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心脏外科手术血液管理专家共识

心脏外科手术血液管理专家共识

来源:华佗小知识
心脏外科手术血液管理专家共识

2015年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外科医师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外科 分会大血管外科专业委员会 背景

输血是外科治疗的一项重要措施。心脏手术难度大、费时长、出 血多,用血量在总用血量中占很大比例。美国胸外科医师协会成人心 脏手术数据库的资料显示,50%的心脏手术患者接受输血治疗,心脏 手术用血量占总用血量的10%〜15%.再次心脏手术、主动脉手术和 心室辅助装置置入术用血量更大:输血与心脏手术患者近远期不良预 后密切相关。采取适宜的血液保护措施,有助于减少心脏手术出血量 及用血量。为了规范心血管外科手术围术期血液保护,中国医师协会 心血管外科分会及大血管外科专业委员会组织国内心血管外科、麻 醉、体外循环、重症监护、血液内科及输血医学专家共同制定了本 共识,以期指导临床工作:

一、血液保护的定义

血液保护的首要意义在于减少输血对人体的损害,是手术质量提 高的重要环节之一。血液保护就是保护其洁净和功能,防止其丢失、 破坏和污染,同时科学有效和集约地利用好这一资源,减少输血不良 反应。 二、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策略 1 .术前评估

术前完善凝血系统检验(INR、PT、血小板计数等).应用肝素治 疗的患者,术前应复查血小板计数。心脏手术前应详细了解患者疾病

史及用药史,以鉴别高危患者。至少7种危险因素与心脏手术后大量 输血相关:高龄、低红细胞比容、术前抗凝或抗血小板治疗、急诊手 术、体外循环时间较长、明确的并发症(如充血性心力衰竭、肾功能 不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潜在的出血性疾病.术前停用抗凝或抗血 小板药物、增加红细胞压积(Hct)及纠正凝血系统疾病可有效地改善 患者凝血功能. 2 .术前管理

⑴抗凝、抗血小板治疗

大多数抗凝和抗血小板药物(包括维生素K拮抗剂、低分子肝素、 环氧化酶抑制剂、二磷酸腺苷受体抑制剂和血小板膜糖蛋白抑制剂等) 与心脏手术后出血相关.华法林在术前应至少停用4天,以促使维生 素K依赖凝血因子的合成。急诊手术患者术前可予维生素K或新鲜冰 冻血浆逆转华法林作用:血小板P2Y12受体抑制剂是急性冠状动脉综 合征患者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体 外或非体外)前应尽可能停用。对应用不可逆性血小板P2Y12受体抑 制剂的患者,应在CABG术前至少停用5天:CABG术后早期联合应用 血小板P2Y12受体抑制剂和阿司匹林可能增加开胸探查及再次手术 风险. (2)纠正贫血

术前中、重度贫血与心脏手术患者死亡比例增加相关.对于高危 贫血患者,心脏手术前可应用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和铁剂纠正贫 血(HCTN 0. 28):对于术前自体血储备(preoperative autolo— gous blood donation,PABD)的患者,术前应用EPO同样可以降低患 者输血

概率。应用EPO时要补充足够的铁剂。 (3)术前自体血储备

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显示,心脏手术患者术前行PABD可降低 50%的异体输血概率。PABD可预 防输血导致的传染病,避免发生同 种异体免疫及异体输血引起的不良反应。应用PABD时应严格掌握适 应证,菌血症、肝功能不全、严重心脏病、贫血、出血及血压偏低和 采血可能诱发疾病发作等患者禁用。自体输血存在细菌污染、红细胞 储存损伤和白细胞降解导致的输血反应等风险,实践中应注意避免. 3.术中管理 (1)急性等容性血液稀释

急性等容性血液稀释(acute normovolemic hemodilution, ANH) 是根据人体对Hct生理耐受能力人为产生术中贫血,以达到减少红细 胞破坏、丢失的目的:麻醉诱导后行ANH对于术前血红蛋白正常的心 脏手术患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血液保护措施,可减少或避免术中输注 异体红细胞。ANH临床应用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仍需进一步研究。荟 萃分析显示,成人择期手术中应用ANH可减少输血量和输血率,减少 输血率至少达70%。ANH的普及与广泛应用,尚需严谨的多中心大样 本试验,以进一步证明ANH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2)血液回收

心脏手术中应用血液回收可降低约40%的红细胞输注量,且不 增加新鲜冷冻血浆或血小板的需求量。回收血液中不含血小板和凝血 因子,对于大量失血的患者应及时补充血小板和凝血因子.血液回收 禁用于血液丢失大于6 h、怀疑血液被细菌污染或发生溶血时。

对于肿瘤患者,尚无证据表明肿瘤外科禁用血液回收技术。若预 判

到输入同种异体血会对患者造成较严重的损害时,可以考虑使用 血液回收技术。在行体外循环辅助心脏手术的肿瘤患者中,使用血液 回收技术的资料较少,应谨慎使用。

CPB结束后将残留在体外循环膜肺、滤器、管道中的血液回收是 有效的血液保护措施之一。目前实际工作中有直接回收CPB管道血、 离心和超滤回收3种血液回收技术,对残存的体外循环血液进行离心 产生的是去除血浆蛋白的浓缩红细胞,而超滤产生富含蛋白的浓缩全 血。研究显示,CPB结束时直接回收、离心或超滤后回输管道血的3 组患者在血制品的使用和胸腔引流量等方面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但 目前大多数相关研究集中在择期CABG患 者上,且多数研究样本量较小.对于不同回收技术间的疗效差异尚需 更多研究予以证实. (3)有助于血液保护的设备及技术

与传统体外循环手术相比,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可以减少早期死亡,降低截瘫、 肾功能不全、输血、开胸止血、心脏并发症及肺炎等发生率.对于有 指征的主动脉病变患者,采用TEVAR可有效减少输血.

对行CABG的患者,使用非体外循环技术(off—pump)可减少患 者术后出血与输血,但应注意off-pump技术可能增加移植的旁路血 管远期闭塞的风险.

Mini—CPB可减少体外循环预充量,最大限度地减轻传统CPB的 血液稀释程度,并降低红细胞输注量。在Mini-CPB中应用真空辅助 静脉引流(vacuum-assisted venous drainage,VAVD),可减少出量、 胸腔引流量和红细胞输注量。良好生物相容性的体外循环管路

(biocompatible CPB circuits)亦对血液保护有益。

CPB中被激活的白细胞与术后一些并发症有相关性。理论上,在 CPB中去除血液中白细胞可能会减少炎性反应及减少脏器损害.然而, 在CPB过程中减少白细胞的处理可能会激活更多的白细胞,反而带来 危害。同时,滤过装置去除白细胞的有效性也不确定。文献荟萃分析 显示,CPB中去除白细胞并不减少24 h出血量和总的红细胞输注量. 因此,暂不推荐在体外循环中使用白细胞滤器。 (4)局部止血材料

良好的外科缝合技术是消除吻合口出血的决定因素.在此基础上, 应用止血材料可减少吻合口处的出血。

氧化再生型纤维素(如Surgicel、泰绫、数字纱布)是纤维素经 氧化处理成纤维素酸的薄纱状或棉布状可吸收止血材料,具有良好的 生物相容性和可降解性。这种止血剂依赖于正常的凝血系统发挥作 用,对凝血机制障碍的患者效果较差.

止血明胶类常由动物胶和人凝血酶混合而成,通过局部压迫和凝 血作用共同封闭出血点,临床应用中应注意这种止血材料因含有人凝 血酶而带来的病毒感染风险.

Coseal外科用封合剂含两种合成聚乙二醇聚合物,通过快速聚 合反应交联局部自身蛋白,封合血管吻合口及潜在的出血点;其形成 的水凝胶具有较强的抗张能力和良好的柔韧性,不影响大血管的生理 性波动,并于30天内完全吸收.止血作用不依赖于患者自身凝血机制, 对凝血障碍患者疗效满意。此类聚合物不含血液成分,无血源性病毒 感染

风险。

4.围术期药物、血制品及凝血制剂的应用 (1)围术期血液保护相关药物

肝素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CPB抗凝剂,但最佳剂量存在争议.低 剂量全身肝素化(ACT〈300 S)在CPB中的血液保护作用尚不明确, 其可能性及安全性等问题尚无确切的研究。较长CPB时间。2~3 h) 的患者,应在体外循环期间保持较高的肝素水平(ACT〉480 S),以减 少凝血系统的激活、凝血蛋白及血小板的消耗,有助于减少库血输注 量。

抗纤溶药物(氨基己酸、氨甲环酸)在心脏手术中能减少总失血 量及输血量,可在心脏外科围手术期常规应用.凝血酶冻干粉在体外 循环结束后可局部应用于手术创口处,或在术后用于应激性疡所致消 化道出血。

围术期常用部分止血药物和作用机制见表1。

表1临床常用止血药物及分类

作用部位通用名 作用机制 纤溶系统 氨甲环酸 竞争性抑制纤溶酶原在纤维蛋白上吸附,抑制其激活 氨甲苯酸 氨基己酸

凝血系统 凝血酶 促使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

血凝酶 具有类凝血酶样作用,激活凝血酶并加速其形成,从

而促进凝血

维生素K 参与肝脏合成凝血因子H、皿、IX、X

醋酸去氨加 增强皿因子活力,释放组织型纤维蛋白溶酶原活化剂 压 素 (t-PA) (DDAVP)

血管壁和 酚磺乙胺 增强血小板聚集性和黏附性,促进血小板释放凝血活 血小板 性物质,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

卡络磺钠 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促进毛细血管断端回缩而止血

(2)血液制品与凝血制剂的使用

血液保护旨在通过全面、综合的措施达到节约用血的目的,并不 排斥输血。在临床实践中,应严格掌握输血指征。血红蛋白60g/L 时,不推荐输血。在中低温体外循环中,如患者存在脑缺血风险(如 卒中、糖尿病、脑血管疾病和颈动脉狭窄病史)时,血红蛋白〈60g /L时可输注红细胞.CPB期间,患者血红蛋白〉60g/L时,应综合 考虑年龄、疾病严重程度、心功能、重要脏器缺血风险、临床情况(大 量或活动性出血)及实验室或临床指标,以判断是否需要输血:CPB 伴重要器官缺血/损伤风险的患者,应输注红细胞以保持血红蛋白三 70 g/L。对伴有心脏外的重要器官缺血(中枢神经系统和胃肠道)而血 红蛋白达100g / L的患者,亦可输注红细胞,但尚需更多的证据支持。

输注血浆的目的在于补充凝血因子,禁止使用血浆补充血容量. 血浆与红细胞的输注具有相似的风险及并发症。血制品输注风险(如 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主要与血浆输注相关.因此,减少或避免使用血 浆应该成为血液保护策略的措施之一。不伴凝血障碍的心脏手术患者 预防性输注血浆并不能减少失血量,反而使患者暴露于同种异体血输 注带来的风险和并发症中,因此不建议在该类患者中预防性输注血 浆。在无失血的情况下不应使用血浆逆转华法林作用或治疗国际标准 化比值(INR)较高的患者。对严重出血伴有多种或一种凝血因子缺乏 的患者,在无成分血制品可用时可考虑输注血浆.

对于需紧急逆转华法林作用的患者优先考虑应用凝血酶原复合物 (PCC),但当PCC中皿因子水平较低时可考虑应用血浆。

血小板数量减少及功能障碍是CPB后最常见的非外科出血原因 之一,尤其当使用深低温停循环技术时.CPB前的血小板分离可减少 外源血小板输注,也可减少出血和异体血的输入.

对于术中及术后的难治性出血应使用血栓弹力图实验指导输注 成分血。

术中及术后常用的纯化人或重组人凝血因子制剂包括:重组活化 凝血因子皿(rFVIIa)、凝血酶原复合物和纤维蛋白原。

在排除外科性出血后,以下情况时可考虑使用rFWa:常规止血 措施无效的体外循环后出血(持续失血致使手术室内无法关胸;术后 ICU 出血量 >100ml / h); 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oxygenation, ECMO)患者出现威胁生命的大出血;紧急逆转华法林过 量诱发的出血.应用rFVIIa前应注意纠正外科性出血,纠正低体温, 纠正酸中毒,维持纤维蛋白原三适儿,维持血小板〉=30*1094,和持 正常血钙水平.心脏术后血患者使用rFVIIa,可显著降低再次手术率 和输血量,但也可能增加卒中等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 三、心脏外科手术血液保护建议

1 .树立牢固的节约用血意识。从切皮到缝皮,节约每一滴血. 2 .血液保护的首要意义在于减少输血对人体的损害,是手术质量提 高的重要环节之一。

3 .术前对患者的出血和输血风险进行评估是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的重 要措施。

4 .改善患者术前自体凝血功能(停用抗凝及抗血小板药物;应用EPO

及铁剂纠正贫血)可减少出血事件发生.

5 .术前自体血储备可作为血液保护的一种有效选择.

6 .为避免同种异体输血并发症,可考虑使用急性等容性血液稀释. 7 . CPB结束时,回收CPB回路中的血液,回输入患者体内. 8 .在确切的外科止血基础上,选用合适的局部止血剂有助于吻合口 止血。

9 .围术期控制血压有助于减少出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