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高中生物81个重要概念

高中生物81个重要概念

来源:华佗小知识
⾼中⽣物81个重要概念

必修1

1. 系统:指彼此间相互作⽤、相互依赖的组分有规律地结合⽽形成的整体。2. 种群:在⼀定的区域内,同种⽣物的所有个体是⼀个种群。

3. 群落:同⼀时间内聚集在⼀定区域中各种⽣物种群的集合,叫做群落。4. 必需氨基酸:必须从外界环境中直接获取的氨基酸。5. ⾮必需氨基酸:⼈体细胞能够合成的氨基酸。

6. 核酸: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在⽣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质的⽣物合成中具有重要的作⽤。

7. 单糖:不能⽔解的糖类。

8. ⼆糖:由两分⼦单糖脱⽔缩合⽽成的糖类。

9. 多聚体:由许多基本的组成单位(单体)连接⽽成的⽣物⼤分⼦。10. 结合⽔:与细胞内的其他物质相结合的⽔。

11. ⾃由⽔:细胞中绝⼤部分的⽔以游离的形式存在,可以⾃由流动,叫做⾃由⽔。

12. 细胞⾻架:由蛋⽩质纤维组成的⽹架结构,与细胞运动、、分化以及物质运输、能量转换、信息传递等⽣命活动密切相关。13. 细胞膜的功能:

(1)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2)控制物质进出细胞;(3)进⾏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14. 分泌蛋⽩:在细胞内合成后,分泌到细胞外起作⽤的蛋⽩质。15. 细胞核的功能: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

16. ⽣物膜系统:由细胞器膜和细胞膜、核膜等结构,共同构成细胞的⽣物膜系统。17. 原⽣质层:细胞膜和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称为原⽣质层。18. ⾃由扩散:物质通过简单的扩散作⽤进出细胞,叫做⾃由扩散。19. 协助扩散:进出细胞的物质借助载体蛋⽩的扩散,叫做协助扩散。

20. 主动运输:从低浓度⼀侧运输到⾼浓度⼀侧,需要载体蛋⽩的协助,同时还需要消耗细胞内化学反应释放的能量,这种⽅式叫做主动运输。

21. 细胞代谢:细胞中每时每刻都进⾏着许多化学反应,统称为细胞代谢。22. 活化能:分⼦从常态转变为容易发⽣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23. 酶:活细胞产⽣的具有催化作⽤的有机物,其中绝⼤多数酶是蛋⽩质。24. 酶活性:酶对化学反应的催化效率。25. ATP:细胞内的⼀种⾼能磷酸化合物。

26. 细胞呼吸:指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系列的氧化分解,⽣成⼆氧化碳或其他产物,释放出能量并⽣成ATP的过程。

27. 对⽐实验: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实验组,通过对结果的⽐较分析,来探究某种因素与实验对象的关系,这样的实验叫做对⽐实验。

28. 有氧呼吸:指细胞在氧的参与下,通过多种酶的催化作⽤,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氧化碳和⽔,释放能量,⽣成⼤量ATP的过程。

29. 光合作⽤:指绿⾊植物通过叶绿体,利⽤光能,把⼆氧化碳和⽔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的过程。

30. 化能合成作⽤:⾃然界中少数种类的细菌能够利⽤体外环境中的某些⽆机物氧化时所释放的能量来制造有机物,这种合成作⽤叫做化能合成作⽤。

31. 细胞周期:连续的细胞,从⼀次完成时开始,到下⼀次完成时为⽌,为⼀个细胞周期。

32. 细胞分化:在个体发育中,由⼀个或⼀种细胞增殖产⽣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理功能上发⽣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33. 全能性: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34. ⼲细胞:动物和⼈体内仍保留着少数具有和分化能⼒的细胞。

35. 细胞衰⽼:细胞的⽣理状态和化学反应发⽣复杂变化的过程,最终表现为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发⽣变化。

36. 细胞凋亡: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动结束⽣命的过程。

37. 癌细胞:有的细胞受到致癌因⼦的作⽤,细胞中遗传物质发⽣变化,就变成不受机体控制的、连续进⾏的恶性增殖细胞,这种细胞就是癌细胞。

38. 原癌基因:主要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长和的进程。39. 抑癌基因:主要是阻⽌细胞不正常的增殖。必修2

1. 相对性状:⼀种⽣物的同⼀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2. 性状分离:在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3. 表现型:指⽣物个体表现出来的性状。4. 基因型:与表现型有关的基因组成。5. 等位基因: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

6. 减数:进⾏有性⽣殖的⽣物,在产⽣成熟⽣殖细胞时进⾏的染⾊体数⽬减半的细胞。

7. 同源染⾊体:联会的两条染⾊体,形状和⼤⼩⼀般都相同,⼀条来⾃⽗⽅,⼀条来⾃母⽅,叫做同源染⾊体。

8. 联会:同源染⾊体两两配对的现象叫做联会。

9. 四分体:联会后的每对同源染⾊体含有四条染⾊单体,叫做四分体。10. 受精作⽤:卵细胞和精⼦相互识别、融合成为受精卵的过程。

11. 基因分离定律:在杂合⼦的细胞中,位于⼀对同源染⾊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定的独⽴性;在减数形成配⼦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体的分开⽽分离,分别进⼊两个配⼦中,独⽴地随配⼦遗传给后代。

12. ⾃由组合定律:位于⾮同源染⾊体上的⾮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扰的;在减数过程中,同源染⾊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同源染⾊体上的⾮等位基因⾃由组合。13. 伴性遗传:位于性染⾊体上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在遗传上总是和性别相关联的现象。14. 交叉遗传:男性致病基因只能从母亲那⾥传来,以后只能传给⼥⼉的现象。

15. DNA复制能准确进⾏的原因:DNA分⼦独特的双螺旋结构,为复制提供了精确的模板,通过碱基互补配对,保证了复制能够准确地进⾏。

16. 遗传信息:蕴藏在DNA的4种碱基排列顺序之中。17. 基因: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段。

18. 转录:以DNA的⼀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

19. 翻译:游离在细胞质中的各种氨基酸,以mRNA为模板合成具有⼀定氨基酸顺序的蛋⽩质的过程。

20. 密码⼦:mRNA上决定1个氨基酸的3个相邻的碱基。21. 密码⼦的简并性:⼀种氨基酸可能有多种密码⼦的现象。

22. 反密码⼦:可以与mRNA上的密码⼦互补配对的tRNA上的3个碱基。

23. 基因突变:DNA分⼦中发⽣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24. 基因重组:指在⽣物体进⾏有性⽣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

25. 染⾊体数⽬的变异可以分为两类:⼀类是细胞内个别染⾊体的增加或减少,另⼀类是细胞内染⾊体数⽬以染⾊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减少。

26. 染⾊体组:细胞中的⼀组⾮同源染⾊体,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相互协调,共同控制⽣物的⽣长、发育、遗传和变异,这样的⼀组染⾊体,叫做⼀个染⾊体组。

27. ⼆倍体:由受精卵发育⽽来的个体,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体组的个体叫做⼆倍体。28. 多倍体:由受精卵发育⽽来的个体,体细胞中含有三个或三个以上染⾊体组的个体。29. 单倍体:体细胞中含有本物种配⼦染⾊体数⽬的个体。

30. ⼈类遗传病:指由于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类疾病,主要可以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体异常遗传病。

31. 单基因遗传病:指受⼀对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病。

32. 多基因遗传病:指受两对以上的等位基因控制的⼈类遗传病。33. 染⾊体异常遗传病:由染⾊体异常引起的遗传病,简称染⾊体病。

34. 基因治疗:指⽤正常基因取代或修补病⼈细胞中有缺陷的基因,从⽽达到治疗疾病的⽬的。35. 杂交育种:是将两个或多个品种的优良性状通过交配集中在⼀起,再经过选择和培育,获得新品种的⽅法。

36. 诱变育种:利⽤物理因素或化学因素来处理⽣物,使⽣物发⽣基因突变。

37. 基因⼯程:按照⼈们的意愿,把⼀种⽣物的某种基因提取出来,加以修饰改造,然后放到另⼀种⽣物的细胞⾥,定向地改造⽣物的遗传性状。⼜叫做基因拼接技术或DNA重组技术。38. 基因库:⼀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

39. 基因频率:在⼀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率。40. 突变:基因突变和染⾊体变异统称为突变。

41. 物种:能够在⾃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可育后代的⼀群⽣物。

42. ⽣殖隔离:不同物种之间⼀般是不能相互交配的,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产⽣可育的后代的现象。

43. 地理隔离:同⼀种⽣物由于地理上的障碍⽽分成不同的种群,使得种群间不能发⽣基因交流的现象。

44. 隔离:不同种群间的个体,在⾃然条件下基因不能⾃由交流的现象。

45. 共同进化:不同物种之间、⽣物与⽆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共同进化。

必修3

1. 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2. 渗透压: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的吸引⼒。溶质微粒越多,即溶液浓度越⾼,对⽔的吸引⼒越⼤,溶液渗透压越⾼。

3. 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稳态。

4. 反射: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体或⼈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5. 效应器: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配的肌⾁或腺体等。

6. 兴奋:是指动物体或⼈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7. 突触⼩体:神经元的轴突末梢经过多次分⽀,最后每个⼩枝末端膨⼤,呈杯状或球状,叫突触⼩体。

8. 突触:突触⼩体可以与其他神经元的细胞体、树突等相接触,共同形成突触。9. ⾔语区:⾔语功能与⼤脑⽪层某些特定区域有关,这些区域称为⾔语区。

10. 运动性失语症:S区受损伤,患者可以看懂⽂字、听懂别⼈的谈话,但⾃⼰却不会讲话,不能⽤词语表达思想,称为运动性失语症。

11. 学习:神经系统不断地接受刺激,获得新的⾏为、习惯和积累经验的过程。12. 记忆:是将获得的经验进⾏贮存和再现。

13. 激素调节: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调节,就是激素调节。

14. 反馈调节:在⼀个系统中,系统本⾝⼯作的效果,反过来⼜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作,这种调节⽅式叫做反馈调节。

15. 激素调节的特点:微量和⾼效 、通过体液运输、作⽤于靶器官、靶细胞。

16. 体液调节:激素等化学物质(除激素以外,还有其他调节因⼦,如CO2等),通过体液传送的⽅式对⽣命活动进⾏调节。

17. 免疫器官:免疫细胞⽣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

18. 免疫活性物质: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的发挥免疫作⽤的物质。如抗体、淋巴因⼦、溶菌酶等。

19. 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组成的。

20. ⾮特异性免疫:⼈⼈⽣来就有,不针对某⼀类特定病原体,⽽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

21. 第三道防线:主要是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组成的。22. 抗原:能够引起机体产⽣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

23. 体液免疫:B细胞主要靠产⽣抗体“作战”,这种⽅式称为体液免疫。24. 细胞免疫:T细胞主要靠直接接触靶细胞“作战”,这种⽅式称为细胞免疫。

25. ⾃⾝免疫病:免疫系统异常敏感、反应过度,“敌我不分”地将⾃⾝物质当做外来异物进⾏攻击⽽引起的疾病。

26. 过敏反应:指已产⽣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的抗原时所发⽣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27. 过敏原:引起过敏反应的抗原物质。

28. 向光性:在单侧光的照射下,植物朝向光源⽅向⽣长的现象。

29. 植物激素:由植物体内产⽣,能从产⽣部位运送到作⽤部位,对植物的⽣长发育有显著影响

的微量有机物。

30. ⽣长素主要的合成部位: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

31. 极性运输:在胚芽鞘、芽、幼叶和幼根中,⽣长素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不能反过来运输,也就是只能单⽅向地运输。

32. ⽣长素的作⽤表现出两重性:既能促进⽣长,也能抑制⽣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落花落果,也能疏花蔬果。

33. ⽣长素类似物:⼈⼯合成的具有与IAA相似的⽣理效应的化学物质。34. ⾚霉素的合成部位:主要是未成熟的种⼦、幼根和幼芽。

主要作⽤:促进细胞伸长,从⽽引起植株增⾼;促进种⼦萌发和果实发育。35. 细胞素合成部位:主要是根尖。 主要作⽤:促进细胞。36. 脱落酸合成部位:根冠、萎蔫的叶⽚等。

主要作⽤:抑制细胞,促进叶和果实的衰⽼和脱落。37. ⼄烯合成部位:植物体各个部位。 主要作⽤:促进果实成熟。

38. 植物⽣长调节剂:⼈⼯合成的对植物的⽣长发育有调节作⽤的化学物质。39. 种群密度:种群在单位⾯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40. 出⽣率:指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的个体数⽬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率。41. 死亡率:指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率。

42. 迁⼊率、迁出率:对⼀个种群来说,单位时间内迁⼊或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率。

43. 年龄结构:指⼀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的⽐例。44. 性别⽐例: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的⽐例。

45. 种群的空间特征: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类型有均匀分布、集群分布和随机分布。

46. 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数量。47. 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群落的物种组成。48. 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的多少。49. 捕⾷:⼀种⽣物以另⼀种⽣物作为⾷物。

50. 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竞争的结果常表现为相互抑制,有时表现为⼀⽅占优势,另⼀⽅处于劣势甚⾄灭亡。

51. 寄⽣:⼀种⽣物(寄居者)寄居于另⼀种⽣物(寄主)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活。

52. 互利共⽣:两种⽣物共同⽣活在⼀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53. 垂直结构:在垂直⽅向上,⼤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54. 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个群落被另⼀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55. 初⽣演替:指在⼀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发⽣的演替。

56. 次⽣演替: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还保留了植物的种⼦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发⽣的演替。

57. ⽣态系统:由⽣物群落与它的⽆机环境相互作⽤⽽形成的统⼀整体。

58. ⽣物圈:地球上的全部⽣物及其⽆机环境的总和。59. ⽣态系统的结构:包括营养结构和组成成分。

60. ⽣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物的物质和能量、⽣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61. 消费者的作⽤:加快⽣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对植物的传粉和种⼦的传播等具有重要作⽤。62. 分解者的作⽤:将动植物遗体残骸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机物。63. ⾷物⽹:许多⾷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成复杂营养结构。

. ⽣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态系统中能量的输⼊、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65. 摄⼊量= 同化量 + 粪便量

同化量= 呼吸作⽤散失的热能 + ⽤于⽣长、发育、繁殖的能量

⽤于⽣长、发育、繁殖的能量= 流向下⼀营养级的能量 + 流向分解者的能量+ 未被利⽤的能量66. 研究⽣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意义:

(1)可以帮助⼈们科学规划、设计⼈⼯⽣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

(2)帮助⼈们合理地调整⽣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效地流向对⼈类最有益的部分。

67. ⽣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组成⽣物体的元素,不断进⾏着从⽆机环境到⽣物群落,⼜从⽣物群落到⽆机环境的循环过程。

68. 物理信息:⽣态系统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称为物理信息。

69. 化学信息:⽣物在⽣命活动过程中,还产⽣⼀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这就是化学信息。

70. ⾏为信息:动物的特殊⾏为,对于同种或异种⽣物也能够传递某种信息。71. 信息传递在⽣态系统中的作⽤:

(1)⽣命活动的正常进⾏,离不开信息的作⽤;(2)⽣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3)信息还能够调节⽣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态系统的稳定。72. 信息传递在农业⽣产中的应⽤:

(1)提⾼农产品或畜产品的产量;(2)对有害动物进⾏控制。

73. ⽣态系统的稳定性:⽣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74. 抵抗⼒稳定性:⽣态系统抵抗外界⼲扰并使⾃⾝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不受损害)的能⼒。

75. 恢复⼒稳定性:⽣态系统在受到外界⼲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

76. 全球性⽣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全球⽓候变化、⽔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地荒漠化、海洋污染和⽣物多样性锐减等。

77. ⽣物多样性:⽣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物多样性。

78. ⽣物多样性的潜在价值:⽬前⼈类尚不清楚的价值。

间接价值:对⽣态系统起到重要调节功能的价值(也叫⽣态功能,如森林和草地对⽔⼟的保持作⽤,湿地在蓄洪防旱、调节⽓候等⽅⾯的作⽤)

直接价值:对⼈类有⾷⽤、药⽤和⼯业原料等实⽤意义的,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学

艺术创作等⾮实⽤意义的价值。

79. 就地保护:在原地对被保护的⽣态系统或物种建⽴⾃然保护区以及风景名胜区等,是对⽣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

80. 易地保护:把保护对象从原地迁出,在异地进⾏专门保护。如,建⽴植物园、动物园以及濒危动物繁育中⼼,这是为⾏将灭绝的物种提供最后的⽣存机会。

81. 可持续发展:在不牺牲未来⼏代⼈需要的情况下,满⾜我们这代⼈的需要,它追求的是⾃然、经济、社会的持久⽽协调的发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