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卷第4期 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VoI.11№.4 2011年12月 J0URNAL OF XUZHOU INSTITUTE OF ARCHITECTURAL TECHNOI OGY Dec.2011 高职教育质量视域中的课程建设 马斌 (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高教研究室,江苏南通226007) 摘 要:高职教育质量视域的课程建设应准确把握高职教育的课程质量观.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 标、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决定了高职教育课程的开发模式和教学模式,职业成长规律决定了高职 教育课程的实践性,高职教育师资的“双师”构成决定了高职教育课程的综合性.课程建设是开放的, 利益相关者涉及学校师资、行业企业、学生和社会等.把握高职课程建设质量,特别强调求实创新、和 谐发展的原则,选择从企业中来,到企业中去、让学生好学,使学生勤练、全面设计,全程监控等策略. 关键词:高职教育;课程建设;质量视域;课程质量;内涵 中图分类号:G 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8992(2011)04—0034—04 Course oCnstruction in Horizon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Quality MA B (Higher Education Department, Nantong Textile Vocational Technology College,Nantong,Jiangsu 226007,China) Abstract:During course construction in horizon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quality,we should grasp the course quality view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Talent training target and work—in— tegrated learning training mode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decide the developing mode and teaching mode of higher vocational courses,law of vocational growth decides the practicality of higher vocational courses and double--qualified teacher structure decide the comprehensiveness of higher vocationa1 courses.Course construction iS open and its stakeholders involve teachers,an— terprises,students and society.To grasp the construction quality of higher vocational courses, we should emphasizes the principle of practical innovation and harmonious development and choose strategies such as“from enterprises and to enterprises”“making students like studying and practice diligently’’and“comprehensive designing and overall monitoring”. Key words: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course construction;quality horizon;course quality;connotation 在高职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备受关注的时候, 收稿日期 2011—1l一10 人们逐步认识到:师资质量、评价考核、教学管 基金项目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职业教育发展战略研究课题:职 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2010/ZLY22);江苏省高 理、专业建设以及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最终都与 教学会O9年度规划课题: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的高职院 课程密不可分.课程建设质量已成为高职教育质 校教育教学质量标准研究(ZZKT09193) 量保障体系的枢纽.课程建设既是高职教育国家 作者简介 马斌,男,江苏如东人,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高教 室主任,教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研究. 示范性建设的重点项目,也是后示范性建设的 E—mail: mbl03@ntte ̄.edu.cn “二期工程”. 第4期 马斌:高职教育质量视域中的课程建设 1 高职教育的课程质量内涵 任何教育类型或教育层次的人才培养都是通 过课程体系来实现的,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 同样也是由具有鲜明高职特色和丰富内涵的课程 体系决定的,高职课程体系构建的质量如何,意味 着人才培养过程中学生知识、技能和素质的有机构 成,以及态度、方法和价值观的趋向,直接决定着高 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因此,为了实现高职 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建立高职教育的质量保障体 系,课程质量这个“源头活水”就必须得到充分的关 注.课程几乎囊括了教育的所有问题,课程即教育, 教育即课程口].课程质量成为高职教育质量控制的 核心问题. 高职教育的课程体系指的是为实现高职教育 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就业为导向,以吻合行业企业 岗位工作任务和社会生活需求而建立的,具有高职 特色的教学内容和进程的完整系统.可以大致分为 基于工作过程或能力分析的“专业技术课程”和基 于社会生活过程的“公共基础课程”[2].高职教育的 课程质量,指的就是上述这两类课程在课程调研、 课程设计、课程开发、课程实施及课程评价等几个 阶段或部分的优劣程度.高职教育课程质量高低的 衡量因素,不是驻足于理论体系如何系统、内容讲 授如何深刻、教材设计如何精美、仪器设备如何高 端、教学秩序如何严密,而是从课程的起点到末端, 是否能够紧扣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教学 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是否符合现代 企业生产及其职业成长规律的要求.也就是说,高 职教育课程的设置、实施以及成效评价的逻辑起 点,是现代企业生产及其职业成长规律的要求,而 其归宿当然也离不开这一点. (1)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高职教育 课程的特性.高职教育培养为生产第一线和工作现 场服务的,承担将设计、规划等转换为现实产品或 其他物质形式,以及生产具体物质产品的技术、管 理和智能操作的应用性高端人才.因此,高职教育 的课程设置、课程实施应该始终围绕着一线技术人 才的培养目标来进行,坚持以岗位性、职业性为导 向,以“技术知识”“实践知识 ‘社会知识”的有效获 得及其程度,作为评价课程及其教学质量高低的标 准.因而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必须符合 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吻合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趋 势与规划、产业结构调整所引起的劳动生产结构的 变化以及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基于经济与社会 发展、劳动力市场人才结构需求的变化而有所反映 的课程设置,必然体现了开放性、职业性、社会性的 特征. (2)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决定了高职教育 课程的开发模式和教学模式.学科化教育更多的注 重科学理论知识的传授,而高职教育注重实践知识 与职业领域的互通.是用陈旧的理论灌输或传统的 先理论后实验模式,还是现代的理实一体化路径, 人才培养模式决定了课程开发模式和教学模式.高 职教育倡导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必然要求以某 种特定的社会职业为背景,从职业岗位(群)进行工 作任务分析或者职业能力分析,围绕该职业所需要 的实际工作任务和能力,进行课程开发,确定理实 一体的教学内容和形式,以培养胜任某一职业领域 的实际工作任务的高级应用性人才为诉求. (3)职业成长规律决定了高职教育课程的实践 性.1987年,《高等教育:面临挑战》的提出大 量具有先进知识和高级技能的劳动力是经济发展 成功的关键.在接受学术的、专业的和职业教育的 同时,还必须在企业活动中具备复兴经济所需的能 力、技能、态度和价值.借鉴国家职业标准的理念, 职业特定技能、行业通用技能、跨行业技能、核心技 能等都是职业成长过程中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技 能要求.“职业教育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工作与学习 相统一的、智力与身心综合发展的过程,其专业课 程的内容应当是从典型工作任务的工作内容中提 炼出来的学习任务,它包含了工作的方方面面,是 教师将其按照‘教育性’要求进行‘修正’的结 果.”[3 因此,高职课程必须以职业标准为导向,着 眼于学生未来的整个职业生涯,通过任务、功能等 分析法,构建学生的职业能力框架,精心设计学生 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形成的实践环境和环节,并 构建相应的实践课程体系,突出实践性,以利于学 生的职业成长. (4)高职教育师资的“双师”构成决定了高职教 育课程的综合性.不同的师资构成以及师资的素质 构成,有着不同的课程模式开发的逻辑起点,也有 着不同的开发方法.高职教育课程的开发应有来自 于行业企业人员的广泛参与,而不仅仅是来自于教 育界的专家和学者.因为,高职教育师资的双师构 成本来就有来自于企业的能工巧匠,高职教育课程 理应真正从职业领域人手,由更多企业界人士参与 课程开发的整个过程,即从课程前期调研、设计到 实施效果评价的全程参与,才能有效避免不重实 践、不重应用的学科化倾向. 36 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第11卷 2高职教育课程质量的关联因素 高职教育课程质量不是孑然一身、孤立无依的 单个“晶体”,而是涉及众多因素的复杂系统.高职 课程建设涉及理念、方法、态度、能力等因素,基于 利益相关者视角,又与诸多要素直接相关. 2.1 师资 师资是高职课程开发、课程建设的主力军.师 资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了课程建设水平的高低,质 量的优劣.没有一支理念先进、态度认真、方法科 学、勇于创新、善于服务与协作的师资团队,也就不 可能建设高水平的优质课程.因此,高职教育的课 程师资必须是一支精通高职教育的理念与原则,懂 得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 高端技术人才职教培养目标及其核心,精于把握行 业企业生产、工作任务及其规律,以及职业成长规 律和教育教学规律的创新队伍,具有在校企合作中 建功立业敬业精神和求实态度的高尚师德,具有在 工学结合中进行课程设计、课程开发、课程实施、课 程评价的过硬师能及其精湛师艺.唯其如此,高职 课程质量之命题才能成立.高职师资如果仍然固守 学科型课程的思维程式,必然使高职课程失去特 色,失去活力,自然也失去质量. 2.2行业企业 行业企业是高职课程建设的生力军,这不仅 因为服务行业企业是高职课程建设的根本目的 和归宿,更为重要的是行业企业的生产工作任务 就是课程建设的全部素材,行业企业的工作情境 就是高职生的学习情境.如果以就业为导向的高 职教育课程不能描绘企业工作过程及其生产任 务,不能勾勒现代企业生产规律,不能让学生在 真实的工作情境中出场,那么高职教育课程就不 成其为高职教育课程.行业企业的全程参与甚至 主导,是高职教育课程质量的根本保证.企业需 要什么,课程就应该教什么,学生就应该学什么, 这是再浅显不过的学理. 2.3 学生 高职生是高职课程建设的指向和受众,也是课 程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 型,其课程建设绝不仅仅是反映企业的岗位需要, 而且还要遵循学习规律、遵循学生的职业成长和职 业生涯发展规律[4].课程建设以教材学材为载体, 好的教材学材必然是学生知识成长、职业技能和社 会生活素质成长的牵引机,是学生快乐学习、有效 学习的助推器. 2.4高职课堂 课堂是课程建设的平台,是课程实施最为生动 的部分。如果说教材学材只是“剧本”的话,那么,高 职课堂则是高职生课程学习活生生的舞台.没有生 动热烈的高职课堂,便没有高质量的高职课程.高 职课堂与一般课堂不同,其最大特色便是“工学交 替”“学做结合”“讲练结合”,是高职教育工学结合、 理实一体化教材及学材的完美演绎. 2.5社会 高职课程结构体系中,除了专业技术课程外, 还有公共基础课程,两者的共同点是必须适应社会 需要.公共基础课程更多地承担着培养高职生“社 会人”角色的任务.因此,必须以社会生活过程为导 向,以社会生活的典型事件、典型任务、典型矛盾、 典型场景构建学习情境,使学生更好地认识社会和 融入社会,进而更好地服务社会.因此,社会这一要 素是不可于课程内容、课程机能之外的,高职 课程必须更多地掺入社会生活的理论与实践,应当 接受社会评价其成效的优劣,即毕业生是否受到用 人单位和社会的欢迎,还要有社会评价机构作为第 三方对课程质量的检查评估. 3 高职课程建设质量视域中的原则 和策略 加强高职教育内涵建设,提高高职教育的质 量、水平,已成共识,而提高高职教育质量的关键是 师资,核心是课程,亦毫无疑义.一个健全的教学质 量保证体系,必须明确为什么要保证、保证什么、怎 样保证、谁来保证和保证效果等问题E .因此,把握 高职课程建设质量,必须坚持课程质量建设的基本 原则和策略. 坚持课程质量建设的基本原则包括:(1)求实 创新的原则.课程建设的求实,指的是课程建设要 符合企业工作岗位(群)任务和能力要求的实际,不 能主观臆测,其内容和形式都源自于真实的生产一 线,要符合高职学生身心素质和学业完成能力的实 际,不能干篇一律,而应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效 性.课程建设的创新,指的是必须从学科化的课程 体系中挣脱出来,从囿于专家、学者的视域中挣脱 出来,创新课程体系,整合课程内容,探索新的教学 方法、路径和手段,建立具有高职特色以及渗透产 业、行业、企业、职业、实践等要素的课程开发模式, 教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2)和谐发展的原则.课 程建设中的和谐发展,指的是既要从学生身心和谐 的角度,从学生社会能力、方法能力增长和可持续 第4期 马斌:高职教育质量视域中的课程建设 37 发展的角度构建课程体系,开发校本课程,创新特 色课程,建设精品课程.还要从人与19然和谐,社会 和谐的角度,充分融入产业发展的前沿科技知识, 科技发展的理念以及人文情怀,创建“绿色课程” 相应的课程模式.如果说,对高职课程质量标准方 案的全面设计是制定质量框架的话,那么全程监 控,则是对高职课程质量标准方案全面落实的监测 与控制.必须建立高职课程质量监控的组织体系, (具有先进的环保理念和科技知识’“幸福课程”(具 有生活质量意识与科学的财富观)“人格课程”(具 有尊重、维护人格尊严的思想意识). 坚持课程建设的质量至上,就是坚持企业至 使其具有行政事务管理与学术管理的属性以及对 课程开发、课程设置、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和课程管 理等进行监控的职责;必须建设和制定一套完整、 科学、严密的质量监控制度体系,做到有章可循,以 明确各系统职能、规范工作程序,确保质量监控系 上、学生为本.因此,高职课程建设必须选择以下 策略: (1)从企业中来,到企业中去.企业是课程建 设的“取水口”,也是高职教育课程服务企业的 “灌溉渠”.必须从企业生产一线寻找课程开发的 价值尺度、内容及其实施手段,课程设置既为企 业所需,亦为企业所检验,课程实施过程中,既需 要企业人员的广泛参与,又需要将课堂置于企业 之中,建立“厂中校”“校中厂”.作为课程直接受 益者的学生的学业质量高低亦必须在生产、工作 岗位上接受评估和考核,从而判断课程从内容到 形式的质量究竟如何.因此,应当广泛吸收企业 人员参与课程建设. (2)让学生好学,使学生勤练.如前所述,快 乐学习、有效学习是课程建设的旨趣所在,高职 生具有接受实践知识快的特点,因此,课程建设 必须走理实一体化的路子,在教学过程中,采用 多种教学方式,丰富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 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养成自主学习、 主动探求的习惯. 难于学习、难于操作并非高职课程质量的本质 要求,不妨从“高、精、尖、用”即立意高远(基于人才 培养目标的实现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内容精致 (精华所在,内容取舍有理有序)、技术尖端(不是落 后、过时技术,而是准确反映现代科学技术,当然, 传统技艺除外)、便于应用(使学生在学练结合中善 于应用、勤于操作)等方面人手,为作为课程“用户” “消费者”的学生提供“色香味”俱全的课程美餐,真 正形成“我要学”“我要练”的浓厚氛围. (3)全面设计,全程监控.在选取评价方式时, 应实行多渠道化、多元化、多样化的评价l_6].因而必 须做好对高职课程质量标准方案的顶层设计、分析 与评价.有了什么样的课程质量标准,就应当具有 统的正常运行,并不断进行19我完善和优化,使高 职课程质量监控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必须 建立高职课程质量监控评价体系,使其具有质量判 断、诊断和激励的功能;必须建立课程质量监控信 息反馈与处理体系,对来自于从课程设计到课程实 施整个过程的所有信息,对来源于教师、学生、企业 以及社会的相关信息进行及时反馈与有效处理,以 便寻找原因,深究源头,提出对策. 4 结语 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工学结合的人才培 养模式决定了高职教育课程的特性及其开发模式 和教学模式,课程建设应该是开放的,而不是校内 教师19说自话、闭门造车,学校、行业企业、学生和 社会,其实都是利益相关者.把握高职课程建设质 量的真谛在于,让学生在工学结合中早日成才,让 教师在校企合作中走向成功. 参考文献: [1]蔡铁权,姜旭英.我国课程与教学概念的演化及两者 关系的转变[J].教育科学研究,2008(5):45—49. [2]马斌.基于社会生活过程的高职公共基础课程体系的 构建[J].职教论坛,2010(3O):43. [3]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2—3. [4] 赵志群.职业教育学习领域课程及课程开发[J].徐州 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0(2):I一8. E5]陈以一,陈峥.树立时代特色质量观,确保人才质量不 断提升[J].中国高等教育,2Ol1(15/16):44. [6] 韦抒.关于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探讨 E1].职业教育研究,2010(1):I30. (责任编辑:陶红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