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健康教育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护理\应用

来源:华佗小知识


健康教育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护理\应用

作者单位:514400 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人民医院

通讯作者:何花芳

目的 探讨健康教育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康复作用。方法 对5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行系统的、阶段性的健康教育。结果 5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均获得满意疗效,2例发生并发症而出现猝死。结论 正确选择和应用护理健康教育方法,对提高护理健康教育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可明显提高疗效、缩短疗程、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标签: 健康教育; 急性心肌梗死; 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是指因持久而严重的心肌缺血所致的部分心肌急性坏死。临床表现常有持久的胸骨后剧烈疼痛、急性循环功能障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发热、白细胞计数和血清心肌损伤标记酶升高以及心肌急性损伤与坏死的心电图进行性演变。其病情急,并发症多,病死率高,因此健康教育尤为重要。健康教育是通过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以医院病房为基地,以患者及家属为教育对象,使患者不至于在患病时不知所措,使患者增进健康知识,改变他们不良生活习惯,配合治疗护理,尽快恢复健康。下面谈谈健康教育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实施。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1月~2010年6月在本科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8例,其中男性49例,女性9例,年龄40~85岁。住院时间为2~4周。

1.2 方法 5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均给予吸氧指导、疼痛指导、活动指导、饮食指导、院外指导、心理护理及综合治疗。

2 健康教育的阶段性实施

2.1 氧疗指导 吸氧可使正常血管起收缩作用,保护缺氧心肌,降低心肌耗氧量,对缺血、缺氧心肌有良好治疗和保护作用,护士应解释好氧疗的重要性,以取得患者的配合,持续鼻导管或双腔氧气管吸氧48~72 h,氧流量控制在2~4 L/min,也可根据血氧饱和度监测调整氧流量,使缺血受损心肌获得更多血液和氧气供应,易于康复。

2.2 疼痛护理 疼痛可使交感神经兴奋,心肌缺氧加重,促使梗死范围扩大,易发生休克和严重心律失常,因此应及早采取有效的止痛措施,并指导患者采取自身放松疗法。对无低血压者可给予硝酸甘油0.5 mg舌下含化,1次/5 min,连续数次,吗啡和哌替啶对止痛有显著疗效,遵医嘱适当应用。应用吗啡止痛时应注意呼吸功能的抑制,并密切观察血压、脉搏的变化,专人看护,观察疼痛缓解

情况。

2.3 活动指导 第一周:1~2 d绝对卧床休息,肢体只有被动运动,生活全部由护理人员照顾,第3天嘱咐患者床上做力所能及的活动,如主动翻身和肢体运动,可坐起自己漱口和进食。第4天鼓励患者在床边活动,如坐、站等。第5天患者可在护理人员的陪护下室内慢步走动,2次/d,每次10 min。第6天患者可自己上室内厕所。第7天告诉患者活动要适度。第二周:适当在病室外活动,活动频率,运动强度因人而宜,常以增快的心率在3~5 min内恢复正常为标准,如活动时出现呼吸短促、眩晕、恶心、乏力、心悸等立即停止活动,安静休息。以后活动循序渐进。

2.4 饮食指导 第1日可进流质饮食,随后用半流质,2~3 d后改为软食,宜进低盐、低脂、低胆固醇、易消化的食物,多吃蔬菜、水果,少量多餐,不宜过饱。禁烟、酒。避免浓茶、咖啡及过冷、过热、辛辣刺激性食物。超重者应控制总热量,有高血压、糖尿病者应进食低脂、低胆固醇及低糖饮食。有心功能不全者,适当限制钠盐[1]。

2.5 院外指导 指导院外康复,保证康复的持续性,心梗患者出院后猝死时有发生,提示病情稳定出院时,仍存在交感神经、迷走神经的失平衡[2],应指导患者坚持系统服药,禁止擅自停药,定期门诊随访,并指导患者活动量由小变大,不能过度劳累,3~4个月后可逐渐恢复工作,半年后方可过性生活。

2.6 心理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突然,易产生恐惧、焦虑、烦躁的心理。此时护士应因势利导,给以耐心解释,向其介绍有关的卫生知识,必要时加以实例说明,稳定情绪,使其在痛苦中清醒,敢于面对现实,主动配合治疗,护理人员操作要巧、熟练、敏捷自信,要给患者以最大的信任感和安全感,做好心理护理,树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是促使患者康复的重要因素。

3 结果

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健康教育活动,5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好转30例(52%),治愈26例(44%),死亡2例(3.4%),总有效56例(96.6%)。

4 讨论

AMI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近年来发病率有增加的趋势,其发病突然,病情重,由于节奏加快和工作压力增大,中青年AMI的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3]。因此,护士对于AMI患者住院后,更应把本病的基本知识、各种相关疾病和不良习惯对本病的影响、用药知识、预后、遵从医嘱的重要性等告知患者及家属。并通过系统的健康教育,满足了患者的知情权,提高遵从医嘱行为,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使患者在接受治疗和护理中能很好地与医护人员配合,改善了护患关系,而且也能减轻患者及家属的心理负担,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参 考 文 献

[1] 李秋萍.内科护理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2] 李素巧,李静,孙惠萍.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后早期康复护理.中国康复,2006,4:22-23.

[3] 张剑江,余晶波,沈南芳.中青年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特点分析.心脑血管病防治,2008,8(6):398-40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