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城郊一体的绿色生态网络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新区迅速向城市近郊甚至远郊扩张,城市市区面积迅速扩大,城市经济发展与城市环境恶化之间的矛盾和问题日渐突出,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已是一个必须正视的问题。本文从发展的角度对城市化背景下城郊园林建设之路进行了探讨。
城市化是工业化、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体现了人类社会的文明与进步。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对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压力也日益增大,造成城市人口的无限膨胀与城市有限土地、城市经济发展与城市环境恶化之间的矛盾和问题日渐突出,不利于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影响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为使城市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就必须对城市进行绿化和美化,一般认为城市绿地总覆盖率应达到30%以上。国外发达国家的有效做法是在城市周围发展较大面积的近郊森林和自然保护区,通过建立市区绿化与城郊绿化的互补性来实现城市绿化整体功能的优化提高。而我们研究城郊一体的绿色生态网络,就是要考虑市区绿化与郊区绿化的关系,使二者具有合理的数量比例,实现空间上的内在联系和功能上的相关互补特性,只有这样才可能减轻单纯在市区增加绿化覆盖率所带来的在土地利用、经济和管理上的压力,因此,城市绿化不仅是城区绿化,还应当包括城郊结合部、城市周围大环境绿化建设等。
一、城郊一体绿色生态网络的概念及其内涵
1.城郊一体绿色生态网络与中国森林生态网络
针对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国家原林业部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林业生态网络系统
工程。彭镇华、等认为“森林生态网络是指以森林生态系统为主体的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网络结构”,“中国森林生态网络系统是根据不同的自然环境、经济和社会状况,按照点、线、面相结合的原则,将各种不同的中国森林生态系统有机组合,形成一种人和自然的高度统一、协调和谐的有机整体”。而城郊一体的绿色生态网络则可以认为是城市市域绿地系统与城郊森林植被的有机统一体;是各类具有不同功能特点的森林群落类型构成的复合多功能系统;是由不同景观形状特点的城市森林景观要素构成,由点、线、面合理组合形成的空间格局优化的景观生态系统,是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工程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城郊一体绿色生态网络的构想
城郊一体绿色生态网络就是以城市景区为基点,以风光带、防护林带、绿化带为骨架構建生态网络。具体可划分为3个功能区域:一是城区精品核心区,以城区街道为纽带,以城区游园为主体,街头绿地为补充,规划生态绿地面积,主要功能为增加城市绿化覆盖率,选择产生空气负离子多、释放氧气量高、吸尘能力强的树种为主,突出保健、美化功能。从园林美化角度合理搭配,以乔木为主,乔、灌、草匹配,适量栽植一些形态优美的古珍贵名木;二是近郊美化休闲旅游区,以近郊旅游走廊、风光带、防护带、旅游果园连成一线的包围城市的紧密区,规划生态绿地面积,主要功能为休闲旅游,观山、观水、观绿形成一体,突出选择与湖光山色匹配的阔叶树种,营造一些一、二级保护树种的名贵树木;三是远郊绿化防护区,防护区的主要目的是最大限度增加森林覆盖率,突出青山、碧水氛围。
二、构建城郊一体绿色生态网络的关键
园林绿化是营造连接、贯通和融合城郊关系的纽带和网络。城郊一体化园林建设的核
心内容应是占有合理的绿地面积、绿地的合理分布及各类绿地形态和功能的多样性和兼容性(包含绿地系统中的自然地理结构和地貌特征),使各类绿地成为贯穿于市区——卫星城——小城镇之间有机的桥梁,并融合于大小城镇的内部,这样既可避免城市“摊大饼”式的畸形发展,更可在城市市域广袤的大地上,构建城郊一体的绿色生态网络,实现由绿色植被(包括自然与人工建造的)与自然山水所组成的自然环境与由人工构建形成的城市人工环境协调共存,从而实现城市与自然共存。
目前,城郊一体化的园林建设没有固定模式,只有采取因地制宜的原则。城市中心区以广场绿地、临街游园为点,以各类公园、单位绿地、居民区绿地为面,以林荫道、园林路及水系、交通干道、绿化带为线,形成点、线、面穿插的市区绿化网络和以山林、果园、农田及交织成网的林带构成郊区绿化网络,把市区的“绿”和郊区的“带”直接相连,使两个绿化网络形成统一整体,人工环境为主的城市与自然环境为主的郊区融于一体。这一体化的绿化网络,加强了城市生态系统的代谢作用,对保持城市生态平衡和提高城市环境质量,将发挥主要作用,其构建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交通生态廊道的建设
制定科学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可以使整个城市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有机结合。立足于改善整个城市的环境质量,要全盘考虑市区和市郊绿地整体系统,做到城市绿地点、线、面、楔、环相结合,做到近、中、远期相结合,一次规划,分期、逐步实施。规划城市楔入斑块绿地、绿廊系统及组团式分隔绿带,并且与铁路、高速公路、高压走廊、河流有机结合,使城市绿化与城市空间的景观合理串联。
如德国的科隆,其城市交通及其外围的交通生态走廊规划建设较完善,城市主干道与外围地区高速公路联结非常顺畅,客流、货运组织得非常合理。城市主要街区与交通干线
由绿环与绿带所包围,形成良好的生态走廊,改善了整个城市环境。城市外围的干线公路与区域性高速公路相连接,路的两侧布置有宽阔的绿化带,组成一条条绿色的生态走廊,走廊与走廊相互连通形成绿色的网络,覆盖广大区域。而我国许多城市高速公路两边的规划建设还很不完善,绿色交通走廊也没有形成,公路两边的居民点及其它建筑还比较混乱;开发区、工业区、居住区、旅游区的生态交通走廊建设也不完善。
2.农田林网的建设
城郊森林带位于城市与郊区的过渡地带,直接关系到城乡绿化的联系与一体化,其建设可同城郊森林公园或其它生态公园相结合来进行,同时要进一步丰富树种,发展农田林网的功能,除改善农业小气候、减灾防灾功能外,还可与水系绿化相结合,利用农田林网减少农业径流中的一些水源污染,改善城市水环境,如国外一些国家为了防止农业径流中阿特拉津和盐对河流和地下水的污染,沿河栽种杨树,使地表水的盐含量明显减少。农田林网建设,有利于加强郊区绿化的连通性,促进城市绿色生态网络的形成。
国内外实践表明,城郊经济林的建设可以结合观光游憩功能发展观光果园或其它经济林形式,可成为观光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于郊区的村落绿化,在我国城市绿化中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所以相对滞后,主要为少数乡土树种构成的自然残存植被景观。发展村落绿化可以在研究自然残存植物群落的基础上进行,保持乡土特色,与农田林网及观光经济林建设结合,既是构建城郊一体绿色生态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又能从根本上改变城市郊区农村的绿化面貌。
3.道路及水系的建设
城市道路和水系的网络结构可以有效实现城市绿化的网络化。道路是城市人流、物流
和能量流的通道,道路绿化不仅要改善道路景观和小气候,还起到隔离、减轻汽车尾气污染和消除噪声的作用,道路绿化应结合景观改造和环境防护两方面的功能来进行。对于水系绿化国外专门有关于自然河岸植被功能方面的研究,在生态系统水平,河岸植被是物种源及其栖息地,是进行户外活动的场所,是理想的农、林、牧、渔业基地,能够影响河溪的微气候、河溪的养分能量传送及其水质;在景观水平,是生物运动的重要景观廊道,影响景观的连接性。
总之,城市绿地系统要实现城郊一体化,应从市域范围整体来规划,把农村的林业和城市绿化连接起来,而不是单纯局限在建成区范围来考虑。通过点、线、面、楔、环结合成一个绿色网络,既起到了外环带抑制城市向农村扩张的作用,又通过点、线、面、环将农村的自然引入城市使之连成一个整体。许多大城市在绿化中,已经认识到形成绿化生态网络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如上海在城市绿化的发展过程中,生态园林观念已经逐渐深入人心,注重植物材料的应用、尤其重视树木的生态作用,城市外环森林绿化带已具雏形,同时注重城市绿化的景观生态研究,并开始加强对道路、水系的绿化廊道建设。
三、构建城郊一体绿色生态网络的举措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乡差别的逐步缩小,在广袤市域大地上有更多城市和城镇的出现,作为环境与文化建设重要手段的园林绿化建设也必然将会在城市和郊区的广阔范围内大规模地展开,从这个角度来看,实质上也就是对发展城市园林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和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这种契机必然会有力地推动城郊一体的绿色生态网络建设进程。
1.加强对城郊结合部的总体规划
规划是建设的龙头,城市绿化工作要有一个新的突破,关键在于有一个前瞻而科学的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很长一段时期以来,城市规划及管理部门只重视城市市区的规划及建设管理工作,忽略了对城郊结合部村庄的规划及建设管理,或对城郊结合部的村庄的规划和建设管理工作重视不够,导致城郊结合部的村庄规划及建设管理工作严重滞后,使得这些“都市里的村庄”在总体布局、建筑风格、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环境保护及园林绿化诸多方面,不能适应现代化城市的发展要求,不能满足城市可持续性发展的需要,有些甚至严重影响城市形象。又由于受城郊分管、条块分割的制约,城区对郊区的规划和建设无权管理,而郊区建设管理部门又习惯于用管理农村村庄的传统方法来进行建设管理,起点低,缺乏科学性和超前性。加之城郊结合部村庄片大面广,村庄相对分散,给规划和建设管理工作带来一定程度的难度。由于规划及管理工作的严重滞后,城郊结合部的村庄建设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缺乏科学性、合理性、超前性。不少地方只重视建房屋,忽视基础设施建设,不重视居住环境、生态环境的改善,不考虑可持续性的发展战略。
2.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绿色产业
仅仅在城市中心地区发展园林,不能很好地解决城市生态问题,也满足不了人们对旅游的需求,因此园林的建设势必要扩展到郊区。郊区的农田和山地是农民赖以为生的基础,简单地让农民改种粮为种树种草以获取生态效益是行不通的,唯一可行之法就是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绿色产业,使之既有生态效益又有经济效益。在发展绿色产业活动中,建设既有生态效益又有观赏游览功能的风景旅游点,就是一种最可取的做法,也是人民群众的一项迫切需求。郊区的园林建设一定要着眼于能够带动郊区经济的繁荣,着眼于能使农民致富,逐步缩小城乡差别。
3.要以城市林业的观点建设城市园林
城郊一体的绿色生态网络从某种程度上讲就是城市林业的一部分,城市林业的目的是要把大自然引入城市,把城市有限的空间融合于无限的大自然之中,让强大的森林生态系统,以其巨大的生态效应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环境质量。因此,在城市林业这一城郊一体化的大园林建设中,强调的是以乔木树种为主,多种植物合理配置,多种效益同时发挥,以乔、灌、草结合多层次的森林景观为主体工程,开辟旅游区和森林公园,以种植观赏植物及草坪为主要手段,而不是时下城市园林中流行的以美化景观为目的,让大量的建筑、雕塑、小品充斥于园林之中,不但破坏了自然环境,还大大降低了园林的生态功能。
4.提高城市园林建设的总体水平
目前,园林建设普遍重视量的扩张,而忽视绿的效果提高。园林是一种造型艺术,是按照科学和艺术的原则来组织各种题材,使之成为合理、优美的构图,进而产生动之以情的氛围,成为美的自然和美的生活的境界。因此,在构思、规划、设计和施工中,要相当讲究。要根据城市的性质和特點,在城市的中心部位广场、街心花园、入城口,设置一些高品位,能反映城市风貌,树立城市形象的园林精品,同时,与当地的人文、历史背景充分融合,着重强调“以人为本”的理念。城市绿化要贯彻植物造景为主,乔、灌、花、地被草相结合为主体的绿化模式,大力开展垂直绿化、平台绿化、生态绿化,要合理运用园林植物品种,大力提倡树种本土化,合理科学地引进外地品种,切忌盲目引进、引种、跟风,以保证富有地方特色的园林景观效果的形成。
5.加强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
城市园林绿化具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双重效益,因此,它同时也是蕴涵和弘扬我国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我国许多历史文化名城,不仅在城区而且在郊区都有大量
的历史文化遗存,其中又有相当数量本身就是古典园林或与传统园林共存。进行城郊一体的生态园林建设,有利于对这些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及对其所处环境的进一步优化,是体现城市文脉特点和独有风貌特色的一项重要建设。因此,就城郊一体绿色生态网络建设的内涵而言,它不仅仅是建设范围的扩大,即在空间上横贯整个城市(市域),而且它涵盖了传统与现代园林的内容,又在时空上纵穿城市的发展历史,体现城市发展的历史文脉并展示新时代园林文化的风采。
6.加大资金投入
由于绿化生态效益是一个公共的效益,投资建设必须纳入财政预算,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与此同时,所有受益单位和个人也有保护责任和积极作贡献的义务。只有资金保障了,城郊一体绿色生态网络才能可持续地发挥效益。
7.加强城郊生态网络保护力度。
城郊一体生态网络从城市延伸到乡村,是一个健全的网络系统。由于这个系统不是工厂的某个产品,而是一个裸露在大自然中的对环境作贡献的系统,这个系统娇嫩脆弱,破坏容易建设难。从目前情况来看,由于城郊生态网络的不断完善,一些房地产开发商千方百计到生态区域内抢滩建房,没有统一的规划,对城郊生态网络建设造成很大的威胁。此外,一些村民对生态网络认识不够,有意无意破坏生态网络的情况时有发生,因此必须加大保护力度,稳定执法队伍,严格执法,切实做到建设好一片,保护好一片。
[参考文献]
[1]杨小波,吴庆书等.城市生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2]杨赉丽.城市园林绿化规划[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5.
[3]黄肇义,杨东援.国内外生态城市理论研究综述[J].城市规划,2001,(5).
[4]彭镇华,.中国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建设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1999,(1).
[5]陈自新.城市园林绿化与城市可持续发展[J].中国园林,1998,(5).
[6]陈自新.城市大园林[J].中国园林,2001,(5).
[7]杨学军,许东新等.上海城市森林生态网络系统工程体系建设初探[J].上海农学院学报,2000,(2).
[8]陈自远.现代化城市需要建设城市大园林[J].中国园林,2001,(5).
[9].加快城市森林建设,走生态化城市发展道路[J].中国城市林业,2003,(1).
[10]Roseland M.(1997),Dimensions of the Future:An Eco city Overview.Eco city Dimensions,Edited by Roseland M.New Society Publishers.