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gionalEconomy区域 经济 武陵山片区多样化扶贫模式研究 ——以湘西自治州为例 宁燕 吉首大学商学院 注:基金项目:吉首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摘要】湘西州作为武陵山片区扶贫攻坚的主战场,因受基础条件、发展要素、思想教育等因素制约,湘西州仍然是片区脱贫攻 坚的重点对象。湘西州在国家新一轮扶贫开发、支持民族地区发展和湖南扶贫开发等机遇下,逐步形成多样化扶贫模式,经济 生活得到了快速改善。本文作者尝试对湘西州当前运行的多样化扶贫模式进行简要整理及分析,以期为湘西地区的帮扶工作、稳定脱贫 及精准扶贫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武陵山片区;湘西州;多样化扶贫 湘西自治州位于湖南省的西北部、深处武陵山区、民族地区、 经济、交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整体发展较为滞后,以为 老区、贫困地区以及生态功能区,是一个以苗族和土家族人 主导的旅游业发展通过制度创新、形式创新、创新等创新手 5为主的集聚少数民族地区。全州土地总面积115462万平方公里, 段直接推动旅游业的良好发展。在整个扶贫开发过程中,也 总人口288万人,其中土家族125.28万人,苗族98.78万人。现 始终在旅游宣传、策划、规划、培训、服务等环节扮演着重要角 辖8县1市,分别是古丈县、龙山县、永顺县、凤凰县、炉溪县、 色,所以不论是旅游部门还是扶贫部门都应该根据旅游扶贫工作 保靖县、花垣县和吉首市,除吉首市以外,其他7个县均被评为 内容将旅游扶贫工作作为本部门的职权范围,形成以扶贫部门牵 国家级贫困县。湘西州因为经济基础差、贫困人口广、贫困程度 头,各部门相互配合的工作机制。 深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发展。扶贫贵在精准,重在精准, 成败之举在于精准,湘西州在开展精准扶贫路线后,2014年至 2.龙头企业带动模式 在旅游扶贫工作中引入市场机制不仅可以提高扶贫的精准性 2015年累计有23.48万人实现脱贫。本文作者通过对湘西州开展 还可以提高扶贫的效率,引入市场机制主要是通过龙头企业的带 的扶贫模式进行检验,希望湘西州能够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脱贫 动,重点解决好农民生产、生活、就业以及农户土地、房屋等资 道路,早日摆脱贫穷走上致富之路。 一产性收益问题。贫困地区以市场为导向,调整经济结构,开发当 地旅游资源,逐步形成以产业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户等不同 、旅游扶贫视角下的多样化模式 旅游扶贫主要是通过旅游开发,积极引导贫困人口参与本地 的利益主体。在旅游扶贫开发中,贫困地区不同利益主体的加入使 区的旅游产业发展,共享旅游业发展带来的基础公共服务,增加 得旅游扶贫工作得到了快速提升,其加入更好的能更好的体现市 贫困人口经营性收入或资产性收益,从而促进贫困人13的可持续 场经济的运行规律,在优化配置旅游资源、土地、资金、劳动力、 发展。湘西州由于发展起步晚,仍然保留了许多优越的自然生态 技术等生产要素方面起到了示范作用。由于湘西州旅游业起步较 环境和独特的历史文化景观,这为贫困地区通过旅游开发实现脱 晚,过去的旅游发展方式又基本是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在市场环 贫致富提供了可能。 境好的时候企业效益好,市场环境坏的时候企业效益下降,普遍 湘西州各贫困县市中,旅游资源的蕴藏量都较为丰富,其中 缺乏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也缺乏真正的竞争力。因此,要完成 自然景观有古丈县的红石林地质公园,龙山县的乌龙山景区、保 旅游业从粗放型向集约型增长方式的转变,还需要树立效益观念, 靖县的酉溪园、沪溪县的沅水风光带、花垣县的古苗河风景区, 加大市场开拓的力度。 吉首市的德夯风景区;名胜古迹有永顺县的芙蓉镇、老司城和湘 =、特色农业扶贫视角下的多样化模式 鄂川黔根据地旧址等,龙山县的里耶古城遗址,凤凰县的凤 特色农业是欠发达地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增长点和支柱产 凰古城、南方古长城、桥古城等;民俗文化有“摆手舞”、“毛 业,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是打赢扶贫攻坚战的关键,特别是对贫困 古斯”、“花鼓”、“社巴节”、“赶秋节”等,丰富的旅游资源为湘 山区来说,是其实现脱贫致富的不二选择。伴随着特色产业基地 西州各贫困县市大力发展旅游经济,为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良 规模的扩大,一批农产品加工、经销、贮藏等龙头企业相继崛起, 好的基础条件。 他们为贫困农户建基地、供原料、抓培训、销产品,有效解决了 贫困山区农民面临缺资金、技术、产品、信息、市场的难题,实 1.主导模式 所谓主导型旅游扶贫,是指在以市场为基础配置资源的 现了山区贫困户在扶贫产业中增收脱贫的喜悦,但在培育和壮大 前提条件下,全面实行主导型旅游扶贫发展模式。主要是地 特色产业的过程中,还需建立完善企业、合作社和农民之间的利 方充分利用国家支持扶贫开发的各项,整合一切支农资 益机制,方能实现共赢。 金和社会资金,统筹城乡旅游发展与美丽乡村建设并与易地扶贫 近年来,湘西州各贫困县立足于资源优势,围绕农业发展方 搬迁相结合,推动区域整体脱贫。湘西地区由于受自然、社会、 式,大力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积极培育特色主导产业,形成了 China business update 41 0区域RegionalEconomy -t经 譬 蠹 以发展特色农业为主的脱贫发展模式。湘西州因地制宜发展农村 素养落后。提升农民自身素质,培养有文化、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特色产业,通过链接基地、农户、合作社、龙头企业、金融机构、 顺应时代要求,但这项任务工作量大、时间长、见效慢,需要足 特色品牌、园区等机制,大力推进槛柑、猕猴桃、茶叶、百合、烟 够的、经费、体系、人力等支撑条件加以保障。2009年以来, 草、油茶、杜仲中药材等特色种植业和湘西黄牛、山羊、黑毛猪 湘西自治州创先推行“一村一名农民大学生计划”(以下简称“一 等特色养殖业的适度规模经营发展。湘西州以特色农业发展的地 村一大”),通过采取“入学免试、学费全免、8年学籍、自选专业、 区主要有古丈县、龙山县和保靖县三大地区,同时,在大力发展“古 帮扶创业、重点培养”等优惠,培养了一批具有科学文化素养、 丈毛尖”、“龙山百合”和“保靖黄金茶”等特色农业产业上还需 具备一定经营管理能力的新型职业人员,帮助了1638名农村优秀 各利益方积极推进特色农业由传统粗放型方式向现代集约型方式 青年完成了大学学业。该计划主要根据湘西“两果两叶”f烟草、 转变,促使特色农业发展真正走上规模经营、集约经营、专业经 茶叶、碰柑、猕猴桃)、特色养殖、药材等优势产业发展出发,开 营的产业化增值延伸之路。 1.“公司+基地+农户”模式 产业扶贫是指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发 展为杠杆的扶贫开发过程,是促进贫困地区发展、增加贫困人民 收入的有效途径,是扶贫开发战略的重点。以凤凰县菖蒲塘村为例。 菖蒲塘村是一个典型的土家族小村落,有3个自然寨,202户农户、 共906人。随着产业的调整、交通条件的改善以及凤凰小镇旅游 的带动,菖蒲塘村开始专注打造生态农业休闲观光游,瞄准了水 果市场和百亩水果产业观光园。现今,菖蒲塘村建成的特色生态 水果产业园达1600余亩,人均种植水果1.85亩,年产值1300多 万元,一度被评为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菖蒲塘村的特色水果 产业就是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模式逐步发展壮大的, 实现了种养、加工、销售一体化。这种产业模式能够很好地把家 庭经营生产方式与社会化大生产有效结合起来,从而促进产业的 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进而提升产业市场竞争力。农户在这 种产业化经营模式下也能够获得土地流转收益、产业红利收益、 劳动收益等多种途径收益,在一定程度增加了贫困农户收入,提 供了就业机会,生活得以改善,**总对该村通过发展特 色水果产业脱贫致富也给予了充分肯定。 2.“传统农业+电子商务”模式 为拓宽果蔬销售渠道,减少流通环节,缩短农产品的销售周 期,有效解决老百姓关心的“卖菜难、菜价低”等问题,近年来 湘西地区积极探索传统农业+电子商务”农产品销售新模式,全 力打造“网上供销社”,引导农村商业电子商务化,推动“农产品 进城”和“工业品下乡”双向流通。以凤凰县为例,该县成立县 电子商务协会,独资成立县惠农电子商务公司,整合全县电商资源, 积极对接全国供销电子商务平台和其他电商平台,通过与网售平 行供销、淘宝、天猫、京东、1号店等电子商务平台进行对接合作, 宣传和扩大了农特产品网上销售渠道业务拓展,且收效明显。据 不完全统计,县域电子商务发展迅猛,网商突破了360家,2015 年度网上销售额突破1亿元。 三、教育扶贫视角下的多样化模式 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贫困人12I能否长久脱贫,根本取 决于人口素质,而贫困人口的素质提高又处决于受教育水平的程 度。基于“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扶贫思想理念,通过教 育精准扶贫为切人口来提高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素质和脱贫致富的 能力,因此,要使特困片区脱贫致富,还须抓好教育扶贫这一制 高点。 1.提升素质模式 湘西地区的贫穷落后,一定程度上还得归咎于人的科学文化 42 设烟叶栽培、茶叶评审与营销、设施农业技术、畜牧兽医、农村 行政管理、农村经济管理和农村法律事务等7种专业,每年根据 学员需求进行适当调整,采取灵活学习方式,这一基层人才培养 新模式,成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推进精准扶贫和巩固基层基础 的有效举措。此外,湘西州还充分发挥远教平台的组织优势、网 络优势和技术支撑作用,把远教站点提升为科技推广、劳动培训、 信息服务、文化娱乐、计生保健等综合性的活动场所,实现了一 站多能、共享共用的目标,办起了家门口的大学,为广大农民群 众学习农技知识、提升自身素质提供了方便。 2.阻隔贫困代际传递模式 资助贫困学生模式主要是围绕“精准”对接发力,将国家资助、 社会资助、校内资助、助学贷款、贫困救助等类型精准对接到学校、 作用于学生,准对接最贫困家庭和学生,不断提升教育服务贫困 家庭脱贫解困的能力,最终实现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目标。如, 2014年湘西州筹集各项资金2.68亿元,直接用以救助贫困学生12 万余人,赞助方针从学前教育延伸到一般高校,完成赞助全面覆盖。 3.提升实用技术模式 目前,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大部分仍属于传统经验型和体力 型,不足以具备科技现代化生产对劳动者的初级技术需求。随着 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新兴产业的兴起,缺乏科学素养和转岗就 业技能的农村劳动力人口就业难度将变得越来越大。所以实用技 术提升脱贫模式应用而生,该模式主要是在农业生产技术比较低 下、农民知识水平比较低的地方实施,通过聘请农业科技专家、 安排科技人员进行集中现场授课或手把手指导等方式来提升贫困 农民的生产技术,不断提高其增产创收的能力来达到脱贫的目的。 比如,近年来,湘西州采取科技特派员形式,通过开展试验、推 广、示范、指导、调研、培训等把农业科技成果与产业开发相融合, 提高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有效地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i】陈友华基于扶贫1ii的的我国旅游扶贫开发新思路…当代旅 游,2013,04. 【2】张园园.湘西自治州脱贫发展模式及其【D]_湖南师范 大学,2013,05. 【3】李勇,周红泉.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一村一大”助力精准 扶贫【DB/OL].http://hn.rednet.cn/c/2015/11/26/3849847.htm. 作者简介: 宁燕,女,湖南衡阳人,吉首大学2014级研究生,研究方向 区域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