慢但充满力量的声音响起了“我经历过以前艰苦的日子,知道学习对一个孩子的影响有多大,而且他也等了很长时间了,我一把老骨头了比他没用多了,他也快迟到了,不能耽误他学习,还是我下去吧。”听了这话,我急忙寻找这个好心人。一看,原来是一位素不相识的老爷爷,他也是在车站等车人中的一位。但他帮助了我,我的心里涌起一种幸福感。然而,在他说话的时候,他艰难地穿过人群,挤到车门边,走时他对我说了一句话:“要好好学习,不能成为一个废人。”他扶着栏杆,缓慢的迈下车梯,走出了车。车缓缓开动了,我一直看着老爷爷,他离我越来越远,最后成为一个黑点消失不见了。
其实幸福很简单,一句温暖的话语;一个关爱的举动,都会让你感到幸福。就在此时此刻,让我们拾起幸福走上人生的路途吧!
陪伴,让岁月多了一份宁静
当最后一丝残阳被地平线吞没,当歇息在夕阳里的燕雀一一归巢,当繁华的街道陷入沉寂,夜,悄然降临。 木质的书桌前,台灯在黑暗的房间里幽幽地发着亮光,照在桌上妖形怪状的几何题上,显得狰狞恐怖。 又是一个挑灯苦读的夜晚!
从前,多少个这样的黑夜,我握笔在题海中奋力游动,极力想要游到成功的彼岸。可是那夜夜袭来的海浪啊,将我一
次又一次地推回原点。我像个迷失在沙漠的孩子,看不到太阳,夜找不到北极星。 迷茫,无助,绝望。
那张与付出不成比例的成绩单,将慌乱的我推向最后的深渊。那个使我迷失的沙漠,开始一点点下陷,吞噬我的意志。 母亲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
那个夜晚,与往常一样,灯火通明,万籁俱寂,青幽的台灯下,仍是小山似的书堆,不同的是,这一次,母亲在我身后。
没有只言片语的安慰,也没有严厉的批评,他就那样安静的站着,不声不响,润物无声。但我知道,身后那双眼睛一定是怜爱而充满希望的。
在母亲慈爱的目光下,我的心突然变得安宁。一切喧嚣与嘈杂都被那份安静的陪伴驱除,一股涓涓细流缓缓流过我的心田,安宁,和谐。那一刻,忽然醒悟--考差也没什么大不了嘛!
母亲无声的陪伴,与我走过了无数个这样的黑夜。无论是电闪雷鸣,还是风吹雨打,母亲总是陪伴在我身边,让我在喧嚣的世尘中回归宁静,让我从容不迫地面对生活中的大风大浪。 感谢那无声的陪伴,它为岁月涂上了宁静祥和的色彩。 【解题分析】
题目一我命题作文。“捡拾”此处理解为“感受”“体会”“发现”“„„”更恰当
幸福:从提示语得出可以写真诚的掌声、一句热情的鼓励、欢聚的照片、温暖的饭菜、雨中的漫步、醉心的阅读等。立意建议避免常用题材,如一句话,一桌菜,一杯奶等。构思1、可以是一件事写到底,这种构思要注意避免口水话,注意选取最感人的东西写,细枝末节一定要略写,用开头结尾打造文采,用细致的动作描写增加文章的生动性。构思2:(1)可以选择片段式作文(即截取几件事中最精华的部分连缀成文),片段要典型, 以三至四个为宜。(2)片段式作文不见得一定要有小标题,可以用段首总结句或者段尾总结 句表明层次以及点题。(3)如果一定要加小标题,小标题要有文采,结构要一致。
题目二是半命题作文。补题是半命题作文至关重要的一步,补题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半命题作文水平的高低.从前面的此题可以看出,本题补充的内容应是一个形容词,表达人物内心的某种情感。根据提示语“在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里,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陪伴'”可知,我们写作时应以“我”为中心,先写出“谁”陪伴了“我”;“让岁月多了一份”即“陪伴”给“我”的影响。可参考提示语中的“谁”的范围以及他们的“陪伴”带给“我”的影响,也可延伸到与自己生活相关的人或物对自己的陪伴以及带给自己的影响,重点要写“陪伴”带给自己的影响。选材:(1)关注生活细节。要让自己的文章脱颖而出,首先要从生活中寻找写作的源头,要能从“ 人人心中有”的题材中挖掘出“人人笔下无”的内容.细节能放大生活,细节也是最容易传达情感,最容易打动读者的.很多时候,一个精彩的细节就会使文章满篇生辉,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而这样的细节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如写父母的陪伴,我们可以通过上学时母亲的目送、放学时在阳台上的眺望、外出时他们不停的唠叨、吃饭时的夹菜、夜凉时的掖被…由此我们感悟到生活的幸福。(2)寻找合适的抒情对象。生活中能够体现“陪伴”意义的对象有很多,可以是人,如父母、老
师、同学、李白、苏轼等;可以是物,如台灯、院中的那棵树、那本伴我成长的书;也可以是某种抽象的思想,如:自信、乐观、诚实等的相伴,让我感受到生活的快乐。生活中可写的对象与素材很多。表现人物在某事物陪伴下的成长过程,一定要有细节描写,一个表情,一个动作,一句话语等等。切记:只有细节才有感动人心的力量,才能突出这种陪伴的意义! 【题目点拨】
选题作文要求“多中选一”,切记不可犹犹豫豫,反反复复;多中选一这样的题目对于小学生来说有很大的选择主观性,但往往这样的题目给予多种选择的同时也是埋下了文章深度思考的一个伏笔,一定要选择自己擅长的主题进行写作才是正确的选择,很多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写作,在进行一半的时候突然发现没有词句可写可用,搜肠刮肚的拼词造句往往不会有好的习作完成,唯有选择自己擅长的题目进行创作亦或者是自己曾经写过的类似题目进行写作方能取得高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