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Humanifies and Social Sciences Jun.2014 V0I.11 No.6 第11卷第6期 跨文化适应与挑战 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与培训中的中国留学生 曹 玲 ,z (1.兰州文理学院外语学院,甘肃兰州730000;2.西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摘要:本研究通过课堂观察与互动以及半结构开放式深度访谈等定性研究方法.分析了中国留学生在澳大利 亚职业教育与培训层面学习时的跨文化适应与挑战,具体表现在心理、社会文化和教育观念等三个维度不同阶段的 适应状况,研究结果支持了跨文化适应u一曲线模式。并对英语教学和留学服务有一定的启发。 关键词:跨文化适应;职业教育与培训;中国留学生;u一曲线模式 一、引言 三、研究设计 澳大利亚以其发达的教育成为中国学生的主要留学目的 国之一,截止2013年l0月,在澳学习的中国留学生达145646 (一)研究问题 1.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与培训中的中国留学生跨文化适 应的过程是怎样的? 人,是该国最大的留学生群体。其中,在职业教育与培训(VET ̄) 层面学习的中国学生数达到13709人,占这一层面总数的 10.6%(AEI,2013),成为仅次于印度的第二大群体。中澳在 语言、文化等方面存在的较大差异给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 2.这一群体如何看待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与培训? 3.这一群体跨文化适应面临的挑战和影响因素有哪些? (二)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对象为墨尔本一所双层次大学(Dual—sector University)@中职业教育与培训层面的中国留学生。研究者从该 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直接影响到他们在新的环境下的学习 和生活。 目前,有关在澳中国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研究的关注点主 校中国留学生就读最多的商科、艺术设计和工程类三个TAFE 学院⑤和一个语言培训中心随机选取35名对象,他们的具体 情况如下表所示。本研究将对象限定为在澳大利亚职业教育 与培训层面学习的中国地区学生,不包括港澳台地区学 生、高等教育层面的中国留学生。 表1:35名在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与培训层面学习的中国留学生 (女生15名,男生2O名) 年龄 l8岁以下 2 要是留学生整体或高等教育⑦层面的留学生,对职业教育与 培训层面的研究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因此,对这一层面中国 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的研究显得十分必要。 二、理论背景 (一)跨文化适应模式 近半个世纪来,跨文化适应研究取得很大进展,Lysgaard l8—22岁 30 22岁以上 3 (1955)提出了包含三个阶段的跨文化适应U——曲线模式, 即初期调适(initila adjustment)、危机(crisis)和重新调适(re. 在澳大利亚学 少于1个月 习、生活时长 2 少于1年 l、2年之间 2年以上 6 l7 l0 gained adjustment)。随后,这一模式在Deutsch&Won (1963),Morris(1960),Oberg(1960),Smalley(1963)和Chang (1973)等人的研究中得到了进一步证实。最终形成了一个较 为完整的四阶段跨文化适应U——曲线模式,即蜜月期(hon. eymoon period)、危机期(crisis period)、调适期(adjusmentt period)和双文化适应期(biculturalism period)。 职业教育与 培训四级证 文凭课程 高级文凭课 副学士学 课程学习 书课程 7 12 程 5 岜课程 ll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旨在综合跨文化适应模式与跨文化适应维度的理 论框架.从文化、群体差异等视角分析这个群体的留学生在心 (二)跨文化适应维度 Ward等人(1996,2001)将跨文化适应分为两个维度:心 理适应(psychological adaptation)和社会文化适应(socio—eul- tural adaptation)。感情反应是心理适应的基础,如果个体在跨 理、文化和教育学术观念等方面的适应过程及面临的挑战。 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方法,通过课堂观察与参与、半结构 开放式问题的深度访谈收集数据。在获得校方对道德申请的 批准后,对35名研究对象进行了为期9个月的调查研究。访 文化适应中没有或较少产生焦虑、孤独、失望等负面情绪,则 为心理适应。社会适应是指个体适应当地社会文化环境的能 力,具体表现为是否能与具有当地文化的人进行有效接触和 交流。但是,姚金安(2013)也指出:“大多数研究更加注重留 学生作为‘外国人’的身份,从心理适应和社会文化适应两个 维度研究,忽略了或没有足够重视留学生作为‘学生’的身 份,从学术适应角度的研究较少”。 ・谈采用中文,由研究者现场做访谈记录,受访者信息以匿名形 式记录,以保护受访者隐私。研究者随后联系研究问题。对观 察记录和访谈文稿进行了主题分析。 四、研究结果 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留学生从最初到达时的好奇与兴奋 到生活、学业遇到问题时的困惑与担忧。特别是学业转折时 154・ 期.再到调适期和最后的双文化适应期,在心里、社会文化和 教育学术观念三个维度都经历了动态的跨文化适应过程,可 以分为三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 摘录5:“我们(三个)上课的时候都坐在一起,因为我们 都是中国来的,用中文交流比较容易。他们(澳大利亚的同学) 好像也不喜欢和我们讲话,所以我们也不喜欢和他们讲话,而 且他们用的一些短语我们都听不懂”。“有的课老师是印度或 通过访谈,这个群体的中国留学生表达了他们在初到澳 大利亚l至3个月内的感受。以下是研究者经过主题分类所 者巴基斯坦人,他们的口音很重,而且讲得很快,遇到那些专 业性很强的,我根本听不懂他在讲什么,也不想问”。 (女,机械工程副学士) 整理的课堂观察和访谈记录,从中可以反映出他们的心理、社 会文化和对澳大利亚教育学术环境的最初印象。 摘录6:“在预科的时候,老师会介绍申请大学的要求和程 摘录l:“刚来的时候不太认识路,也没有什么朋友。我每 天都会和父母通过视频聊天。但是学校在市中心,(那里)有唐 序,但是现在,(文凭课程的)老师不怎么讲。要是有问题,我们 可以找课程联系人咨询……要是老师能给我们多讲讲考试的 人街,那里中国人很多,感觉不太像在国外……刚来的时候读 预科,住home stay(当地人家里),为了能练习1:3语……房东 挺友好的,但是吃的不是很习惯”。 (男,机械工程副学士) 摘录2:“我来这里先读的语言课程,老师有澳大利亚的, 也有中国的(华裔),班里的同学来自世界各国,不过没有澳大 利亚本地学生,他们不需要补习英语……刚开学有个很有趣 的活动。叫bring a plate,就是每个人要带一道自己国家的菜 ……老师也很耐心”。 (女,语言四级证书) 摘录3:“虽然刚来到这里。但是因为高中的时候就是寄 宿学校。所以对这里的生活挺适应的。周末的时候我已经去了 一些地方.博物馆、动物园和水族馆……”“班上的同学都挺友 善的,有的也是中国来的,还有亚洲别的国家的。有几个本地 的学生年龄比较大,看上去有三四十岁……我一般只和年纪 差不多的同学交流.有时候老师讲得太快了我听不懂就会问 他们,他们的听力和口语都要比我的好。” ・ (女,会计四级证书) 以上访谈记录显示这个群体的学生在初到澳大利亚时, 对当地环境所表现出新奇和正面的评价.即处于跨文化适应 的“蜜月期”。墨尔本是澳大利亚第二大城市,中国移民比较 多,唐人街等华人聚集的地方会使初来乍到的留学生感到亲 切,从而消除他们在异国他乡的陌生感和恐惧感。 此外。由于这个群体的学生年龄相对较小。有的还不到 18岁.因此他们在到达澳大利亚后通常会选择住在当地人家 (home stay)或是亲戚家.这样可以较为直接和快速地接触到 澳大利亚的社会文化生活。语言课程通常也会帮助这些留学 生更好地了解澳大利亚的社会文化 (二)第二阶段 随着时间地推移。当留学生要正真融入到澳大利亚的生 活和学习方式中时,文化和语言的差异往往会使他们产生心 里上的失落和孤独感,即跨文化适应的“危机期”。访谈显示。 中国留学生在澳大利亚学习3个月到1年期间较容易出现这 种变化。 摘录4:“我来墨尔本已经快一年了.基本适应这里的生 活了。和在中国不一样,这里太安静了,我家附近很少看到人。 我们家里住了四个人,都是学生。白天我们基本都不在家,有 时候下课了还要去一个中餐馆打工,回到家里就比较晚了。每 个人有自己的房间,在家里互相也不怎么说话,交流的很少。 有时候会感觉很孤单。一整天都没有说话的人.特别是节日的 时候”。 (男,土木工程副学士) 要求和形式,就是每次的测验,或者用电子邮件发给我们,告 诉我们考试前该准备哪些部分,那样会更好”。 (男,国际商务文凭) 在中国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的第二阶段,大多数都表示出 现过“寂寞”“孤独”的负面情绪。由于澳大利亚地广人稀,人口 居住分散,时间久了就会给人一种过于寂静的感觉。有一位受 访的女生这样描述“我和一个本地学生合租,但是在家里我们 很少碰面,我(从房间)出来他就进去(房间)了,也很少说话”。 这种心理不仅体现在生活中.也体现在课堂学习中。很多中国 学生避免与其他人进行交流,访谈摘录反应出个别学生在心 理上的一种封闭情绪。由于缺少对当地文化的了解,中国留学 生往往很难理解本地学生使用的带有文化语境的表达。这也 给他们的人际交流带来了障碍。 中国传统的教育模式以接受知识为主,而澳大利亚的教育 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和思考能力。研究者在一次课堂观摩中注 意到:本地学生经常会打断老师的讲课,提出问题并且和老师 展开讨论。老师则会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释和回答。而中 国学生通常会在讲课结束或是课间的时候单独向老师提问。 (三)第三阶段 当这个群体在澳大利亚生活一年左右,并且能够顺利地 从语言或职业教育与培训课程衔接到学位教育课程时.他们 对学习、生活会更加有信心。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学业的进步。 留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融人到当地社会文化中。此时他们正经 历着跨文化的“调适期”。 摘录7:“平时学习有很多meeting,要和不同(文化背景) 的同学完成小组作业,还要在班上汇报,非常锻炼我的口语和 自信心…学校也会经常会举行各种活动,BBQ(烧烤野餐)啦 什么的,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认识很多朋友。“墨尔本有很多的 文化活动,有时候周末房东会带我们去参加一些活动。比如教 堂、澳式足球比赛等。这样可以更好地了解这里的文化” (男,国际商务文凭) 摘录8:“我先学的预科。然后是文凭课…现在正在学习 信息技术的学士学位课…这种方式比较适合我。因为刚来的 时候语言不是很好,所以先学容易一点的。 (女,信息技术文凭) 摘录9:“我刚拿到毕业证书,想办理签证延期,因为我想 在这里找工作…如果不能延期,我也可以去别的国家工作 ……技术工人在澳大利亚挣得钱很多.所以我觉得能拿到两 个证书(高级文凭和学士学位)是不错的选择。我们可以经常 在实验室里学习,可以学到很多实用技能。TAFE的课程很实 用,你可以学焊接、木工等非常实用的技能” 。 (男,信息技术高级文凭) ・155・ 以上是生活两年以上的学生的访谈实录,他们中有的已 注释: 经完成了职业教育与培训和高等教育两个层面的学习。当他 们回顾学习、生活时,均表现出对当地文化不同程度的适应。 随着他们逐步取得学士学位证书,对职业教育与培训的 ①VET(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②澳大利亚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与培训是的两个层面,高等教 育指学士及以上的学位教育。 认识和态度也有了改变,学生普遍比较认可能够获得职业教 育与培训和学位教育两个证书。访谈中。一位通过职业教育 与培训和高等教育衔接获得学士学位的男生表现出喜悦与自 信,他对这种学习方式表示肯定和认可,认为既可以学到实践 ③该研究的数据是基于本文作者2012年在澳大利亚一所双层次大 学从事访问学者研究时对当时在该校职业教育与培训层面学习 的35名中国留学生的访谈记录收集而成。 ④双层次大学指在一所大学内既包含相当数量的职业教育与培训 也包含相当数量的高等教育.两个层次的注册学生数分别占学生 技能。又可以获得国际认可的学位。 五、结论 研究结果表明:这个群体的留学生跨文化适应呈动态变 化趋势.支持了U一曲线的理论模式。中国留学生对当地的社 会文化、学术文化和教育理念从最初的新奇和陌生到积极主 动地接触与参与。人际交往能力和对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态度 也在逐步发生改变。最后努力成为接纳和包容两种文化的交 流者。研究表明这个群体的留学生在澳大利亚学习3个月到1 年内面临的挑战最大,较容易出现心理波动和文化不适应,特 别是在人际交往、学习方式和对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态度上。 本研究也反映出影响留学生跨文化适应能力的因素是多 方面的,既与个体因素,如语言水平、性格特征等有关,也与个 体在留学目的国旅居的时长有关。今后的研究可以从定量和 定性相结合的角度进一步分析这些影响因素。 六 建议 对这个群体的中国留学生跨文化适应过程的研究有助于 改进我国英语教学,特别是高中国际部、高等职业院校英语教 学和雅思英语培训中跨文化交际知识的教学。学生通过了解 英语国家的文化生活,教育理念等可以更好地融入异国生活, 增强跨文化交际和适应能力。 此外,本研究也能为我国的海外留学工作。特别是职业教 育与培训层面的留学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同时也期望能引 起澳大利大学和 I'AFE院校对在其职业教育与培训层面学习 的中国留学生的实际需求的关注。 ・156・ 总数的20%一80%,同时承担大量的研究型硕士和博士学位教育 及学术科研活动。形成从职业证书到文凭、副学士、学士、硕士、博 士学位教育的多层次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Gavin Moodie, 2O09)。 ⑤TAFE(Technical and Further Education)学院。全称为技术与继续 教育学院,是澳大利亚公立职业教育与培训院校的统称。 参考文献: 【1】Aus ̄alian Eduction Internationa1.Monthly summary of intema- tional students-October2013.https://aei.gov al—Student—Data,Documents/IN’rERN rIONAL%2( rUDE ’r% 20DAT ,2O13,20130ct.0712.pdf Retrieved 25 December,2013. [21 Gavin Moodie.The Emergence of Dual Sector Universities fC1. Challenging Boundaries Managing the Integration of Post— Secondary Education.Neil Garrod&Bruce Maefarlane.New York:Routledge,Taylor and Francis,2009.59-76. 【3】王丽娟.跨文化适应研究现状综述[J】.山会科学,2011,(4): 44—49. [4】赵天舒,吉儿.伯恩.跨文化适应:一个双向的过程——以英国的 一门工商管理硕士课程为例[C】.中国学生的学习文化研究——技 巧、意识和跨文化适应[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05. 【5】GUO Ming Chen&William J.Starosta.跨文化交际学基础【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oo7—07. 【6】姚金安.在日中国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状况的考察田.长沙铁道学院 学报,2013—09,(3). 【7】阎琨冲国留学生在美国状况探析:跨文化适应和挑战【J】.清华大 学教育研究.2011-04。(2). [8】曹玲.澳大利亚双层次大学特色及启示田.大学教育,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