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肠科中医护理常规 一般护理常规
一、生活起居
1.病室环境清洁、舒适、安静,保持空气新鲜。 2.根据病证性质,调节病室内温度、湿度。
3.根据病情选择合适体位,急性期患者卧床休息。 4.针灸治疗患者注意保暖 二、病情观察
1.观察局部有无出血,出血与大便的关系。
2.严密观察患者疼痛的性质部位以及伴随症状。
3.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瞳孔、神志、舌脉、小便等变化。 三、饮食原则
1.宜食清淡、易消化之品,多食新鲜蔬菜、水果。 2.禁烟酒,忌食辛辣腥发、刺激性食物。 四、中医护理技术
根据患者病情,遵医嘱采用中医护理技术,如灸法、穴位按摩法、中药保留灌肠法、耳穴贴压法、中药涂药法、中药熏洗法等。 五、用药护理
1.中药汤剂宜温服,中药注射剂应单独输注。中西药间隔30min,注意用药后效果及反应。 2.中成药应用注意事项按《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3.直肠给药时采取侧卧位,动作宜轻柔,避免出血,置入适当深度以防滑脱。有严重肝肾疾患及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或血液病者慎用,肛裂患者不宜使用。 4服用中药期间忌食辛辣、油腻之品。 六、手术护理 (一)手术前护理
1.遵医嘱完善术前各项检查。
2.针对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做好情志护理
3.结合疾病进行健康教育,练习床上使用便器等。 4.做好皮肤准备、药物过敏试验等术前准备。
5.术前晚遵医嘱清洁灌肠,给予镇静安神药物,保证患者体息。 (二)术日晨护理
1.遵医嘱禁食水,放置胃管、尿管,排空膀胱。 2.取下义齿、眼镜和贵重物品,交家属保管。
3.遵医嘱给予术前用药,将病历X线片、CT片及术中用药等手术用物带入手术室。 4.再次核对患者姓名、床号及手术名称。
5.根据手术要求准备麻醉床、氧气及监护仪等用物。 (三)术后护理
1.术后根据患者病情遵医嘱送入ICU或普通病房。 2.根据麻醉方式、手术部位选择合适体位 3.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做好护理记录。
4.禁食期间遵医嘱及时补液,准确记录24h出入量,保持体液平衡。
5.保持引流管通畅,定时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及量。发现异常报告医生,及时处理。 6.观察肛周有无水肿,肛门有无脱出物
7.评估伤口疼痛的性质、程度、持续时间,分析疼痛原因,遵医嘱用针刺或药物止痛。
8.定时查看敷料,观察有无出血和分泌物,注意其颜色、性质及量,及时更换,做好记录。 9.根据患者手术的情况,指导不同的功能锻炼。
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
一、疾病名称
肛痈主因过食肥甘、辛辣,或肝、脾肾亏虚,温热之邪乘虚下流所致。以肛门周围红肿、疼痛、有波动感,伴恶寒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 二、常见辨证分型及证候表现
1.火毒蕴结证:肛门周围突然肿痛,持续加剧,伴有恶寒、发热、便秘、溲赤。肛周红肿,触痛明显,质硬表面灼热;舌红,苔薄黄,脉数。
2.热毒炽盛证:肿痛剧烈,可持续数日,痛如鸡啄,夜寐不安,件有恶寒发热,口干便秘,小便困难。肛周红肿,按之有波动感或穿刺有脓;舌红,若黄,脉弦滑。
3.阴虚毒恋证:肛门肿痛灼热,表皮色红,溃后难敛,伴有午后潮热,心烦口干,夜间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 三、临症施护
按肛肠科一般护理常规执行。 (一)肛周红肿
1病室环境温度偏低,衣被适当减少。
2.观察肛周皮肤红肿范围、温度、疼痛程度、有无波动感等。 3.避免坐位,高热及病情较重者,卧床休息,取侧卧位。
4.中医护理技术可采用中药熏洗法等,排便后遵医嘱用中药进行局部熏洗。 (二)疼痛
1指导患者休息,避免剧烈活动或用力排便。 2.局部疼痛难忍者,遵医嘱使用镇痛药。
3.中医护理技术可采用耳穴贴压法、穴位按摩法等。耳穴贴压法取穴阿是穴、直肠 等,配穴神门、交感等;穴位按摩法取穴长强穴、承山穴、足三里等。 (三)发热
1.观察体温变化及全身情况。 2.高热者应卧床休息,多饮水。
3.注意观察体温变化,体温超过39℃,按高热护理常规进行。 四、用药护理
1.火毒蕴结、热毒炽盛者,中药应饭后偏凉服。 2阴虚毒恋者遵医嘱用中药泡水代茶饮。 五、并发症护理
肛瘘:参见肛漏病(肛瘘)护理常规。 六、健康指导
1.生活起居:起居有常,避免劳累。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防止便秘,便后清洗门或坐浴。发现肛门局部异常,应及时就诊治疗,防止炎症范围扩大。
2.情志护理:肛痈患者大多数以局部疼痛为主要症状,同时伴有发热等症状,所以易产生烦躁、焦虑不安等紧张情绪,做到关心体贴患者,解除不良情绪。 3.饮食调护:饮食宜清淡、富有营养,忌食辛辣刺激之品,戒烟酒。急性期给予少渣半流质饮食。多食蔬菜、瓜果,或配合服用润肠通便中药,预防便秘。 4.康复指导:积极治疗肛周疾病,防止疾病复发。
肛裂病(肛裂)
一、疾病名称
裂病是因阴津不足或脏腑热结、肠燥便秘、粪便粗硬、排便努责等所致。病位在肛门,与大肠关系密切。以肛门周期性疼痛、出血、便秘为主要临床表现。 二、常见辨证分型及证候表现
1.血热肠操证:大便二三日一行,质干硬,便时滴血或手纸染血,肛门疼痛,腹部胀满,溲黄,裂口色红;舌质偏红,若黄燥,脉弦数。
2.阴虚津亏证:大便干燥数日一行,便时疼痛点滴下血,口干咽燥,五心烦热,裂口深红;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3.气滞血瘀证:肛门刺痛,便时便后尤甚,肛门紧缩,裂口色紫暗;舌质紫暗,脉弦或涩。 三、临症施护
按肛肠科一般护理常规执行 (一)疼痛
1.卧床休息,取俯卧位,避免剧烈活动或用力排便。
2.密切观察肛门疼痛的性质、程度与持续时间,大便是否带血、滴血及出血量。
3.中医护理技术可采用穴位按摩法、耳穴贴压法、中药熏洗法等。穴位按摩法取穴长强穴、承山穴、足三里等;耳穴贴压法取穴阿是穴、直肠等,配穴神门、交感等。中药熏洗法排便后遵医嘱用中药进行局部熏洗 (二)便秘
1.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忌久蹲、久坐、努责。
2.每日清晨空腹饮1杯淡盐水或蜂蜜水,以润肠通便。 3.睡前及起床前顺时针按摩腹部10min。
4.中医护理技术可采用耳穴贴压法,取穴大肠、直肠下段、皮质下、便秘点等,配穴肺、脾、腹、结肠等。 (三)便血
1.注意观察出血量、色及出血方式。 2.出血量较多及时通知医生换药。
3.中医护理技术可采用中药熏洗法(坐浴)。 四、用药护理
1.早期肛裂者,可用生肌玉红膏涂于裂伤处。
2.陈旧性肛裂遵医嘱给予中药坐浴法,以促进创面愈合。 五、并发症护理 (一)肛门皮下脓肿
1.保持大便通畅,养成定时排便习惯,适当增加户外运动。
2.保持肛门处清洁,便后及时清洗肛门,勤更换内裤,有效防止感染。
3.合理安排膳食,多食具有补血润肠之品,如桂圆肉、胡桃、大枣、木耳、桑仁等。忌食辛辣刺激食物 (二)肛瘘
参见肛漏病(肛瘘)护理常规。 六、健康指导
1.生活起居:起居有常,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避免排便时间过长,保持大便通畅。注意肛门及会阴部清洁,便后可用温水或中药汤剂坐浴。肛门局部避免刺激,不宜穿紧身或粗糙衣裤,忌久站、久立或久蹲、负重远行,防止过度劳累。
2.情志护理:因裂口剧痛难忍,易产生不良情绪,加强情志疏导。
3.饮食调护
(1)血热肠燥者多食蔬菜、水果等。 (2)气滞血瘀者给予理气活血之品。 (3)阴虚津亏者宜多进滋阴增液之品。
4康复指导:指导患者掌握预防便秘的方法,坚持腹肌锻炼,预防便秘,发生肛裂及时治疗,防止继发其他肛门疾病。
肛漏病(肛瘘)
一、疾病名称
肛漏病主因肛门、直肠周围脓肿破溃,久不收口,或因虚痨久嗽、脾肺两虚、湿热下注大肠所致。病位在直肠和肛周,涉及肺、脾,以局部反复流出脓水或粪汁,伴疼痛、瘙痒为主要临床表现。
二、常见辨证分型及证候表现
1.湿热下注证:肛周有溃口,经常溢脓,脓质稠厚,色白或黄,局部红、肿、热、痛明显,按之有索状物通向肛内;可伴有纳呆,大便不爽,小便短赤,形体困重;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2.正虚邪恋证:肛周瘘口经常流脓,脓质稀薄,肛门隐隐作痛,外口皮色暗淡,时溃时愈,按之较硬,多有索状物通向肛内;可伴有神疲乏力,面色无华,气短懒言;舌淡,苔薄,脉濡。
3.阴液亏虚证:瘘管外口凹陷,周围皮肤颜色晦暗,脓水清稀,按之有索状物通向肛内;可伴有潮热盗汗,心烦不寐,口渴,食欲不振;舌红少津、少苔或无苔,脉细数无力。 三、临症施护
按肛肠科一般护理常规执行 (一)流脓
1.观察肛周瘘口流出脓液的色、质、量、气味及肛门疼痛、瘙痒程度。 2.注意休息,勿过度疲劳。
3.保持大便规律、通畅,及时清洗脓液,使肛门部皮肤清洁、干燥。勤换内裤。 4.中医护理技术可采用中药熏洗法等。 (二)肛周疼痛
1.患者卧床休息,取俯卧位,避免剧烈活动或用力排便。
2中医护理技术可采用穴位按摩法、耳穴贴压法等。灾位按摩法取穴长强穴、承山等;耳穴贴压法主穴阿是穴、直肠等,配穴神门、交感等。 四、健康指导
1.生活起居: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防止大便干结,损伤肠道,造成感染。便后洗净局部及每日早晚清洗肛门,保持肛门清洁。忌久站、久立或久蹲、负重远行,防止过度劳累。 2.情志护理:关心体贴患者,解除不良情绪。急性期由于疼痛、排便受限,常常表现出情绪烦躁、痛苦不堪,主动关心和照顾,进行针对性的心理疏导。
3.饮食调护:湿热下注者宜食清热利湿之品,如西瓜、绿豆、赤小豆等。术后宜食新鲜的蔬菜、水果,如菜花、芹菜、白菜、青菜、香蕉、梨、猕猴桃等。忌食辣椒、生葱、生蒜、韭菜、胡椒、羊肉、荔枝桂圆等。 4.康复指导:保持大便规律、通畅,防止腹泻或便秘。积极治疗肛周疾病,防止发生继发性肛瘘。
痔病(内痔)
一、疾病名称
痔病发生于齿线以上的静脉曲张团块,多因脏腑本虚、静脉壁薄弱,兼因久坐久立、负重远行,或长期便秘,或泻痢日久,或临厕久蹲,或饮食不节,过食辛辣肥甘、炙煿酒醴之品,导致脏腑功
能失调风燥湿热下迫、肛门气血壅滞,经络阻塞所致。以大便出血和肛门肿物脱出为主要临床表现。
二、常见辨证分型及证候表现
1.风伤肠络证:大便带血滴血或喷射状出血,血色鲜红,大便秘结或有肛门瘙痒;舌质红,苔薄黄,脉数。
2.湿热下注证:便血色鲜,量较多,肛内肿物外脱,可自行回纳,肛门灼热,重坠不适;舌质红,苔黄膩,脉弦数。
3.气滞血瘀证:肛内肿物脱出,甚或嵌顿肛管紧缩坠胀疼痛,甚则内有血栓形成,肛缘水肿,触痛明显;舌质红,苔白,脉弦细涩。
4.脾虚气陷证:肛门松弛,内痔脱出不能自行回纳,需用手法还纳。便血色鲜或淡,伴头晕、气短、面色少华、神疲自汗、纳少、便溏等;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三、临证施护
按肛肠科一般护理常规执行 (一)便血
1.病情严重时,卧床休息。
2.注意便血的量、颜色及出血方式。 3.保持大便通畅,避免久蹲。 (二)瘙痒
1.排便后及时清洗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忌用热水烫洗。 2.勤剪指甲,避免搔抓局部皮肤。
3.中医护理技术可采用中药熏洗法,在排便后及换药前进行,配合提肛运动,增加熏洗效果。 (三)便秘
1.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防止便秘。
2睡前及起床前顺时针按摩腹部10min,动作轻柔。
3.中医护理技术可采用穴位按摩法,取穴天枢、关元、支沟等。 (四)肛门坠胀
1.嘱患者卧床休息,勿久站久蹲,避免剧烈活动。
2.遵医嘱予红外线照射、热敷等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3.中医护理技术可采用中药熏洗法等。 四、用药护理
1实证患者中药宜凉服,虚证患者中药宜温热服。
2.马应龙痔疮栓、地榆槐角丸等清热解毒力大,体虚者使用易腹泻、出血,密切观察,适量使用。
五、并发症护理
1.贫血:参见本章第五节痔(混合痔)并发症护理
2.血栓性静脉炎:参见本章第五节痔(混合痔)并发症护理。 六、健康指导
1.生活起居:生活起居有常,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保持大便通畅及肛门、会阴部清洁,便后可用温水或中药汤剂坐浴。肛门局部避免刺激,不宜穿紧身或粗糙衣裤。忌久站、久立或久蹲、负重远行,防止过度劳累。
2.情志护理:患者在急性期由于疼痛、排便受限,常常表现出情绪烦躁、痛苦不堪,主动关心和照顾,进行针对性的心理疏导。 3.饮食调护
(1)风伤肠络证宜食清热凉血、止血之品,如百合、藕、冬瓜、空心菜等。
(2)湿热下注证宜食清热利湿之品,如赤小豆、薏苡仁、丝瓜、黄瓜等。 (3)气滞血瘀证宜食补中益气温阳之品,如粳米粥、黄豆、苹果等。 (4)脾虚气陷证宜食温补之品,如瘦肉、猪肝、鱼蛋、山药等。忌酸冷。
4.康复指导:经常变换坐、立、站姿势,蹲厕不要过久。轻微发作不适时,可在睡前用 1:10:0高锰酸钾溶液坐浴15mim,以消肿止痛。发作严重时中药熏洗(坐浴)后,捶打臀
部治疗痔核(患者俯卧,在臀部的最高点处找痛点,用大拇指强力漩涡般旋转按压,按到一个痛点后用拳头捶打疼痛点15-20次)。
痔病(外痔)
一、疾病名称
痔病是发生于齿线以下的静脉曲张团块或赞皮,多因饮食不洁,燥热内生,下迫大肠及久坐、负重远行而致。以便血、肛门有肿物、坠胀、异物感或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 二、常见辨证分型及证候表现
1.气滞血瘀证:肛缘肿物突起,排便时可增大,有异物感,可有胀痛或坠痛,局部可触及硬性结节;舌紫暗,舌苔薄黄,脉弦涩。
2.湿热下注证:肛缘肿物隆起,灼热疼痛或局部有分泌物,便干或溏;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滑数。 三、临症施护
按肛肠科一般护理常规执行。 (一)肛门疼痛
1.卧床休息,取俯卧位,避免剧烈活动或用力排便。 2.观察排便有无疼痛、便血,便后有无肿块脱出等。
3.中医护理技术可采用穴位按摩法、耳穴贴压法、中药熏洗法等。穴位按摩法取穴长强穴、承山穴等;耳穴贴压法取穴阿是穴、直肠等,配穴神门、交感等。 (二)肛门坠胀
1.卧床休息,勿久站久蹲,避免剧烈活动。
2.遵医嘱予红外线照射、热敷等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3.中医护理技术可采用中药熏洗法等。 (三)肛门异物感
1.生活起居有常,劳逸结合。
2.中医护理技术可采用中药熏洗法 四、用药护理
1.实证患者中药宜凉服,虚证患者中药宜温热服。 2.马应龙痔疮栓、地榆槐角丸等清热解毒力大,体虚者使用易腹泻、出血,密切观察,适量使用。 五、并发症护理
1.贫血:参见痔(混合痔)并发症护理。
2.血栓性静脉炎:参见痔(混合痔)并发症护理。 六、健康指导
1.生活起居:注意休息,避免久坐,不要挤压。保持大便通畅,切勿努责。保持肛门及会阴部清洁,便后可用温水坐浴。肛门局部避免刺激,不宜穿紧身或粗糙衣裤。
2.情志护理:向患者解释病情,传授预防保健常识。保持心态平和,避免急躁发怒。 3.饮食调护:宜食清淡、粗纤维之品,多食瓜果蔬菜,少食辛辣刺激之物。
4.康复指导:及时治疗易引起腹压增高的慢性疾病,如习惯性便秘、慢性咳嗽等。如有排便困难及肛门不适及时到医院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