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 2015-5-8 课题 教学目的 与要求 学科 中国历史 任课老师 课时 陈普红 2 五四运动和大时期的政治概况和文化 1、掌握五四爱国运动爆发的原因、过程及其意义; 2、了解中国党的成立及其意义。 3、激发学生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 五四爱国运动的历史意义和中国党的诞生。 教学难点 民主纲领的制定 教学方法 教 学 过 程 讲授 导入新课: 辛亥后的中国依然是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家,从内部看,在北洋军阀的统治下,中国虽有之名却无之实。人民继续遭受封建之苦。从外部看,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掠夺没有丝毫减弱。为求变,中国人又开始了新的探索。十月的推动和巴黎和会中国的外交失败,激起了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浪潮。这就是五四运动。 第五章“五四”爱国运动和国民时期的政治概况和文化 第一节 政治概况 一、“五四”爱国运动 (一)五四运动的背景: 1、一战时期,日本加紧侵略中国,导致加深。(21条卖条约) 2、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导致阶级矛盾加深,这是五四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成哦千夫所指的卖。 3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得无产阶级的队伍壮大。这是阶级基础。 4、新文化运动的开展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奠定了思想基础。 5、十月指明了道路。 教具 多媒体
教 学 过 程 6、巴黎和会的外交失败是导火索。 1919.1.18-1919.6.28,地点:巴黎。参加者:英、美法、日、意等27个战胜国。中国作为协约国参与了对德国的作战,为战胜国。会议被英、美、法三国操纵。巴黎和会实际是帝国主义操纵的宰割战败国重新瓜分殖民的的分脏会议。会议无理的将战前德国在中国山东的交给日本。激起了中国人民极大的愤怒,爆发了五四运动。 (二)、五四运动的过程: 1、第一阶段 学生罢课(5.4—6月初):地点在北京,主力是学生。 。 第一次高潮,即5月4日当天发生的事,5月4日三千多名北大学生在天安门集会、,提出的口号是外争主权、内惩、废除21条、拒绝巴黎和会上签字。要求惩办三个卖被捕,并放火烧毁了曹汝霖的宅邸,32名学生被捕。5月5日十几个学校的学生总罢课,5月6日中学以上学校学生联合会成立,准备在5月7日采取更大规模的行动。经蔡元培为首的校长团斡旋,被捕学生返校,学生复课。5月9日,为爱护北大,蔡元培怀着复杂的心情秘密出走。 第二次高潮,是5月19日的总罢课,具体目标是挽留北大校长蔡元培,反对安福系掌握教育权。最后,蔡元培还是回来了,反动派没能达到驱蔡的目的 2、第二阶段 三罢:地点上海、主力工人阶级。 第三次高潮,是6月3日学生上街讲演,反对反动为曹汝霖等辩护和诬蔑学生的爱国行动。学生遭到反动派的大逮捕。北京学生向全国发出呼吁,请求支援。6月5日这个时间节点,上海实现了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商人罢市(三罢)。特别是上海的工人,第一次地登上了政治舞台,在运动中发挥了重大作用。这就使五四运动进入第二个阶段,以工人为主力,以上海为中心的阶段。第四个高潮,上海“三罢”斗争,迅即波及全国。在全国人民的压力下,北京于6月10日罢免了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的职务。 3、五四运动的初步胜利: 第五次高潮,是拒签《和约》的斗争。6月28日,是《巴黎和约》正式签
字的日期。在全国人民拒签运动的压力下,特别是在巴黎的中国学生、工人直接干预、阻止,使中国代表终于没有在《和约》上签字。中国第一次拒绝了由世界上几个强大的帝国主义国家制订的和约。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 (三)、五四运动的结果: 一是北洋被迫释放学生;二是罢免了曹汝霖等三个卖的职务;三是拒绝在和会上签约。五四运动提出的直接目标基本得到了实现,所以说取得了初步胜利。 (四)、五四运动的意义: 1、性质: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封建军阀的运动。所谓“彻底”,是指它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封建军阀彻底决裂、势不两立的精神而言。工人、学生、商界,各行各业都投入到爱国运动中来。 2、特点:青年学生是先锋,工人阶级是主力军。 3、作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的开端。在近代中国的思想历程中,五四运动无疑是一次最为壮丽的精神日出,以前的一切似乎都汇集于此,彼此激荡奔腾,以后的一切都由此发生,造成了种种历史巨变。五四的火炬唤起了民族的觉醒,壮丽的事业让人民继往开来。 “爱国、进步、科学、民主”这是伟大的五四精神。薪火相传,历久弥新,将五四铸成一枚徽章,佩戴在所有挺立时代潮头的青年胸前。 (二)中国党的成立 1、中国党成立的基础和条件 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成长壮大 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 组织基础:在各地建立了小组主义。 中国党早期组织的成立,促进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在此过程中,初步确立了主义信念的知识分子,其思想感情进一步转变到工人阶级方面来;同时,一部分工人由于受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教育而提高了阶级觉悟。这样,就形成了一批工人阶级的先进分子。在中国创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党的条件基本具备了。
2、中国党全国代表大会:1921年7月23日在上海召开的一大,制定了党的纲领、确定党的中心任务、选举产生了党的领导机构,是中国党成立的标志。 党的名称:中国党。 党的纲领:以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采用无产阶级专政以达到阶级斗争的目的——消灭阶级,废除资本私有制,联合第三国际。 党的工作中心:领导工人运动,以主义教育工人 党的领导机构:大会选举产生了由陈独秀、张国焘、李达组成的党的领导机构——局,陈独秀任,李达负责宣传工作,张国焘负责组织工作。 中国党的成立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是开天辟地的大事件,自从有了党,中国的面貌焕然一新。 3、意义: (1)中国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中国人民有了可以依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2)中国有了科学的指导思. (3)沟通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使中国有了新的前途。 (三)中国的新局面: 1、制定纲领,发动工农 1922年7月,召开了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第一次制定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纲领: 党的最高纲领是:建立社会主义、主义。 最低纲领是:军阀,推翻帝国主义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民主共和国。为中国指明了方向。 中国党成立后,领导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当时,党史的中心工作是领导工人运动,从1922年1月到1923年2月全国罢工达到一百多次。1923年2月的京汉铁路大罢工在北洋军阀的下失败了。认识到要战胜敌人,单靠工人阶赤手空拳去奋斗是难以取得胜利的。必须联合各阶级力量,开展武装斗争。于是党开始着手建立统一战线的工作。 2、国共第一次合作:
国共合作的条件: 必要性:一是孙中山领导的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屡遭失败,正在寻找一条新的道路;二..七大罢工失败后党开始以建立统一战线为自己的中心工作。 可能性: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决定建立统一战线的和国际及苏联的帮助,均对国共合作的实现起到了推动作用。 (1)一大的召开:1924年1月,一大在广州召开。这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标志。 (2)大会的成果:一是接受党反帝反封建的主张。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把它解释为新三民主义,在民族方面提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目标;在民权主义方面,强调国家政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即强调它的人民性、群众性。在民生主义方面,过去只有“平均地权”的政纲,现在则提出了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的办法,承认“耕者有其田”,并谋求改善工人和农民的生活。因此,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又被中国党人称为“的三民主义”和“新民主主义”,这是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在一大上孙中山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大会还同意党人可以以个人的名义参加:并强调改组后的是一个以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组成的联盟。 一大拉开了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序幕,国民的车轮在国共的领导下开始运转。 (四)国民领导北伐战争 1、大的准备: (1)工农运动的发展:党领导的工农运动蓬勃发展。如海港大罢工、五卅运动等。 (2)黄埔军校的建立 时间:1924年6月 地点:广州 在失败的教训中,孙中山认识利用军阀进行是不够的,必须建立一支属于自己的,才能成功。因此,他在在广州黄埔创办了这所
军校。 负责人:总理(创立人):孙中山;校长:蒋介石;党代表:廖仲恺;政治部主任:周恩来 黄埔军校门上的一幅对联:上联——“升官发财请往他处”,下联——“贪生怕死勿入斯门”,横批——“者来”。从这幅对联中可以看出黄埔军校的办学宗旨是培养有理想、不怕牺牲,以救国救民为己任的新一代军人 在国共两党的共同努力下,黄埔军校迅速发展壮大,培养了大批的政治军事人才,为国民军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3)举行了胜利的广东战争,巩固了广东根据地。 (4)1925年7月国民在广州成立了,并组建了国民军.广州国民和北京的北洋是对立的。 2.北伐战争: 北伐战争的条件 (1)政治上:国共合作的实现,建立了统一战线 (2)军事上:黄埔军校的建立和国民军的成立 (3)组织上:国民的成立 人才有了,有了,再加上武器、粮食等方面的准备,北伐战争的声终于打响了。这场战争将国民推向高潮。 北伐战争的目的: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 北伐战争的对象:张作霖、吴佩孚、孙传芳 【提示学生在57页《北伐战争形势示意图》中找到两种箭头所经过的地名,作出标记】:找出北伐战争的三条路线、北伐军进攻路线上有哪些重要地名? 北伐战争的过程: 时间:1926年7月国民军在广东誓师北伐。 (1)湖南、湖北战场:经过汀泗桥,贺胜桥,武昌战役,消灭了吴佩浮主力。 (2)江西战场:消灭了孙传芳的主力。 (3)福建战场:攻入浙江,上海。
广州→长沙→岳阳→汀泗桥→武昌→贺胜桥→九江、南昌→南京 广州→南昌→南京 广州→上海 【师】:在北伐战争中叶挺团英勇善战,不怕牺牲。团一营的官兵在接受攻打武昌的任务时,抱着视死如归的精神,纷纷留下遗书遗物,为国家为人民奋勇杀敌。正是这种出色的表现,为他们所在的第四军赢得了“铁军”的称号,叶挺被公认为当时的北伐名将。叶挺团为他们所在的第四军赢得了“铁军”的称号。 【提问】:现在请同学们讨论“为什么北伐军在短短的半年间就取得巨大成功?” 1.作战方针正确; 2.国共两党紧密合作; 3.叶挺团里党员起了先锋模范作用,广大官兵浴血奋战; 4.党领导下的工农群众积极支持和紧密配合等。 (五)右派叛变和国民的失败 1、蒋介石、汪精卫分别发动4.12、7.15反政变: (1)内部早有的右派存在。孙中山近世后他们结成“西山会议”派,企图统一战线。 (2)蒋介石通过制造“中山舰事件”、“整理党务案”,再加上党以陈独秀为代表的领导人的妥协退让,使蒋介石掌握了、国民的最高领导权,这为其发动反政变创造了条件。 (3)通过与帝国主义和江浙财阀的勾结,蒋介石得到了中外反动势力的支持。一切准备就绪后,蒋介石便发动了4.12政变。不久,蒋介石在南京建立了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汪精卫也于7.15发动了反政变,实现了蒋汪合流。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大失败。 (六)大的意义: 1、以工农为主体的大风暴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给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以沉重的打击。使人们在思想上受到了相当普遍的洗礼。 2、中国党在群众中的影响扩大了,并掌握了一部分,成为中国革
命继续前进的起点。 (七)大失败的原因: 客观原因: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联合力量大大超过了力量 主观原因: (1)中国党还处于幼年阶段,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历史不长,立即以全部力量从事实际的活动,缺乏理论准备,来不及系统总结实际斗争的经验,理论水平和领导经验都不成熟。 (2)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中国党的领导机关在大后期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放弃了无产阶级对于农民区中,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领导权,尤其是武装力量的领导权。 (3)国际在指导中国中出现了错误 课后作业:简述五四运动的意义。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十月发生下,一次大战给交战国造成了极大的灾难,同事也是各国垄断资产阶级的统治陷入了严重危机。战争引起了,在帝国主义链条的薄弱环节-----,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成功第发动了十月。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十月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2、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 3、李大钊在马克思主义传播中的地位:李大钊是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李大钊在宣传马克思主义方面功绩最大。 4、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团体:北京李大钊;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上海陈独秀马克思主义研究会;长沙俄罗斯研究会;济南王尽美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 5、宣传马克思主义刊物:《新青年》、《每周评论》、《日报》、《觉悟》、《党》、《武汉星期评论》等 。宣传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刊物大量出现,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
二、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的争论:三次论战 1、与胡适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争论:1919年7月,胡适在《每周评论》上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的文章,反对用的手段来根本解决中国问题,主张一点一滴来改造。对此,要大钊发表了《再论问题与主义》一文,指出,中国必须有一个根本解决,才能有一个个具体问题解决的希望。此后 胡适又发表了《三论问题与主义》、《四论问题与主义》为自己的观点辩护。争论中大部分人站到了李大钊一边。 2、张东荪、梁启超等人的假社会主义的争论。梁、张等主要论调是在中国先发展资本主义,增强国力,然后再发展社会主义。对此,李大钊、陈独秀给予了批判。 3、与无主义的争论: 无主义:它的基本立场是反对包括在内的一切统治和权威,提倡个体之间的自助关系,关注个体的自由和平等;其政治诉求是消除以及社会上或经济上的任何统治关系。 无主义者即反对资产阶级统治的现代国家、也反对无产阶级统治的未来国家。于是主义知识分子发《新青年》等 刊物为阵地发表了大量的文章和通讯,与无主义者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 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有三次论战,使马克思主义得到了广泛传播。并日渐与工人运动相结合,为中国党的诞生创造了条件。 三、马克思主义有深入传播: 1921年建党后,为宣传马克思主义,创办了《向导》周报,为党的机关报,蔡和森任主编。1923年上瞿秋白其《新青年》季刊。此外还有:《前锋》、《先驱》、《中国青年》刊物和《热血日报》。翻译出版《党宣言》、《资本论入门》等 马克思主义书籍,匐马克思主义得到 了尽一步传播。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