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体:能与内源性配基递质,调质等或相应药物与毒素等结合,并产生特定效应的细胞蛋白质;按跨膜信息转导分为:受体门控离子通道,G蛋白耦联受体,酶活性受体;
突触:两个之间或神经元与细胞之间相互接触、并借以传递信息的部位; 神经元:高等动物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单位;包括细胞体、轴突和树突; 神经胶质细胞:广泛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内的,除了神经元以外的所有细胞;具有支持、滋养神经元的作用,也有吸收和调节某些活性物质的功能,参与构成血脑屏障; 曲张体:轴突末梢上形成的串珠状的膨大
兴奋性:指可兴奋组织或细胞受到刺激时发生兴奋反应动作电位的能力过特性; 极化:由于跨膜电位的存在,细胞处于时的电模型,膜内负膜外正;处于静息状态的细胞,维持正常的新陈代谢,静息电位总是稳定在一定的水平上,对外不显电性; 去极化:去极化是指跨膜电位处于较原来状态下的跨膜电位的绝对值较低的状态;是通过向膜外的电流流动或改变外液的离子成分而产生;
超极化:的内部电位向负方向发展,外部电位向正方向发展,使膜内外电位差增大,极化状态加强;
静息电位:指未受刺激时神经元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
动作电位:可兴奋组织或细胞受到阈上刺激时,在基础上发生的细胞膜两侧的电变化;神经元兴奋和活动的标志,是神经信息编码的基本单元,是信息赖以产生、编码、运输、加工和整合的载体; 阈刺激:引起有机体反应的最小刺激
阈电位:当膜电位去极化达到某一临界值时,就出现膜上的Na﹢大量开放,Na﹢大量内流而产生动作电位,膜电位的这个临界值为; 局部电位:细胞受到阈下刺激时,细胞膜两侧产生的微弱电变化;细胞受刺激后去极化未达到的电位变化;
突触电位:突触传递在突触后神经元中所产生的电位变化,有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和抑制性;
刺激的全或无定理:小于阈值的刺激,机体不反应;增强刺激,就产生固定形态大小的动作电位,跟强的刺激不能产生更大的动作电位;
条件反射:在生活过程中通过一定条件,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反射,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调节方式,人和动物共有的生理活动;形成条件反射的基本条件是无关刺激与非条件刺激在时间上的相结合;
牵张反射:指肌肉在外力或自身的其它肌肉收缩的作用下而受到牵拉时,由于本身的感受器受到刺激,诱发同一肌肉产生收缩的一类反射;是脊髓环路所介导的一种最简单的运动反射,它的反射环路仅由2个神经元,即1个肌梭感受神经元和1个运动神经元所构成;
屈肌反射:当肢体皮肤受到伤害性刺激时如针刺、热烫等,该肢体的屈肌强烈收缩,伸肌舒张,使该肢体出现屈曲反应,以使该肢体脱离伤害性刺激,此种反应称为屈肌反射; 运动单位:一个α运动神经元与其所支配的所有肌纤维就组成了一个完成肌肉收缩活动的基本功能单位;
去大脑僵直:在去大脑僵直动物上可以看到,动物伸肌的张力增大,四肢伸直,头尾昂起,脊柱硬挺,这一现象称为去大脑僵直;
EPSP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由于兴奋性突触的活动,在突触后神经元中所产生的去极化性质的膜电位变化;去极化超过阈值时,就产生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产
生的动作电位;
IPSP抑制:突触前膜释放抑制性递质,导致突触后膜主要对Cl-通透性增加,Cl-内流产生局部超极化电位;
突触可塑性:化学性突触传递的传递能力可受已进行过的递质活动的影响;如LTP,LTD;
突触前抑制:通过改变突触前膜电位使其去极化,而引起突触后神经元兴奋降低的抑制;
神经递质NT:在化学突触传递中担当信使的特定化学物质;如Ach,DA,NE. 神经调质ND:由释放,本身不具有递质活性,不直接引起突触后生物学效应,但调制突触后细胞对递质的反应;
神经胚:早期中继后的重要发育阶段;开始于神经板的形成,终止于神经管的合拢; 生长锥:位于轴突的尖端,呈扁平掌形结构,是神经轴突生长的执行单元;决定轴突生长方向;
戴尔原则:一个神经元内只存在一种递质,其全部末梢只能释放同一种递质; 递质共存:两种或两种以上递质包括调质存在于同一神经元内;
易化:当突触末梢接触一短串刺激时,虽每个刺激都引起递质释放,但后来比之前的释放量多,Ca高水平; 视网膜:眼球壁的内层,是一层透明的薄膜;视网膜由色素上皮层和视网膜感觉层组成;
双眼视差:由于正瞳距和角度不同,造成左右眼视网膜上的物象存在一定程度的水平差异;
视敏度,视力:视网膜分辨影像的能力,即在一定距离内眼睛辨别物体形象的能力; 视野:单眼固定不动注视前方一点,该眼所看到的范围;
微音器电位:耳蜗受到声音刺激时所产生的交流性的电位变化,其频率和幅度与声波的震动完全一致;
痛感受器;损伤性刺激感受器,广泛地分布在皮肤、口腔粘膜、胸膜等处的; 即时记忆:信息被接受的那刻在脑内的保留,容量非常有限
工作记忆:为了完成某种任务操作,需要临时地、主动地保留或复述某总归有用信息,即时记忆的内容在时间上得到延续
运动神经元:又称“传出神经元”;可将脑或脊髓所产生的运动冲动传到效应器,支配肌肉和腺体的活动;
α-γ共激活:α运动神经元受到刺激而肌肉发生收缩的时候,梭内肌纤维被放松,Ia纤维的传入放电相应的中断;在刺激α运动神经元的同时也刺激γ运动神经元,从而造成α-γ共激活;Ia纤维的传入冲动就不会中断 兴奋收缩偶联:以膜电位变化为特征的兴奋过程和以滑行行为为基础的收缩过程连接起来的中介过程;
绝对不应期:一次动作电位过程中,由于Na+通道失活,无论给与多大刺激,均不能产生新的动作电位;这一时期称为绝对不应期
强直:运动神经元的发放频率足够高,是的肌肉在相机两次动作电位之间来不及舒张,则肌肉每次的单收缩将融合起来,从而产生一个平台,这一现象称为强直 佶抗剂:拮抗剂是指与受体只有较强的亲和力,而无内在活性的药物,故不产生效应,但能阻断激动药与受体结合,因而对抗或取消激动药的作用;
REM睡眠:异相睡眠,一个睡眠的阶段,眼球在此阶段时会快速移动,有活跃的脑和麻痹的躯体,有梦,促进儿童神经系统发育;
学习:个体通过神经系统获取新信息和新知识的神经过程;
非联合性学习:简单学习,指刺激与反应之间不形成明确联系的学习形式,习惯化,敏感化;
联合性学习: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刺激所引起的脑内两个以上的中枢兴奋之间形成联系的学习过程;
记忆:对所获取信息的保存和再现;
长时程增强是指突触前神经元在短时间内受到快速重复的刺激后,在突触后神经元快速形成的持续时间较长的EPSP增强,表现为潜伏期缩短、幅度增高、斜率加大;
LTD:突触前神经元受到频率较低的重复刺激后,突触传递效率长时程降低; 脑电图:EEG是通过头皮表面放电极记录下来的脑细胞群的自发性、节律性电活动;
皮层电图ECOG:颅骨打开后直接记录的皮层表面电位变化;
皮层诱发电位:感觉传入系统激发下或脑的某一部位受到刺激时,在皮层某一区域出现的电位变化; 强直后增强PTP:突触前末梢在接受一短串刺激后,突触后电位发生明显增强,可持续60s.
干细胞:是一类具有自我复制能力的多潜能C,在一定条件下可分化为多种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